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亮吧 关注:13,518贴子:132,740

【瑜亮·墨韵留香】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代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建安十三年冬至十一月,长江赤壁 

 隆冬时节,江南之地虽不及北方天寒地冻、白雪纷飞,却也是气候寒冷,北风萧萧,吹的长江两岸的人们手脚麻木,苦不堪言。长江北岸的曹军官兵虽人多势重,但因水土不服和疫病等原因,不断有人病亡,士气上已开始显露出颓势。长江南岸以是擅长水战著称的东吴大军,却军纪严正、气势旺盛。但这两天的东吴军营上下,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军兵们举止行动小心翼翼,连彼此交谈也都窃窃私语,对前日吴军都督周瑜在山顶观战时竟突然晕倒,军营里正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而这些消息的中心,吴军的统帅周瑜,自从那日观战,在东吴水战胜利之际吐血昏迷,到现在卧病在床已有三日了。多位军医轮流来把脉,喝下不少副汤药,病情仍然毫无起色。 
 
 
  
 作者: 玉案清风  2008-10-27 14:3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  
 “都督,您的病再请位医官来诊治吧。”满面愁容的江东大夫鲁肃说。自从都督卧病,千斤重担都压在了鲁肃的身上,他每日都来照料,企盼都督的身体能早日复原。要说都督有病吧,周瑜面带忧郁之色外并无别的症状;要说都督没病吧,周瑜却至今缠绵病榻,话都不多说一句,与他平时勤奋乐观的态度大相径庭。这个病生的好奇怪呀!!真是为难了鲁子敬这忠厚之人。 
“不用麻烦了 。”周瑜的双眼有些迷茫盯着寝帐的顶部,心不在焉的说:“我的病,不是军医能诊治的了的。” 
“这回为您诊病的不是一般的医官,而是诸葛先生。” 
“诸葛亮?”听到这个名字,周瑜暗淡的眼神中突然闪过一丝光彩。诸葛亮是一个多月前鲁肃从夏口刘备处请到江东来的,这个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青年一到江东就出手不凡,先是一番宏论辩的张昭等主降派文官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后是用激将法激发了吴侯抗曹的决心,导致孙刘联盟的建立;如今又作为孙刘联军刘备方的代表,来到赤壁军中效力,连一向自视甚高的周瑜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他听说都督生病,说自己精通玄黄医道,愿为都督诊治。”“那就请他过来看看吧。”对这位刘备方派来的使者,周瑜一向多有提防,开战后也曾几番试探,对方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机警和敏锐,为人处事滴水不漏、无懈可击,这倒加剧了周瑜的担心和疑虑。 
“先生请进。”午后随着鲁大夫的话音,诸葛亮缓步走进东吴水军都督周瑜的寝帐。好似明月升空暗淡了满天繁星一般,随着他的步入周瑜竟真的眼前一亮。长壮有姿容的周瑜在江东号称周郎,更兼精通音律,被人称为“曲有误,周郎顾。”惹的江东的美女名媛趋之若鹜,常常是周瑜走在路上,四处就琴声不断,乱弹之音常让他不胜其烦。可偏偏这位孔明先生,年纪虽小自己不少,为人却是难得的稳重老练。他容貌英俊奇雅、潇洒风流;举手投足儒雅端庄、深沉大气;态度不卑不亢、进退得体;一到江东就成了人们目光的交点 ,简直是把男人的目光都吸引住了,人品才情都和周瑜难分伯仲。看到刘备派来的使臣在东吴朝堂上大出风头,把江东的文臣都比的如寒鸦见鸾凤,周瑜的心里颇有几分不是滋味。。 
 “大都督,几日不见竟然如此憔悴?亮在隆中时学过玄黄医道,愿为都督把脉。”说话不紧不慢,声音竟如此悦耳。“烦劳先生了。”周瑜很配合的伸出右臂, 任孔明的手指按在自己的脉搏之上。 
“都督可否感觉胸中烦闷?” 
“正是。” 
“此病必须用凉药解之。” 
“已服凉药,全然无效。”  
“大凡生病,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都督的病吗?需得有风,方可顺气。” 
诸葛亮说完,手中羽扇轻摇,周瑜顿觉清风扑面,不禁又惊又喜。惊的是心头事被人说中,此人竟能知人肺腑;喜的是看此人胸有成竹,可能会有良策。“先生说的正是,两军交兵一月有余,虽以设下火攻之计,但隆冬季节,还欠一场东风方可获胜,望先生设法救我。”“都督勿急,亮已备下良方。亮幼年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可于南屏山建一九尺高台,作三层,名七星坛,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在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风起,帮助都督用兵破曹。” 



