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妃吧 关注:1,950贴子:81,208

【辟谣】驳信安县主墓志铭考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兢兢业业资深黑长孙职粉无某人,话说无某人全年的工作就是在各大平台注册一堆自媒体账号,全网发洗脑包黑李世民的小老婆及其子女们,也不知道赚了多少“”稿费“”一定很丧不然有的粉丝能是编剧、历史顾问,有的职黑却一如既往的原地踏步只能注册一堆账号粘贴复制。(前排提醒各路粉丝务点击,这类文章都是按照点击率和点击量赚稿费的,但是大家可以举报^_^^_^,只要记住这些ID就行了,直接举报,不用点进去看文章。例如乃绿既无某人)


1楼2017-10-05 16:55回复
    无某人在豆瓣、知乎等发的信安县主墓志铭考释的文章,其绝大部分论证都是有问题的,所谓理不辩不明,既然说是考释,那就该秉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全面深入地详加考释,因此笔者决定对该文的绝大部分错误论断进行一一反驳,若驳得有何不当之处,还请诸位有理有据地拍砖,我也可以因此而增长见识。为便于说明,这儿先把信安县主的墓志铭和相关解释及其少子元瓌的墓志铭摘录如下:


    2楼2017-10-05 17:00
    回复
      无某人原文:
      根据墓志的记载,信安是吴王李恪的第四女。虽然墓志铭上的排行记载经常出错,不过因为是孤证,所以已无从考证这个排行是否正确。若信安之前确有三位姐姐的话,鉴于李恪长子李千里出生于贞观二十年,信安出生于贞观二十二年,那么李恪的前三女最迟也不会晚于贞观二十二年出生。
        而此三女具体会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她们出生的时间和杨妃又有何关系呢?
        在此可以提及一下杨妃过世后7年的时间里,李恪的子女出生情况:包括长子李千里及信安县主在内,一共是四个儿子和至少一个女儿。
        而从杨妃过世后李恪便一举得了四个儿子的事实可以得知,李恪并不是生不出儿子,只是没机会生。所以很显然,倘若这前三女全部出生于杨妃健在时,那么李恪能在杨妃活着的这十几年里有三个女儿的出生已然是极限了。
        不过杨妃在贞观二十年前便过世了,从贞观二十年至贞观二十二年,李恪也未必只有信安这么一个女儿出生,前三女中可能有一女,甚至是三女,均出生在杨妃过世后的这段时间里也是相当有可能的。杨妃雌风之厉,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4楼2017-10-05 17:02
      回复
        而且想想李恪作为信安的父亲,堂堂一介吴王,竟然对自己的悍妻也束手无策,只能靠和乳母的儿子赌博、打猎踩庄稼来发泄挨日子。可以说信安虽然半生幽禁42才嫁,但是至少没有遇上杨妃这样的彪悍嫡母,绝对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5楼2017-10-05 17:03
        回复
          由这些墓志中的特定句式可以大致看出信安县主一生的经历,接下来再从唐朝的品级制度来看信安县主的丈夫与儿子。
          根据《唐六典》记载:“娶县主,正七品上。县主子,从八品上叙。”即,娶县主的男子必须是正七品上的出身,而县主的儿子则从从八品上的官员开始做起。(错误论断一)
          元思忠既身为北魏后裔,“后魏景穆帝之八代孙”,又身为信安县主之夫,54岁逝世时却只是个正七品上的灵昌县令。换言之,与信安县主结缡十余载,元思忠仍在刚刚具备娶县主的品级上原地踏步。(错误论断二)
          元思忠长子元守一,官职为从八品下的永康陵丞;次子元瓘,从九品上的新安县尉。直到信安过世,元思忠长子与次子的官衔仍未达到县主子从八品上的等级,由此可知元思忠的这两个儿子均非信安所出,是故不能以县主子的出身入仕。(错误论断三)而在古人早婚的制度下,已然42岁、出身尚可的元思忠业显然并非初婚,信安不过以续弦的身份嫁进元氏。


