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废吧 关注:37贴子:568
  • 0回复贴,共1

求实郞系列(二十六)秦桧唱和误国之考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世人大多以政治眼光看待“主战”与“主和”,先入为主地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对秦桧促成“绍兴和议”攻讦颇多。《宋史·秦桧传》称之为“倡和误国”。
如此不看结果,单凭主张论其功罪,未免失之偏颇。其实,只要平心静气地据实考究绍兴和议之得失,便可知道秦桧并非“倡和误国”。
首先,绍兴和议使南宋得以生存发展,谈不上倡和误国。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攻陷北宋京城开封,在宋朝地盘上建立大楚国,立张邦昌为帝。次年三月,金人俘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康王赵构为保赵宋王朝,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即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当时,金人大肆兴兵镇压,使南宋君臣东藏西躲,狼狈不堪。为了活命,为了南宋,宋高宗修函向金国乞求和议,奈金人毫不理睬,继续穷追猛打,使之随时有丧命之危,南宋也随时有亡国之虞。
为了保住赵宋基业,宋高宗不但在宋弱金强之时乞求和议,就是在南宋实力大增,足以抗衡金军以后,仍然坚持和议。因为高宗深知,与金人硬拼,必定两败俱伤。尤其是渡河北进,在北方平原与特长马战的金军作战,弊多利少,勉强取胜也要付出极大代价,甚至会由此迫使金人杀害二帝及母后。再说,万一战败丧师,势必重演靖康悲剧,招致宋国彻底灭亡。是故高宗坚持和议,毫不动摇。可惜早期没有足可助其成事之辅弼,以致焦劳数载,徒而无功。
原本主战的秦桧,也许从“靖康之耻”感悟到主战误国,抑或后来目睹金军强大,觉得强为战之最终使南宋吃亏,是故趋于理智,力倡和议,返宋之初就向高宗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①”的分治方略,即通过和议,宋金两国回归南北分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遗憾的是,此策被别有用心者歪曲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谓之将宋金臣民按籍贯划分归国,让作为北人的宋高宗以“无所归”恼怒秦桧而将其罢相。
秦桧复相以后,之所以继续力倡和议,缘于忠于君主,与高宗皇帝保持一致。
秦桧深知,囿于皇室家天下的本质属性,皇帝与臣民对“战”、“和”看法必定不同。皇帝虑及皇室基业,自然以和保邦,注定不敢妄动兵端。因为一旦战之
————
①《系年要录》卷三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记事。
失败,高宗受辱尚且不说,再次断送赵宋王朝,成为皇室罪人,将令其死不瞑目。臣民则不同,出于忠义之气,往往倾向于“战”,即使失败,甚至导致赵宋皇室灭亡也无所谓,反正谁当皇帝都一样。
由于秦桧思高宗所思,急高宗所急,故所提建议往往与其高宗不谋而合,深得圣意。同时,秦桧深知臣僚忠于君主就得理解皇上、支持皇上,力践旨意,百折不挠,是故对高宗的和议旨意,态度积极,执行得力,使高宗梦想成真,河南等故地得以收回,微宗梓宫与高宗母后得以奉迎归宋。更重要的是,南宋得以生存发展,前途光明。诚可谓可歌可泣,可喜可贺。这都是秦桧支持高宗,力倡和议的结果。鉴此,称秦桧“挽救南宋”、“再造南宋”都不为过,怎说秦桧“倡和误国”?
