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教吧 关注:96贴子:2,749
  • 0回复贴,共1

墨者永在行:墨学明鬼思想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类社会的文化,是千姿百态,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文化的差别,是不同环境下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表现。然而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惊人的相同之处,即鬼神文化。比如古希腊神话的宙斯一族,古印度的梵天,伊斯兰的真主,以及中国的上帝和西方基督教的God。由此可见,鬼神文化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生存生活。甚至可以说,鬼神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所以,该用怎样一种眼光,从何种角度来认识并理解鬼神文化,进而考察鬼神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掘鬼神文化的精髓,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是学者的义务。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鬼神文化与迷信是两回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神思想存在于诸子百家。在诸子百家中,谈到鬼神思想则首推墨子。墨学十论,鬼神思想占了两个,即明鬼和天志。那么,墨家的鬼神思想的意义是什么呢?这就要从择务而从事的原则说起。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淫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鲁问)墨子的择务而从事的原则,是考察和理解墨学思想的基础。墨子的十论,针对的是各种不同的乱象。也就是说,墨子的鬼神思想,所针对的是国家淫辟无礼。
在这里有个问题要先梳理一下——墨子非礼。有部分崇儒的学者对墨学的批判是很没有道理的,他们捏造一个观点,然后强行移植到墨学思想中,进而批判。往小了说,这是理解认知有问题。往大了说,这是脱离文本的学术不端。曾有某文学院的教授和我进行过相关问题的交流。某教授直言:墨子尚同非礼。实际上,读过墨子的都知道,墨子有非命,非乐,非攻,非儒的思想主张,但是墨子并没有非礼的主张。说墨子非礼,是不尊重文本的表现。墨学的明鬼天志思想恰恰正是对淫辟无礼的批判。也就是说,墨子不但不非礼,而且维护礼的存在。所以实在不知道说墨子非礼的观点出自哪?在交流中,墨者列举了墨学原文来证明墨子不非礼: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辞过)故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明说天下之百姓,故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天志)子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沮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节葬)墨子一向主张别男女之礼和祭祀礼,怎么能说墨子非礼呢?对方承认:“非礼可能言过,墨子我尊敬,只是不觉亲切体贴,如此而已。兄台为墨子信徒,我也尊敬,言过处还望见谅。”由此可见,很多人对墨学进行批判时,甚至都没有读过墨子。
墨家对礼的维护,体现在祭祀和对人的尊重。别男女之礼,就是主张尊重个人权力。祭祀是体现人的谦卑和对祖先的孝。这叫做尊天,事鬼,爱人,墨子称之为天德。现在有个敬天爱人的说法,实际上正是对墨学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子墨子曰:“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公孟)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天志)由此可见,墨学思想并没有因为墨家的消失而消亡,相反,墨学思想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墨家不但没有非礼,而且主张祭祀。祭祀天鬼,在所谓的传统社会中,是统治者的特权。墨学的天志,明鬼的思想则打破了这个特权。因为墨学讲,人皆天臣。不分贵贱,都是平等的。自古及今,无有远灵孤夷之国,皆犓豢其牛羊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敬祭祀上帝、山川、鬼神。(天志)所以说祭祀天鬼,是每个人的权力。
有人会说,讲天鬼是迷信。是愚弄民众。其实,恰恰相反,墨学讲天鬼,讲平等,讲人人都可以祭祀,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既然每个人都可以祭祀天鬼,君或者说统治者凭什么说是来自上天的授予呢?如果上天授予了统治者权力,其余的人也应都该知道呀。大家都祭祀一下,不就清楚了么?也就是说,墨学不但从根本上就打破了君权神授,而且提出了最合理的君权的产生方式——选举。由此,不难看出,墨学天志明鬼思想的意义,绝不是愚弄人。
墨家明鬼而祭祀的对象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明鬼)这就是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事鬼神实际上是: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节葬)生爱死祭是墨家孝道的体现。墨子认为,丧虽有理,哀为本焉,所以应当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这一点,班固就看的很清楚:宗祀严父,是以右鬼。(汉书艺文志)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班固对阴阳家的“舍人事而任鬼神”的记载来和墨家的鬼神思想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墨家的鬼神思想是尽人事,而不是把一切都寄托于鬼神。这一点也可以从墨子书中得到证明。
