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释褐赴共城,风景犹思旧日程。卫水东回苍霭合,苏门西出白云横。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莫负所学求尽职,归来方好见先生。这是蔡叆写的一首送别诗。嘉靖二十二年,蔡叆二次被罢官后,他一心扑在了宁晋的教育上,先后建造了四所贫生小学,两所书院,跟随他学习的有二三百人。其中就有一位叫张道隆的,他虽然没有考中进士,却以举人身份安排到河南辉县做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在蔡叆看来,县丞虽然官职不大,责任并不轻松。在为其弟子送别时,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
你就要到辉县去做官了,那个地方,我在嘉靖十三年去过,那时我是以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巡按河南。至今我还对那个地方记忆犹新。那里历史悠久,曾是共工部族聚集的地方,人称共城。那里景色迷人:城东的卫河,河水汤汤,傍晚腾起的雾气,让县城如在幻境中;城西有苏门山,苏门山半山白云萦绕,妖娆妩媚的山光水色,曾吸引了许多名人志士到此隐居、游览和讲学。你要到那里去了,我没有什么可送的,就送给你几句话吧:“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莫负所学求尽职,归来方好见先生。”牢牢记住这几句话吧,跟着我学习了这么些年,我多么希望你能按我教给你的去做啊,只要按我说的做到了,你才是我心目中的我的学生,你才是人们喜欢的好官吏。那时,你回归家乡时,我的脸上也觉得光彩!
一番嘱咐中饱含着蔡叆的清官情结。做官就要做好官,就要做一个为人称道的清官。“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前一句讲的是“修己”;后一句则是说的是“治事”。在“修己”时,要时刻记住一个“廉”字。所谓“廉”,就是要谨记“保持节操,绝不苟取”。也就是说,出仕为官,一定要去除私欲,不贪钱。不为己谋私利,廉洁、廉正、廉明是为官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可以淡泊名利,坚守底线。
蔡先生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御史蔡公传》记载:他嘉靖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出使大同,代王及督总馈遗皆卻不受。”大同,是边塞重镇之一。镇守这里的除有明朝的总兵,在建国之初还设置了王府——代王府,当时朱元璋封他的13子朱桂为代王。由代王坐镇大同,不仅加强了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同时也能监督大同镇、府的军、政、财务。代王实际上成了大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指挥者,他上马管军,下马管臣,代皇帝行使职权。
到了嘉靖6年,代王朱俊杖在经历了嘉靖3年的兵变后去世了。嘉靖九年,他的儿子朱充燿被册封为第七代代王。蔡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使大同的。27岁的新代王刚被册封,自然很是高兴。大同的边饷也需要朝廷及时拨给。钦差当然就很受代王与当地军事长官的青睐。当出使回还时,代王、督总都有很优厚的赠送,但我们的蔡先生拒绝了,保持了自身的廉洁。
除了在“修己”上要“廉为贵”,在“治事”,即处理公务时,一定要把握住“公平”原则,也就是说处理事务要处以“公心”,不能掺杂私心杂念。有了私心杂念,就会有偏颇。出于“公心”才能把一碗水端平,获得人心,就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蔡叆在孟津县城的搬迁时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孟津县城地处黄河边上,经常遭受水患。蔡叆巡按河南那年,孟津县城遭受了毁灭性的水患,他提出了县城搬迁,但遭受了一些人的反对。他出于“公”心,反复解释动员,最终县城搬迁了。经过多年的经营,到嘉靖四十三年,“四民乐业,免于河患”,人们对孟津城的搬迁认可了,蔡叆听后很是高兴,他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两番题请数经量,谬说浮言辩几场。今日孟津风景好,更无人说蔡天章。”当年为孟津城的搬迁,我向上反复申报,向下多次劝说,最后孟津城得以搬迁。如今士农工商安居乐业,环境宜人,恐怕那些不想搬迁的人们也不会再抱怨我蔡天章了吧。
这首诗和这件事,正是对他“政到公平始谓明”的注脚。
“莫负所学求尽职”,则从居官态度上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尽职的反义词是失职、渎职。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应该用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不可有疏忽,更不能玩忽职守。
蔡叆既是一位被罢官的官员,又是湛甘泉江门心学的传承者。“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是他从自己的为官生涯中总结出的警世名言,深深镌刻着他的“清官”思想,也是我们当今人民的公仆要牢牢记住的为官之道。
你就要到辉县去做官了,那个地方,我在嘉靖十三年去过,那时我是以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巡按河南。至今我还对那个地方记忆犹新。那里历史悠久,曾是共工部族聚集的地方,人称共城。那里景色迷人:城东的卫河,河水汤汤,傍晚腾起的雾气,让县城如在幻境中;城西有苏门山,苏门山半山白云萦绕,妖娆妩媚的山光水色,曾吸引了许多名人志士到此隐居、游览和讲学。你要到那里去了,我没有什么可送的,就送给你几句话吧:“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莫负所学求尽职,归来方好见先生。”牢牢记住这几句话吧,跟着我学习了这么些年,我多么希望你能按我教给你的去做啊,只要按我说的做到了,你才是我心目中的我的学生,你才是人们喜欢的好官吏。那时,你回归家乡时,我的脸上也觉得光彩!
