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故事吧 关注:17贴子:1,144

上师大学演讲系列 第3册——《心病还需心药医》 演讲部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认识佛教 (正见与智悲双运)
时间:2011年6月8日晚上
来源: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


1楼2016-06-22 21:31回复
    时间:2011年6月10日晚上
    来源: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演讲


    3楼2016-06-22 21:36
    回复
      1. 佛学是非常深奥、非常广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每个人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若真的了解了,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我相信百分之百有利,绝对不会因为学了佛以后,产生很大的危害。
      我本人从小就信仰佛教,将自己的青春也都用于修学佛法方面了,在这个过程中,越深入研究佛教,越觉得它确实非常好。这种好,并非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出家人,就以贪执自方的心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客观评价学佛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
      其实,佛教并不像个别人想得那样神秘,一接触它,要么就到深山老林里出家,要么看破一切舍弃红尘,绝对不是这样的。佛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根基,要求也是各不相同,就像世间的教育,从小学到博士后之间有不同层次,不可能对人人都一概而论。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了解佛教的智慧都必不可少,倘若你能掌握它,生活中肯定获益良多。
      如今,不少人在面对痛苦时,内心特别脆弱,就算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才华,可在种种痛苦面前也不堪一击。不仅仅是他们,纵然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历史学家,一旦面临生老病死之苦,也仍然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甚至选择自杀来逃避。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佛法其实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我这样说,并不是劝你们都学佛,好让佛教的队伍庞大起来,我个人可得到什么利益。而是确实认为,如果你能懂一些佛教道理,便会明白很多事物的真相,这样一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那么忧愁、伤心、焦虑了。
      2. 现在,个别人不了解佛教的涵义,觉得在寺院拜佛烧香,或者念念经就是佛教了。其实,这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真正的佛教并非如此简单。古印度有位特别了不起的智者,叫世亲论师,他在《俱舍论》中说[1],佛教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中的佛教理论,如汉地和藏地的《大藏经》和论著等;证法,指修行人所具有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悲心、智慧等境界。这两方面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佛教。而如今有些人,光是穿着出家衣服,这是不是就代表佛教呢?不一定。
      3. 我们佛教一直强调,人的心、身体、语言要趋于善法,“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就是佛教的究竟意趣。那么,是不是所有佛教徒都会做善事呢?也不一定。真正的佛教徒,绝不会干坏事,但若是徒有佛教形象的人,行为就很可能不如法。当然,这种人无论出家、在家,都不能代表佛教。
      佛教是纯正的、清净的,但佛教徒的层次却有高有低,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现在许多人,见到某某佛教徒行为很差,就一概而论说佛教如何如何不好,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就像在一所大学里,大多数学生都不错,但有一两个药家鑫的话,不能以此就否定所有大学生。要知道,药家鑫并不代表所有大学生,而只代表自己,由于他的道德问题,加上佛教所说的前世业力冤冤相报,各种因缘一旦聚合,才会发生那种行为,玷污了大学生的形象。
      佛教徒也是同样,极个别人的行为不好,并不能怪到佛教头上。佛教到底怎么样?鲁迅、爱因斯坦、荣格、梁启超等历史伟人,都有过正面的评价。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伟人没有通达中观、密法等更深层的境界,我看过他们的很多文章,发现他们对佛教只是略知一二,像四法印等甚深道理,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其实,若是能够了解这些,他们定会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些可带他们彻底领悟人生的真相。


