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吧 关注:9贴子:22
  • 0回复贴,共1

高承喜:饱蘸笔墨 叙写书画人生【田茂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滨州美丽富饶,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这里明贤辈出,举不胜举。而在滨州黄河北岸有一获得国家命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曰“狮子刘”。2017年12月6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了被称之为书画村的滨州市经济开发区狮子刘。所到之处,无不侵透着笔墨的芳香。眼见为实,名不虚传,让记者大开眼界。作为滨州文笔的象征,书画村表达着滨州人渴求人才,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望。天南海北众多的书画家、艺术家、文人墨客,慕名云集到藏龙卧虎的宝地,施展才华。当代书法家、滨州博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承喜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荣誉村民住进了书画村狮子刘。
高承喜,号乐之。1963年12月出生,滨州市沾化县大高村人。现任滨州博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滨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滨州书画网站创始人兼站长。说起高承喜成功人生,还得从头说起。
A
1971年,刚满八周岁的高承喜,背上了书包,进了学堂。聪明伶俐的他,深得语文老师的喜爱,再加上老父亲(高洪庆, 退伍军人, 1942年至194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司令部交通员。 因为高承喜奶奶病危请假回家,在本村干了村干部。)经常给高承喜兄弟姊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受革命家庭文化的熏陶。高承喜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对书法特别喜爱,他从上小学到上初中,班级的黑板报和学校开会的标语基本上都是他写的。
小时候的高承喜家里很穷,作业本买不起,没有办法,他只好去和当时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去打宝,赢了宝,回来再拆开整平用线缝好边当作业本,日子虽然清苦了些 ,但高承喜苦中有乐,每每看到自己的书法长进,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他倍感幸福,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时间过的飞快,高承喜转眼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三年的初中学习几乎一半是劳动。没办法,他只好利用劳动空闲时间,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
1979年高承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沾化一中,高中期间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作业多,但他勤耕不辍,对书法的练习一直没有放松,常常练笔到深夜。高中毕业后,村里看着这孩子有出息,便让其担任了村队干部,尽管职位换了又换,但他热爱书法的初心没有变。追求没有变。为了提升自己,1985年高承喜自费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并于1988年顺利毕业。期间,高承喜受到了吴承志、丁泽卿等当地知名书画家的指点。其书法大见长进 。
一晃到了1995年,高承喜因农转非,举家搬迁落户到滨州,他被安置在市化肥厂工作,因负责办公室接待工作,经常接触些政府干部、公司老板和书画名流,在他们荐举下,高承喜认识了不少市里、省里的上层书法名人,并且有机会参加省市一些书法大赛活动。正当高承喜跃跃欲试,信誓旦旦的在书画艺术界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的头上。2008年单位破产,全员下岗,自谋出路,生活一度陷入贫困。别说搞书法,就是一家老小吃饭也很困难。尽管眼前一片黑暗,高承喜没有徘徊在十字路口,更没放有弃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下岗后的高承喜,过着“阳光”的生活,一边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一边向市里的知名书画家张振国、张志斌、张元斌、李玉泉、赵先闻、李久义、李和、褚程民、朱立国以及鉴赏书画家的王子让、王开杰、马树志等老师请教,做到了挣钱养家,书法学习两不误。这一年,他不光在书法作品上大见上进,打工收入也比在厂里上班翻了一番。大年三十晚上,妻子楚再兰高兴满意地对他说:“承喜,今年你名利双收,辛苦你了,我代表三个孩子敬你一杯,”接过妻子递过的杯中酒,高承喜感慨万千,沉默了好久才红着眼圈将酒喝下。这天夜里高承喜失眠了----。
B
古云:秦篆汉隶传甲骨,行、楷等继之,皆追自上古仓颉造字。文明传承、时间演变,不同的时代成就了各自的典型体例,更有星辰般闪耀的书法家,照耀着各自的星空。略数,有晋之二王,唐之柳、颜,宋之瘦金等,这些深刻地影响着高承喜先生。
转眼间到了2009年3月,高承喜自费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书画知识、书画理论、书画鉴赏、国学等专业知识,受到李强、郑强、赵强、 路长全、金永昌 、岳峰等名家的指点。他师从著名书法家金永昌先生,以《圣教序》、《兰亭集序》为主要临习、钻研方向,兼习《颜勤礼碑》、魏晋墓志,野逸风格碑帖亦广有涉猎,其书法猛长。
高承喜先生深知,只有走进自然,贴近生活,享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妙,点画间焕发着“师法自然”的勃勃生机,才能达“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的超然境界,展现着“无意于佳仍佳”的书法点画自然之美。高承喜很少去通临每个字帖,读帖的时间多于临帖。他的集古字也来于他的读帖。他读帖时很专心,专心地记住字帖里自己感兴趣的字,结构、用笔、风格趋向都记在心里,了然于胸,然后在创作时信手拈来。他的字结体趋于王右军,意趣源自六朝墓志,笔下的情调又合于时尚,拙中见巧。孙过庭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苦瓜和尚的“笔墨当随时代”对他都很受用。近观其书,碑帖结合,将帖的秀美、俊逸与碑的古拙、粗犷渐融于自家笔下,更显其书之大气、广博,可见铜板铁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豪迈豁达。
C