比如,墨子书中有几个记载:子墨子出曹公子而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始吾游于子之门,短 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祭祀鬼神。今而以夫子之教,家厚于始也。有家厚,谨祭祀鬼神。然而人徒多死,六畜不蕃,身湛于病,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子墨子曰:“不然。夫鬼神之所欲于人者多: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夫鬼神,岂唯擢季钳肺之为欲哉?今子处 高爵禄而不以让贤,一不祥也;多财而不以分贫,二不祥也。今子事鬼神,唯祭而已矣,而曰:‘病何自至哉’,是犹百门而闭一门焉,曰:‘盗何从入’。若是而求福于有怪之鬼,岂可哉?”(鲁问)
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公孟)
墨子的两个弟子曾质问墨子,鬼神为明,能为赏罚福祸,那为什么祭祀鬼神不免于祸?为什么墨子也会生病呢?是祭祀鬼神不够虔诚,还是墨子的思想不对?墨子的这两个弟子对鬼神的态度就像阴阳家一样,舍人事而任鬼神。墨子教导曹公子说,祭祀鬼神不能仅仅是祭祀而已,祭祀只是一个仪式,真正的尊天事鬼爱人,至少要遵行尚贤兼爱啊。占据高位,享受爵禄而不懂得尚贤,家财多富而不能兼爱贫困。这是不祥之端,又怎么能免于祸呢?墨子教导跌鼻说,人得祸生病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来自鬼神,也可能是因为天气,也可能是因为辛劳。由此可见,墨子明鬼的思想与任鬼神的迷信是截然不同的。与其说墨子明鬼是让人相信鬼神,到不如说,墨子是借鬼神来启发孝亲,启发尽人事,启发敬畏之心,达到治乱的目的。
墨子认为,乱是三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不相爱,一个是无正长,再一个就是不明鬼神。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兼爱)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尚同)
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正。是以存夫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明鬼)
墨子说,国家淫辟无礼则语之天志明鬼。所谓的淫辟无礼,即明鬼篇所讲的乱。而且这种乱和没有正长,和不相爱所产生的乱完全相同。乱的结果相同,但乱的原因各有层次。首先,不相爱产生乱,这是根本。如果人人相爱的话必然就不会乱了,所以墨子讲兼爱。只有有了爱的根本,才有兼爱的可能和基础。世界上的文化体系虽各有不同,但是对爱,则每个人都认同。爱超越了血缘,种族,宗教信仰。我们爱别人,别人才会爱我们。传播爱,远比暴力和仇恨更能让人类合和共生。其次,人性是自私的,爱总是从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开始。除去自私的本性,从爱自己的家庭开始,也是常识,是不可违背的客观存在。所以墨子讲,视人其家若是其家。爱自己,然后像爱自己的家庭一样去爱别人家。家庭是爱的摇篮,爱家人是本能。家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国的缩小。国是大家,家是小国。以人为根本和以家为基础,建立国,形成一个共同体。国人就是“大家人”。爱国人就像爱家人一样。所以,建立国家政府,也是除乱的方式。再次,有了国家政府,就必然有管理者,管理者手握权柄,隐隐然人间最大,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必然为所欲为。所以墨家明鬼神,就是要让人,尤其是统治者有敬畏天理人情之心。所以墨子说,故必先鬼神而后人者。故曰:官府选效,必先〔鬼神〕,祭器、祭服毕藏于府,祝宗有司毕立于朝。(明鬼)敬畏之心的体现其实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政治上,也是存在的。比如美国官员就职的宣誓,手按圣经,即是表达敬畏之心。同时也是在向民众宣告,世俗权力不能超越天理人情。所以不难看出,墨子除乱的思想,是建立在爱,组织和敬畏之心这三个层面上的。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爱,组织和敬畏就是去了根基。没有组织,爱与敬畏会失去层次。没有敬畏,爱和组织会失去自觉。
讨论鬼神文化,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鬼神到底有没有?鬼神到底有没有,实际上并不是墨子所关注的焦点,所以墨子说,今有子先其父死,弟先其兄死者矣。意虽使然,然而天下之陈物,曰:“先生者先死。”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也。今洁为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明鬼)墨子说,假设鬼神存在,我们祭祀他们,难道不是对已故亲人的爱么?如果鬼神不存在,我们祭祀鬼神的活动,可以让人们欢聚一起,增加彼此的情感。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事鬼,祭祀自己已故的亲人,一直都在传承,这正是对墨家明鬼思想的传承。在民间,这种祭祀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这三个近乎法定的祭祀之日。在我生活的北方农村,这三个节令是相当重要的。一般的家里有已故亲人的家庭,儿女们都会回来祭祀。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兄弟姐妹们各自成家,很难有欢聚一堂的时刻。但是在祭祀亲人时,兄弟姐妹们则在一年中有了团聚的机会。