1楼2008-10-28 18:04回复
    周瑜听后一跃而起,下床对孔明躬身一礼,“感谢先生拯救江东百姓于水火”。即刻命人取来一支将令交付给他,“一切听从先生安排,借风之事仰仗先生。”同时让鲁肃拨五百名兵丁协助孔明修坛、借风。 
     在送诸葛回去的路上鲁肃是一头雾水:“先生,都督到底是什么病?一提东风就好了?” 
    “子敬放心,你家都督的病,已经痊愈了。”诸葛亮淡淡的回答,英俊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多日来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周瑜心清舒畅、精神顿增,略微梳洗一下后坐在书案前,开始处理这几天堆积下来的公文和信件,一直忙到深夜才安歇。入睡之前,眼前竟莫名的浮现出诸葛亮那张清秀可人的脸。  
     
      
     作者: 玉案清风  2008-10-27 14:4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  
     这是哪里?恍惚之间周瑜发现自己正行走在一片旷野上,周围一片漆黑和死寂,地上血流成河、横七竖八的躺着不少缺胳膊少腿的死人,刀矛器械、破碎的旌旗扔了一地,分明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周瑜不禁感叹:白骨露于野,这些尸骨很快就要成为鹰犬的美餐了。突然尸骨堆中下伸出一支白皙纤弱的手,一下抓住了他的战靴, “救我------。”耳边响起一声微弱而凄厉的呼唤,尸骨堆下竟还有活人在苦苦挣扎!周瑜猛然坐起,原是一场噩梦,身上已是大汗淋漓、心跳剧烈,尘封多年的记忆,竟还如此清晰。 
     “诸葛先生,不好了,”第二天一大早鲁肃就跑到诸葛亮住的船上大呼小叫;“都督的病情没好反而加重,半夜竟发起烧了。”诸葛亮很匆忙地走进周瑜的寝帐,看到周瑜昏迷不醒,烧的满面通红,心头大惑不解。鲁肃轻从被子里轻托出都督的手臂,诸葛亮的手指刚刚切到周瑜的脉搏之上,手却被对方一把握住,“烛儿,不怕,有我在没人能再伤害你。”周瑜口中喃喃自语。诸葛亮听后若有所悟:“看来都督的病真的不轻呀! ”赶忙抽出手来继续为周瑜把脉、开药方。鲁肃忙前忙后的折腾了两、三日,周瑜的病才有了起色。等到周瑜病体好转,身体康复的时候,借风用的七星台已经修筑完工,诸葛亮准备好了各项法事,正在沐浴更衣、斋戒,准备登坛借东风了。 
     “诸葛先生为借风操劳,瑜特备一桌素斋,请先生过来叙谈叙谈。”在周瑜的一再邀请之下,诸葛亮在登坛借东风的前一天傍晚,来到周瑜的中军大帐中赴宴。 
     “孙刘联合抗操,借风本是亮份内之事,都督如此何须客套。” 
     “这桌酒一为先生借东风、二为先生给我诊病,于公于私,瑜都该重谢先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人话多起来了,“都督,亮有一事不解,可否请问?”亮说出了自己心头徘徊多日的疑问,“亮为人诊病,从来是药到病除,那天把脉后都督心病已除,身体也无大碍,为何第二天病情反而加重了呢?”“心病虽去,但当夜我想起一件陈年旧事,竟心情烦躁,郁闷难解,所以------。”“心情郁闷导致气血郁结于胸,乃是都督生病的根源。大战在即都督身系江东安危,有烦恼的事情不妨说出来,亮好为都督排解排解。” 
     “此事在我心中沉郁多年,先生真的能解?”周瑜有些半信半疑,他盯着对方明亮的眼眸想,莫非此人是半仙之体,能看透我的心事? 
     “亮愿一试。”说着嘴角向上翘起,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 
    “说来话长了,那是在建安元年,我刚刚满20岁的时候”,周瑜一口喝干杯中酒,缓缓的讲出一段从未对人说过的心痛往事:  
     
