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顽主吧吧 关注:30,476贴子:481,832
  • 9回复贴,共1

老北京的习气--养鸟儿养鸽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文搬运,咱吧里貌似也有玩鸟儿的前辈高人请行家续贴了---
------
北京人养鸟久已有之。养鸟的人,有闲阶级为多。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 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 国手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只是贵贱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养驯化成熟的黄鸟,以用其叼卦骗人。
  早年间北京养鸽者众多。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曹禺先生的《北京人》中,
都有对 鸽子的描写。老北京的鸽子市很热闹,诸如阴历逢七、逢八的护国寺庙会,逢九、逢十的隆福寺庙会。此外,在崇文门外的花儿市还有一家专门的鸽子市。
  每逢庙会,成笼的鸽子便手 携车载源源而来。鸽子的品种很多,珍贵的有短嘴、铁牛、青毛、七星、紫点子、紫玉翅等。 冬末春初之际,北京人习惯到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赏景观鸽。尽管寒冬尚在,那鸽哨也都会让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
爱鸟者养的鸟儿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看的——观赏鸟,偏重在欣赏鸟的毛色、身架、姿态。一类是听的——听口鸟,偏重于欣赏鸟的声音,像画眉、百灵就属这一类,至于尚不入流的第三类,后头还会稍带着讲到。
鸟的价值不等。便宜的三、五块钱一对儿,贵的三、五百以至万八千的也有。这首先得看产地,比如鹦鹉,讲究山东青岛产的,画眉讲究四川产的,百灵讲究张家口产的。红子得是河南的。不是正宗产地,价格略低几筹。其次再看毛色、神态、长相、欢蹦劲儿
忽然想起北京的花市鸟市鱼市起来. 老北京生活在皇城下, 很多人衣食无忧生活不愁, 于是就培养出来个花鸟鱼虫的小嗜好来, 美其名曰陶冶情操, 实际上就是有钱闲的.
先说说养鸟, 如果看电视剧, 说晚清的或是民国初年的事儿的, 演到北京人总要有一个提搂一个鸟笼子, 为什么呢, 普遍啊. 现在也一样, 老人们喜欢养鸟, 早上溜早的时候拿到公园或街心花园去哨哨. 最普遍的鸟大概是百灵吧, 因为叫起来好听, 还能学别的鸟叫.我们家原来住平房时, 有个邻居就养了几只百灵, 鸟并不好看, 跟麻雀似的就是肥点, 平时笼子都用黑布罩着, 我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 大概是怕百灵见什么学什么把口学砸了吧. 看过一个小说, 就是说养百灵的, 书里说百灵最好能有十三口, 就是能学十三种不同鸟的叫声. 我是没听过, 不过我倒是真听过百灵学猫叫, 颇有点象.
除了百灵之外, 画眉, 黄鹂, 鹦鹉也是很普遍被养的鸟儿. 画眉的名字很好听, 叫声也不错, 长得也比百灵水灵, 所以喜爱的人也不少. 我倒一直不知道, 是这种鸟一开始被人看见就取名叫画眉的呢, 还是先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这类文化人闺中之乐以后, 有人看见这鸟所以取名叫画眉了. 看来要问问"张敞画眉"里的这位模范丈夫, 在他之前是不是就有鸟名画眉了, 他就是比照着那鸟的眉毛给他老婆画的.黄鹂就不必说了, 黄色的羽毛看着就挺讨喜的, 又爱叫, 是酸文人们描写景致的好陪衬,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颜色搭配得多么合理, 一下就把春意盎然的情景杵到你眼前, 躲都躲不开. 乌鸦同学就没这待遇, 一说就是"枯藤, 老树. 昏鸦" 透着那么凄凉. 不就因为人长得黑点儿, 叫声嘶哑么, 可惜要是乌鸦同学一开始就将就自己的嗓子学rap, 没准也红了呢, 非得跟人学美声, 把自己耽误了不是. 扯远了.
我自己也养过一段时间的鹦鹉, 开始是一对儿, 虎皮鹦鹉, 很好看. 拿来的时候还小, 买了个鸟笼养在阳台上, 叫声不好听, 但停可爱的. 后来渐渐长大了, 有一天我居然隔着窗户, 看到一只鹦鹉骑到了另一只的背上才知道原来是一公一母, 我本来是正要去阳台逗他们, 看到这种rated R的场面, 赶紧悄悄的躲窗后观察, 我想如果我刚才没先看看就一下跑过去逗他们, 他们一定会很不爽. 后来鹦鹉们就下了六个蛋孵了六只小鸟出来. 我还曾经试图在小鸟们刚学飞的时候教一只鸟特技, 因为看到电视里就有鹦鹉会特技什么的, 不过没成功. 就是一只小鸟学会了, 我一伸手就飞到我手上来. 后来在笼子里这一家子有开始繁殖, 也不管兄弟姐妹什么的会不会近亲. 他们的繁殖能力真的不比老鼠们差多少. 再后来养不下了, 就拿到鸟市去全卖了.
大概鸟中学杂技比价快的要算老西子了吧, 我一直没搞清这鸟的学名叫什么. 这种鸟会磕瓜子, 叼小旗子, 叼钢崩什么的, 以前春节庙会上还偶尔能看见.


IP属地:日本1楼2018-02-14 06:58回复
    会玩的人越来越少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14 08:32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3楼2018-02-14 08:53
      回复
        都是文化,应该传承下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14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