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23,249贴子:104,418,052
  • 10回复贴,共1

一个日本人的北京印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都机场的“中国脸”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日本人来到中国首都北京时看到的第一张“中国脸”,而我却习惯于把它称作“巨大的中国锅”。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每当我走下飞机,眼前就立即呈现出了一个白色的巨型空间,让我感觉好像走进了一口巨大的中国炒菜锅。
在这口“大锅”里,数以万计的人像是被水煮开的豆粒一样向四面八方移动。据统计,2012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总客流量已经达到了9300万人,这个颇具大国之风的数字使其无愧于“世界最大机场”的称号。
沿着机场内的通道缓缓移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入境检查处”——就像是“豆粒”被厨师从锅里捞起来试味一样,在我看来,那就是鬼门关。
首先,我们会“遭遇”日本人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如同长龙一样的队伍。我最长曾经等待过50分钟。
“煮了这么长的时间,无论多么新鲜的豆粒也都应该煮烂了吧?!”排队等待的时候实在没事可做,我只好一边在心里默默地抱怨着,一边向前张望。前方的入境检查处和我之间只隔了大概十位旅客,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于是我索性开始观察起来。
“ 这些大厨的身手也太慢了吧!”
工作人员缓慢的动作,让我感觉自己正在看“慢进”的录像。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05 09:06回复
    与日本的机场相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情况截然不同——等候的队伍像一条长蛇一样缓缓前进,没有人知道自己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
    过了很久,终于轮到我了。可是,接过护照之后,工作人员竟像是在甄别罪犯一样,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半天,然后反复地对比护照上的照片。一丝反感在我的心里掠过——为什么不能给我一个阳光般的表情呢?
    一提起“阳光般的表情”,我就不禁想起了北京奥运会上的礼仪小姐和京沪高铁上的“高姐”。在此之前,我曾在电视里看过一些她们用牙齿咬着一根横置的筷子,努力练习“微笑”的画面。要是日本的电视台播放了这些滑稽的画面,估计一亿多日本人全部都会笑趴下吧。
    难道必须要通过这样的面部练习才能展现笑容吗?对于我们日本人来说,从事服务业的人“笑迎宾客”是非常自然的表现。这就像是在走路的时候,迈出了左脚之后一定会迈右脚一样,不需要任何的犹豫。可是,为什么中国人要这么煞费苦心地“练习微笑”呢?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机场。几经周折,入境检查处的工作人员终于在我的护照上盖了章。可是,还没等我迈步,对方又下达了一个命令:“请按按钮!”——从“非常满意”“满意”“时间太长”“态度不好”四个按钮中挑选出一个按下。
    后来我才知道,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北京市开展了“提高礼仪素养”的活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了配合这次活动,制定了类似“服务评价”的规章制度。而且,不仅是机场,中国的银行、办公大楼的商务服务中心等等地方都采取了相同的做法。
    对于这种“服务评价”,我们这些刚刚来到北京的日本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作为日本人的常识之一,“机场的工作人员用让对方‘非常满意’的态度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外国旅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中国,旅客必须要通过“按键”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做出评价,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章制度完全是根据“服务提供方”的需要而被制定出来的。换句话说,机场方面制定了“对于获得一百个‘非常满意’评价的工作人员给予一百元的奖金”之类的制度,希望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礼仪素养。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工作人员工资的增减和外国旅客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是每位旅客都要被迫完成这种麻烦的按键选择——对于刚刚经历漫长飞行之旅、早已身心疲惫的旅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额外的负担。
    服务的根本原则应该是“一切从客人的角度出发”。面对已经精疲力竭的旅客,工作人员应该尽量减少他们的等待时间和负担;对于刚刚来到外国的旅客,工作人员更应该理解他们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笑脸相迎。这才是“服务”!
    所以,我最终决定铤而走险——不按按钮。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作人员竟然自己伸出手指,在“非常满意”的按钮上按了下去。我
    顿时愕然!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05 09:07
    回复
      入境检查处的工作人员必须表现出令人“非常满意”的态度,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为什么还要煞有介事地在他们身后安排两位“监督员”呢?估计经历了这一切之后,那些第一次来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日本人的脑海里,已经满满都是问号了吧。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口处没有放置行李车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当我们向机场的工作人员询问哪里有行李车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知道”。即便有幸找到了行李车,行李车的状态也令人感到非常无奈。有的行李车,向前推却不向前直走;有的轮子磨损得十分严重,以至于就像是被锁死了刹车一样,根本推不动。对此,我十分纳闷,明明有这么多存在问题的行李车,为什么没有维修人员来修理一下呢?