          8楼2017-10-05 17:05
          回复
            元思忠少子元瓌,官职为邠王府掾,邠王即章怀太子李贤之次子李守礼,唐玄宗的堂兄弟,隶属于宗室中旁支的旁支。(错误论断四)而王府掾作为正六品上的中下级官员,明显不在极权中枢。若元瓌为信安所生,那么信安离世的时候至多27岁,元瓌从“县主子从八品上”的出身开始起步,到27岁也仍只是个旁支亲王的府僚,比起伷先不过是身为大臣裴炎的弟子,年仅17就已是从六品上的中枢官员,这个邠王府掾对于县主子的出身来说,显然是过于寒酸了。(错误论断五)
            若元瓌较为年幼,远不及27岁的年纪,或许在信安去世时官职仍不够高也情有可原。然而王府掾“统判七曹参军事”,可见此职位并不是年少之人可以担任的,除非邠王府的府僚徒有摆设之职。(错误论断六)
            由此可知,元思忠少子元瓌极有可能为妾侍所生,不过挂在信安名下。如此一来元瓌虽然官衔在三子中最高,却仍配不上相应的县主子出身的情况,也就很好理解了。(错误论断七)
            再看信安县主之一生。


            9楼2017-10-05 17:06
            回复
              同时根据信安墓志铭的记载,信安自5岁起便“桂苑幽居,陪奉献陵,多历年所”,一守陵就是整整37年。直到永昌元年,已经42岁“高龄”的信安,这才得到武后姗姗来迟的“恩典”允许嫁人,此时距离武后掌权已过了整整5年的时间,墓志上却仍声称“朝恩有典,宠命是加,封信安县主”,这又是为何?
              通观信安县主的墓志铭,可以断定这是一位失势的李唐宗室成员。父亲的政治斗争失败直接导致了信安大半生的凄凉幽禁,而直到42岁才嫁作继室、丈夫所生三子均无自己所出,更是人生之大不幸。(错误论断九)而且可以明显看出的是,信安的后半生都在渴望向武后、唐玄宗这些权利中心竭力靠拢,然而就其身后的葬礼规模及其三子的官职而言,信安无疑是失败了。(错误论断十)


              11楼2017-10-05 17:07
              收起回复
                错误论断一:娶县主的男子必须是正七品上的出身,而县主的儿子则从从八品上的官员开始做起。
                正确论断:县主夫、子起步的散官官阶分别为正七品上、从八品上,而不是说从该品级的职事官做起。
                理由:先来看看《唐六典》中关于唐朝叙阶之法的相关记载: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资荫,有以秀孝,有以劳考,有除免而复叙者。而以亲戚就是指的皇亲国戚,在这其中关于县主夫、子的规定是娶县主,正七品上。县主子,从八品上叙。何为叙阶?就是按资历或功绩提升官吏的品级,叙的是官阶,而不是拥有具体行政权力的职事官的官职,要想做职事官,那必须要经过劳考合格后才能做。唐宋以前都是先授阶即散阶,而后根据阶来授职事官,职事官的官职可以比阶的品位高,也可以比阶的品位低,所以县主子凭母荫会得到一个从八品上的官阶,却不一定会有从八品上的职事官做,在劳考合格被授官时也有可能被授予低于从八品上的官职,当然也有可能被授予高于从八品上的官职,根据唐朝官员的薪资发放标准,当职事官的品级低于散官官阶时就按散官的待遇来发放工资。同理县主的丈夫也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唐会要》有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


                12楼2017-10-05 17:07
                回复
                  贞元十四年(798年),故怀泽县主婿检校右赞善大夫窦克构状言:“臣顷以国亲,超受宠禄,及县主薨逝,臣官遂停。臣陪位出身未授检校官日,自有本官。伏乞宣付所司,许取前衔婺州司户参军,随例调选。”诏许赴集,仍委所司比类前任正员官,依资注拟。自今以後,郡、县主婿,除丁忧外,有曾任正员官,停检校官俸料後者,准此处分。其馀先是兼试同正员等,不在选序者,停检校官俸料後,任便赴集有司。据检校官量降三资与正员官,元无官者,与解褐正员官。
                  看看窦郎丧妻后的悲催遭遇,差点儿就人财两空了,从正五品上的检校右赞善大夫直降到从七品下的婺州司户参军(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婺州为上州,上州司户为从七品下),这还是他大胆进言争取来的呢,否则就连从七品下的官也没得做了,县主一死朝廷就要停了他这个凭县主之夫的身份才能白领空饷的官职。从玄宗朝开始检校官就逐渐变成白领空饷的散官了,根本不具体管事,看似皇恩浩荡,实则就是为了消除娶公主、郡主或县主为妻的男子尤其是驸马乱政的危险。


