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交易吧 关注:270,569贴子:7,928,892

[考據文]豎領長衫袖型袖寬的變化與潮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樓祭度娘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7-05-11 15:44回复
    前言
    這本來是我個人的小疑問:商家常有豎領長衫(襖)搭配琵琶袖的衣服,然而就目前已知的文物,無論豎領對襟或大襟長衫,都沒有搭配袖寬在30-40公分的琵琶袖。有直袖、直裾式袖子、大琵琶袖、寬至90公分大袖的文物,偏偏就是沒有我們印象中的30-40公分的琵琶袖。這是考古局限引發的偶然?還是服飾潮流發展下的必然?
    後來在撰寫文章、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解答:自嘉靖中期以後衣袖漸大、衣衫漸長,是整體流行的大趨勢。萬曆中期以前疑似有一段時間流行過直袖與窄袖,晚期以後衣袖寬窄兩三年一變。至崇禎時,下令:「上禁諸臣服飾,袖長不得過一尺」,也因此,宮廷服飾確實可能有30-40公分的琵琶袖、搭配豎領長衫的情況。但是民間服妖之風仍盛,甚至有袖寬達90公分的文物。順治以後,女袖漸小,至康熙年間,又回到30-40公分,然而袖型已變為不收口。
    (我知道這文很長,懶得看的妹子可以直接拉到最後看結論,我弄了張圖,讓你們一目了然。)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7-05-11 15:44
    回复
      正文
      明制衣服的袖型,直覺就是會讓人聯想到琵琶袖,以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較窄,形狀似琵琶,故此得名為──確實這是個後人的命名,在明代沒有這個稱呼,為了行文方便,我們還是繼續使用這個稱呼。
      這樣的袖型也非一成不變,我們知道明代中前期搭配直領大襟短衫的琵琶袖,袖寬約在30-40公分左右。筆者舊文中有一張交領短襖的袖型集合,右下的那張袖子明顯大於其他,袖寬約莫50公分,商家常以大琵琶袖稱之,做為區別。

      袖寬與上身效果,單看數據可能不是很直觀,所以我請妹子們提供了一些照片,方便大家想像參考。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7-05-11 15:45
      回复
        衣長與袖寬漸大的嘉靖年間
        短衣服搭配30-40公分的袖子顯得靈巧,而長衣服搭配大袖顯得穩重。袖寬衣長逐漸變大的時間,一般認為大概是嘉靖中期開始。討論到明代服妖現象的文章中常引《升庵外集》云:
        嘉靖中,四方婦人與男子無異,直垂至膝下,去地僅五寸,袖闊至四尺餘。時有謔詩云:『碧羅舞袖雙垂地,籠郤纒頭無處尋。』亦近服妖也。
        嘉靖《太康縣誌》亦載:
        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襇,髻高寸餘。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餘。
        明代裁衣尺,一尺34公分,4尺就是136公分,吾友無劫緣認為,這是指裁袖所需用的布長,做成袖子應該除以2,也就是68公分左右;去地僅5寸,約莫17公分,應該是指放下袖子的狀態。而河南《太康縣誌》中所謂:「嘉靖初,衣衫大至膝。」,應該是雙手放在腰間,袖子自然垂下的高度,袖寬約在50-60公分。
        參照文物嘉靖以後出土的文物現象,也符合了這個現象。下表參考了同袍龍套生活〈從嘉靖年間的出土衣物看明人著裝風尚〉一文的思路所列表格,加入其他墓葬報告的數據。已知年代的依照年代排序,年代難以定奪的依照衣物數據排,袖寬的數據未必每個報告都有,*者為按文物圖所推算的數據。孔府舊藏因時代不明,不列入排序。