墨子论证鬼神有无的依据是: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明鬼)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有很多原因。不论什么原因,既然民众相信鬼神存在,因势利导的顺俗而教,用鬼神文化传播爱与敬畏之心,促进社会和谐,也是一种手段。而且从功利主义出发,相信有鬼神不会损失什么。如果没有鬼神,心存敬畏,不坑害人,与人为善,可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有鬼神,心存敬畏,不坑害人,与人为善,自有福报。
墨子论述鬼神的有无,所选取的故事很耐人寻味。1周宣王杀杜伯,杜伯死后变成鬼来复仇。2燕简公杀庄子仪,庄子仪死后变成鬼来复仇。3鬼神赐郑(或秦)穆公寿。4齐君鬼神断案。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针对统治者。警告统治者不能随心所欲,擅自妄为。而鬼神针对民众来说,则更偏重孝道的继续。
在先秦,鬼神思想曾一度成为儒墨两家辩论的焦点,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可能就是孔子这个态度,导致他的弟子以为儒家无鬼神或鬼神不明,才有了墨子和儒家的公孟子,巫马子以及程繁关于鬼神观点的辩论。而且这种辩论持续到董无心和缠子。辩论的结果似乎是儒家取胜。但是这个取胜也并不是真胜。因为在鬼神有无和是否明智的观点上,儒家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到底是有鬼神还是没有鬼神?到底是明还是不明?
如果儒家认为没有鬼神,然而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则说明孔子承认有鬼神,不承认有鬼神,孔子干嘛要敬鬼神呢?至于鬼神是否明智的问题,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这说明孔子认为除了获罪于天,都可以向天祷告。如果鬼神不明,无论获罪于谁,向天祷告,天也不能分辨,那么孔子的祷告意义何在呢?孔子的敬鬼神,向天祷告,恰恰说明孔子认为鬼神存在,天鬼明智。既然孔子对鬼神的立场和墨子相同,那么,否定了墨子的鬼神思想,也等于否定了孔子的鬼神思想。所以与其说董无心难墨者,批判鬼神思想,获得胜利,倒不如说董无心这类儒生对孔子承认鬼神存在和天鬼明智立场的背叛。
实际上,儒家的鬼神思想在经历了短暂的背叛以后,又不得不回归到与墨家鬼神思想相同的立场之上。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儒家回归到孔子的基本立场。但是也可以说这是儒墨两家长期辩论后,墨家的胜利。
总之,在有鬼神和鬼神明智的问题上,儒墨两家走到了一起。比如墨子说,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明鬼)儒家则说,人死,曰鬼(礼记祭法)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唐代大儒韩愈更有《原鬼》之作。至于鬼神明智,墨子认为,鬼神之明智于圣人(耕柱),而儒家也认为,鬼神饷德。(礼记)鬼神聪明正直,依人而行。(孔颖达 疏)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中庸)儒家不但承认鬼神的存在,承认鬼神明智,而且对于诟天侮鬼,儒家也认为是大罪。孔子曰:大罪有五,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孔子家语)由此可见,儒墨两家的鬼神观的立场已经没有分歧。
虽然在鬼神思想上,儒墨有了相同的立场,但是,儒墨两家鬼神思想的分歧仍然存在,并且针锋相对。墨家认为,鬼神是针对统治者的警告和对普通民众孝亲的体现。与之不同的是,儒家的鬼神思想则是用来粉饰统治者身份权力合法性和以畏民心。
墨家认为,人是鬼神之主: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非攻)而儒家则认为鬼神是民众的规则的源头: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礼记)鬼神是驯服民众的方式和规则。儒家的这种鬼神思想实际上是为君权神授做的奠基。比如孟子: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万章)自此后,经荀子,汉儒董仲舒完善了这个理论。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一直都在讲,教化民众,给民众定规则,制民之产。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一直在讲,统治者是如何道德高尚,如何享有特权,如何统治百姓。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一直讲,民众要忠孝顺于统治者。所以,不论是儒家的王道还是仁政,不论是惠民还是民本,都是粉饰极权统治的方式。所以,不论是礼乐还是鬼神,都成为儒家为统治者粉饰和愚弄民众的手段。
在墨家思想中,与鬼神思想相关的有两个,一个是非命,墨家右鬼神而非命。(隋书经籍志)按照一些学者的理解,非命与天志和明鬼充满矛盾。天志明鬼讲的是天有意志,能主宰人的命运。这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命运已定。既然如此,为何非命,否定命运的存在呢?很显然,鬼神主宰人的命运的观点更符合阴阳家的舍人事而任鬼神。也就是说错把阴阳家的鬼神思想当成墨家的鬼神思想了。墨家认为,天始生人,人皆天臣。并且认为,天兼爱天下,行广无私。既然如此,又怎么会给人定下不同的不可改变的命运呢?所以,墨家虽然有鬼神思想,但是并没有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的主张。墨学的确有鬼神能赏罚监察的思想,但是赏罚监察就等于主宰人的命运?就等于存在命运?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的警察担负着监察赏罚,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我们不能说警察主宰着公民的命运。所以,墨家的鬼神思想与非命思想,并不矛盾。