      4楼2016-06-22 21:37
      回复
        时间:2011年6月12日晚上
        来源: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1. 四、了解佛教的智悲双运
        孙中山先生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可结合今天的主题“智悲双运”加以理解。
        要知道,智慧与悲心,是佛教的两大特点,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只有智慧、没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会成为邪慧。像有些高级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术,做任何坏事都非常方便,从银行里偷钱、贪污、搞假冒伪劣产品、制造危害大众的食品……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反之,一个人若只有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现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积极,但没有智慧的话,处理问题经常捉襟见肘,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而佛教中,不仅有教你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虚、人身难得、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这些之后,你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事也不会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
        现在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认为学佛只是去寺院烧香拜佛,却不知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就算是西方哲学也望尘莫及。曾有一段时间,我把西方古代和现代哲学的书全部买来,白天晚上一直在翻,结果发现这些道理在佛教中都讲到过,于是对佛陀生起了更大的信心。所以,佛教的智慧被称为“哲学之母”,确实当之无愧。


        5楼2016-06-28 21:18
        回复
          2. 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大师,也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去征服全世界。而是以比丘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的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2009年,全世界所有宗教在评奖时,佛教被选为“世界上最好的宗教”。这一点,你们也可以上网查询。据统计,现今宗教有两千多种,为什么单单佛教会得这个奖呢?就是因为它有关爱一切众生的慈悲,以及洞察万法实相的智慧。这方面的道理,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得细致入微,这也正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3. 五、正确认识佛教的作用


          6楼2016-06-28 21:18
          回复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佛教的教义。尤其在汉地,经常有人打着佛教的旗号,算命打卦、欺骗民众,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误导无数人以为这就是佛教。
            其实,佛教的精神,在汉文《大藏经》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几部《金刚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就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教。实际上若想深入佛法大海,探寻真理的宝藏,必须要了解佛陀第一转发轮、第二转发轮、第三转伐轮的教义,包括密续也要研究一下。除此之外,印度、藏地、汉地有那么多高僧大德,他们的传记及其论典,也需要好好拜读。且不说别的,单单是汉地的《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看了以后也会让你觉得,修行人战胜烦恼、获得快乐的境界,实在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7楼2016-06-28 21:19
            回复
              · 佛法智慧 (生死观)
              时间:2011年6月12日晚上
              来源: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1. 不仅古代有这样的,实际上现在也有。有些人学了佛以后,就算遇到老、病、死的强烈痛苦,自己也有一笑置之的勇气。昨天我在武汉遇到一个知识分子,他是肝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里了,医生说他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了。他来机场见我,还带了夫人、女儿。以前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庭,一见面他们就会泣不成声,但这家人却始终神色自若、谈笑风生,让我觉得非常诧异。
              一问之下,原来他们学佛很长时间了。这位病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应是前世的业力所致。而且,死亡只是换个躯壳而已,在漫长的轮回中,这样的生死流转无量无边,没有必要特别痛苦。
              他夫人也有同样的看法。她说:“虽然我们感情很好,家里也不像从前一样了,现在的条件相当不错。但他若不幸离开了人间,我们也没什么好伤心的,佛法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安慰。没有学佛的话,我们这个家肯定早就崩溃了。”还有他的女儿,据说中观也学得很好。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一直说说笑笑,特别坚强,我的心却反而不忍,觉得他年纪轻轻的,实在太可怜了。但他因为有了佛法的引导,在生离死别面前,的确做到了非常坦然。[l1]
              2.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也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3. 去年我们佛学院来了一名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她也是得了绝症,医生说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她在离开人间之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出家。后来她在学院,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出家人,结果她的病竟然出乎意料地好了——我这不是在讲神话,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佛教对内心的这种利益,可惜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你若能深入佛教,就会发现它有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有信心,这些谁都可以得到。
              初中以上


