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噶举吧 关注:111贴子:282
  • 4回复贴,共1

法王噶瑪巴德里課程第三堂:智慧選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大宝法王噶玛巴官方中文网


1楼2016-07-02 13:07回复
    修行不是趕流行,別當上師的「粉絲」
    一旦成為粉絲,你的心情是衝動的,不平靜而帶著煩惱;
    而「依止佛法」,特質是帶來平靜,幫你消除煩惱,找到生命的方向。
    如同早上談到,我們生而為人,都具有天生的愛心,例如一群孩童即使相互之 間本不相識,一起玩耍幾分鐘後,就能變成朋友。但隨年歲漸增,我們的分別心、親疏之分反而日益強烈了,若回首過去,會發現這本具的關愛之心被蒙蔽了、變微弱了。
    相對於早上討論的「慈心」與「悲心」,今天下午「智慧」這主題,是更為深刻也較為困難的。


    2楼2016-07-02 13:08
    回复
      ■依止上師時,不要讓自己變成「粉絲」
      很多人會來見我,其中一個因緣,或許就是我持有「噶瑪巴」的名號,有時我也想,若我無此名號,恐怕我們一生都不會相遇,當然或許也有其他因緣讓我們相識,總之許多人來見我時,會帶著一種期待,覺得:「噶瑪巴是大智者,他的口訣可以幫我『消除生命中所有痛苦』吧。」
      有時我有一種想法是:如果帶著趕流行的心態去「修行」或「依止上師」的話,這不是一件好事,切莫將自己變成一個跟風的粉絲。這裡並不是批評粉絲不好,而是粉絲的心情容易衝動、情緒化,而真正「修持佛法」很重要的特質,是帶給你心情的平靜,幫助你消除煩惱,或幫助你找到生命的意義,讓生活更加穩定,這些才是所謂「修行」、「依止上師」的真正目的。
      很多人認為我有大智慧而前來見我,但我並不具備大智慧,而即使如此,我總是盡力給予關心,幫助大家度過痛苦。我有時候覺得,實際上是你們自己救度了自己,因為你們對自己生起了信心和勇氣,這樣的自信幫助你們跨越過許多障礙和困苦,而我從不覺得是我帶來了幫助。
      當然有時名稱會有一種加持,例如「噶瑪巴」這樣的名號,會帶給我們一種力量。無論如何,至今我從未認為自己有任何本事,能夠真正幫助到誰,我只是平凡中甚為平凡之人,其實是你們自己幫助了自己,這是很重要的。因此講到「修行」時,重要的是要靠自己。


      4楼2016-07-02 13:08
      回复
        ■對自己也生起同等信心時,就能與上師心意無別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希望大家知道。就是當各位對任何一位上師生起期待、信心的當下,我希望你們也能對自己生起同等的期許和信心。不然一昧冀求於外,總是把責任推給上師,而不於內建立起自信、承擔之力,對自己不報任何期待的話,你會發現修行難以成就。
        因此,我們談到「師徒之間的心意一致」時,意思就是,身為弟子的你對某位上師生起期許、信心之時,也一定要對自己生起相對應的期許。倘若有一天,你能夠對自己有著這樣同樣的期待與信心時,就能做到「師心我心合一無分別」了。
        不然,如果「弟子一直是弟子」,換句話說,如果弟子不知長進,總是依賴上師,寄望於上師的話,修持終將不會有任何結果的。經文中常常提到發願證得如師、如佛一般的果位,要知道那就是在提醒自己,生起「如同對上師般」的自信與自我期許,自己要有所承擔,要如法修持,這是很重要的。


        5楼2016-07-02 13:09
        回复
          ■負責及感恩,就是重視因果
          回來談到人與人相互之間緊密關連、互為緣起的道理,因此往後你有任何起心動念或作為時,都要帶著一種責任感,要想著「我與萬物息息相關」。舉例而言,當我們自稱佛教徒時,吃飯前我們都會先有供養儀式,不要一拿到食物就狼吞虎嚥,而是好好端詳一下眼前的食物,看著米飯時,要思維到:「這米並不是我種下的,而是許多農夫辛勤的成果,甚至是遠從其他國家運過來的。」等等。
          也就是說,吃飯時,你首先看著食物,生起一念感恩,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見到那些農夫們,但擺在眼前的食物正是他們辛勞的成果,由此生起感念之心來吃,這就是佛教徒應該做的。因此,念誦供養文並不只是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的美麗形式而已,而是確有深義。希望各位往後的一言一行,都要帶著對眾生的感恩之心。穿衣也是如此,是許多製衣廠勞工的成果,他們忍受極差的工作環境,收入也不高,在某種程度上,自己的快樂多少是建立於他人的痛苦之上,因此我們是有責任的。
          佛教很重視業力因果的道理。什麼叫做「重視業果」?就是認識到你不只是你自己,你的任何起心動念和行為舉止,都會影響他人,當具備如此相互依存的責任感與感恩之心時,就掌握了「重視因果」的要義。
          「智慧」主題大概就講到這裡,明天會談到「環保」。
          ■發願未來能與華人結下更深法緣
          最後有些想法想和大家分享。這次課程是香港各個佛教中心同心協力所舉辦,過去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也去過香港,與包括覺光長老等佛教長老結下了深厚的法緣;我也有心拜見覺光長老,但因緣不具足。總之一直到現在,陸續有越來越多的佛教中心在香港成立。由於過去的深厚法緣,再加上這次活動由香港各中心聯合舉辦,本身有著很大意義。
          從歷史上看,我們知道歷代的噶瑪巴都與華人法緣深厚,甚至因緣持續了幾百年,不僅如此,我相信未來與華人間的法緣會更為深厚,甚至佛行事業會更加廣大,影響更大。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是出於第二世法王噶瑪巴希的淨觀。第二世法王噶瑪巴希曾多次在淨觀中見到千缽文殊菩薩,就是有著一千隻手、每隻手中都持有一個缽的文殊菩薩。千缽文殊菩薩授記說:「未來你的佛行事業會廣大流傳,尤其會遍滿整個東海。」之後法王噶瑪巴希也如是發願。而伏藏大師秋吉林巴也在授記中提到,未來的噶瑪巴,例如第十八世噶瑪巴、第十九世噶瑪巴等的佛行事業,將會更為廣大,而且對漢地特別有影響力。
          因此,各位這次隨著香港各個中心來到這裡,我們彼此結下了法緣,我覺得這是殊勝的一個緣起,因此,我也在此發願:「祈願佛菩薩利他度眾的佛行事業,未來不僅是在香港廣大弘揚,也能夠弘揚到世界各個地方。」


          6楼2016-07-02 1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