      带着满心的疑问,“豆粒”终于离开了“巨大的中国锅”,迎来了“装盘”的时刻。然而,再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装盘”也并不容易——在通往出租车搭乘处的电梯前依旧排列着长龙一般的队伍,等很久也轮不到自己。终于轮到自己的时候,还要被卷入“抢车大战”。
      在“中国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刚刚下机,我们这些日本人便体验到与日本大相径庭的“服务”。其实,与其在机场里摆放兵马俑的模型或是悬挂万里长城的壁画,还不如稍微提高一下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提高了,这些外国人自然会对中国留下美好的印象。然而,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05 09:09
      回复
        “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
        走出航站楼,上了出租车之后,日本人再次感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告诉司机目的地,却得不到任何的回应。这是因为司机正在收听相声,而且音量全开。
        如果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做出类似的事情,乘客可以立即拨打负责处理投诉的“出租车现代化中心”的办公电话。电话一通,这位出租车司机当天即被解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乘坐出租车比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的费用高很多,也就是说,乘客支付了高额的费用购买服务。付了这么多钱却得到如此恶劣的服务,这是任何乘客都绝对无法接受的。
        来到中国的日本人会对自己在中国的“出租车体验”感到格外震撼。顺便说一句,我在北京和日本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有关对出租车不满的话题是不允许被提起的——如果所有人都说出对北京出租车的不满,那么仅此一个话题就够我们聊到深夜了。如今我已经在北京住了三年,如果要问我对北京的出租车服务有什么不满,我有信心就这个话题写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
        其实,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居高不下的油价、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10元起步费、无穷无尽的乘客……所以,对于司机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抱怨——“真没法儿干了”,我十分理解。北京东边有一条名叫“百子湾”的马路,那里是出租车司机们的“小憩之地”。无论您什么时候去那里,都能看到司机们一边互相发着牢骚,一边吃饭的身影。
        但是,即便如此,出租车司机的服务质量也不应该差到那种地步啊。对于像我这样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已经“融入”北京的外国人来说,这种服务多少还能接受,可是对于那些不会中文的日本游客来说,由这种服务所带来的“冲击”还是十分强烈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05 09:11
        回复
          那是在2012年夏天,我回日本之前发生的事情。一位日本作家老友来北京旅游,我义不容辞地担任了他的向导。他说:“比起宾馆,我更想了解一下北京普通家庭的样子。”于是某天下午,我邀请他来到了位于北京东边国贸附近的我的家。恰好那天我们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约好了共进晚餐,所以需要打车去北京的西边。我提议说:“因为这附近很难打到车,我们提前两个小时出发吧!”可这位作家却迟迟不肯动身:“从地图上看,不就30分钟左右的车程嘛!”
          碍于我的再三催促,我们终于提前一个小时离开了家。结果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到处都没有空车。我的这位作家朋友一边说着 “真是难以置信”,一边执着地站在大马路边招手拦车。在东京,对于出租车萧条的生意,我们经常感叹“客人一招手,10辆空车随之而来”。想必在这个时候,东京的马路上一定不会堵车吧。
          等了很久,终于有一辆车在我们附近停了下来。车里的乘客刚一下车,立即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同时冲了过去,并且争执了起来——“我先拦的车!”“家里有孩子正等着我呢!”……可是,司机向三个人说了一句:“我肚子饿了,不走了!”然后谁都没拉,径直开走了。我把这几个人的对话原原本本地翻译给了这位作家朋友,他双腿一软,差点瘫坐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了十字路口附近。乘客下车之后,车依然停在原地不动。陆续有很多人准备上车,司机都用一句“我不去!”直接拒绝了。但是,看到其他的出租车好像都没有要停车的样子,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和那辆车的司机商量。
          走到了出租车旁边,我先用日本式的礼仪向司机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道:
          “师傅,麻烦您了,请您送我们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行吗?”
          “我不去!长安街和三环哪儿都堵,去不了!”
          “哪条路都行,您选一条好走的吧。从南二环绕过去都行。”
          “那也只有五六十块钱,不去!”
          “那和去机场一样,我付您100块。”
          “开空调还得耗油,我不划算啊!”