                  13楼2017-10-05 17:08
                  回复
                    错误论断二:元思忠既身为北魏后裔,“后魏景穆帝之八代孙”,又身为信安县主之夫,54岁逝世时却只是个正七品上的灵昌县令。换言之,与信安县主结缡十余载,元思忠仍在刚刚具备娶县主的品级上原地踏步。
                    正确论断:54岁辞世时是从六品上的灵昌县令。
                    理由:灵昌县为上县,上县县令为从六品上。
                    唐朝将全国一千余县划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十个等级。据《唐会要》记载:《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县令的品级也因所管之县的等级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从《唐六典》等中整理而来):
                    1.京县(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县令(正五品上)、县尉(从八品下)
                    2.畿县(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县令(正六品上)、县尉(正九品下)。
                    3.上县:县令(从六品上)、县尉(从九品上)。
                    4.中县:县令(正七品上)、县尉(从九品下)。
                    5.中下县:县令(从七品上)、县尉(从九品下)。
                    6.下县:县令(从七品下)、县尉(从九品下)。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灵昌县为上县,笔者未在《唐会要》等其他唐代史料中找到关于滑州灵昌县升为上县的任何记录,所以可以认为灵昌县一直都为上县。
                    这里顺便说一下元思忠一生的为官情况,关于这点,信安县主的墓志铭中记载:式呈丹穴之姿,请备黑衣之数。观光调选,授集州司仓参军。岁满言归,拜虢州卢氏县令,寻迁滑州灵昌县令。滑台新邑,虢全名川。铜黑光临,弦歌善政。再根据元思忠之三子元瓌的墓志铭记载,元思忠还曾被授予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这一文散官官职,所以元思忠相对完整的任官情况是:
                    文散官: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职事官:从从八品下的集州司仓参军到正七品上的虢州卢氏县令再到从六品上的滑州灵昌县令
                    先说集州司仓参军
                    唐朝将其二百余州划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永徽令:二万户已上为上州。至显庆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
                    据《旧唐书》记载:集州下。隋汉川郡之难江县。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阳、长池、白石三县来属。又置平桑县,凡领五县。八年,以符阳、白石属壁州。贞观元年,废平桑县。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长池二县。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阳来属。十七年,又割废静州之地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符阳郡。乾元元年,复为集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宝领县三,户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万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师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二千六百里。所以集州在元思忠为官时就是下州,下州司仓参军为从八品下,另外集州还是李唐皇室流放皇族成员之地,太宗之女东阳公主就曾被流放至此,元思忠去这么个地方做个小官,不知其内心会作何感想。


                    14楼2017-10-05 17:09
                    回复
                      接下来说虢州卢氏县令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卢氏县为上县,但它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上县,而是在唐肃宗时才被升为上县的。理由如下:据《旧唐书》记载: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虢州,以弘农为紧县,卢氏、硃阳、玉城为望县。而据《唐会要》记载:新升上县。虢州卢氏。朱阳。玉城县。干元三年(760年)四月十四日升。笔者未查到卢氏县由中下县升为中县的记录,所以在元思忠任职期间的虢州卢氏县很可能仅仅只是一个中县,而中县县令的品级是正七品上。
                      元思忠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唐朝六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员一般四年一大考)从从八品下的官员一跃成为正七品上的县令,越过了从八品上、正八品下、正八品上、从七品下、从七品上、正七品下共6级,可以说是越级提拔,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因为元思忠在任集州司仓参军时的政绩特别突出,要么就是因为娶信安县主而夫凭妻贵,单从墓志铭的记载来看似乎是政绩突出的因素多一点,而元思忠从正七品上的县令很快就升为了从六品上的县令,换言之元思忠从一个从八品下的官员升为从六品上的官员用了短短五年不到的时间,这升迁速度也还可以了。


                      15楼2017-10-05 17:09
                      回复
                        最后再来说说朝散大夫,朝散大夫为五品最低阶,唐代规定五品以上为通贵,因此加朝散大夫即意味着开始进入高官阶层,诗人白居易也曾做过朝散大夫。这朝散大夫似乎是县令的标配,从好多唐代县令的墓志中可以验证这一点:
                        1唐故朝散大夫行衢州盈川县令(从七品上)韦公墓志铭并序
                        2大周故朝散大夫行政州大昌县令(从七品下)上柱国张君墓志铭
                        3唐故朝散大夫郑州原武县(从六品上)令邓公墓志铭并序
                        4大唐故朝散大夫金州西城县令(从六品上)息梁君墓志
                        5大周故朝散大夫行洛州陆浑县令(正六品上)韦府君墓志铭
                        所以元思忠很可能在被授予虢州卢氏县令一职时就被追加了朝散大夫这一从五品下的文散官,干着七品的活,领着五品的俸禄。
                        另外朝散大夫很可能还是郡、县主之夫的超配,因为朝散大夫和驸马都尉是同一官级:
                        据《唐故光禄卿崔公墓志铭并序》记载:公年甫弱冠,尚永和县主,特拜朝散大夫,授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
                        据《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柱国魏郡开国公驸马都尉裴公墓志铭并序》记载:长安中,属天步方梗,□□如旒,中宗孝和皇帝虽躬在储闱,而志忧宗佑,亲贤之寄,可谓尤难,□□当时,公实光□,乃尚义安郡主(中宗之女,时为郡主),特加朝散大夫,迁太子典设郎(从六品下),左监门卫中郎将(正四品下)。


