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5,772贴子:1,350,893
  • 5回复贴,共1

关于雾霾的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用简短语句道出沉重的窒息感?
雾霾。
读完了这两个字,你是不是有点呼吸困难?别怕,看看窗外晴朗的天空吧,人生是多么美好,空气是多么清新。
你茫然望向窗外,眼中仅映出一片朦胧的白,好像世界空无一物。


IP属地:陕西1楼2017-01-05 14:12回复
    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应该叫做:关于雾霾外部性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对,你没有猜错,这篇文章就是说雾霾的。但懂点儿君为了表达一下刚自悟出来的文艺情怀,就在开头卖弄了一下,还不错吧?实际上,雾霾是个很让人痛心的事情,懂点儿君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是讲造成雾霾现象的原因的,看过之后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雾霾的文章,所以今天就要给大家结合经济学分析一下雾霾现象。(下面开始就是严肃的关乎你自身的科普文章)
    懂点儿君看过的那篇文章,里面讲了造成雾霾现象的十大原因,其中第一大原因是这样的(节选):
    一个企业如果烧N吨煤,这些煤炭一共产生1000吨二氧化硫,脱硫效率设定为95%,那么最终就应该排放50吨。那么环评中这样写了,环保部门审批通过了,50吨的排放就合法了。那么这个合法的50吨就会计入全区域的总量数据。
    大家就要问了,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只排50吨,而不是排1000吨呢?这可是二十倍的巨大差距啊!
    为此环保系统设置了一系列的防线:环评编制——专家审核——环评审批通过——企业建设期间三同时检查——验收监测——验收并移交环境监察部门(负责现场执法)——通过在线监控予以监控——每年抽查——***投诉现场检查。
    看上去很完备吧,居然有这么多道防线。
    其实从“环评编制”到“验收并移交环境监察部门”,其目的只是保证企业具备达标排放的能力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让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最佳,确保验收通过,企业从此可以正常合法生产。
    因此这个阶段 只是体现了“设施安装并具备能力”而已。
    当然设施装了不代表会天天用啊,毕竟这也是要钱的,电费、药剂费、维护费、人工费等等。
    现在假设王老板想上一台锅炉,环评审批通过了,锅炉建好了,除尘、脱硫、脱氮设施全部建好,环境监测站来监测了,排放达标,不错,验收通过了。移交到环境监察部门管理了。
    环境监察部门第一步就是查看在线监控设施装没装,已经装了赶紧联网;没装的自然要马上装。
    王老板发现,这个负责在线监控安装和维护的居然是个企业在做。
    王老板只能心中窃喜,这个监控居然是个企业在管,还用担心吗?
    假设每天设施运行费用3000元,除尘不能打主意,一关除尘设施烟囱黑乎乎的,立马老百姓投诉了,环保执法人员上门,没事找事做。
    王老板盘算了一下,除尘只能继续开,晚上天色昏暗,也可以不开。
    剩下就是脱硫和脱硝了,这个太好糊弄了,老百姓又看不出烟囱有没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那这块省钱,至于在线监控吗,早就篡改好了。
    于是除尘达标,老百姓不举报;二氧化硫(脱硫)和氮氧化物设施(脱硝)关闭,每天省了2000元,一年就是几十万啊,都是利润啊。
    可是恐怖的是,这个企业的50吨二氧化硫实际成了1000吨,可是我们的统计中还是50吨,统计数据和实际排放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二十倍啊!
    写到这儿,大家肯定问,这个是你自己编的吧,下面举例说明:
    6月17日环保部开出史上最大罚单,19家企业因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被罚脱硫电价款或追缴排污费合计4.1亿元。除了罚款,环保部还要求这些企业在30个工作日之内,编制完成烟气脱硫设施整改方案,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任务,逾期没有完成的还将依法从重处罚。
    这个是新闻摘录的。大家就要问了,19家企业罚4.1亿,一家平均2000多万,怎么算得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间段,如果罚这么多,这个企业必须很长时间不开脱硫,才能算出这么多罚款。
    假设一年不开,这种大型企业,至少几千吨二氧化硫被排到了空中,触目惊心吧!
    网上随便一搜,到处是:部分电厂脱硫设施未正常运行 罚款共计5.19亿元
    其实啊,这些企业都是大企业,很多是国企,环保盯得紧,面子上的工作还是要做的,可怕的是小企业,那简直是一塌糊涂。
    环保部、省里一般不会去这些企业,压力自然小,排放自然更是自由。
    以前去外地出差,那个地方盛产建材,有上百家企业。那天傍晚去爬边上一座小山,在山顶上,天色刚灰暗一些,远处就腾起一个直通通的黑色烟柱,笔直地冲向云霄,到了几百米高空后就停了下来,平铺扩散,接着一个又一个,一会儿时间居然上百个黑柱。所有的企业一看天黑,居然不约而同全部关闭了污染治理设施,加大煤量,加快建材进窑速度(提升产量)。我后来还去打听了一下,有特例的企业吗?很遗憾,几乎没有。
    这一辈子我都忘不了那个场景,永远忘不了。有人告诉我,这个镇肺癌患病率比其它地方高好几倍。心中滴血般的哭泣!
