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忆学堂吧 关注:380贴子:5,054
  • 25回复贴,共1
《朱子语类》里面讲到佛教认为存在是虚妄的,“相由心生”,而道家肯定现实是物质的存在,但同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万物的根源是不可知的、自然的。这两种都是不可知论吧。朱子认为佛教之害最大,道家次之。先秦儒家不讨论本体论的问题,而宋明理学关于”理气谁在先“的问题又十分模糊。@bleachone


1楼2017-03-22 21:34回复
    佛教应该是唯心主义还是不可知论呢?


    2楼2017-03-22 21:35
    收起回复
      《庄子*外篇*大宗师》讲:“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url]http://“[/url]@bleachone 你说的老庄思想是这段话吧?


      3楼2017-04-02 09:48
      收起回复
        能否认为,中国的“体用”是同一事物的本初与结果(时间的先后),而西方的“本体论”是指现象背后的唯一实体、唯一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bleachone @qcaxq


        4楼2017-04-08 20:19
        收起回复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中庸》
          2.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说人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性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近思录》


          5楼2017-04-08 20:32
          回复
            最近,我在对比中国、西方关于“人性”的论述。中国:性,生也。“人性”指“人刚出生的状态”,宋明理学认为
            :“才说性时已不是性”“气有善恶,性无不善”,强调人一生的变化、发展,“性”是“体”,“情”是“用”,“体用一源”。西方则是强调动物本能、人类远古记忆的作用。
            也就是说,中国强调“时间的先后、变化发展”,西方强调“物质对心灵的主宰” “心与物的对立” 。
            “缘故”一词中的“故”“古”是同源字,即是“过去”的意思。《管子》:疑今者,察之古。


            6楼2017-05-22 16:20
            回复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即是天,二即是天地,三即是天地人。地球就是这样演变的,老子是怎么知道的?@bleachone


              7楼2017-06-10 22:41
              收起回复
                @bleachone 中医和道家的阴阳既是物质,又是能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18 18: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