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085贴子:295,418
  • 10回复贴,共1

元代学术环境与元代诗学的品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研究元代诗学,首先得回答这样的质疑:元代诗学有价值吗?值得研究吗?甚至可能追问:元代有诗学吗?
读20世纪的有关研究著作,得到的印象是,元诗没有成就,更莫说元代诗学。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元代似乎就是一个文化的蛮荒时代,元人没有文化,学术衰微。元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低谷。有研究者断言:“元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学术思想沦入最沉闷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尚武轻文,文化落后,知识贫乏,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越来越低劣。[1]一个“文化落后,知识贫乏”的时代,会有什么学术,会有什么诗学?类似的说法存在于20世纪各种相关学术著作中。我们尊重这些学者,却不能承袭这样的学术观点。心存这样的先入之见去看元代诗学,就会对其成就视而不见,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


IP属地:四川1楼2017-08-01 12:37回复
    要想让人们相信元代诗学是有价值的,在具体梳理展示元代诗学成就之前,还得回到一个老问题上来:元代文化、元代学术的情况到底如何?这是讨论元代诗学问题的基础。
    早在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陈垣就明确指出,明人有意贬低元代文化,他为此而大为不平。他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之《总论元文化》( 1927年发表于《燕京学报》后四卷)中说,元代之“儒学文学,均盛极一时,而论世者每轻之……。”[2], 但人们对元代文化成就的偏见,并未因陈垣的批评而改变。要想客观评价元代文化成就,就必须清除这些偏见。这里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曲解古人文献以贬低元代学术文化的例子。几乎所有的文学史著作,都引用这样一则材料“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日:‘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娟,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磋乎,卑哉!介乎娟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这段话见于谢枯得《叠山集》卷六《送方伯载归三山序》,曾是证明元代文人地位低下、文化不昌明的“铁证”。细读原文,才知道文章原本是批判宋代科举制度造就了科举程文无用之士,他们只会作场屋无用之文,造成了文化厄运,不仅“文运不明,天下三十年无好文章”,并且“经存而道废,儒存而道残”。这“三十年”,是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刚刚入元第九年,谢枯得就断言“文运大明,今其时矣”,因为人们可以抛弃“场屋无用之文”而作“经天纬地”有用之文了。问题很清楚:造成儒者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宋代科举造成的儒者无用。他宁可坐肆卖卜,也不愿与这样的儒者为伍。谢枯得坚信,如果你是有用之儒,如果你所作的是有用之文,就一定能为天下所重:
    天地之大,无儒,道亦不能自立,况国乎宁秦之后为汉,馒儒者莫如高帝,尊儒者亦莫如高帝。子能为董公,为子房,为四皓,帝必不敢以儒之腐者竖者待子矣,安知以文章名天下者,不在子乎宁安知使儒道可尊可贵者,不自子始乎宁[3]
    他以汉高祖比元世祖“高帝”所鳗者,是无用之儒,所尊者,是有用之儒。尽管谢枯得本人决不仕元,但他鼓励年轻的方伯载为世所用,为有用之儒。在以往的元代文学研究中,这样的主观解读并不少见。要客观认识元代,必须清除这些偏见。