    写到这里,总结一下,灰霾肆虐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有了不用,尤其是在夜间非法偷排,导致实际排放量远远大于总量考核量,甚至十倍二十倍的增加,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IP属地:陕西2楼2017-01-05 14:13
    回复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部分,里面透露出这三个信息。
      1. 造成雾霾的主因是企业生产排污。
      2. 排污可以有效控制,控制需要成本。
      3. 环保部门监管企业排污,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治污偷排。
      以上信息真实程度请结合现实情况自行体会。
      现在我们用经济学分析一下这个情况,假设以上信息全部真实,涉及到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监管部门,一部分是企业,一部分是居民。我们来看看这三部分的收益和损失,对于这三部分,无论是居民,企业,还是监管部门,他们都是由人组成,如果生活在雾霾的环境下,那么这三部分都会受到损失。企业排污是造成雾霾的主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也受到了雾霾的损失,但是,他们也受到了由于节省治污成本而得到的好处,那么我们当然知道,如果雾霾的损失大于好处,他们必然不会节省治污成本,他们之所以节省治污成本,是因为不治污带来的好处大于他们这一小部分人受到雾霾的损失。
      我们再来看监管部门,他们也受到了雾霾的损失。对他们而言,如果采用严格的监管来控制企业治污,就会弥补这种损失。但是,监管是要付出成本的,监管部门的人不可能全天24小时的监视企业,但是企业却可以不停歇的生产,如果付出的监管成本太大,大于他们受到雾霾的损失,监管部门则不会去有为监管。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不治污带好的好处,足以弥补企业和监管部门受到雾霾的损失,那么企业就将倾向于与监管部门交易,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人在考虑权衡违法风险和收益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达成交易。交易为监管部门将监管权力让出,让企业在表面有监管实际没监管的情况下不治污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监管部门和企业从中受益。
      对于居民来说,他们只能在雾霾中受到损失,而不会有任何可能收益。
      以上分析基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人,每个人都会权衡利弊做出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只针对自己。就像你会为了工资去工作,但却不大可能不要工资,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去免费工作一样。当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适用于所有人,这世界上还是有令人折服的高尚的人的,所以只能叫做假设。
      我们把这三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社会中,实际上是A部分和B部分的交易行为,以及B部分追求利益的行为,损害了整体的利益。现在我们考虑一下整体利益的损失和部分的收益情况,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雾霾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有这几方面:
      1. 由于雾霾造成的商品价值的流失,比如雾霾严重城市的楼市。
      2. 由于雾霾造成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停止。
      3. 由于雾霾造成的学校停课,服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4. 由于雾霾造成的人类寿命的减少。
      当然,损失不止这四条,我们暂且就当做损失仅有这四条吧!这四条损失很难量化,你很难告诉人们,你看,我们因为雾霾造成的四条损失,大致损失了多少多少人民币。但是,我们可以比较,比较这四条损失和企业因为不治污而获得的利益孰轻孰重,结果不言自明。但是严谨起见,我们还是比较一下。
      对于企业而言,就如懂点儿君引用的那篇文章所说,假设每天省了2000元,本该排放50吨,却排放了1000吨,那么多出来的950吨为雾霾贡献了多少呢?拿石家庄举例(这个计算出自知乎),每立方米pm2.5含量400微克,那么石家庄总面积是15000平方公里,那么按雾霾高度1000米高,总体积是15000*1000*1000*1000立方米*0.0004克/立方米=600吨,那么就是说有600吨灰尘量。而企业因为节省成本2000元,多排放了950吨,我们大致认为,这个数量给我们造成了一天时间的雾霾,而这一天时间的雾霾,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寿命的减少,生产活动的停止,商品价值的丧失,学校停课等服务活动的停止,这些损失,就值2000元?
      当然,以上仅是基于假设的计算,并不一定是真实情况,但是懂点儿君明白,真实的情况,社会总体的损失减去部分人获得收益,必然是一个更加恐怖的差别,这个差别,根本就不敢想!
