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48贴子:88,103

《明史笔记闲录》试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阳台上种的豆角镇楼


IP属地:广东1楼2016-02-03 20:31回复
    顶一个。。偶等着坐享其成。。呼呼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2-03 20:44
    回复
      【书籍卷目】《水东日记》卷十“官制异常”
      【主要人物】王直、于谦、王文
      【内容提要】景泰中,以易储故,诸部多两正官。
      【相关史料】《双槐岁钞》卷五“易储诏”;《菽园杂记》卷三云“名爵之滥,未有甚于此时者矣。故当时谣曰:‘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
      译文:
      《水东日记》记载:景泰年间,由于更换储君,朝廷各部有很多同时有两位主管官员的情况。(为什么?)
      《菽园杂记》卷三记载:头衔爵位的泛滥,没有比这个时期更严重的了。所以当时的民谣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整个朝廷都晋升保、傅这样的官,导致一个部里有两位尚书,而侍郎、都御史这样的官多得像柳穿鱼这样的花草一样。
      参照:清代陈淏之《花镜》卷六花草类考:“柳穿鱼,一名二至花。葩甚细而色微绀,谓之柳穿鱼者,以其枝柔叶细似柳,而花似鱼也。”
      但是我不确定这里的柳穿鱼是不是指花草,说不定是指用柳条穿起的一串鱼……


      IP属地:广东6楼2016-02-03 21:41
      收起回复
        【书籍卷目】《水东日记》卷十四“推命论相近事”
        【主要人物】袁忠彻、王驴儿、周季龙
        【内容提要】袁忠彻、王驴儿、周季龙者,皆善相术之士也。袁有王文“沥血头”、于谦“望刀眼”之论。
        【相关史料】《双槐岁钞》卷三“柳庄相术”(袁忠彻之父袁珙,字廷玉,号柳庄居士);《寓圃杂记》卷四“柳庄相术”;《明史》卷145。
        译文:
        《水东日记》记载:袁忠彻、王驴儿、周季龙都是善于相面算命的人士。袁忠彻有王文是“沥血头”、于谦是“望刀眼”的论调。
        点评:事先说的还是事后说的……


        IP属地:广东7楼2016-02-03 21:44
        收起回复
          吾豫

          山东滨州儒学训导吾豫言 滨州武定二州并沾化等七县 洪武中岁丰钞少,户口食盐折纳布匹,近连岁灾伤,有司仍徵布,民益凋敝,请如别州县纳钞,从之
          ————————————
          吴豫

          广东遂溪县儒学教谕吴豫建言二事,一请究幽上于南宫及易皇储之主谋者,俱宜正以春秋之义加之赤族之诛。一请诛窜于谦等擅权时所举文武诸重臣,若不然恐变生肘腋,章下刑部都察院,言谦等合谋易储君者,王文江渊陈循萧镃辂俞士悦王诚舒良张永王勤黄<王厷>及其奸党项文曜王伟蒋琳古镛丁澄俱已诛窜,如更从豫言追究,恐骇人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6-02-03 22:11
          收起回复
            【书籍卷目】《英宗实录》卷188景泰元年闰正月辛未条
            【主要人物】李实
            【内容提要】给事中李实等奏准镇守、巡抚等官可携妻子在任,支本处官仓俸米。
            【相关史料】《典故纪闻》卷20第8条。
            译文:
            《英宗实录》记载:身为给事中的李实等人的上奏被景泰皇帝批准,允许镇守、巡抚等官携带妻子、孩子到任所,支取当地官仓的俸米养家。
            点评:也就是说此前是不可以带家眷的?那么这些官员是单身呢还是纳妾呢?