其次,绍兴和议使南宋得以避免生灵涂炭,谈不上倡和误国。众所周知,长期战争不但将士多有伤亡,而且殃及百姓。如靖康元年,金人攻破太原城后,不但斩杀所有将士,还将城中老少尽行杀戮,令人触目惊心,是故古往今来,千计万策,能避免生灵涂炭的称为上策。宋高宗意识到,在难以武力结束战争的情况下,议和就是结束战争、避免生灵涂炭的最好办法,因而力主和议,旨在化干戈为玉帛。即使后来奋起反击,也是为了以战促和,正如绍兴十二年三月十八日高宗对大臣所言:
朕兼爱南北之民,屈已讲和,非怯于用兵也。若敌国交恶,天下受弊,朕实念之,令通好休兵,其利溥矣。士大夫狃于偏见,以讲和为弱,以用兵为强,非通论也①。
也许由于少年贫穷,秦桧的恤民意识尤为强烈,为结束战乱,避免生灵涂炭不遗余力,说服完颜昌和议休兵。对狂妄好战,败盟犯宋的完颜宗弼,则主张以迎击促进和议,保聚人民。如绍兴十一年正月初十日,以四太子过淮作过,秦桧签发《令措置四太子人马分路作过省札》:
同奉圣旨,札下韩世忠、张俊、刘锜照会,紧切措置防备,仍行下所隶州县,保聚人民,以防抄掠。及札下岳飞照应措置,如探得贼马果来渡淮,即遣发精锐军马,腹背掩杀牵制②。
不难看出,其保民目的十分明确,抗金措置极为得力。同年三月十一日,以金军侵犯濠州,秦桧遵旨签发抗金力度更大的《报谕北官军如能擒杀兀术者除节度使省札》:
————
①《系年要录》卷一四四,绍兴十二年三月辛亥记事。
②《金佗续编》卷十一,《丝纶传信录》卷十。
同奉圣旨,令诸路宣抚司报谕北官、军民,如能杀并或擒获兀术来归,管军民者除使相,余并除节度使,仍各赐银、绢五万匹、两,田壹百顷,第宅壹区①。
可见秦桧疼恨金人,立志抗金。
绍兴十年、十一年,宋军能够屡败金兵,让金人深知难以征服南宋而不得不回归和议,固然得益于宋高宗正确决策,宋军将士舍命抗战,也离不开秦桧等人的周密部署和正确指挥,是故宋高宗“诏去岁金人犯淮,捍御有方,将帅成不战却敌之功,乃辅弼奇谋,指纵之力。秦桧、王次翁各与一子职名②。”正是秦桧等协助宋高宗以战促和,将不可一世的金人打得丧失信心,乖乖回归和议,使南宋得以结束战乱,避免生灵涂炭。广大黎民也赖此不再流离失所,得以安居乐业,找回幸福。如此这般,怎说秦桧“倡和误国?”
再次,绍兴和议使南宋得以中兴,谈不上倡和误国。“靖康之难”,金人不只掳走二帝等三千多人,还搬走宋国所有库银等大量财物,以致赵构复国时一穷二白,极为拮据。是绍兴和议使南宋得以偏安一隅,休养生息,在极度困苦、十分衰弱的情况下恢复生机,不但顺利地度过难关,站稳脚跟,而且抓住机遇发展壮大,各行各业成就显现,成功促成南宋中兴。
不管世人对绍兴和议如何评价,也不管世人如何贬低秦桧,南宋通过和议得以生存发展乃至中兴,已是不争的事实。史称“南宋中兴”、“绍兴中兴”、“中兴之主”、“中兴四将”、“中兴四诗人”、“中兴十三处战功”…… 无疑是对南宋中兴的最好佐证,而这一期间主政者正是秦桧。
诚然,“中兴”不过是由衰微而得以复兴,不值得大肆炫耀。然而,南宋从生存困难,一穷二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大力发展而得以中兴,可谓极为艰难,来之不易。指责秦桧“和议误国”,显然荒唐,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第四,绍兴和议使南宋得以发达繁荣,谈不上倡和误国。如果说,南宋初期“中兴”,只是一般性发展,不足以拿来炫耀,那么,南宋后来发展成为当时发达之国,以繁荣著称于世,则足可大书特书。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将绍兴和议定性“误国”,将宋高宗与秦桧视为“屈膝投降”之经典,一旦有人提及南宋发展、成就或地位,就会招致非议或指责。如一九九九年,何忠礼、徐吉军先生所撰《南宋史稿》③稍为肯定绍兴和议,个别
————
①《金佗续编》卷十二,《丝纶传信录》卷十一。
②《系年要录》卷一四四,绍兴十二年四月丙子记事。
③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史学专家就横加指责,认为宋高宗和秦桧的降金乞和政策并无值得肯定的因素,断言“秦桧再造南宋”之说是经不住史实检验的。当然,这纯属学术探讨,不足为怪。但似乎可以说明,“和议误国”、“南宋懦弱”等“历史定论”,神圣而不可侵犯。
对南宋的发展与繁荣,能够较为客观地进行评价的,应该是王国平先生在《南宋史研究丛书》之代序——《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①。尽管王先生也认为宋高宗与秦桧妥协投降,倒行逆施,不好直接肯定南宋的发展成就,只好委婉地以“既要看到南宋……(消极)一面,更要看到南宋……(积极)一面”的赘述方式予以反映,但文中根据史实所概括的“南宋政权注重内治”,“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南宋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巅峰时期”,“南宋是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南宋是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兴盛时期”,“南宋是古代中国史学的繁荣时期”,“南宋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有杰出贡献”,“南宋在农业技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南宋在制造技术上有高度成就”,“南宋在数学领域有巨大贡献”,“南宋在医药领域有重要贡献”,“南宋政府关注民生、注重民生保障”等发展成就,且论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如“南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提高了两三倍,总体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唐代。”“南宋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由宋前20个增至60个以上……”此外,许多人认为南宋的GDP,占当时世界总量较高的比例,有30%、50%、60%、80%等多种说法。虽然这些数据难以采信,但南宋的发达与繁荣,似乎不容置疑。加上以宋词为主要标志的文化高度繁荣,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级“繁华之城”——京城临安……似乎足可说明,南宋在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最富裕……
南宋如此发达,如此繁荣,上至汉唐,下到明清,哪个王朝有此成就?完全可以称之为“南宋盛世”,指责秦桧“和议误国”,不知从何说起?
