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的青春记忆吧 关注:60贴子:792
  • 0回复贴,共1

张楚虹【2.9】《三国演义》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其实最初我熟悉三国还是从林俊杰的歌开始,然而几年之后,一切又从头。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和歌中的完全不一样,歌曲中的纷乱激昂,战争的热血,书中的残酷,战争剩下的痛苦和压力,和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小时候被老师教开始崇拜诸葛先生,尽管他没有武将们的强大战斗力,但是他的聪明谋略却使得刘备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孙权是个有情有义的兄弟,一个柔情的硬汉,而不是在我记忆中那个苍白的纸片人,原著中的他有了我从未见过的色彩。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后,也忍不住眼泪哭泣。那时候的他就像个孩子,不像在战场上那样威风凛凛,而只是一个失去最喜欢玩具的孩子一样大哭着。那时,我才知道,那长年战争的时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将的兄弟之情,诸葛亮和黄月英之间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对貂蝉那视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终会破灭。孙权的这种对兄弟的感情却让我想起了曹丕因为担心自己的弟弟曹植会威胁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难他,甚至险些害死他。我始终不明白,这种身上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为什么不惜手足之情,为什么会为了一纸诏书开始自相残杀,只是为了坐拥江山而不顾一世孤独。
我不太喜欢原著中的周瑜,只是那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足以破灭人们心中的高富帅形象。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二十五岁的人早已是几个孩子的爹了,但他依旧孤身一人,只因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
原著中罗贯中先生夸大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而原句“宁我负人,甭人负我”是曹操对错杀吕伯奢一家后的感慨,恰恰体现了他的豪爽、敢当,此话同样可以理解为是曹操事后的自责与释怀;而加“天下”二字,意义非矣。曹操作为原著中的奸邪之人却有着非吝之人的一面。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之前,他就曾经“三请荀彧”,最后还是亲自把荀彧背回来的;官渡之战,他信任敌方那边投靠来的许攸,听他言,果断地领兵去劫袁绍的粮草,这才取得了胜利,造就三国“三大以少胜多之战”之一;赤壁之战、汉中之战,曹操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但他没有一蹶不振,有的,只是对孙刘联盟的愤恨和对胜利的渴望……
再来谈谈诸葛先生。周瑜死后,诸葛亮明明非常高兴,在周瑜的墓前,却装作十分悲伤的样子。读到那里,我第一次觉得诸葛亮其实也很虚伪,但战争的残酷远比几滴眼泪的虚伪来得现实得多。你不确定谁是真心谁是假意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凭着感觉走的后果不是动漫里男主一次又一次的好运而是葬送了你自己。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你不会虚情假意那万里江山只会落得个支离破碎的下场。大家用鲜血守护的江山,难道就这样被葬送了吗?
三叔《沙海》中写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我所应该面对的一切,而他们却以最深的城府揣测我的一切。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个圆圈,冤冤相报又怎样在何时才能了解?而在这时代中的是与非,正与邪,又有谁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这一切?答案是没有。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只是伤与亡,是知道谁是对的,而谁又是错的呢?
在这战场上,孰是孰非,又有谁会在意呢,将领和士兵一心想着战争的胜利、国家的荣耀,以至于后来都不知道再为谁卖命,而卖这命,又是否值得。
为了求得一日苟活,为了能再看一眼这复杂纷扰的世界,又有什么不值得。


IP属地:湖北1楼2016-02-09 17: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