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同盟吧 关注:1,490贴子:22,553
  • 3回复贴,共1

【同性平权】异性婚姻以外 同性共同生活的更多想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译自 香港01杂志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认为终此一生都不能见证同性之间的婚姻……但我错了,我不应该那么悲观。」今年90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前参议院沃福德(Harris Wofford)在太太因病逝世20年後,本周终与同性伴侶、40岁的查尔顿(Matthew Charlton)完婚。
「我们的社会惯于标签其他人,直、弯、或是两者中间。不过,我不会以性别去把我爱的人归类。我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很幸运地,我现在能再次找到幸福。」
与爱人宣誓会跟对方厮守一生,是幸福。给予对方主流价值外、拥有保障的法律地位,也是另一种幸福。
索罗夫(Johnathan Soroff)与同性伴侣山姆(Sam)居于美国麻省,二人反对同性婚姻的取态,与一般公众所想截然不同。
索罗夫说:「就算许下承诺的想法值得讚美,但部分宗教传统迁就同性婚姻,已导致不少扭曲的现象。」他曾出席其他同性伴侣的婚礼,坦言感觉不对劲:「婚礼十分感人,但模仿异性婚礼实在很奇怪,我不明白为何有人会想这样做。」
社会上有人为争取同性婚姻倾尽全力,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也有同性恋者反对同性婚姻,更有异性伴侣争取民事结合等非传统结合模式的法律权利。这些都反映出有不同的声音尝试摆脱传统婚姻这「历史重担」。
传统婚姻以外,法律若纳入更多新形态的民事共生关系,可否为日常生活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


IP属地:湖北1楼2017-07-03 00:12回复

    墨西哥一对男性伴侣参加同志集体婚礼,接受众人祝福时表现欣喜。(getty images)
    当我们看电影或听流行曲,婚姻常以浪漫的姿态出现,并主张双方只要爱得够深,生活就能幸福美满。不过,当我们走进书局,看到一本又一本婚姻辅导书,又是另一种观点,心理学角度经常强调伴侣之间的衝突、磨合的困难。社会上又有人相信第三种婚姻观,从心灵角度指出二人结合是为了对方的好,过程中甚至促进自我认识,体会人性。
    婚姻的弔诡之处,在于法律上虽然只得一纸证书,但社会对其想像甚至意义不尽一致。既然人言人殊,婚姻制度又可以如何制订?当前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同性婚姻,争取政府承认同性结合的人认为,结婚的主体不应局限于异性伴侣。
    「要光明正大地生活,就要让人知道。」来自中国长沙的男同志孙文麟,去年尝试与其伴侣胡明亮登记结婚,但遭民政局拒绝办理手续,二人不服遂向法院提出上诉。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4月13日作出裁决,指出中国法律列明结婚主体为男女双方,裁定二人均属男性,遂不具备结婚条件。
    是次判决令内地同志社群非常失望,形容法院的决定为平权运动一次重大打击。孙文麟称将会继续循法律途径争取同性婚姻的权利。


    IP属地:湖北4楼2017-07-03 00:17
    回复

      1993年,波士顿国税局前一众同性伴侣举行婚礼。(getty images)
      同志平权路线各异 婚姻成角力场
      对一般公众来说,同志争取支持同性婚姻权利分属「理所当然」,一如孙文麟所说婚姻可体现「光明正大生活」。反过来说,权力机关对同性婚姻的否定,实际上亦反映出社会如何看待同志的生活模式。
      然而,部分同志却因不同原因反对同性伴侣结婚。居于美国麻省的索罗夫与同性伴侣山姆,二人取态与一般公众所想截然不同。
      索罗夫说:「就算许下承诺的想法值得欣赏,但部分宗教传统迁就同性婚姻,已导致出现不少扭曲的现象。」同性之间的婚礼虽然十分感人,但模仿异性婚礼对他来说,实在很奇怪。
      「如果有人想这样做,亦无不可。」索罗夫补充:「但对我来说,法律权责才最重要。」
      同志反对同性婚姻,不单基于拒绝扭曲传统;部分女同性伴侣亦以女权主义的立场反对同性婚姻,不满男性传统上从婚姻得到的好处比女性多。
      他们认为婚姻的本质包含「异性结合属正常」的概念,暗示了同性结合并非理想模式,因此争取同性婚姻在平权层面上反而令焦点模糊。
      民事结合 亲密关系的「新出路」
      主流媒体的报道,普遍简单以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界定不同性倾向社群之间是否获得公平对待。态度较开放的欧美社会,不少国家在立法通过同性婚姻前,已经设立民事结合(civil union)制度,供同性伴侣注册,享有接近婚姻的权责。
      部分国家订立同性婚姻法律后,仍然保留民事结合制度,供同性或异性伴侣选择;但亦有些国家以同性婚姻取代民事结合,丹麦就是一个例子。丹麦早于1989年成为全球首个设有民事结合制度的国家,该国2012年同性婚姻合法化后,便不再接受民事结合申请。
      现在看来,丹麦的经验基于「民事结合是同性婚姻中途站」的概念,首先以民事结合回应同志平权诉求,20馀年后时机成熟、社会达成共识,便将同性民事结合「升级」至同性婚姻。
      不过,并非所有人均以「中途站」概念理解民事结合制度,有人反而视之为共同生活伴侣的「新出路」,因民事结合既享有共同生活的法律保障,亦毋须拘泥于部分「封建」传统。