          “空调钱我们出,再多给您10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05 09:12
          回复
            就这样,我和朋友终于坐上了车。可刚一开车,司机就非常不耐烦地念叨了起来:“真是不想去啊!”而我的作家朋友也极为不满地抱怨:“我们才是客人吧!”看他的样子像是想要把司机揪起来似的。我赶忙劝说道:“下车之前,还是别说话了!”不仅如此,在那一路上,车子每开出一千米,我就讨好般地向司机师傅道谢:“真是太谢谢您让我们上车了!”——因为我担心要是在中途被迫下车的话,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就这样,我们最终还是及时到达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赶上了和教授的晚餐之约。在用餐过程中,这位日本作家不停地抱怨北京的出租车,直到最后还不忘嘟囔了一句:
            “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
            在我看来,北京的出租车在服务方面的欠缺只不过是暂时的。回想十年之前,上海的出租车也是如此。一旦司机看出我不懂上海话,他们就明目张胆地带着我绕远路,而且不论问他们什么,他们都是一脸茫然不知的表情。在上海的那段时间我不知道和出租车司机发生过多少次争执。
            后来,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后,我又多次去上海出差。但是,这几次上海之行,每次都让我深深地感动。当我在虹桥机场下了飞机,走向出租车搭乘处时,远远地就能看见一辆辆崭新的出租车停在指定的位置,等候着客人。司机彬彬有礼的态度,比东京的司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懂中文的乘客与司机交流时,可以通过车载电话,免费获得英文或日文的同声传译服务。
            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所以我对5年之后的北京的出租车抱有很高的期待。
            “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样!”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05 09:14
            回复
              到北京之后的第二天下午,我去了一趟书店——北京最大的书店。
              我乘坐地铁到达了距离书店最近的车站。刚准备从自动检票口出站,红灯随着警报声亮起,挡板将我拦在了里面,试了好几次都无法出站,于是我开始向站内的一位女站员抱怨了起来。“这张卡用不了,假的吧?”她要过我的公交卡看了两眼,向我投来了怀疑的目光,然后将卡扔还给了我。“这是我半个小时以前才买的公交卡,里面刚存了一百啊,怎么可能是假的呢?”——虽然我做出了解释,但是她似乎决定装聋作哑,对我的话充耳不闻。
              这是何等的没有服务意识啊?要是东京地铁站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情况,一定会立即晕倒。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05 09:16
              回复
                中午我感觉肚子有点饿了,走进了书店隔壁的一家面馆。我点了一碗韩式泡菜拉面,可是等了十分钟之后,服务员端上来的竟然是一碗牛肉拉面!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碗里的面都不是韩式泡菜拉面。我对服务员说上错了,不料得到了一句硬生生的回答——“等一下!”之后,我虽然望眼欲穿,却再也没有看到那个服务员的影子。因为半天都没有被撤下去,所以这碗牛肉拉面在我的眼皮底下一点一点地泡发了。于是,我向另一个服务员抱怨了几句,结果,他冷冰冰地回了我一句:“这事儿不归我管,我不知道。”
                口里嚼着已经完全泡发了的牛肉拉面,我想起了前一天晚上见到的那位中国摄影师朋友说的话。
                2009年7月,“禁止中国人个人赴日旅游”的禁令被解除,我的这位喜好新鲜事物的摄影师朋友立即来到东京游玩。我问他:“对东京的印象怎么样?”他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要说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深夜里,日本面馆里的服务了。虽然已经到了深夜,但是面馆里依然坐满了客人。在店门口才等了一会儿,一位服务员就走了出来。他对我说‘您里边请’,然后把我带到一张比较靠里的桌子边。还没等我坐下,另外三个服务员就立即从不同的方向走了过来,把前一位客人用过的盘子收走,并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你们日本可真称得上是服务业大国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05 09:18
                回复
                  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感到十分吃惊——我的中国朋友竟然对这种理所当然的、琐碎的事情感到惊讶!
                  因为手上拎着的十多本书实在很重,所以吃完面之后,我决定打车回家。不巧的是,出租车都停在了马路的对面,于是我战战兢兢地横穿过这条没有信号灯的马路,走到了一辆出租车旁,告诉司机我的目的地。
                  “我不知道地方!”司机回答道。“从国贸向东开500米左右……”我刚开始解释,司机就立即打断了我的话:“我只往西走!” “您这车不是北京市市内正常营运的出租车吗?为什么不往东走呢?”“不去就是不去,你另找辆往东走的车吧!”“在这儿不是不好打车嘛,麻烦您啦。”“这我可管不了!”“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最终,我还是眼巴巴地目送着这辆空车扬长而去。
                  后来,我举着胳膊在路边等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的面前。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刚一下车,我就迅速地钻进了后座。“我去国贸附近的……”还没等我说完,司机就冷冰冰地给出了一句相同的回答:“不去!”接下来,我们又陷入了无尽的“轮回”“,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麻烦您跑一趟吧。”“不去!”……最后,我只好摆出了一副无赖的架势——“您要是不去,我就不下车!”
