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权谋吧 关注:274贴子:25,930
  • 6回复贴,共1

古人防暑“妙招”:装水力风扇 喝冷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美国1楼2017-07-17 05:16回复
    古代虽然没有“厄尔尼诺现象”一说,可大暑小暑的时令季节却一个不少,古人在实践中也曾发明了不少对付炎夏酷暑的绝招。


    IP属地:美国2楼2017-07-17 05:17
    回复
      绝招一:贮冰降温法
        《诗经·七月》里曾经提到过春秋时期的冬季凿冰情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腊月里凿冰“冲冲”响,正月里搬到背阴处的冰窖里贮藏。这里的二之日、三之日是指农历的十二月、一月,此时正当三九寒天,人们在结了厚冰的河中凿下大冰块贮藏起来,到盛夏酷热时拿出来消暑。
        我们可以从南宋周密《武林旧事》里一睹皇上和后妃们的消暑情景:皇宫内专供皇上和后妃消暑的“翠寒堂”外浓荫夹道、飞瀑临空,堂内置备数十只堆满冰块的大盘,寒气袅袅、冷风阵阵,以至炎夏时节坐在堂内“竟似凉秋”。


      IP属地:美国3楼2017-07-17 05:17
      回复
        绝招二:水冷降温法
          唐宋时能工巧匠们发明了一种木制器具用以引水上屋,凉水自上而下地向房屋四周喷淋达到降温目的。与此同时,民间匠人还设计制造出了水力推动的风扇这一近代电扇先祖。史书记载,唐玄宗曾于宫内建造避暑“凉殿”,该殿除“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外,屋内还装有水力风扇,“凉殿”加风扇,确实够爽的。


        IP属地:美国4楼2017-07-17 05:18
        回复
          吃冰西瓜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7-17 16:36
          回复
            绝招三:冰鉴冷藏法
              湖北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鉴缶”可说是我国最早的冰箱了。取下方盖俯视鉴缶,其形状如同“回”字,缶在中间,内外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酷暑盛夏,缶内盛上饮料,中间放置冰块,人们就可以享用冰凉可口的饮料了。
              明代黄省的《鱼经》叙述了当时渔民常将鳓鱼(南方也叫曹白鱼、鲞鱼,北方称之为鲙鱼、白鳞鱼)“以冰养之”,运抵远方,是为“冰鲜”。


            IP属地:美国6楼2017-07-18 05:00
            回复
              绝招之四:斗蟋蟀
              夏季到来后,气温急剧上升,这个时候心态很重要,于是古人找到多种娱乐方式消暑以转移对炎热的注意力,“斗蟋蟀”便是大暑天一种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
                小暑有“三候”,分别是“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到了大暑时,蟋蟀已发育得很好了,乡村田野里蟋蟀最多。古人对蟋蟀的观察很早,《礼记》已提到了蟋蟀的习性:“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宋人罗愿《尔雅翼》称,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瓦之下,尤好斗,胜辄吟鸣”。明生物学家王逵《蠡海集》中也称:“蛩阴性妒,相遇必争斗。”
                斗蟋蟀民间又称“斗促织”、“斗蛐蛐”。由于蟋蟀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在中国分布极广,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蟋蟀就可能生存,因此斗蟋蟀极为普遍。一般认为,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明清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发展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虫文化”。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称:“斗促织,壮夫士人亦为之。斗有斗场,场有主者,其养之又有师,斗盆筒罐,无家不贮备焉。”
                蟋蟀要求无“四病”,即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壮矫健为上,最受玩家青睐。
                斗蟋蟀与人类体育赛事一样,“选手”也有等级之分,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芡草或马尾鬃做成的“探子”挑引,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斗蟋蟀从六月暑天玩起,到秋天更为流行,故又有“秋兴”一说,老北京则称为“京秋雅戏”。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朝时后宫中流行斗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


              IP属地:美国7楼2017-07-22 0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