另一个与明鬼思想相关的是节葬。对此,王充有着十分精彩的批判: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於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
墨家之议,自违其术,其薄葬而又右鬼,右鬼引效,以杜伯为验。杜伯死人,如谓杜伯为鬼,则夫死者审有知;如有知而薄葬之,是怒死人也。〔人〕情欲厚而恶薄,以薄受死者之责,虽右鬼,其何益哉?如以鬼非死人,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论衡薄葬)
王充认为,墨子的鬼神论失实,因为失实,所以难以成教,而无益于世,这就成为了墨学不传的原因。实际上王充的这个说法并不符合事实,世界各大宗教都有鬼神之论,但是无论道教,佛教,还是基督教都传承至今。难道这些宗教所主张的鬼神都不失实?而况且墨子的鬼神思想,并非不传,尊天事鬼,祭祀先人,一直传承至今。
另一方面,王充认为墨子的节葬和明鬼是矛盾的。假设死而有鬼,薄葬就是激怒死人,让死人不满,生者受到死人的怪罪。如此的话,崇尚鬼神有何益处?如果认为鬼不是死人变的,那么就不该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如果认为鬼是死人变的,那么薄葬也就不对。王充的批判是很犀利的。不过,王充预设了人情欲厚葬这样一个前提。那么人情真的希望厚葬么?实际上,厚葬是统治者用来统治民众的手段和用来彰显特权的方式。普通人不但没有厚葬的资格,甚至没有厚葬的财物。反而会成为陪葬的牺牲品。所以薄葬才更符合人情。对于死人,葬而祭祀其鬼。既可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又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乡里,怎么能说无益呢?所以不论死后有没有鬼,明鬼和节葬都不相矛盾。
提到鬼神,就会让人想到宗教。有人认为,墨家具有宗教性质,是中国宗教的雏形。其理由是,墨家有鬼神信仰,有组织形式,有类似于教主的巨子,以及墨家有着平等兼爱天下的主张,和死不旋踵利天下的热情和虔诚。也有学者并不认同墨家具有宗教性质,理由是,虽然墨家有鬼神文化,但是这只不过是墨子用来借助推行他的各种学说的手段。所以关于墨家是不是宗教,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当然,墨子墨家是不是一种宗教,都不影响他的学说的价值。而且,作为新墨家来说,并没有要把墨学搞成宗教的意愿和必要,我们认为,墨子墨家是一个思想学派。
对于墨家的宗教色彩,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墨家的这种宗教色彩是空想的乌托邦。一种观点认为,墨家的宗教色彩,必然会走向政教合一的政治统治。这两个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对墨子的批判。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对墨家兼爱尚同明鬼思想的批判。墨子的理想世界,是建立一个兼爱合和,生生安安的社会。由于很多人对兼爱的理解并不充分,于是得出兼爱是理想主义,难以付诸实践。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需要一个圣王,和鬼神的监察。而实际上,圣王崇拜和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以畏民心的鬼神监察是儒家的基本特征。
儒家反对货力为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而且儒家所讲的天子是天与之的君权神授,正因为君权神授,儒家才说,王制礼义,划贵贱等差(荀子)对于社会规则的制定是统治者的特权,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中庸)然后制民之产(孟子)也就是说,儒家通过一系列的极权专制的手段,来控制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等级威严的极权体系,才能推行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的所谓王道仁政。进而建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的所谓终极目标。
儒家认为,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的内圣外王。就必须建立一套等级分明的社会体系。就必须要靠鬼神来建立内圣外王身份的合法性,并且用鬼神之说使民众畏服。所以,对墨家的理想主义或政教合一的批判,用到儒家更合适。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先秦墨家,并没有成为宗教。伴随着秦的一统和汉独尊儒术,墨家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与此同时,中国诞生了最早的宗教组织——道教。有学者认为,道教和墨家有着某种联系。道教的一支,有可能是墨家的演变。所以,道教收录墨子一书,并把墨子尊为地仙也就不难理解了。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7-03-27 12: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