                  车内一下子安静了。过了一会儿,司机狠狠地抱怨了几句,然后发动了车子。一路上,他嘴里一直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那个时候,我真是特别后悔——要是我没有学过中文,该有多好啊!听不懂中文,我就能当他在哼歌,自己也不必生气了。
                  我们的车刚开过国贸,司机就一脚急刹车,把车停在了路边。“再往前走,不好掉头,你就在这儿下吧!”“可是从这儿到我的目的地起码还有1公里吧?”“不能再往前开了!”“您再往前开点儿吧。”“开不了了!”“您再往前开点儿吧。”“开不了了!”……经过了又一轮讨价还价,我再次拿出了杀手锏——“您要是不往前开,我就不下车!”
                  无奈之下,司机再次妥协了。只是这次他一边开车,一边故意提高了嗓门继续抱怨。到了目的地之后,他竟然要求我额外多付10块钱。我没有理会他的话,只是按照计价器上显示的金额付了钱,然后一言不发地下了车。
                  哎呀,我本来只是想对北京的出租车发“几句”牢骚,不料一不留神就写了这么多。其实,我重点想说的是,在那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在北京的地铁站、面馆,还有出租车里,竟然遭遇了如此令人不愉快的“服务”!难道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已经不再追求成为“服务业大国”了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05 09:20
                  回复
                    中国的商场和日本的差不多,但是服务完全不一样。日本的商场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客户上服务员下”的人际关系。日本商场里有这样一句话:客户是神。意思是客户是付钱的,所以像神一样。因此日本人在中国商场购物时最受不了的是付钱的时候。
                    2012年夏天东京总社的广告部长来北京,他的出差目的是考察北京商场化妆品种类的情况。我陪他去了一趟西单的商场街。在一座商场,他看了不少的化妆品,看完后他说:“我要这一系列的化妆品。”我对服务员翻译了他的话,服务员给我一张条子说:“去收银台付钱!” 我把这句话给广告部长翻译成日语,他吃了一惊说:“我是客户,为什么要去收银台?”这事放在日本,服务员当然会拿着客户的现金或者信用卡去收银台,因为客户是“神”,不用跑来跑去。我把广告部长的话翻译成中文,服务员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然后服务员和广告部长开始吵架,最后我对广告部长说道:“入乡随俗吧!”
                    2013年的新年我又一次来北京,好多商场里有“元旦折扣”,所以我在一家商场的3层买了一张床单。服务员说:“去7层收银台付钱。”“为什么要去7层呢?”“因为我们店从7层搬到这里来没多久,收银台还在7层。”新年的商场里人山人海,我上到7层交完钱再回到3层拿东西要近半个小时。我敢说,假如在日本的商场里出现这样“服务”的情况,那第二天在报纸上肯定会刊登出来,而那家店也会立即“关门大吉”。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中国就没有服务”。有一次,我和一位负责出版美食书籍的北京出版界的编辑聊天。她告诉我说:“近藤先生您是日本人,对日本的‘服务’十分了解。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家以‘提供一流服务’为宗旨的餐饮连锁店,正在迅速崛起。”她口中所说的这家店就是“海底捞火锅”。
                    “那么,我请客,你带我去那家店吧。”
                    “好啊!”
                    于是,我就和这位编辑一起去吃了一次四川火锅——海底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05 09:22
                    回复
                      因为正好赶上了中午的“饭点儿”,所以店里满满的全都是客人,门口也有很多人坐在椅子上排队等候。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品尝到了这家店免费提供的大麦茶,有的顾客还在用店方提供的电源和充电器给手机充电。
                      我浏览了一下这家店的简介——1994年,原四川省简阳市拖拉机厂职工张勇在他的老家开设了第一家“海底捞”。后来,“海底捞”以其为顾客提供前所未有的“贴心、温心、舒心”服务而大受好评,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截至2012年夏天,“海底捞”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5个大城市拥有68家分店,员工人数达到了14000人。2012年7月7日,在2012(第六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中国商业联合会以及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2011年度餐饮百强企业榜单”“,海底捞”荣居第15名。
                      看到这样的简介,我顿时食欲大增。不过,吃完之后,我觉得火锅的味道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于 “服务”,这家店也的确提供了一些——顾客擦手的湿毛巾干了之后,立即更换;为了防止溅出的火锅汤汁弄脏顾客的包,在包外罩上外罩;为带宠物的顾客照顾宠物;为腿脚不好的老年顾客提供轮椅;为顾客保管没喝完的酒以供下次继续饮用等等。看到这些,与我共进午餐的中国编辑显得十分感动。不过,对于我这个日本人来说,这不过是“我从小就看惯了的极为理所当然的情景”罢了。
                      当然,“海底捞”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一点——“服务就是金钱”的商务哲学在中国同样可行。如今,“80后”和“90后”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消费者群体里的“中坚力量”。作为“奢侈的一代”,他们在付钱的同时,无疑会更加注重与金钱相对等的服务。因此,我坚信,中国的服务文化必将实现高速发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05 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