              8楼2016-06-28 21:19
              回复
                •佛教与基督教
                时间:2011年6月12日晚上
                来源: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生平对佛教相当推崇,跟许多高僧大德也素有来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识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关心社会,同时也关心历史人物对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太虚大师在南京组织了“佛教协进会”。后来他们两人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对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赞叹不已。
                还有,孙中山先生跟虚云老和尚有过一番对话,我以前看过冯冯写的《空虚的云》,是介绍虚老事迹的一本书。书中就讲了,孙中山先生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孙中山先生听后极有兴趣,问哪里可以找到此书。虚云老和尚回答:“听外国人说,此书仍有少数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中山先生说:“下次我若去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读一读。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贡献,就是对世界和平也会有贡献!”
                此外,虚云老和尚在跟蒋介石的对话中,还说过:基督教的天堂极乐,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 。
                这种说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但从历史来看,这确实值得人们探索。像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没有确凿依据的语言,不可能随便讲出来。
                而且,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 。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还列举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证据。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另外,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不过刚才提到孙中山与虚云老和尚,就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好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类、利益众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绝对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9楼2016-06-28 21:19
                回复
                  •佛法(生起大悲心,菩提心)
                  时间:2011年6月8日晚上
                  来源: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
                  1.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许多殊胜窍诀,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求我们先有大悲心。也许有人认为:“大悲心很容易,我应该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生起大悲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残疾人,光是觉得他们很可怜,生起一种悲悯心,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无边的众生,平等视如自己的母亲。
                  2. 试想,假如你的母亲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缠身,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悬崖边,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会什么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样,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前世都当过我们母亲,她们如今没有智慧的双目,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无明愚痴、疯狂颠倒,在轮回的悬崖边,随时都有堕入恶趣深渊的危险,如果我不去救,那谁去救呢?倘若看见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才说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来了。
                  3.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实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种子。印度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过:大悲心对成就佛果来说,初、中、后都特别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行菩萨道时,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众生要想成佛,必须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对大乘佛教有兴趣,不妨在实际行动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来一刹那,这种功德也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4. 若想生起这种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倘若经常串习这些大乘精要,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那你的生活态度定有极大改善,无形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也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5. 以前有个人叫冼娜(Zina Rachevsky,1930-1973),她是前俄国太子的女儿,母亲是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她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乱的男女关系而备受媒体关注。60年代,她还受过嬉皮士文化的影响。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及其上师耶喜喇嘛。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她马上对佛教生起信心,并皈依了三宝,从大乘菩提心开始,系统完整地了解佛教。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迁就的刁蛮公主,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
                  随后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个国家,为上师建立了上百个佛教中心,引导成千上万的西方人修行。据说她是格鲁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师。我以前去西方国家时,看到过很多关于她的介绍。


                  13楼2016-06-28 21:21
                  回复
                    • 佛法智慧(修心破我执,菩提心修法)
                    时间:2011年6月8日晚上
                    来源: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
                    1. 关于怎样断除我执、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许多方法。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利他心足够了,平时做人也特别慈悲,没有必要学这些,那不妨以此来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过程中,首先要修“上师瑜伽”——当然,这个名词你们也许不懂,但希求真理时不要怕这些,应该勇敢一点。就像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通过大胆尝试,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样,任何真理都有一些专用名词,依此可开启未知领域之门,假如对此一直避而不谈,这也不是智者的选择。
                    修完上师瑜伽后,我们开始通过呼吸修自他交换: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幸福、健康、荣华富贵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一切众生;吸气时,观想众生的痛苦、不幸、烦恼、疾病、魔障变成黑气,从鼻孔吸入自己的身体,融入心间的“我”。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这样修,别人的传染病、痛苦会不会传给我啊?”这个时候,所谓的“我”很明显就跳出来了。一直认为自己修行不错的人,通过这个实验,也可以看看你们的“我”到底断除了没有。
                    2. 以前,藏传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断法”时,认为自己的“我”已经没有了,于是故意到尸陀林中搞破坏,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严厉的对境前作种种损害。这些过分的行为,引起了护法或非人的极度不悦,致使天空突然出现打雷、下冰雹等异常。见此情景,他们心惊肉跳:“哎呀,这次我肯定完蛋了!”这时候,他们的“我”就原形毕露了。
                    3. 那么,这样观修会不会真给自己带来痛苦呢?不会的。这一点,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再三地讲过,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提到过。就像世间上的一位老师,天天帮助别人的话,他会不会很痛苦呢?绝对不会,反而他会有种说不出的快乐,社会也会对他非常认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再三的串习,当“我”的力量逐渐消失时,利他心的境界才会真正现前,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东西。
                    4. 除了这种修法,你还可以用智慧,观察万法的究竟实相。其实这个最简单,比如你学了中观的各种推理后,即可抉择万事万物是无我的、空性的。这种境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要内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会深深感受到佛陀的伟大,追随佛陀的后代大德们,其智慧不是现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导所能相比的。自己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这是用智慧抉择空性后得到的。