                        16楼2017-10-05 17:09
                        回复
                          再来根据墓志铭及神道碑铭等记载横向看看唐代前中期一些县主之夫的最高品级的官职(因为每个人的寿命长短、执政能力以及自身家族和皇帝的关系都不同,所以这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资料,而不能作为论据):
                          1李世民堂姑平昌县主 夫:于君 职事官:濮州濮阳县令(从六品上)勋官:骑都尉(从五品上)散官:未知
                          2 高祖李渊之子韩王李元嘉之女南海县主夫:长孙府君(府君是唐代墓志铭中对已故男性长辈的尊称,有时也称君)职事官:福昌县令(正六品上) 散官:未知
                          3 太宗李世民之子纪王李慎之女东光县主夫:闻喜县开国公裴仲将 职事官:贝州刺史(从三品) 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4 高宗李治之子许王李素节之女襄城县主夫:河东柳彦 职事官:殿中尚舍直长(正七品下)文散官:通议大夫(正四品下)
                          5 太宗李世民之子越王李贞之女余姚县主夫:慕容嘉宾 职事官:太子家令(从四品上)文散官:正议大夫(正四品上)
                          6 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之女金乡县主夫:于府君 职事官:蜀州司法参军(从七品下)文散官:未知
                          7太宗李世民之子蜀王李愔之女宝安县主夫:崔思古 职事官:太仆寺主簿(正七品上)文散官:朝议郎(正六品上)
                          单纯从职事官和已知散官的品级来看,元思忠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7楼2017-10-05 17:10
                          回复
                            错误论断三、四、五、六、七、九(均关于元思忠之子,所以同列出来):元思忠长子元守一,官职为从八品下的永康陵丞;次子元瓘,从九品上的新安县尉。直到信安过世,元思忠长子与次子的官衔仍未达到县主子从八品上的等级,由此可知元思忠的这两个儿子均非信安所出,是故不能以县主子的出身入仕。元思忠少子元瓌,官职为邠王府掾,邠王即章怀太子李贤之次子李守礼,唐玄宗的堂兄弟,隶属于宗室中旁支的旁支。而王府掾作为正六品上的中下级官员,明显不在极权中枢。若元瓌为信安所生,那么信安离世的时候至多27岁,元瓌从“县主子从八品上”的出身开始起步,到27岁也仍只是个旁支亲王的府僚,比起伷先不过是身为大臣裴炎的弟子,年仅17就已是从六品上的中枢官员,这个邠王府掾对于县主子的出身来说,显然是过于寒酸了。若元瓌较为年幼,远不及27岁的年纪,或许在信安去世时官职仍不够高也情有可原。然而王府掾“统判七曹参军事”,可见此职位并不是年少之人可以担任的,除非邠王府的府僚徒有摆设之职。由此可知,元思忠少子元瓌极有可能为妾侍所生,不过挂在信安名下。如此一来元瓌虽然官衔在三子中最高,却仍配不上相应的县主子出身的情况,也就很好理解了。丈夫所生三子均无自己所出,更是人生之大不幸。
                            正确论断:三子都为信安县主所生,其中次子元瓘所任的新安县尉为正九品下,因为新安县属河南府(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是畿县。少子元瓌升迁最快,且比大部分官员的升迁速度都要快。


                            19楼2017-10-05 17:10
                            回复
                              理由:在谈这之前得先说明一件事,因为在元思忠三子中只有元瓌的墓志铭已被发现,但却未记载他去世时的年纪,而元守一及其子孙的墓志铭尚未被发现,元瓘本人的墓志铭虽未被发现,但他子孙的墓志铭已被发现了,所以现在根本不知道这三人的年纪,这还有待于考古的进一步发掘研究。
                              接下来首先说说元瓌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弱冠即补左千牛备身(正六品下),而千牛备身是凭门荫选出来的。
                              据《旧唐书》记载:


                              20楼2017-10-05 1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