            IP属地:广东11楼2016-02-03 22:28
            收起回复
              【书籍卷目】《菽园杂记》卷六
              【主要人物】王伟、于谦
              【内容】兵部侍郎王伟先任职方郎中,用少保于公荐升是职。未几,伺于公过误,密奏之。景皇帝信任于公方专,召入,以伟奏授之,公叩头谢罪。上曰:“吾自知卿,卿勿憾也。”公既出,伟下堂迎问曰:“今日圣谕为何?”公曰:“姑入语之。”既入,复请,乃笑曰:“老夫有不是处,贤弟当面言之,未敢不从也,何忍至此!”乃出奏示之,伟局蹐无地。君臣相与如此,谁得而间之?此于公所以得成安社稷之功也。
              【相关史料】《明史》卷170《王伟传》;《宪宗实录》卷66丙寅条。
              译文:
              兵部侍郎王伟本来担任职方郎中,由于少保于谦的举荐而升到这个侍郎的职位。没过多久,王伟抓到了于谦的过失,秘密上奏给景泰皇帝。这时候景泰皇帝正在专注地信任于谦,把于谦传召进来,将王伟的奏折交给于谦。于谦磕头谢罪。景泰皇帝说:“我当然相信于爱卿啦~~爱卿你不要难过啦~~”于谦从皇帝那儿出来以后,王伟走下堂迎上前问于谦:“今天的圣谕是什么?”于谦说:“先进来,再谈这件事。”两人进屋以后,王伟又一次请求于谦告知今天的圣谕,于是于谦笑着说:“老夫我有不对的地方,贤弟你当面对我说,我不敢不服从你,你怎么忍心这样做!”然后于谦把奏折拿出来给王伟看,王伟局促不安,无地自容。景泰皇帝和于谦君臣二人相处得这么好,谁能离间他们?于谦之所以能够成就安定国家的功业,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点评:举荐一个人品这么差的人,怜其才乎?看走眼乎?


              IP属地:广东12楼2016-02-03 22:47
              收起回复
                今天先翻译到这儿,待续。谢谢大家观赏


                IP属地:广东13楼2016-02-03 22:49
                回复
                  不谢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2-03 22:53
                  回复
                    早上好,我又来啦
                    【书籍卷目】杨慎《古今风谣》天顺丁丑童谣
                    【主要人物】范广、于谦
                    【内容】京城老米贵,那里得饭广?鹭鸶冰上走,何处寻鱼嗛?
                    【相关史料】《宪宗实录》卷29丁未条。
                    译文:
                    《古今风谣》记载:天顺年间丁丑年民间有这样的童谣:“京城老米贵,那里得饭广?鹭鸶冰上走,何处寻鱼嗛?”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京城的陈米价钱贵,哪里能得到很多饭吃呢?鹭鸶在冰上行走,何处能找到鱼儿来衔呢?实际上以“饭广”、“鱼嗛”的谐音表达对范广、于谦的怀念。
                    点评:思念的感觉类似饥饿。


                    IP属地:广东17楼2016-02-04 05:42
                    收起回复
                      【书籍卷目】《菽园杂记》卷七
                      【主要人物】杨溥、商辂、白圭、于谦、李贤
                      【内容】杨文定公溥在内阁时,其子来自石首,备言所过州县官迎送馈遗之勤。南京吏部侍郎范公理,时知江陵县,颇不为礼,公闻而异之。后廉知其贤,即荐知德安府,其为县才八月而已。商文毅公辂自内阁罢官归,工部侍郎杜公谦时为主事,治水吕梁,遇之独厚。商后被召复职,每汲引之。白恭敏公圭任浙江布政使,过徐州洪,家人与水手相殴,主事袁规收其仪仗,恳请而解。未几,召为工部侍郎,袁不自安,而公未尝形于辞色。少保于公谦为兵部尚书时,叶文庄公在兵科,屡劾之。后丧偶,请于为《志墓》,慨然成之。李文达公之于文庄,闻人赞其议己,则深衔之,且抑之。至其没,文庄始得入为礼部。其不同如此。
                      【相关史料】《水东日记》卷26“于、王两公高致”;《明史》卷176《李贤传》;王鏊《震泽纪闻》
                      译文:
                      《菽园杂记》卷七记载:
                      文定公杨溥在内阁的时候,杨溥的儿子从石首(地名)来,详细叙述了路上经过的州县官员对自己迎接、送行、赠送礼物的殷勤。南京吏部侍郎范理当时是江陵知县,并不巴结杨溥的儿子,杨溥听说以后感到范理这个人很特别,后来访查得知范理的贤德,就举荐范理成为德安知府,那时范理当知县才当了八个月。
                      文毅公商辂从内阁罢官回家,工部侍郎杜谦当时是主事,在吕梁治水,对商辂很好。商辂后来被朝廷召回,恢复原职,经常提携杜谦。
                      恭敏公白圭担任浙江布政使,经过“徐州洪”这条水道时,白圭的家丁与水手互相殴打,主事袁规没收了白圭的仪仗,经过一番恳求,这件事情才罢休。没过多久,朝廷把袁规召为工部侍郎,袁规感到不安,而白圭的言辞和表情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
                      少保于谦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文庄公叶盛在兵科(兵科有稽查兵部和建言进谏的职责),屡次弹劾于谦。后来叶盛的夫人去世了,叶盛请于谦写墓志铭,于谦慷慨地写成了。而文达公李贤对待叶盛,听说人们称赞叶盛议论自己,就深恨而且压制叶盛。直到李贤去世,叶盛才得以进入礼部任职。于谦和李贤的为人就是这样不同。
                      点评:君来路,我归路,来来去去何时住;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