一番嘱咐中饱含着蔡叆的清官情结。做官就要做好官,就要做一个为人称道的清官。“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前一句讲的是“修己”;后一句则是说的是“治事”。在“修己”时,要时刻记住一个“廉”字。所谓“廉”,就是要谨记“保持节操,绝不苟取”。也就是说,出仕为官,一定要去除私欲,不贪钱。不为己谋私利,廉洁、廉正、廉明是为官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可以淡泊名利,坚守底线。
蔡先生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御史蔡公传》记载:他嘉靖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出使大同,代王及督总馈遗皆卻不受。”大同,是边塞重镇之一。镇守这里的除有明朝的总兵,在建国之初还设置了王府——代王府,当时朱元璋封他的13子朱桂为代王。由代王坐镇大同,不仅加强了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同时也能监督大同镇、府的军、政、财务。代王实际上成了大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指挥者,他上马管军,下马管臣,代皇帝行使职权。
到了嘉靖6年,代王朱俊杖在经历了嘉靖3年的兵变后去世了。嘉靖九年,他的儿子朱充燿被册封为第七代代王。蔡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使大同的。27岁的新代王刚被册封,自然很是高兴。大同的边饷也需要朝廷及时拨给。钦差当然就很受代王与当地军事长官的青睐。当出使回还时,代王、督总都有很优厚的赠送,但我们的蔡先生拒绝了,保持了自身的廉洁。
除了在“修己”上要“廉为贵”,在“治事”,即处理公务时,一定要把握住“公平”原则,也就是说处理事务要处以“公心”,不能掺杂私心杂念。有了私心杂念,就会有偏颇。出于“公心”才能把一碗水端平,获得人心,就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蔡叆在孟津县城的搬迁时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孟津县城地处黄河边上,经常遭受水患。蔡叆巡按河南那年,孟津县城遭受了毁灭性的水患,他提出了县城搬迁,但遭受了一些人的反对。他出于“公”心,反复解释动员,最终县城搬迁了。经过多年的经营,到嘉靖四十三年,“四民乐业,免于河患”,人们对孟津城的搬迁认可了,蔡叆听后很是高兴,他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两番题请数经量,谬说浮言辩几场。今日孟津风景好,更无人说蔡天章。”当年为孟津城的搬迁,我向上反复申报,向下多次劝说,最后孟津城得以搬迁。如今士农工商安居乐业,环境宜人,恐怕那些不想搬迁的人们也不会再抱怨我蔡天章了吧。
这首诗和这件事,正是对他“政到公平始谓明”的注脚。
“莫负所学求尽职”,则从居官态度上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尽职的反义词是失职、渎职。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应该用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不可有疏忽,更不能玩忽职守。
蔡叆既是一位被罢官的官员,又是湛甘泉江门心学的传承者。“官无大小廉为贵,政到公平始谓明。”是他从自己的为官生涯中总结出的警世名言,深深镌刻着他的“清官”思想,也是我们当今人民的公仆要牢牢记住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