      
     作者: 玉案清风  2008-10-27 14: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  
     头一次写同人,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洗耳恭听。  
     
      
     作者: 玉案清风  2008-10-27 14:4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  
     在攻得吾亮吧看过一遍了~写得不错~ 
    纠结,尽量地纠结~ 
    纠结才有爱呀~~~~~~~ 
    (表把亮虐太惨就行) 

    另:怎么只发了一半?  
     
      
     作者: 木严一   2008-10-27 17:33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6 回复: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  
     ……ORZ……格式啊!!!! 
    LZ乃是要我帮你重发还是自己重发…… 
    最好还是你自己重发……因为我……懒得……  
     
      
     作者: °白米☆亡灵   2008-10-27 18:2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7 回复:赤壁东风之半世情缘  
     亡灵,LZ刚来,你就帮忙发一下呗,顺便把你上次COS的图图一并发了~  
     
      
     作者: 慕黧  2008-10-27 18:5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lz……乃记得格式啊……


    2楼2008-10-28 18:04
    回复
      大家好,我自己的文章还是自己发吧,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我笔下的瑜亮。我写完后发现亮亮给我写的太惨了;周瑜也太窝囊了,55555,可怜的一对呀!!


      IP属地:北京3楼2008-11-06 15:10
      回复
        我20岁那年,我的挚友孙伯符在父亲死后子承父志,从历阳起兵东渡江,我带领本部的兵马去接应他,见面后孙策高兴拉着我的手说:“吾得公瑾,谐也。”此后我俩兵合一处,准备大展宏图、共创一番事业、。我们的第一战是进攻横江城,经过了三天三夜激战,横江城终于攻克了,但双方军队死伤惨重,不少到此避难的百姓也在混战中丢了性命,真是一将名成万骨枯呀!那是我一生中打的第一场恶战,战后我独自徘徊在尸横遍野的战场,感慨之余竟意外的救起了一个人,一个奄奄一息从死人堆里伸出手向我求教的瘦弱男孩。那孩子只有十三岁,被我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时候他满身是血,我忙抱起他回军营救治,尽管满身伤痛,但一路之上我没听到他喊一声疼。一个多月后他的伤渐渐痊愈,我才知道男孩原是齐鲁人,因为战乱全家人分开两处,大哥护送继母到江东投亲;他和姐姐幼弟跟随叔父去荆州避祸,偏偏在逃亡的路上遇到流寇,他和亲人失散了,无奈之下自己只好到江东来找大哥,谁知刚到横江就遇到兵祸,那天如不是遇到了我,怕是早已葬身于鹰犬之口了。我见他孤苦无依,就把他收留到军中,准备日后帮他慢慢查访亲人。我和义兄孙策,带领着部队继续攻城略地,下一个目标是攻占当利城。