    早于陈垣五百多年,由元入明的王伟就高度评价元代儒学文学之成就。他是元明之际重要文人,入明官至侍礼郎,与宋镰同为《元史》总裁。王氏以新朝官员肯定前朝成就,不能说没有参考价值。王氏论元代之盛,以为元代学者金履祥、许谦,都可入于一流理学家之列,他说:“程氏之道,至朱氏而始明;朱氏之道,至金氏、许氏而益尊……金氏、许氏之为经,其为力至矣。其于斯道,谓之有功非耶洲?”[4]王氏认为,元代也是文章盛世:“以余观乎有元一代之文,其亦可谓盛矣。当至元、大德之间,时则柳城姚文公之文振其始;及至正以后,时则庐陵欧阳文公之文殿其终。即两文公之文而观之,则一代文章之盛,概可见矣。”[5]而元末杨维祯则认为,与元代文章相比,元诗更盛“我朝古文殊未迈韩、柳、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他评价元人之诗:“上逾六朝而薄风雅,吁,亦盛矣!” [6](p.171)王伟、杨维祯这种极端的评价,推扬太过,难以取信于后世。但去其华而就其实,应该肯定,元代儒学文学,均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说“元无文”是一种极端之论,说元代文化驾唐轶宋,也是一种极端之论。两种极端之论,都无助于问题的讨论。我们的目的是要客观认识和评价元代诗学,了解元代诗学的独特性及其对中国诗学的贡献,那就不仅需要客观认识元代文化学术,而且要认识其特殊性。
    元代文化学术的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元代文坛的特点是“文倡于下”,这是认识元代很多问题的关键;
    第二,元代文人建立了新的大一统观念,一方面是中原文化远被四夷;另一方面,是中原对四夷文化的接受,这使得元代的学术与文化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这种特点,即所谓大元气象;
    第三,元代是一个思想和言论都自由的时代,政府在文化上无所作为,既无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也无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强力干预,元人的文化和文学活动,都是自为自在的,也是自主的,元代文化是在一种自在状态下发展的。
    这三个方面决定了元代诗学的特点。


    IP属地:四川2楼2017-08-01 12:42
    收起回复
      一、“文倡于下”的文坛特征
      “文倡于下”,是认识元代文学、元代文化的关键,元代文学与文化的很多现象与特点,都与元代文坛的这一特点有关。“文倡于下”之说是从明代何景明那里借来,他原本并不是说元代,但借来说明元代的文坛情况,却非常合适。他说:
      文之兴于盛世也,上倡之;其兴于衰世也,下倡之。
      倡于上,则尚一而道行;倡于下,合者宗,疑者沮,而
      卒莫之齐也。[7]
      文倡于上则“尚一”,即其宗尚显示出相对的统一性;倡于下则不“一”,即显示出相对的多元性。这种多元,不仅是风格宗尚之多元,而且整个文学观念、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元性。“倡于下”与多元性,正是元代文学与文学思想的特点。进一步说,在元代“倡于下”的不仅是文学,元代大儒许衡就说:“纲常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8]教化之责,竟也是在下者任之。
      倡于上,政府有提倡,也就有干预;倡于下,文化与文学的发展都没有政治力量的推动,同时也就摆脱了
      政治的干预。元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倡于下”的时代范本。倡于上,学在官府;倡于下,学在民间。倡于上,多贯彻官方意志的宏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这样的成果,宋以后多有;倡于下,缺乏看得见的辉煌,但学术文化不一定衰微,文人不会停止他们的思考,反倒因为没有官方意志的强力干预,自由思考更能得出可贵的结论。
      倡于上的时代,如宋代,其著述彰显于世,其学者声名著称于世,其成就易于为当时和后世认识;倡于下,少有标志性著述,学者也少有显赫声名,故其成就不易为人认识,这就需要后人去发掘。元代学术正是如此,元代诗学也是如此。


      IP属地:四川3楼2017-08-01 12:54
      回复
        “文倡于下”,学在民间,文也在民间。相对于其他时代,元代的文学活动,以及文化活动都没有其他时代那么彰显。后人不了解这些特点,按照其他时代的标准去评判元代,很容易出现误判。事实上,研究者对元代文学的认识误区是较多的,基本上都是由于对这一特点认识的不足而造成的。
        (一)误判之一:元人不读书