                    14楼2016-06-28 21:21
                    回复
                      •佛法智慧对治痛苦(转为道用)
                      时间:2011年6月12日晚上
                      来源: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1. 六、怎样将逆境转为道用
                      在佛教中,对待痛苦的方法,跟世间人截然不同。世间人对痛苦非常害怕,到寺院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千万别生病,一定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顺顺利利……这种发愿非常狭隘。虽然你希望平安快乐也无可厚非,但在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周围的人?有没有想过其它众生?
                      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终一直强调利益众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将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来没想过让自己一个人离苦得乐。有些人以为佛教就是逃避红尘、消极遁世,或者天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倘若你系统地去学习、去了解,就会明白佛教中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而且,它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不可思议。
                      什么叫转为道用呢?比如生病本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却可以把它转为功德。或许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么好处?怎么可能!”实际上你通过疾病的折磨,原来自己特别傲慢,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但从此之后,就会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从而改变以往的态度,开始去注意这些、在乎这些,对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时,这个病就有了另一种价值。
                      2. 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为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后来那么高的成就。由于他们强夺了他的一切财产,他为了报复才去学诛法,回来杀了很多人。造了如此罪业之后,他从内心深处生起极大的后悔,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恶人。为了忏悔,他经历种种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的证悟,成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所以,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会产生很大的利益。大家今后也没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乐,而应当求将痛苦、不顺、逆境转为道用的方法。有了这个以后,你遭遇再大的磨难,也能将其转化为成功。
                      3. 我曾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她在19岁时因为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痛苦得差点自杀。后来她决定将个人的不幸化为求学的动力,离开了波兰,去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她生活非常贫苦,冬天特别寒冷时,她常常被冻得睡不着。冷极了的时候,甚至要把椅子压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日子,造就了她未来事业的辉煌——190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女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有史以来非常罕见。她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也应归功于当年的失恋与求学的艰难。没有这些的话,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居里夫人。


                      16楼2016-07-01 22:03
                      回复
                        •佛法(无常观)
                        时间:2011年6月10日晚上
                        来源: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演讲
                        1. 就拿佛教中的“无常”来说,现在许多人根本不考虑死亡,不考虑地位、财富、身体都会无常,一直想得特别圆满美好,却不知它是有变化的。而佛教中,用“高际必堕”、“刹那无常”等特别简单的词语,就将人生剖析得极为透彻。然而,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前程,耗尽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倘若出现一点点违缘,产生的痛苦就无法想象


                        18楼2016-07-01 22:05
                        回复
                          时间:2011年6月11日上午
                          来源:解疑除惑 教学相长——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
                          1.我也有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古人也强调德才兼备,“德”在先而“才”在后,有了“德”才谈得上“才”。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总觉得现在学校只重视分数,只重视智慧、才华,而根本不重视人的心灵、行为,若将这方面彻底忽略,对这个时代是有利还是有弊?
                          你们作为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今后在教育学生时,是会单单传授各种知识呢,还是会兼顾到学生的人格完善?
                          我以前看过一个数据,说是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真正能用上的只有15%。那么剩下的85%,都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古代,孩子们从小就学《三字经》、《弟子规》,潜移默化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而如今小学生的课本里,尽是讲些动物的故事,学了这些以后,对人生有什么意义?
                          其实,汉地很多古文化相当好。拿《弟子规》来说,我已将它译成了藏语,许多藏族孩子学后,觉得受益匪浅。包括现在青海省的很多学校,也在大力推广藏文的《弟子规》。本来,儒教文化中对童蒙教育有许多教言,但如今人们却将它舍弃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儿童歌曲,也是一群孩子边撒娇边唱“抱抱我,亲亲我”……这些对孩子心灵的健康、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能起到什么作用?
                          要知道,孩子从小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一辈子有深远的影响。如果这时候他所背诵的、所接触的,跟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与现实生活也完全脱钩,那他们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德育到底从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你们很多老师有什么看法?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20楼2016-07-01 22:11
                          回复
                            时间:2011年6月12日晚上
                            来源: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1.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2. 现在好多大学生,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学校里老师也呵护备至,致使自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到了社会上,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动不动就要自杀。其实,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我们不必去逃避它,而应当正视它,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