         这孩子既勤快又懂事,很快就善解人意的帮助军士们做事,全营上下无人不喜欢他。不久后我发现大帐中的桌案每日被擦的干干净净,公文、战报、往来书信以及我带在军中翻阅的书籍都按类码放的整整齐齐,再没有丢失或搞混过,开始我还奇怪侍卫们一下变聪明了,几天后才知道都是此子在悉心整理,这男孩不但通文墨,而且知书达理、冰雪聪明,一双眼睛明亮清澈,仿佛能一眼看透人的心思,我看书困倦了他会递上香茶;提笔想写字他就在一旁磨墨。军中士卒多是行伍出身,识字的人不多,身边有了这么个伶俐细心、善解人意的孩子,对我来说真是个意外之喜。
        “小子,你叫什么名字?”一日我写完家书,问在一旁磨墨的他。
        “沦落天涯之人,将军何必问名姓。将军如果有事,唤我龙烛就是了。”那孩子盯着在蜡烛跳跃的火焰说。“烛乃是照明之物,龙能一飞冲天,你小小年纪倒也有些见识。” 这孩子的举止颇有些大家风范,恐非出身平庸,大凡官宦世家的子弟,流落他乡后往往隐姓埋名,唯恐辱没祖先,我暗惊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心机,从此大家就都唤他龙烛。 
        我酷爱音律,行军打仗之余喜爱拨弄宫商,弹奏一曲,每次抚琴龙烛会在一边侧耳倾听。开始我不以为然,直到一天我弹奏古曲《十面埋伏》,他听的如醉如痴、连呼精妙,还说这是楚汉交兵的故事,我才知道自己竟遇到了个小知音。我军攻克当利城后,全军在城中暂做休整,那天傍晚我骑马去城外散心,江南四月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四周一派春光,我信马由缰的闲逛,突然听到一阵清脆的柳哨声,仔细一看才发现夕阳之下龙烛正坐在青草地上,口中含着一片青青的柳叶正在吹奏。他白衣胜雪,眉清目秀,夕阳的余晖在白皙他的脸上映下一抹红霞,整个人竟似画中走出的仙童一般可爱。“烛儿,会吹笛子吗?”我来了兴致,跳下马走到他身边坐下来,递过随身带的竹笛。“会的,将军。”他接过笛子,熟练的吹奏起来。阵阵春风袭来、郊外花香阵阵,彩蝶纷飞,在悠扬的笛声中,我躺倒在草地上眯起了眼睛,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心中好不快活。“将军,我再给你吹个我家乡的曲子吧。”一曲轻快的北方民歌在我耳边响起,我被其中欢快的气氛所感染,听的起劲,笛声却戛然而止了。只见龙烛面色忧郁,低头不语。“烛儿,你不怎么了?”我关切的问。“将军”他半晌才说:“这支曲子,是小时候父亲把我扛在肩膀上教我吹的,那时父母俱在、家人和乐。几年之中父母相继离世,家乡连遭战乱,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在外。一吹起这支曲子我就想起故园和亲人。”原来早在他离开家乡前就是孤儿了,这个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如今是亲人离散、孤身飘零在乱世之中,心情可想而知了。说不清是怜惜还是疼爱,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把幼小的他一把搂在怀里,豪气冲天地说:“烛儿别难过,以后你和我在一起,有我在没人能再伤害你。”。烛儿听了我的话,默默的把头紧贴在我的胸口上,此时我是他在乱世之中唯一的依靠了。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我们这样无言的相拥在一起很久、很久,那一刻我真想天荒地老的和他坐一辈子。“将军,我们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我才发现天已经全黑了,郊外只有我们俩人。我把他抱上马背,策马狂奔,一路上将他紧紧抱在怀中不放手。多年后我回忆起来,当时他偎在我怀里的样子竟是那样的顺从。
        