        有些人认为,元代读书无用①,所以元人不读书,元代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时代。元代文献中确实有些材料为这种认识提供支撑,如杨士奇等人的《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七录元郑介夫奏议(成宗大德七年上),就有这样的话:
        今翰林多不识字之鄙夫,集贤为群不肖之渊菠;编修、检阅,皆归于门馆富儿……职奉常者,谁明乎五礼
        六律宁居成均者,谁通乎诗书六艺? [9]
        但这不能作为元代无学术的证明。元代绝非没有学术,只是学在民间。这则材料也可以作为元代学在民间之一证。
        元代藏书读书之风甚盛。从文献记载看,元代民间藏书楼遍天下,仅名万卷堂之藏书处就很多,张伯淳《养蒙文集》卷九就有《题高唐王万卷堂》诗。王义山《稼村类稿》卷二《挽熊墨庄》,颂熊氏“身已九京名不朽,家藏万卷字犹香”。吴澄有《题杨氏志雅堂记后》,此“志雅堂”也是藏书处,吴澄说:“家不聚货宝以愚子孙,惟储书及名画墨迹,今郎中士允,囊从其父唐州使君宦四方,又购书二万卷,并其先世所藏,作堂以贮,匾日‘志雅’,其亦有慕于古之大雅不群者软?”[10]杨维祯少年读书之佳话,说明其家有藏书楼,且藏书极富。《明史·杨维祯传》载:“(杨维祯)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稗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11]不仅南方,北方也多藏书楼。元初,北方汉族世侯多富藏书,顺天贾辅就有万卷楼,郝经为之作《万卷楼记》,郝经就因得读贾氏藏书而成著名学者。北方文人仕于南方,会买书以归,如济南人张照(字彦明),仕于镇江“以疾辞得请还家,买书八万卷以归,以万卷送济南府学,以作养学者”[12]。寺院、道观也多藏书处。赵孟顺
        《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言杜公“作揽古之楼于通玄,聚书数万卷”[13]。色目人中亦有大藏书家《元
        史·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传附阔里吉思传》载“阔里吉思,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筑万卷堂于私第。”[14]元人藏书如此之富,但却不像宋与明清藏书家那样为后世所知,原因也简单,元人只把藏书、读书作为文人的雅趣生活,如杨公远诗所描述“结屋俯清溪,萧然迥出奇。书藏千万卷,梅浸两三枝。n [I S]他们多不编书目,不校书、不刻书①,因而不为后世所知。有研究表明,元代的藏书家,不管从人数上还是从藏书规模上,都超过两宋。万卷以上藏书家,北宋有28家,南宋30家,元代则有37家。据文献可统计的藏书家,北宋62家,南宋64家,元代则有72家,都明显超过两宋。[16]
        在元代,尽管读书不能致通显,但书还是照样读。诗人黄庚有《书怀》诗云:“万卷诗书千古事,一窗灯
        火十年心。功名梦断身无用,闲补《离骚》学楚吟。[17]无事做,就去读书;读了书,不为世用,就去
        写诗。这其中也有乐趣,并非后人想象的全是愤激、全是失落。元人读书,与宋人不同,与明人不同。因为长
        期不开科举,元人无功利之急,更能潜心读书,读书也更有乐趣。元代有一位学者兼诗人翁森,此人名气不算
        大,但他写过《四时读书乐》,其诗颇为流传,清人厉鹗《宋诗纪事》收了这组诗,但作者的的确确是元人,
        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卷四有其传[18]。其《四时读书乐》第一首言春日读书之乐: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零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磋跄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宁绿满窗前草不除。[19]
        其境界多么让人钦羡向往!如果为应举而读书,前有利禄之诱,后有程期之迫,哪有如此读书乐趣?诗人仇远《(闲居十咏)其二》也写读书:“树隔残钟远欲无,野云漠汉雨疏疏。飞蚊尽逐南风去,父子灯前共读书 [20]。元代“文倡于下”,政府既不组织大型的文化项目,也没有鼓励民间著述的措施,文人个人也不追求所谓“名山事业”,他们已经适应了无功利目的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故多乐于读书而懒于著述。诗人仇远还有诗说:“仰屋著书无笔力,闭门觅句费心机。不如花下冥冥坐,静看蜻蜓峡蝶飞[2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元剧之文章》谈元代之剧作家:“其剧作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22 ]。