        由列表可見,嘉靖年間的衣物基本上都還是直領大襟的天下,嘉靖十幾年的衣長逐漸從70+公分變長到80+公分,袖寬在40-50公分左右,如張盤龍墓、熊氏墓、盛氏墓。而到了嘉靖三十幾年的丘氏墓,衣長已經在90+公分左右,袖寬50公分左右,森森莊許氏墓的年代僅知為嘉靖年間,衣長80左右,而袖寬已到60上下。可以知道,自嘉靖以後,女裝的衣長與袖型均同步變長。湖北新州縣黃氏墓,報告沒有給任何圖片和數據,僅僅敘述:黃氏嘉靖42年卒於京師,隆慶3年遷葬,「出土了一些棉、綢衣服和被褥,上衣與罩袍都是大袖。」可見衣袖寬大之風,不單是南方流行。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17-05-11 15:45
        收起回复
          令人困惑的萬曆袖寬
          王洛家族徐氏墓出土豎領對襟衫,衣長100公分,袖寬64公分。其夫王昶卒於嘉靖17年,享年44歲。徐氏若長壽,有可能生存到萬曆年間。僅參考其他衣長也約在100附近的出土衣物,應該是嘉靖晚期或萬曆年間的情況。

          嘉興王店李家墳M4出土了豎領大襟右衽的大袖衫,衣長94,袖寬55.5,但是其年代不詳。按照李湘生平,嘉靖18年時,米貴民飢,捐財賑濟;其子李芳於嘉靖44年中進士,應屬嘉靖年間人物。其妾徐氏的墓葬,應當是嘉靖到萬曆之間。

          王昶繼配徐氏、李湘之妾徐氏,由其夫的生族年與衣物數據看來,兩人的年代應該是相近的,但不能明確規劃在嘉靖或萬曆間。
          比較能確定時間的是嘉興王店李家墳的M1,陳氏於萬曆17年入葬,但是出土的豎領對襟上衣,衣長反而比較短,袖子是報告上稱的直裾式的袖子,顛覆了我們對於明代衣長與袖子逐漸變長的想像。

          參考萬曆時容像與版畫,猜測其上身狀況可能如圖下:

          這有可能是個案,但是萬曆期間的墓葬,定陵、益宣王妃墓雖多為豎領對襟,但衣長普遍在65-75公分之間,與民間流行似乎有些脫鉤,所以不列入討論。


          IP属地:中国台湾5楼2017-05-11 15:45
          回复
            其他已知為萬曆年間的墓葬,貴州張守宗墓的衣服多為直領大襟右衽、直領對襟,長度在80-100間,在形制上略有滯後的現象,但其袖型卻多為窄袖,袖寬25左右。鹽池馮記圈明墓M1,墓中出土萬曆通寶,衣長在104,直袖,袖寬25左右。





            參酌萬曆年間的畫像或版畫,窄袖的衣物,在民間應該不算少見,只有嫁娶和穿著補服的時候袖寬較大,這也符合我們對於看場合穿衣的概念。
            這三個可以確定為萬曆年間的墓,袖型反而不是一般印象中的大袖,而是窄袖、直袖,不知是其地區偏遠,所以呈現滯後現象?還是這種25公分左右的袖寬,其實是萬曆時的風尚?
            對於平民來說,窄袖便於勞作,這無庸置疑,即便在崇禎時的版畫中,也有窄袖女子的蹤影。但是像張守宗曾任戶部山西司員外郎,從五品,晚年辭官回鄉,敬養老母;馮記圈明墓,已知M2墓主為楊釗,世襲武職指揮使,受封昭毅將軍,秩同正三品,M1墓主不知身分,但總不會相去太多。作為官宦世家的妻妾,應該不適用便於勞作的思考方向。
            顧起元《客座贅語》成書於萬曆45年,書中云南京婦女服飾變化速度:
            留都婦女衣飾,在三十年前,猶十餘年一變。邇年以來,不及二三歲,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寬狹修短,花鈿之樣式,渲染之顏色,鬢髮之飾,履綦之工,無不變易。當其時,眾以為妍,及變而向之所妍,未有見之不掩口者。宋周輝《清波雜誌》言:「輝自提孩,見婦女裝束數歲即一變。」
            也就是說萬曆15年之前,婦女服飾大概十餘年變化一次,至萬曆晚期,顧氏寫作時,已經是兩三年一個變化。從首飾至衣袂寬窄,均有其時尚潮流,所謂版畫形象,會不會是這種數年一變的時尚風潮中的一個片段而已?
            從容像袖型可以看到,萬曆晚期到崇禎早期的袖寬其實差不多,唯從圓領袍內搭豎領,演變為豎領大襟袍,而這袖寬與兩幅不知年代的明代便裝婦人容像相近。