        IP属地:北京4楼2008-11-06 15:12
        回复
          此后的两个多月是我们相处最快活的时光,龙烛对我悉心服侍,我见他天资聪颖,有空就让他阅读《论语》、《孟子》等书籍,在排兵布阵之时也指点他些兵法。烛儿小小年纪却资质很高,许多书籍都过目不忘,常常问一答十、触类旁通,有些见识连我都自愧不如,与我喜欢兵家的书籍不同,他更偏爱法家的作品,如韩非子的著作。“烛儿,十年之后你的才学见识怕是要在我之上了。”我不止一次的和他开玩笑。“将军说笑了,烛儿的志向是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让天下的百姓不用再躲避战乱,背井离乡。”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弹琴,烛儿爱吹笛子或是唱段家乡的民歌,有兴致的时候我们还会琴笛合鸣、共奏一曲,那支随身携带多年的竹笛,看到烛儿喜欢我就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烛儿总是让我教他弹琴,我说急什麽,等打完仗我好好教教你,将来你弹的一定比我更好。别人议论说烛儿是我军中的侍从或书童,但我感觉彼此之间更象好朋友或知己,我们诚心相对,情投意合,我可从未将他当做下人看待。
          人们都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当时谁都没想到,一场无妄之灾正向烛儿袭来。我们的军队休整一段后就挥师渡过长江,开始进攻秣陵城。秣陵乃是江南重镇,咽喉要道,城中守卫森严。我带领军队和孙策的军队彼此配合,激战多日,守将薛礼终于决定投降,在第二天向我们献城。孙策的军队驻扎在我军军营的右侧,中间隔着一片树林。为了庆祝这个了不起的胜利,当晚他大摆庆功宴,请我到他营中欢庆。那晚酒席宴上灯火通明,孙策手下的几位将军程普、黄盖、韩当等人把我围住,纷纷举杯敬酒,我来者不拒,推杯换盏的几十杯酒下了肚,我突然发现站在我身后的烛儿没了踪影。“烛儿哪里去了。”“他看将军豪饮不止,怕您喝醉了,独自跑回去拿醒酒药了。”“我哪儿醉了?这个傻孩子!”我继续宴饮,直到酒宴快结束了还没看到烛儿回来。我的头脑虽然不太清醒,但心里有些着急了,忙向义兄告辞,和侍卫们骑马回营。马队经过两军驻地之间的树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地上躺着一件东西,正是我的笛子,送给烛儿后他就从不离身。一阵不详的预感一下涌上心头,我跳下马拾起笛子一头冲进树林,我和侍卫们都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龙烛被人绑住双手、塞住嘴巴,赤身露体的躺在地上瑟瑟发抖,他的衣服被撕碎扔在一旁。洁白细嫩的皮肤上满是伤痕和牙印,两腿间布满了红色、黄色的粘稠的污浊物,身边一个人高马大的兵丁正在哆嗦着穿衣服。“畜牲。”我抬腿一脚将那人踹翻在地上。拔剑几下松开龙烛被捆绑的双手,掏出他嘴中的碎布,解下自己的战袍裹住他不停颤抖的身子,一把将他楼在怀里。“将军,快替我杀了他。”这是烛儿说的第一句话,他嘴角渗着血、眼中闪出一丝能杀人的寒光。“好-----。”我挥起宝剑刺向那人前胸。
          讲了这么久周瑜突然停顿下来,眼睛盯着青铜酒樽中的美酒发愣,脑子里回想着那个夜晚,暴怒之下他下令把那人暴殴一顿,命人把那片树林砍了个干净的情景。“都督你杀了那个人?”诸葛亮忍不住发问。
          “没有,在地上磕头求饶的兵丁的一句话,让我停了手。”周瑜苦笑一声,端起酒杯将酒一饮而尽,吩咐帐下亲兵:“再添一坛酒,换个大碗来。


          IP属地:北京5楼2008-11-06 15:12
          回复
            玉案~乃来更新了就好~~


            6楼2008-11-06 17:51
            回复
              ~~~其实偶喜欢乃的文啊~~~
              一点都不惨~~嘿嘿


              7楼2008-11-06 17:55
              回复
                西西~~越虐偶心里就越纠结,越纠结心里越痛快~~
                而且,此文~真的不算很惨~
                呵呵~好喜欢~~~


                8楼2008-11-06 19:28
                回复
                  回诸位,我是新来的。木严一网友,我的文章后面你都留言了,你很喜欢虐吗


                  IP属地:北京9楼2008-11-07 17:33
                  回复
                    我不知道一姐怎么想……
                    但是……我很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虐!!