      其实企业排污,影响了每个人的健康,但是每个人无法向企业索要自身健康受损的损失,开玩笑,你吸了一口雾霾就给我要钱,你脑子有病吗?是的,每个人的损失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把那么多人的损失加起来,再考虑到未来健康寿命的影响,这损失就大了,污染实际上是在把每个人的一丁点利益转移到了一小部分人身上,因为所有人都有损失,仅有一部分人有收益,而这大部分的人不会受到补偿。这种现象就叫做负的外部性效应,A和B的行为造成了C的损失,但是C无法获得补偿,甚至并不了解,只不过在雾霾里,C成了大部分人。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这个可能非常可怕,因为如果这个可能是真,那么你自己毫无发觉的经济损失除外,你还在用自己的健康,比如肺癌风险,未来可能的疾病痛苦和缩减的寿命为某些利益群体买单!
      原因在哪里?
      造成雾霾的原因,真的是以上说的工厂排污等等的物理原因吗?请不要天真的以为,只要限制好排污,只要限制汽车尾气,只要加大监管力度等等等,雾霾就一定能不再出现。就好比一个罪犯,若不能完整的改过自新,那么他还会继续犯罪,他犯罪的原因,是他杀人时候的那把刀吗?绝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他自身的犯罪心理和犯罪欲望!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如果想要切实改变雾霾,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否则任何手段就像隔靴搔痒,没点卵用!在雾霾严重的时候,由于风险增加,企业会规规矩矩的治污,监管部门也会努力监管,这是因为风险增加,收益已经不足以诱惑他们去冒险。但是,当雾霾因为治理排污减轻的时候,风险又会相应降低,企业和监管部门在权衡之后又会去进行一个收益成本的对比,做出选择,然后,你会发现雾霾又再一次出现。就像一个会自动调整平和的机器一样,雾霾循环往复,不断出现,但是却从未消失。这是由人类本性决定的,无论是在哪个立场,哪个职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利的,因为自利,所以经济学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形势的变化。监管部门有监管权力,其中隐含的前提是,监管部门的官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人,但是,哪有那么多高尚的人呢?
      我国前几年的政治方向是,牺牲环境求发展。但是这完全是个零和游戏,不是真正的发展,因为破坏环境带来的未来损失和发展经济带来的现在收益抵消了,而且,破坏环境的损失还有可能比收益更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目光短浅的政治方向?也和人的自利脱不了干系,官员的任期有限,而经济总体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高于官员的任期,所以,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人们眼睛看得见的GDP的增加远比追求人们眼睛看不见的美好环境的维持更加有吸引力。人们会因为GDP的增加赞扬官员,但是不会说:“你们看,多亏了某某某,咱们城市依旧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人们只会这么说:“多亏了某某某,咱们城市的GDP增长率那么高,创造了多少就业,让我们赚了多少钱,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罗斯巴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看见的与看不见的》,他提醒人们,人们只会专注于自己看见的,而对自己看不见的事情缺乏考虑。就像有些人只看见了经济的增长,自己多赚了多少钱,但是他看不见的是,他现在不顾环境的破坏赚了那么多钱,但是在未来他或许会因为长期生存在低劣的环境下患了痛苦的疾病,并且寿命也相应减少,这毕竟是他看不见的,他也无法去准确预测,那也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其实,不要以为我们对雾霾真的毫无办法,只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并不懂其中的专业道理而已。其实治理雾霾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和制度的问题。相当大部分的排污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让污染降低到最小,只不过这些技术手段,设备,人工,材料,都需要金钱。而且,治理雾霾,是一个没有收益的事情,生活在这片雾霾下的所有人,不会给投资治霾的人任何回报,即使人们因为好感的原因付出一定的金钱,那也远远低于治霾人付出的成本。你或许会说这种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应该交给政府干啦?纳税人交了那么多税,就不能花钱去治理污染吗?懂点儿君也拭目以待希望政府能有大动作出现,但是抱有的期待不是很大。
      在当下的环境下,制度是不会变的,所以,雾霾将会在长时间持续存在,直到科技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社会生产力进步到一定程度,它才会彻底消失。当它完全消失的时候,我们的子孙一定并不明白,他们跻身先进生产力的发达国家,是他们的父辈用疾病的痛苦和寿命辛苦换来的,这毕竟是他们看不见的。
      最后,懂点儿君想起来很久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某市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城禁电瓶车,造成了很多不方便,作者去过台湾,在文中说台湾一个朋友这么给他说,“在台湾,电瓶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如果禁用电瓶车,那么执政者一定会考虑,骑在电瓶车上的,那可是一张张选票啊!”
      多么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环境问题是关乎人民幸福的大事,如果雾霾长久不去,那么执政者一定会考虑,生活在这片浓重灰尘下的,可是一张张选票啊!”
      这时候,迎面而来的朦胧世界让你有点恐惧,你能做的,唯有带上新买的防霾口罩,奔波于笼中的生活,努力生存着。


      IP属地:陕西3楼2017-01-05 14:14
      回复
        环境的自净能力也是重要的天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07 17: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