      IP属地:湖北5楼2017-07-03 00:18
      回复

        美国最高法院2015年6月26日裁定,地方机关拒绝同性伴侣注册结婚违宪,变相向同性婚姻「开绿灯」。判决公布后,法院后的同性婚姻支持者热烈庆祝。(美联社)
        民事伴侣地位趋平等 摆脱父权思维
        「最重要的是,在民事伴侣证书上,不只出现双方父亲的名字,更有二人母亲的名字。对我这种异性恋女性来说,这一点十分吸引。婚姻制度依然隐藏着不少『性别陷阱』,当中的习俗曾视女性为不完全的角色,地位低于其伴侣。」巴克斯特写道:「你毋须走进教堂……像财物一般由父亲『许配』予丈夫。数百年来,婚姻无法离开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交易。证书上只出现两名父亲的名字,就像视女性如牲畜一样难以接受。」
        巴克斯特又形容,性别歧视过去深深植入大众思维,但在今时今日的西方社会已属违法,民事伴侣已成为现代的合理结合模式。异性伴侣若希望避免使用「丈夫」及「妻子」等称呼,而仅希望与对方在亲友面前许下法律上的承诺,巴克斯特认为民事结合正是应有的选择。
        按巴克斯特的说法,民事结合不再是通往同性婚姻的「中途站」,更是社会摆脱封建枷锁的一条新出路。来自台湾的男同志、国立交通大学硕士生陈百龄提出的论述,与巴克斯特的论点亦有相似之处。
        陈百龄向《香港01》记者解释,社会应在婚姻以外有更多想像。现时不论是个人对未来生活的想像或养育小孩,在台湾人之间结婚普遍是基本前提。他虽然支持「瓦解整个婚姻结构」,但当婚姻制度一息尚存,他亦支持同志婚姻、民事结合,就如有多一种「武器」挑战整个制度。
        数百年来,婚姻无法离开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交易。证书上只出现两名父亲的名字,就像视女性如牲畜一样难以接受。
        台男同志:多元结合模式扩生活想像
        「就像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不要资本主义,那就在资本主义里拥有相同权力,但是本质上是希望推翻资本主义。」陈百龄解释:「毕竟要推翻一个社会结构是困难而且有时候甚至不切实际,但是却又期待那种结构会能够被挑战甚至扬弃。在没有办法推翻的前提下,就选择拥有相同的权力或权利。当然,要有婚权,但是也期待更多其他可能的民事结合,因为这是能的鬆动甚至挑战婚姻结构的武器。」
        长久以来,婚姻与繁殖后代的规律互相影响。因此陈百龄相信未来的科技发展,也会推动更多元的民事结合模式:「举例来说,未来如果生育不再是女性的专利,甚至生殖不再需要透过精卵的结合,那麽婚姻甚至夫妻的结构就会因此被挑战而变得鬆动。」
        陈百龄表示乐见百花齐放的民事结合模式,相信最终能取代公众以婚姻为主的生活想像:「更精确来说是边缘化婚姻,最后让婚姻走入历史。」


        IP属地:湖北7楼2017-07-03 0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