        元代学者、诗人、文章家也有类似倾向(但他们希望以诗留名)。没有大部头的著作,并非没有文化、没有思想。他们的思想见解,散见于文集所收的单篇文章中。
        ————————
        ①元无名氏散曲[中吕·朝天刊《志感二首》其一:“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被研究者常常引用。


        IP属地:四川4楼2017-08-01 13:05
        回复
          (二)误判之二:元诗居于当时文坛之边缘
          在不少学者观念里,元代是曲的天下,诗已经被曲取代,或者诗的地盘已经被曲挤占,没有了地位。如果元诗已经居于文坛之边缘,则诗学就更在边缘之边缘了。真的如此的话,元代诗学即使有价值也极有限,不研究也罢,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就现有文献可知,元代诗人有五千余人,曲家则只有二百余人。在元代当时,人们看重的依然是文章,是诗,曲是没有地位的。就诗歌发展史说,诗至南宋之末,其弊已极。宋亡入元,诗风复盛。清初钱谦益说“唐之诗入宋衰。宋之亡也,其诗称盛……古今之诗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23]这是后人的判断。元人自己的言说更能说明问题。宋亡入元的舒岳祥,记录了临安破后一年多(1277年,丁丑)诗坛的情况,说:“自京国倾覆,笔墨道绝,举子无所用其巧,往往于极海之涯、穷山之巅,用其素所对偶声韵者变为诗歌,聊以写悲辛叙危苦耳。”[24]不是宋亡而诗亡,而是宋亡而诗盛。入元以后情绪平复了的戴表元,所述的情况也是如此。入元,科举不开,反倒为诗歌兴盛提供了很大空间:“科举场屋之弊俱革,诗始大出。”[25]同一话题,戴表元多次谈及。文人没事可做,就去写诗;自己写,也教儿孙写。同样由宋入元的缪鉴就有诗云:“莫笑诗翁懒出门,诗翁乐事在山村……燕帘风里茶烟外,自选唐诗教子孙。”[26]诗歌的普及也反映了诗风之盛。
          元代诗风之盛,超越前代。明清人有言“以诗为性命”者①,以此评价元人,可能更合适。在元代,写诗品诗,成为一些文人的心灵寄托,他们自言万事皆废,所不废者,唯读书与作诗。元之前期已是如此,释善住诗云:“辩才已老犹临帖,子美虽贫不废诗。最是世间清胜事,此中风味少人知。”[27]越是老贫,越不能废诗;越到后期,此风越盛。元季丧乱,文人们也将其悲忧愉逸之情寄之于诗。舒顺《群英诗会序》说:“吾乡诸友,遭群凶攘窃之余,而复形诸咏歌,发其铿锵之音,宣其湮郁之气,和其性情之美。或登高临深,或良辰美景,或悲忧愉逸,一于诗是寄。”[28]元明之际的诗人谢应芳有诗云:‘帕醉有时曾止酒,遣闲无日不吟诗。”[29]大致同时,另一位诗人也有诗说:
          平生寡嗜欲,所好在吟诗。
          朝夕吟不已,鬓边已成丝。
          幼女颇解事,长跪陈戒辞。
          吟止适情性,勿使精神疲。
          深感吾女言,而我乐在兹。
          一日不吟咏,满怀动忧思。
          阿女顾予哂,予心还自怡。
          春风入庭院,花阴满前砰。
          清兴不可遏,把笔更须题。[30]
          诗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诗,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元代不仅诗风盛,论诗之风也盛。元代文献中有大量朋友论诗的记载,诗歌中也把朋友论诗作为乐事歌咏或回忆,如陈基《次韵答陆养卿:“千树好花闲对酒,一帘春雨细论诗。 [31」论诗显然是人生乐事。文人在雅集时赋诗也论诗。秦约《夏日晚过草堂又题》写他们在玉山佳处的论诗活动:“草堂六月浑无暑,清章疏帘思不群。稽古未须磋事往,论诗那惜到宵分。[32]友人雅集,谈文论诗,兴味之浓,宵分不已。兄弟相聚也论诗,西域诗人丁鹤年有诗《雨窗宴坐与表兄论作诗写字之法》,云“南窗薄暮雨如丝,茗碗熏炉共论诗。天趣悠悠人意表,忘言相对坐多时。”[33]元代有自由思想的宽松环境,有如此浓厚的论诗风气,如果说元代诗学批评理论没有成就,似乎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误判影响了人们对元代诗学的基本估计。