又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春天。2011年高承喜先生萌生了创办了《滨州书画》网站想法,当时高承喜得知,滨州市有300多位书画家,各自为战,像一盘散沙,很松散。何不“抱团取暖”?于是,高承喜自掏腰包创建了《滨州书画》网站。网站建成后,为滨州书画家们搭建一个文化交流,学习、切蹉的平台。开始前几年全是免费宣传。近两年高承喜公司招聘了几个专业人员,产生了一些费用,故以用书画作品做置换,以继续为他们推介宣传,让滨州以及周边市区的书画家们,有一个展示自我、展示作品,展览交流切磋的平台。目前,通过网站推介宣传已成名成家的李和、褚程民、朱立国、李久义、王建华、郭双来、张洪霞、沈耕、宗兴房等几十位书画家,如今,他们走出了滨州,走出了山东,走出了国门。
D
高承喜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执着、追求,源于他从小就习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醉心于中国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上。“作字先做人”,高承喜先生超然豪放,诚以待人。他深知,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必须有对生活的真情厚爱和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只有体悟了中国的文化精神,才能陶冶出生命的浩然之气,才会创作出脱俗的书法佳品。
诚以待人,是高承喜先生待人处事的风格,“爱国敬业,孝亲守常,尊师重友,朴实节俭,服务奉献”,是他对自我的要求规范。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让高承喜先生体悟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刚正劲健的民族气节能够在中华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里面得以融合体现。经过揣摩与践行可达致独具匠心,浑然一体的境界。高承喜先生就是在别人看来在简单不过点划线条之间,深深植入自已的民族情感和生活感悟,因此,他的书法沉稳厚重,端庄劲秀,在他的笔下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创新不失传统,劲健不失柔美,个性鲜明又不失雅俗共赏。
艺术创作,贵在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通过不断地贴近生活,展示生气,融入生命,高承喜先生以兼容并蓄,宽博淳厚的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自创了“一笔神龙”(六寓意:鸿运当头、招财进宝、一帆风顺、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白头到老;六对比:上下对比、左右对比、浓淡干湿对比;书法五锋:藏锋、顺锋、侧锋、逆锋、中锋),一笔寿、一笔道、一笔路,福、禄、寿、喜、财,一笔写出来的象形字。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备受广大群众喜爱,受到了滨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象润的高度称赞,山东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专门采访和转播。其作品,被众多的中外学者、企业家、收藏家、艺术团体收藏。
E
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说"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其字如其人,憨厚朴实的高承喜自始至终的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埋头苦练,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挤出一两个小时研究书法。他常说,练习书法,是为了爱好,并不是为了名,是为了陶冶情操,并不是为了利。有很多知道他写字写得好来要作品的,他从来不拒绝,高承喜说,喜欢就拿去,互相学习。
高承喜淡泊胸襟,蔼然仁者,人品有口皆碑,佳话广泛传诵。近几年来,他每年都要到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夏天不顾酷暑,深入百里之外矿区进行义卖,将资金作善款捐赠。
在醉心于书法艺术、培育新人的同时,高承喜老师还广泛研究书法理论,撰写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对书法欣赏”的论文,近万言的论文辑入了《中外书法史论研讨会论文集》。他还组织参与了滨州多家书法艺术大展。并多次获殊荣。面对书坛泰斗等荣誉,高承喜淡淡一笑,说:一个人的书法艺术不仅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历史长河的洗沥,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在历史长河中站得住脚。
F
近年来,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将爱好当成人生的敲门砖,一本字帖练。一年半载就去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比赛,弄个名词就洋洋自得地称自己是书法家,这未免有点过于肤浅。高承喜认为,书法艺术看似简单,一支笔、一张纸、一个桌子就是创作工具,线条、色彩也仅限于黑白色,但是要想从简单中生出丰富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要想写一手好字并不难,难得是要把写字上升为艺术。书法不同于音乐、舞蹈,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它必须要从简单的线条、黑白两色中给人以触动心灵的艺术效果。
高承喜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练字,他将办公用笔全部换成毛笔,用毛笔处理工作中的一些事物是他生活中的一大兴趣。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他边与人谈工作边完成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让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可以一心二用的人,而且用得那么好,忙里偷闲中,他用坏了多少支毛笔,用了多少宣纸,他自己也不知道,在翻碎了基本字帖之后,他的字具有了优雅俊逸气力雄健的风格。近年来,许多书刊的封面上都有他的墨迹,许多城市乡村建筑上也都留下了他的题字,他撰写的对联,在每年新春时节时也飞向了国内外。高承喜的书法作品成了友谊的使者,促进了亲朋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声誉。
如今的高承喜功成名就,但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耕不辍、墨香不断。他只争朝夕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给人以感染,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启迪和激励。我们期待着高承喜先生有更多更新的作品问世,以奉献社会。
记者:田茂泉


1楼2017-12-10 13: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