苏轼吧 关注:40,360贴子:421,299

【鉴赏】 菩萨蛮 夏闺怨 (回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菩萨蛮 夏闺怨
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1楼2016-02-01 13:00回复


    2楼2016-02-01 13:1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2-01 13:23
      收起回复
        摘自《全宋词鉴赏词典》
        这首以《夏闺怨》命题的回文体令词,是苏轼所写四首《四时闺怨》回文词的第二首。回文,这种中国诗歌特有的体制,一般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它利用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巧妙地组合成句,顺读、倒读均能成文,并且依然要求平仄协调,粘对合律,偶对精工,韵脚妥溜。六朝以降,不少作者醉心于此,但往往弄成了徒具形式,不顾内容的文字游戏。苏轼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手笔,只是偶作回文诗词而已,尽管其中尚无一篇堪与其触景生情、风神卓绝的杰作比美,但能做到不仅顺读、倒读都自然流畅,音律和谐,而且顺读、倒读又各具意境,情韵悠长。例如他的《题金山寺回文体》诗,就可以作为既能顺读、又能倒读、气象壮阔、时空相异的两首好诗来看。


        4楼2016-02-01 13:53
        回复
          至于这首《夏闺怨》,则属于’‘颠倒韵’‘格式的逐句回文体。这种奇特的样式,以两句为一组,要求两句颠倒成文,并且押韵。在苏轼笔下不仅如此,竟还做到倒读与顺读的文意有所变化,使得下句既能补充发展了上句,又能具有情韵深长的新境,这在宋代较少的回文词中,实属构思精巧、意蕴悠悠的妙品。


          5楼2016-02-01 14:06
          回复
            此词的上阙,描写闺人困慵、夏日昼眠的情景,暗寓侍郎不至油然而生的寂寞与无聊。词的下阙,描写闺人醒后、与郎相聚的情景,流露真心爱郎、却遭郎笑的淡愁和轻怨。词的内容虽不出奇,表达方式却精警含蓄,让人在这种回环流宕的颠倒韵中感受到缠绵悱恻的意趣和清新隽永的诗味。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6-02-01 14:33
            回复
              开头两句,写闺人昼眠的环境,突出“静”字,暗点“闺”字。上句着眼于“风静”,写纹风不起,柳庭寂寂,闺人难熬,困眠于昼;下句着眼于“人静”,写闺人昼眠,睡熟心静,清风乍起,吹拂庭柳。同是写“静”,角度不同,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情景如画,构思静巧。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6-02-01 14:48
              收起回复
                (我也是醉了,那两天一直不能在‘回复’里打字,现在点‘’只看楼主‘’才可以。
                在别的吧里都正常。
                或许是电脑抽风了。
                抱歉,哈。)


                8楼2016-02-04 15:01
                回复
                  至于‘’柳庭风静‘’之暗写夏日闷热,情郎不至,乃是烘托‘’人眠昼‘’之原因;‘’昼眠人静‘’之暗衬闺人心焦、入眠方静,更显’‘风庭柳’‘之摇曳。由风静以至风起,由人眠以至人静,景象之转换、时光之流逝,心境之暂宁全在不言中,从而不落痕迹地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9楼2016-02-04 15:14
                  回复
                    三、四两句,写闺人昼眠的形态。变在’‘薄’‘字,暗点’‘夏’‘字。上句从闺人的衣着’‘薄衫’‘入笔,写风吹香汗,薄衫生凉;下句从闺人的体征’‘薄汗’‘入笔,写风吹凉衫,薄汗沁香。


                    10楼2016-02-04 15:19
                    回复
                      同是写’‘薄’‘,着眼各异,而薄衫之凉,反衬夏热,薄汗之香,足显人美。二句皆承’‘风庭柳’‘而来,既写香汗渐稀、薄衫渐凉的过程,又写清凉之衫缕缕透出依微汗香的景象。衫之薄,汗之香,用一’‘凉’‘字串起,不仅渲染出浓烈的’‘夏’‘意,而且突现出闺人的风韵,形神兼备地勾画出一幅绝妙的夏闺香睡图。


                      11楼2016-02-04 15:29
                      回复

                        蘇大画的竹子,呵呵。


                        12楼2016-02-04 15:31
                        回复
                          过片两句,写闺人醒后的活动。强调’‘冰’‘字,暗示’‘情’‘字。上句写闺人手儿红润,正拿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下句写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两个’‘冰’‘字,词性不同,前一’‘冰’‘字是名词,后一’‘冰’‘字是动词。冰水拌藕,乃解暑上品,捧而献郎,足见殷勤;藕碗冰手,竟使手通红,如此侍郎,愈显意切。何以见得这里是在写闺人醒后殷勤侍郎的情景?这只要玩味结尾两句所写的内容便知。杜甫有句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东坡在此正化用其意。他以蒙后省略的手法,剪去了多少关于情郎来到、闺人惊醒而喜出望外的枝节,只着力推出闺人不怕冰手、奉上冰藕的镜头,就足以调动读者的想象。闺人美好动人的形象、冰清玉洁的心灵,都在这节奏跳脱的特写场景中突现了出来。


                          13楼2016-02-04 15:49
                          回复
                            最后两句,写闺人与情郎相互戏笑的情景。重在’‘藕’‘字,暗寓’‘怨’‘字。上句写情郎调笑闺人送上的’‘藕丝’‘太’‘长’‘,下句写闺人正以’‘长丝藕’‘笑话情郎不懂’‘长思偶’‘之真意作为回报。原来古乐府中,常以’‘藕’‘谐音双关’‘偶’‘,以’‘丝’‘谐音双关’‘思’‘,藕节同心,藕断丝连,自是情人永爱、情意绵长的象征。情郎竟拿’‘藕丝长’‘开玩笑,说明他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流露出一种并不领情的轻薄味儿;这就难怪闺人以’‘长丝藕‘’自喻情深,而笑情郎不识情趣了,一股藏之于‘’笑‘’的‘’怨‘’气正含蕴其中,从而结出了全词‘’闺怨‘’的主旨。


                            14楼2016-02-04 16:03
                            回复
                              作者:李德身


                              15楼2016-02-04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