有人说,元代文学批评既无大家也无名作,这是不客观的。宋元之际出现了两位诗学批评大家:一位是刘辰翁,另一位是方回。刘辰翁的唐宋诗评点著作,都是入元后所著。而方回的《瀛奎律髓》,也是在入元若干年后所著。刘辰翁已经被认定为宋人,方回无疑是元代诗学名家,《瀛奎律髓》当然是诗学名著。只是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人们对方回的人品多有贬词,影响了对他的诗文成就和诗学成就的评价。《瀛奎律髓》是方回的律诗学理论著作。方回还有《文选颜鲍谢诗评》。他早年认为:“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②,但到晚年,又将心力倾注古体,故以《文选颜鲍谢诗评》发表其古诗学主张。晚于方回的刘熏,有笔记体的《隐居通议》三十一卷,其中论诗者七卷,也是很有价值的诗学著作,但其价值至今也未被研究者充分认识。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杨士弘的《唐音》也都是有影响,且在批评史上不可多得的诗学著作。只是《唐才子传》长期被作为唐诗文献著作看待,它的诗论价值在Zo世纪才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唐音》在明代是嘉靖以前影响最大也最流行的唐诗选本,它影响了明人的唐诗观。元代诗话逊于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诗格诗法的复兴,元代出现了众多的诗格、诗式、诗例类著作,著名者有旧题杨载撰的《杨仲弘诗法》(又名《诗法家数》)《杜律心法》,旧题范柠撰的《诗学禁商》《木天禁剧《诗家一指》,旧题揭侯斯撰的《诗法正宗》《诗法正宗眼藏》,旧题傅若金撰《诗文正澎《诗法正论》等。学者一般认为,这些书多是书贾所为,托名名家。尽管如此,这
          些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元人很多有价值的诗学文献存在于文人的别集中,包括诗集序跋和其他论诗文字,其中蕴藏着很有价值的诗学批评见解,不少观点是前代所无或超越前人的。这需要认真深入发掘。
          这里略论一下元代“文倡于下”带来的观念多元、价值多元、风格多元问题。这种多元性表现在各个方面,无法全面描述。宋镰从负面看这种多元性,认为是文坛的乱象,并给予严厉抨击。我们不妨从他的批评中感受元代文坛的多元性。其《徐教授文集序》说:
          后之立言者,必期无背于经始可以言文。不然,不足以与此也。是故扬沙走石,飘忽奔放者,非文也;牛鬼蛇神,桅诞不经,而弗能宣通者,非文也;桑间璞上,危弦促管,徒使五音繁会而淫靡过度者,非文也;情缘
          愤怒,辞专讥仙,怨尤勃兴,和顺不足者,非文也;纵横牌阖,饰非助邪,而务以欺人者,非文也;枯疥苦涩,棘喉滞吻,读之不复可句者,非文也;庚辞隐语,杂以诙谐者,非文也;事类失伦,序例弗谨,黄钟与瓦釜并陈,春稼与秋枯并出,杂乱无章,刺眯人目者,非文也;臭腐蹋茸,厌厌不振,如下里衣裳不中程度者,非文也。如斯之类,不能遍举也。[34]
          问题是,他如此怒斥的东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并不多,这也可能是历史的遗憾,也许在这些“非文”之中,存在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元代以后,思想环境变化,在严酷的思想控制下,这些东西不能流传而逐渐泯灭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在元代观念多元的环境中,众多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对于诗歌写什么、为什么写,等等,元人都有不同于以往的理解。研究元代诗学,认识这些不同非常重要,这不仅涉及对元诗成就的判断,而且可以进而发现元代诗学中其他时代没有的东西。
          总之,元代诗学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我们需要认真深入发掘,逐渐认识其价值。


          IP属地:四川5楼2017-08-01 13:20
          收起回复
            @元风雅


            7楼2019-12-10 18:59
            回复
              楼主还在吗


              8楼2020-01-05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