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吧 关注:2,513,780贴子:17,186,326

昨天出现的《小男人保卫大上海》挺嘲讽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过来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


IP属地:上海1楼2017-07-01 13:54回复
    原文如下……**前两天断签了不能标黑体了!
    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下,男人被认为该独当一面。雄性荷尔蒙代表着国家的盛衰,经济改革要求“民族复兴”,带有“狼性”,民族主义的抬头和“寻找男子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海小男人”的说法第一次出现是在1984年。上海剧作家沙叶新在《寻找男子汉》中用这一称谓讽刺上海男人:“周期性的政治疟疾,长久的压抑、扭曲,男子汉的脊梁骨缺钙,棱角磨平了,阳刚之气消失了。”意指上海男人尽干些女人干的事,缺乏男子气概。
    在沙叶新眼中,上海“小男人”阻碍了国家发展,在经济改革环境下毫无上进心。
    但人们对上海男人的印象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上海男人受西方文化影响深,时尚、讲究;另一方面认为上海男人怕老婆、娘娘腔,精明至极,整天做家务甚至给老婆洗内裤。鉴于这些特质,现在大家干脆把上海男人都讽称为“上海小男人”了,以致于夸一个上海男人时可以说:“你看起来不像上海人啊!”

    电视剧《女高男低》中,主角李远山是一个会跟妻子撒娇,让妻子挠痒痒的男人 / 《女高男低》剧照
    上海女人地位不一般
    清代的江南,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农妇远离农田劳作,不断增加的女性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纺织业中,加速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换句话说,江南女性从清代起就负有生产义务。
    当时农妇纺织的日收入相当于长工的70%。一个农妇一年只要纺织130天,净收入合3.6石米,就够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农妇的贡献就不比农夫差。
    在江南地区农村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松江,1860年一户纺织户每年工作256天,产出布料44匹。这些布料换取的收入和男性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相当。

    《雍正版耕织图》中,女子在家养蚕织布
    康熙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民间男子多好游闲,不事生业,其女子独勤苦织纫,篝灯火,至达旦不休。”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更有对“女人养男人”的记载:“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游手之徒,有资妇女养生者。”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对农村经济的补充作用,由于纺织业全年无休,因此女人的劳动地位得到保障,农闲时女人养家的状况也不少见。
    因此,从清代起,江南女性不仅通过承担家务保障男性农业生产,而且亲自参与手工业生产,为家庭创收。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清末江南特殊环境和纺织业特性所致,在全国其他地区难以找到参照。在江南农村女性家庭地位得到保障的时候,上海城市女性的地位也因移民带来的人口红利发生着变化。
    晚清的上海是移民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处。受1843年上海开埠和“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大量外地人口移入上海。1865年,仅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人口就有14.5万人。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呈几何倍数增长,截至“抗日战争”前夕,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相较1865年翻了十倍。

    民国时期繁华的上海
    移民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两倍。尽管仍是清朝,但来上海的移民已经改变了生活方式,不可能像在老家一样娶妻成亲。男性人口红利也改变着都市男女的相处方式。据1878年《申报》报道,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台基”有两三百家,所谓“台基”,就是在城市隐蔽处招徕男女私会的场所,它和妓院不同,来“台基”的男女互相认识,女方可能还是有夫之人。
    在《台基、姘居、弃夫之风与“上海小男人”》中,作者蒋晗玉提到了清末的一件趣事。1882年2月14日情人节,一名三十多岁的女人和马夫到“台基”私会。马夫没钱先溜了,店家向妇人要钱,进而在街上扭打起来。经旁人指摘,这名女子是一个粥店老板的老婆。《申报》报道最后还揶揄,粥店老板驾驭不了自己的老婆,只能任其乱来。
    这样,这名上海粥店的老板就成了低眉顺眼的“小男人”。
    做家务的男人
    清末纺织业的发达和移民造成的男性人口红利可能是外界认为上海男人“唯唯诺诺”的历史原因,不过,当今大众形容上海男人的那些“缺点”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民国时期的上海男人不用自己做饭,因为上海是中国当时餐饮业最发达的城市。自1875年第一家餐厅荣顺馆在城隍庙附近开业起,“到20世纪初,上海已有5000家餐馆和1000个路边摊。30年代在普通餐馆吃顿好的只需28个铜锭,而技术工人的日薪是210个铜锭。”

    现已改名为“上海老饭店”的荣顺馆
    餐馆迅速发展成为男人们社交的公共场所,三教九流都在外面吃。相反,家里的厨房成为女人的空间。不管住公寓、公馆、亭子间还是平房,家中厨房被女人独占着,并且女人的社交网络也从自己准备的饭菜展开。比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用饭菜取悦到访的客人:
    “王琦瑶请客吃饭,事先买好一只鸡,片下鸡脯肉留着热炒,然后半只炖汤,半只白斩,再做一个盐水虾,剥几个皮蛋,红烧烤麸,算四个冷盘。热菜是鸡片、葱烤鲫鱼、芹菜豆腐干、蛏子炒蛋。”
    男人不下厨的状况在五十年代发生了改变,“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下,当时的上海成为全国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城市,“1960年6月前,77.58%的家庭主妇走出家门,投身集体生产活动”,要知道在1949年,上海女性就业率只有1.42%。


    IP属地:上海2楼2017-07-01 13:57
    收起回复
      首先这个“沙叶新”是什么情况?


      IP属地:上海5楼2017-07-01 14:01
      收起回复
        那姓沙的是回族?难怪了,我说正常人怎么会写这东西。呵呵,没要求妇女带面纱,没要求中国施行沙里亚法已经够客气了。


        IP属地:上海8楼2017-07-01 14:08
        收起回复
          回子认为,上海“小男人”阻碍了国家发展,在经济改革环境下毫无上进心
          是啊,只有72个处女才能推动国家发展呢,这没有问题


          IP属地:上海10楼2017-07-01 14:13
          回复
            前排出售红烧狮子头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01 14:16
            收起回复
              文中说的“松江”,是当时的松江府(现上海市大部),不是如今的松江区。
              话说阿乡们总是偷换概念,把当时那些相当于现在松江区之外的部分描绘成“无人区”呢~


              IP属地:上海12楼2017-07-01 14:25
              收起回复
                赶紧吃口红烧肉压压惊清明节给这个刚波回回上坟的时候记得也带一碗


                15楼2017-07-01 15:00
                收起回复
                  饭桶们,乃们需要的在这里!






                  IP属地:上海17楼2017-07-01 15:16
                  回复
                    我的最爱红烧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7-07-01 15:24
                    收起回复
                      上海男人麽埋汰烧全能的呀,能嫁给上海男人是福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7-07-01 15: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