                            21楼2016-07-01 22:11
                            回复
                              •佛陀的心灵教育(大乘,藏传佛教)
                              时间:2011年6月10日晚上
                              来源: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演讲
                              1. 四、怎么样展开心灵教育
                              在座的师生,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里安排的各种教育,固然相当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应该让学生接受心灵教育。若能如此,他以后面对社会问题、感情问题等时,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也有坚强面对的能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算外境的诱惑特别严重,他也会以正知正念摄持,始终观察自己的身心,有一种智慧来守护。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曾说:“诸有具智人,心不随境转。”具有智慧的人,心不会随外境而转。但若是愚者的话,就会“于苦妄为乐”,把痛苦误执为快乐。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明辨今后的人生方向,让他们知道到底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不能追求的,作为老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
                              当然,在引导的所有方法中,我个人而言,觉得最好的莫过于大乘佛教。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佛教提倡无有任何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都相当难得。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的理念,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会对你有利,因为不想自己、只想别人的大乘精髓,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2. 真正的佛教,是一种善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任何一所高等大学,都非常需要。有了这样的教育,心地善的话,一切才会光明。我曾听一位北大教授说:“只要是善的方面,我们都愿意参与。”我觉得这句话挺好,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尽心尽力地行持善事、杜绝恶行。不过,现在的大多数人,造恶业比较擅长,干坏事很有兴趣,而且因缘具足、毫不费力,但行善的话,力量却相当薄弱。可是作为有智慧的人,即便环境如此,我们人生的定位也应该是做善人。
                              3. 这几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佛,很多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学了《入菩萨行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后,确实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去非常傲慢,做了不少错事,人生态度也极不明智,后来通过大乘佛教的引导,才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当然,我给大家讲这些,并不是要求你们都学佛,都当居士,甚至都出家,而是希望你们对佛教要有个正确认识。佛教中一直强调,行善是智者之选、造恶是愚者之行,所以,多存善心、多做善事是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彼此关联的社会中,帮助他人也就是成全自己,了达这一点对你们的将来,真的非常有用!
                              4. 要知道,快乐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像我们藏地,因为保留着非常清净的佛教文化,人们的生活虽然不是那么富足,没有特别高级的轿车或房屋,但大家却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快乐。所以,内心的充实,有时候比拥有什么都重要 。
                              5. 在心灵教育方面,除了儒教文化、西方心灵哲学、其他宗教以外,我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体会,觉得更好的应该是佛教。听说在座很多大学生,在一些老师的带领下,举办过七天的禅修夏令营,这非常好。如今人们在追求名闻利养之余,更需要一份心灵的宁静,哪怕只有短短七天,也是一种享受。当然,这种享受的背后,还有更深的一些境界。
                              6. 因此,发展的话,要内、外一起发展;幸福的话,要考虑今生、来世的幸福;教育的话,要兼顾德、才二者。当然,这方面有很多内容可谈,我今天只是抛砖引玉,象征性地简单提一下。大家若想深入了解,可以学习佛教的诸多经论,从中你定会发现具有价值的“珍宝”。


                              22楼2016-07-01 2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