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谈吧 关注:1,390贴子:101,680
  • 2回复贴,共1

王川:《国榷》勘误一则兼论“七大恨”真本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 国榷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寅条记“张儒绅赍太祖七大恨夷文至北京”一事于时间、人物、人数、事件、身份等处有错误,略兹考证。同时此条所记明政府官员“逞威逼胁”女真一恨,不同于其他“ 七大恨”版本。 通过与其他版本的比较,发现七大恨版本并不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的“ 唯一真本”,而是努尔哈赤巧妙地利用了明政府内部的矛盾,对明政府、明百姓和后金军民分别发出有针对性的版本,以达到其拉拢下层平民,***明政府的军事目的。


1楼2017-05-06 21:16回复
    一、《国榷》及其史料来源
    《国榷》是明史学和先清史研究的一部重要编年史。作者谈迁( 1594—1657),初名以训,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明亡后常署名“ 江左遗民”,浙江海宁县人。《 国榷》全书近五百万字,现本正文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 本文所用中华书局 1958 年版是海宁张宗祥先生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抄本相互校补而成[1]3。
    《国榷》史料来源主要为列朝实录、崇祯邸报、诸家著述百余种[1]3,经过谈迁前后三十年不断订正而来。 另外,谈迁写作《国榷》的过程中除了早期在家乡余杭及江南、南京地区搜求史料外,还在第一次手稿被盗后,于 1653—1656受雇于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赴京收集史料,并著有《 北游录》。 这段经历也是《 国榷》史料的重要来源[2]74。
    吴晗先生曾评论:“ 建州史料,万历以后最关要紧,《 国榷》于万历后尤详。”[1]4然而作者发现《 国榷》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寅条张儒绅赍夷太祖七大恨夷文至北京一事有所错误,兹略考证。


    2楼2017-05-06 21:17
    回复
      卑鄙无耻之徒,也可以说聪明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12 0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