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功夫吧 关注:901贴子:13,606
  • 6回复贴,共1

李亦畬的老三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三本”,指李亦畲手出的三本太极拳谱。李亦畲,名经论,字亦畲。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直隶广平府永年县西街(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西街)人。邑庠生,候选巡检。博学多才,精中医,嗜拳术。咸丰癸丑(1853年)随母舅武禹襄(1812~1880年)学习太极拳(时称“绵拳”、“粘拳”、“软拳”、“黏拳”等),二十余年,尽得其传。复以毕生精力苦心钻研,“凡一举一动,无时无刻莫不在锻炼揣摩中”(其孙李棠荫语)。
“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即书一纸条贴于座右,有如科学家之试验。逾数日,比试揣摩,觉有不妥,即撕下,另易他条,往复撕贴,必致神妙正确不可再易方止。久之,纸条遍贴满墙,遂集成书”(其子李宝廉语)。光绪七年(1881年)手书三册太极拳谱,一本自存,习称“自藏本”:一交胞弟启轩(1835-1899年),习称“启轩本”;一传弟子郝和(字为真,l849~1920年),习称“郝和本”。合而言之,史称“老三本”。
亦畲公逝世后,“自藏本”由次子逊之(1882~1944年)收藏。现传亦畲公曾孙旭藩,家人视谱如命,罕有睹其全貌者。“启轩本”传至第三代李福荫(1892~1943年,启轩之孙)时,福荫先生鉴于太极拳谱辗转抄录错讹颇多,遂据“启轩本”厘定次序,分为章节。油印、石印多次,颁赠友好和太极拳爱好者,原件却不幸散失。然根据此本编次油印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和l935年4月在太原铅印出版的《李氏太极拳谱》尚有少量传世,也算不幸之中的万幸。“郝和本”由为真传次子月如(1877—1935年),月如传子少如(1908~1983年)。少如于20世纪60年代公示,影印刊登于顾留馨(1908~1990年)编著的.《太极拳术》第371至379页,广为流布。原件现存少如上海弟子王慕吟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19 12:43回复
    现以“郝和本”为例,并参以“自藏本”简作介绍。“郝和本”封面题“王宗 岳太极拳论并五字诀后附小序”,下注“郝和珍藏”。“自藏本”封面删去“王宗岳”三字,只题“太极拳论并五字诀后附小序”,下署“亦畲珍藏”。工笔小楷书写,颇见功力,堪为书法上品。计33页,每页一般为8行,每整行16个字。篇目依次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撒放》、《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19 12:44
    回复
      另,“自藏本”增益两文:武禹襄论《四字不传密诀》、李亦畲作《打手法》。 从篇目排列顺序分析,以第l0篇为界限,分成两部分:第l至第9篇非李亦畲作品,第10至第l3篇是李亦畲拳论。第一部分出现两个署名:“王宗岳”、“武禹襄”。“王宗岳”名下拳论仅一篇,即《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第2至第5篇、第8、第9篇为武禹襄作品无疑。而第6、第7篇因无署名存在争议。我认为此二文虽未题名,仍属武公拳论,原因很简单,武公文章间夹杂他人之作,与理不通。如有,也当署名或附说明。“老三本”不仅有拳名注释,拳架(含刀、枪器械)套路名称及练法,还有身法要领、行工准则、修炼体会、打手要言、功法指南等,从实践到理论已成体系。可以说,它是太极拳历史上的里程碑。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19 12:45
      回复
        第一,“老三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太极拳谱,“太极拳”、“王宗岳”和《王宗岳太极拳论》均首见于此。
        第二,以“老三本”中可以看出太极拳名称的演变过程,始名“长拳”、“十三势”等,后称“太极拳”。“老三本”第一部分拳论以“十三势”冠名,如《十三势架》、《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等,亦即武禹襄拳论尚未称“太极拳”。
        第二部分拳论题“太极拳”名,可知“太极拳”名称是在李亦畲时代产生并逐渐统一的。有人可能提出质疑:“老三本”开篇即《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当做何解?仔细推敲,全文以哲学术语“太极”人笔而论拳术,未有“太极拳”称谓。可知,此文题目当是“太极拳”名出现后李公亦畲所添加的。即文章写在前,题目后人冠。
        第三,“老三本”规范了太极拳身法,制定了一系列行功法则,如走架必须体现“柔和舒缓”、“连绵不断”的特点。一举动“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断续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武禹襄语录)。
        第四,武禹襄、李亦畲学识渊博,德才兼备,却淡泊名利,唯以研究武学为事。这在“重文轻武”、“文武不同道”的封建时代,不为人所尊崇,然而,今天看来,无疑难能可贵。武、李先贤开文人研习太极拳之先河,昭示着太极拳文化之伊始。作为开拓者,武禹襄其功甚伟。武、李拳论将拳术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使习拳与做人和谐统一。“立身中正安舒”、“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武禹襄语)等,无不浸润着儒学倡导的“中庸”思想,体现出研习者对和谐圆融境界的追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9-19 12:46
        回复
          资料难得,楼主辛苦了。


          IP属地:北京6楼2016-09-19 15: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