                    12楼2008-11-07 18:00
                    回复
                      亡灵……你还好意思说我……
                      回LZ,第一很喜欢你的文,所以每篇都回。
                      第二嘛~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相对小说来说,我更喜欢…


                      13楼2008-11-07 18:52
                      回复
                        我为什么不好意思说…


                        14楼2008-11-07 19:21
                        回复
                          咱俩都是后妈派的……得,谁也甭说谁…


                          15楼2008-11-07 19:30
                          回复
                            第二天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诸葛亮沐浴斋戒后,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缓步登上南屏山七星坛,开始借东风。周瑜和鲁肃到坛下观看,看着诸葛亮在坛上先观瞻定了方位,然后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头面对苍天、口中开始默默的祷告。此时的诸葛亮身着宽大的玄色道袍,乌黑、光泽的秀发披散在肩头,脸上的神情端庄肃穆,一阵山风吹来,只见他衣袂飘飘、秀发飘扬,整个人似乎要乘风飞去,一派仙风道骨、飘飘然如神仙之姿。“孔明可真是惊若天人呀! ”周瑜不禁一声惊叹。“是呀,只是可惜了。”鲁肃言道。“子敬是怕他借不到东风?”“诸葛先生答应的事,一定会做到的。只是这等大才,却不肯为我江东所用。”周瑜脸色微微一红,自己刚才的想法?还是鲁子敬心忧国家。
                            周瑜和鲁肃回营后命令军士准备火船二十艘,上面装载芦苇干柴等物,灌以鱼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同时下令全军官兵做好战斗准备,俱在营中整装待发,等待号令;又安排人去曹营送信,约定黄盖明日晚间驾船去归降。忙了整整一天,天色近晚,日落西山,周瑜出外看时却仍微风不起,让人好不心焦。突然有人禀报:“诸葛瑾大人奉吴侯之命前来探营。”“赶快有请。”这位子瑜大夫既是吴侯孙权驾前很信任的文臣,又是在诸葛亮的亲哥哥。
                            把诸葛瑾请进中军大帐后对方说明来意,他此行是奉命来打听战况。周瑜简明扼要的说明了战局和军中的情况,听说曹操已经中计、俩军决战在即,连老实敦厚的诸葛瑾也兴高采烈起来。“此番破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令弟做法借东风可称奇功一件呀!!”“都督谬奖了,舍弟的这个本领我这做哥哥的都不知道呢?”“子瑜大夫,令弟如此才华,你为何不举荐他到东吴为官呢?你这做哥哥的不厚道呀!”“都督不知,我这兄弟自幼心怀大志,读书时就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志向是辅佐一位有道明君,重兴汉室、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我几次写信劝他来江东做官,他就是不肯”。“令弟有惊天纬地之才,还可惜呀!”周瑜心里暗想:诸葛亮的志气不小,只是那孤穷刘备?整天东奔西逃的,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要建功立业谈何容易?“乱世之中,你弟兄为何不守在一起,反而天各一方呀?”“都督不知,其实二弟多年前就到过江东。”他来过?可听子敬谈起,诸葛亮说自己以前从未到过江东。“令弟何时到过江东?”周瑜心头一惊,脸色不动声色的问。“那是在十几年前--------”“都督,外面突然东南风大作。”小校跑进大帐禀报,打断了诸葛瑾的话。