            綠衣婦人傳為曾鯨所繪王學恭夫人李氏相,曾鯨生於明隆慶2年,卒於清順治7年(1568~1650年),主要活動就是在萬曆至崇禎年間。此圖現展於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萬曆萬象特展」,展品說明引《客座贅語》:
            有冠,有丫髻,有雲髻,俗或曰「假髻」……以鐵絲織為圜,外編以髮,高視髻之半,罩於髻,而以簪綰之,名曰「鼓」。
            主辦方因而認定這是萬曆晚期的作品。按照當時婦女兩三年一變流行風潮的趨勢,窄袖變為大袖也在意料之中。只能說,萬曆年間的文物、版畫,窄袖直袖確實不少,時間應該在萬曆中期以前,而萬曆晚期,衣袖又有漸大的趨勢。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7-05-11 15:46
            回复
              袖大如男子的崇禎年間
              前引天啟年間畫家沈士鯁的作品採桑女,衣長略短,袖型窄小,符合其勞作女子的身分。馮記圈明墓M3出土的文物,也疑似直袖或窄袖,屬歛服,第一層甚殘,第二層殘長還有117公分。

              但是按照發展脈絡來看,從萬曆晚期到崇禎這期間,民間的袖型應該是多元而往大袖發展的趨勢,不然不會搞到崇禎下令:「上禁諸臣服飾,袖長不得過一尺。宮中盡撤金銀等器,具有陶器。並諭誡諸臣,不得擅用金銀。」(文秉《烈皇小識》,網路資料,一說為崇禎二年三月,一說為崇禎十四年)希望藉著禁令,可以帶頭提倡簡約。葉夢珠《閱世編》亦云:
              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婦,居常無不服羅綺,娼優賤婢以為常服,莫之怪也。袖初尚小,有僅盈尺者,後大至三尺,與男服等。
              葉夢珠生於天啟四年,卒年不知,由書中記錄推得,應不早於康熙四十三年。若書中記載均為其親見,「袖初尚小」可能在崇禎初年,宣導尚屬有效期間。(當然也可能是萬曆直袖窄袖流行的餘波)
              又《崇禎宮詞注》載:「(周)皇后居蘇州,田貴妃居揚州,皆習江南服飾,謂之『蘇樣』……宮著暑衣,從未有用純素者,葛亦唯帝用之,餘皆不敢用。后以白紗為衫,不加修飾,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後穿純素暑衣,一時宮眷裙衫,俱用白紗裁制,內襯以緋交襠紅袙腹,掩映而已。」
              此時江南服飾的衣衫自然是長的,但又有宮中袖寬不能超過一尺的規定。這也很能說明,為何這幅掛在仇英名下,實為晚明作品的〈四季仕女圖〉,會出現一尺內的衣袖了。