也许王国平先生囿于“主和误国”之既定结论,不敢依据南宋发达繁荣的史实理直气壮地称之为“南宋盛世”,实在令人遗憾。由此可见,突破所谓的“历史定论”,回归历史,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南宋,实属不易。
第五,绍兴和议使南宋人得以长期共享发展成果,谈不上倡和误国。纵观历代封建王朝,其上层尤其是统治者大都只顾自己挥霍,不顾百姓死活。宋高宗与
秦桧则大不相同,也许觉到南宋稳定与发展来之不易,抑或深深懂得爱民乃立国之本,都有深厚的恤民情怀,都有强烈的惠民意识,因而一直关注民生,同情民
————
①《秦桧研究》序。
苦,千方百计让百姓从发展中得到实惠。
南宋经济稍好以后,高宗君相为了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适当减免税收或有关收费,让利于民。如绍兴十三年七月十一日,以高宗昭示“减免租赋,少宽民
力……”秦桧等积极予以措置①。 “绍兴十八年闰八月初五日,以秦桧奏两国通和,农民安业,垦田渐广,户部财赋粗足支用,乞免江浙湖南今年和籴和籴事。上大喜曰:‘朕向在河朔,见民以为苦,朝廷所降本钱,州县往往移用不以时给。纵有给处,又为吏多端乞取,十不得一二。今幸时和岁丰,军储粗足,朕岂巳而不巳也。’中兴圣政史臣曰:‘汉孝宣光武生长民间,其知民疾苦,宜也。高宗以诸王总戎河朔,周知民间纤悉利害,虽即位二十年,犹能历历及之此。明主之所难也②。’”
南宋注重赈灾、救助,救民于困顿之中。如绍兴十八年“十二月乙卯朔,振明、越、秀、润、徽、婺、饶、信诸州流民③。”对贫民产子者予以资助,也有明确规定,如绍兴十五年五月十三日,“命贫民产子赐义仓米一斛④。”
南宋让国人共享发展成果,很大程度在于普及教育。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南宋各州县普遍设立公立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较之北宋有很大发展。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办学,私塾村校遍及全国各地,学校教育由城镇延伸到了乡村,使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宋代共有书院397所,其中南宋占310所⑤。
南宋以“养恤”、 “义仓”、 “义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体现“恤民”和“成果共享”。以“养恤”制度为例:在临安等城市中,宋廷针对不同对象设立了不同的养恤机构。有赈济流落街头的老弱病残或贫穷潦倒乞丐的福田院,有收养孤寡等贫穷不能自存者的居养院,有收养并医治鳏寡孤独贫病
不能自存之人的安济院,有收养社会弃子弃婴的慈幼局……秦桧执政后,凡在靖康、建炎年间以及被金人掳去北方的人士,不论出身,地位高低,凡抗金有功或
气节感人的死难英烈,一律予以褒扬,抚恤家属。对于生活贫困无力养育子女的人家给予生育补贴,对于穷人甚至包括关在监狱的囚犯给予免费医疗,免费或廉价提供官方生产的药品。算起来南宋的生育补贴和免费医疗,比西方的所谓‘福利社会’早了近八百年。
————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九。
②《系年要录》卷一五八,绍兴十八年闰八月庚申记事。
③《宋史》卷三十,《高宗纪》七。
④同上。
⑤参见何忠礼《论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载《杭州研究》2007年第2期。
不难看出,绍兴和议利国利民,值得称道。言者将其定论为“倡和误国”,显然颠倒黑白,践踏历史。
相反,如果按主战派的偏激主张,不顾一切地与金国硬拼下去,败则暂退,伺机报复,愈演愈烈,不可收拾,势必将全国军民拉入没完没了的战火之中。无辜百姓,要么堕于涂炭,要么丧于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18 23:1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