                            IP属地:北京16楼2008-11-08 17:51
                            回复
                              周瑜、鲁肃等人冲出大帐,只见外面东南风骤起,黄沙漫天、尘土飞扬、吹的军营中所有的旗帜都调转了方向。“起风了,是东南风。”军中不少将士欢呼。“诸葛先生借来东风,真神人也。”另一个声音同时想起。周瑜心头先是一阵狂喜,孔明果不失言,转而又眉头紧皱,惊愕的想: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他的志向是一统天下,若留此人辅佐刘备,日后必是东吴的大祸。岂不是------。众人回大帐落座,周瑜对诸葛瑾说;“令弟之才神鬼莫测,大夫何不劝他留在江东,兄弟共同辅政吴侯。”“此事万万不可。”诸葛瑾连连摆手说;“臣弟亮已失身于人,与刘备君臣名分已定,再难分离,劝也无用的。”周瑜把心一横,杀机顿起。“子瑜大夫,瑜有些军务要办,少陪一会儿。子敬,在帐中摆酒款待大夫。”匆忙走出大帐,把丁奉、徐盛二将召到无人之处。“二位将军”周瑜取出一支密令吩咐说:“你们每人带领一百人。徐盛从水路去,丁奉从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抓住诸葛亮后立刻斩首,带他的首级回来请功。”“都督!!”二将听的目瞪口呆,都督竟让他们去杀刚刚借到东风的大功臣诸葛亮,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付一个手无寸铁的文人,竟还要水旱两路的分兵杀过去?“违令者---斩。”周瑜声音中带着威慑,眼中露出的寒光刺的二将无处逃遁,忙不迭的说“末将遵命。”接令离去。周瑜回到中军帐,与鲁肃一起陪同诸葛瑾饮酒,想到他毕竟是亮的亲哥哥,心中发虚,话题不由自主的又转到了诸葛亮身上。“大夫说令弟在十多年前就来过江东,为何没有弟兄守在一起呢?”“唉,我们诸葛家祖籍在琅琊郡阳都,世代官宦之家。在建安元年,因家乡连遭兵祸,民不聊生,叔叔决定带着弟妹们到荆州避难;由我护送继母到江东投亲。我们渡过长江来到了柴桑亲戚家住下,就在那年的十一月,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二弟突然找到了我,我才知道在去荆州的路上弟弟和家人失散了,万般无奈他只好跟随俩个老乡过江来找我。二弟从此留在我身边,我不断往荆州送信,探听叔父和弟妹们的下落。两年后叔父来信说,老朋友刘表很帮忙,全家人已在荆州安顿下来了。大妹二妹都聘了人家快要出阁了,叔父的身体不太好了,幼弟均儿还太小,他知道亮平安到了我这里,想接二弟到荆州去。我接到信后就送二弟去荆州给叔叔当帮手,过了两年二弟来信说叔叔已经病逝,他不愿继续寄人篱下,便带均儿离开到隆中山村里结庐而居,晴耕雨读、自立谋生了。我写信让他们到江东来弟兄团聚,但二弟就是不肯。”诸葛瑾口中感叹不已,周瑜却听出了其中的蹊跷,“兵荒马乱的年头,一个孩子竟能渡过长江找到你?令弟当年有多大?”“二弟当年也就十三、四岁,他说他们一行人走到横江城的时候恰逢两军交战,两个乡亲当场就无辜惨死,他受伤倒地后被死尸压在身上才勉强逃过一劫。此后他流浪了大半年,才走到柴桑找到我。”周瑜听后如晴空霹雳:建安元年,横江城外的激战,天底下有几个十三岁的男孩从死人堆下面逃生呀?“立刻备马!”周瑜对帐外大喝一声,接着站起来吩咐一声:“去南屏山七星坛。”然后撇下大家风驰电掣的冲出大帐直奔营门,侍卫们一窝蜂似的冲出去追赶都督,把鲁肃、诸葛瑾惊的目瞪口呆、莫名其妙。
                              一路之上周瑜心急如焚,策马飞奔。诸葛亮竟然是当年的烛儿,相处两月有余自己竟无知无觉。烛乃照明之物,这恰恰隐含了他真实的名和字——亮、明。再想想他的道号不是“卧龙”吗?我聪明一世,这次竟如此迟钝。诸葛亮始终都不说,是在故意躲闪自己吧?自己已经下令杀他,晚到一步烛儿怕要身首异处了。一行人飞马赶到七星坛下,周瑜跳下马后向坛上狂奔,口中高喊:“丁奉、徐盛,本都督到此,出来见我。”真怕丁、徐二人手捧着血淋淋的人头来向他报功。


                              IP属地:北京17楼2008-11-08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