              但是顯然,禁不勝禁,崇禎年間的版畫,多半還是:「後大至三尺,與男服等」,而這種袖寬至90公分的大袖,在孔府舊藏中就有兩件。



              這文物現象符合徐樹丕《識小錄》引《升庵外集》所云:「『嘉靖中,四方婦人與男子無異,直垂至膝下,去地僅五寸,袖闊至四尺餘。……』天啟、崇禎閒亦然,至於今卒來被髮窄袖之妖非偶然也。」
              就此推論,30-40公分的琵琶袖搭配豎領長衫,也許是有可能存在於崇禎年間的,但是這是禁令下的產物,很有可能僅限於宮廷,其實不具代表性。晚明的風尚,應該是豎領長衫搭配50-90公分之間,且有收口的袖型;或是搭配直袖、直裾式的袖子也無不可。
              至於大袖敞口,則是入清以後。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7-05-11 15:46
              回复
                清初漢女的袖型
                其實我本來沒有想寫太多關於清代漢女的,偏偏剛好看到有人用夾帶私貨的方式進行科普,只好多說兩句。我認為,要不要接受清代漢女作為漢服是個人的選擇,但在這衣服確實是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特色也很清楚,不容混淆。
                大家在引《閱世編》的時候,講到明末袖子:「後大至三尺,與男服等。」就不引述了,其實後面作者很詳細地告訴我們明清豎領長衫的差異,其云:
                自順治以後,女袖又漸小,今亦不過尺餘耳。繡初施於襟條以及看帶袖口,後用滿繡團花;近有灑墨淡花,衣俱淺色,成方塊,中施細畫,一衣數十方,方各異色,若僧家補衲之狀,輕便瀟灑,恐非象服。守禮之家,不必效之也。
                首先是繡花的使用:「繡初施於襟條以及看帶袖口,後用滿繡團花」,康熙年間出了水田衣,作者以為守禮之家,不必效之。而前者就如孔府舊藏的兩件文物,在《斯文在茲》書裡標著明代,其實已經入清,形象完全符合《閱世編》的描述。


                均是繡花繡邊、滿繡團花。茶色蟒袍尚有收口,但開口很大;而蟹青色的長衫,就已無收口的跡象,袖寬也從崇禎年間的90公分,縮至48-57公分了。
                在這些已知為清代的容像中,袖子普遍比明代容像短小,即便是大袖,也是敞口的,與明代不大相似。

                所以像是孔府舊藏中,這種寬袖沒有收口的豎領長衫,普遍認為是已經入清的文物了。

                有些商家做豎領長衫的時候,使用到闊袖不收口這種屬於清代漢女的袖型,本身也無意識到這已經入清了。雖然我們都知道,入清以後,男從女不從,但這是在一個沒有漢服大環境的狀態下,是在失去半個禮服體系支撐的狀態下,自行發展演化的產物,接不接受清代漢女作為漢服,其實端賴個人。在此特地單獨討論,以供妹子們參考斟酌。


                IP属地:中国台湾8楼2017-05-11 15:46
                回复
                  活捉梅姐姐火钳刘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11 15:53
                  回复
                    活捉!插楼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11 15:56
                    回复
                      以为自己到了研习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5-11 15:58
                      收起回复
                        刚从洞娘那看完!棒!


                        IP属地:山东13楼2017-05-11 16:09
                        回复
                          度娘把我的最後一段吞了......三個吧都刪
                          不知道哪裡出問題~~嗷嗷嗷
                          只好分段貼 看哪層被刪
                          有人跟我說,漢服並不是真的要還原到那個朝代的服飾,而是要做概念的提取,袖寬袖型是屬個人愛好,討論沒有意義。也有人跟我說,在討論這些的時候,應該考量的是美不美,風格是否一致?每個時代風格都有差異,憑什麼用這個時代的風格,不用那個時代?還有衣服風格與穿著場合的搭配問題。這好像是就回到漢服是提取元素,還是回歸時代脈絡討論的兩種主張。


                          IP属地:中国台湾14楼2017-05-11 16:19
                          回复
                            其時這篇文章就如我開頭所言,只是我在解決我自身問題時候的產物,思慮也未必周密,手邊資源也極其有限,不足之處還有待先進賢達指正。
                            然後,這個是在前言說好的,放在結論讓大家一目了然的東西,大致上按時間排一排……


                            IP属地:中国台湾16楼2017-05-11 16:20
                            回复
                              考据贴留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5-11 17: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