                      IP属地:广东18楼2016-02-04 05:43
                      回复
                        【书籍卷目】《典故纪闻》卷1
                        【主要人物】朱元璋
                        【内容】元时诏书,首语曰“上天眷命”,太祖谓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始易为“奉天承运”,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相关史料】《太祖实录》卷29丙子条。
                        译文:
                        《典故纪闻》卷一记载:
                        元朝时皇帝的诏书的起始句是“上天眷命”,明太祖说这句话没有尽到人对天谦卑奉顺的意思,从此把这句话改为“奉天承运”,表示人的言行都是奉天命说和做的,人不敢自作主张。
                        点评:这是“奉天承运”的出处。


                        IP属地:广东22楼2016-02-04 05:45
                        回复
                          【书籍卷目】《典故纪闻》卷8
                          【主要人物】朱高炽
                          【内容】仁宗为燕世子时,太祖尝命与诸世子分阅皇城四门卫士,还奏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故后。”太祖喜曰:“能体恤下人,是吾心也。”
                          【相关史料】《仁宗实录》卷1。
                          译文:
                          《典故纪闻》卷八记载:
                          明仁宗作为燕国世子的时候,明太祖曾经命令他和其他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四个城门的卫士。唯独燕国世子回来汇报得晚了。明太祖问他什么情况,他回答:“早晨很冷,卫士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了饭才检阅的,所以晚了。”明太祖高兴地说:“能够体恤下人,是我的心愿啊。”
                          点评:人者仁也。


                          IP属地:广东25楼2016-02-04 13:13
                          回复
                            【书籍卷目】《玉堂丛语》卷2“筹策”
                            【主要人物】周忱
                            【内容】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达虏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仓为之一空。
                            【相关史料】《四友斋丛说》卷6“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达虏将犯京城……”;于冕《先肃愍公行状》;《明史》卷170于谦传;《明史纪事本末》卷33“景帝登极守御”。
                            按:据焦、何二人生年,应为焦抄何书。《丛说》又云此计为于谦所出,《行状》云于谦上奏景帝疏中有曰“通州壩上等处仓粮不可捐弃,令在官诸人关支,准作月粮之数,一举两得,计无便于此者”,何之说盖据此也,《明史》于谦传因之。故推测此计由周忱所出,为于谦采纳,上奏报可。另,《纪事本末》云于谦恐粮草为敌所获,急遣使焚之,不知此说所据何书。
                            译文:
                            《玉堂丛语》卷二记载:己巳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敌人即将进犯京城,扬言要占领通州的粮仓,整个朝廷仓皇失措。有人议论说应该派人把通州的粮仓放火烧了,否则恐怕敌人得到我方的粮食。当时文襄公周忱刚好在北京,根据这种情况,他建议京城的各部分军队预支半年的军粮,让军人们去通州的粮仓取粮,于是道路上满是扛着粮食行走的军人。没多少日子,京城的存粮充实了,而通州的粮仓空了。
                            点评:“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因粮于我也”,还能再怂点不……


                            IP属地:广东32楼2016-02-05 05:37
                            回复
                              【书籍卷目】《玉堂丛语》卷3“宠遇”
                              【主要人物】仁宗张皇后、王振、三杨
                              【内容】宣德二年春,太皇太后御便殿,召王振欲诛之,三杨申救得免。太后因询诸大臣名,及杨溥,乃叹曰:“先皇帝尝称卿忠,不谓今日得相见也。”溥叩首感泣,人拟苏轼奇才之对。
                              【相关史料】《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
                              按:《纪事本末》云此事在宣德十年英宗即位之初,且过程甚详,不知所据何书。
                              译文:
                              《玉堂丛语》卷三记载:宣德二年春天,太皇太后在便殿办公,召来王振要杀他。三位姓杨的名臣申诉救助王振,王振得以免死。因为这个由头,太后询问这三位大臣的名字,知道其中一位是杨溥。于是太后叹息着说:“先帝曾经说你是忠臣,没想到今天遇见你了。”杨溥磕头,感动得哭了。人们把这次对话跟苏轼的“奇才之对”相比。
                              这条我没看懂,谁来给我科普一下苏轼“奇才之对”是什么典故……


                              IP属地:广东33楼2016-02-05 05: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