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人之初也,性相近也。人性的本质,无是善是恶的说法。但是人天性的特征,是善善恶恶。
人类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在没人照看的情况下,就快掉进水里。内心都会警惕,每个人都有,差别只是程度不同。有的会闭上眼睛,有的虽然看着,但是内心很焦虑,或者闪过仅仅一丝焦虑。继而产生想去援助的想法。这就是恻隐之心。人这个意识,不是因为想图个好名声,想拿奖金,想巴结孩子的父母,而是人天性具备的恻隐之心。因此,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以培养,充实这个恻隐心,人就会越来越仁善。如果不培养,充实,那么人性会被扭曲。被贪婪的欲望,被不良的经历,不正的环境,给扭曲了人性。所以,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环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本善,是本着向善的倾向。因为人性有向善的倾向性。孟子曰:“人性之善,如水之就下也”。水就下,是水流动趋势的特性,绝对不是水的本性。所以,人的善,是天生的倾向趋势,不是本质。犹如水,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让其往上,改变就下的趋势。人也会因为遭遇环境,改变向善的趋势。但一旦恢复其本源,水还是继续向下,通过道德教育,亲情感化,因材施教的培养,触动其内心的天亮,被扭曲的人性,还是继续向善。如果彻底失去了人性,那么就与禽兽无异。触犯了刑法,就要处以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