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4,643贴子:286,209
  • 92回复贴,共1

历史的圆周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似乎很少有哪一个皇帝像李隆基这样,拥有落差如此巨大的一生——他所缔造的开元盛世雄踞于历史之巅,令后人叹为观止;可由他一手造成的安史之乱却把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亦足以令后人欷歔扼腕。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巨大的落差?
  从事相上来看,原因似乎并不复杂,无非是因为李隆基中年以后日渐堕落,荒疏朝政,导致奸臣当道,国事日非,从而最终催生了安史之乱。就像传统史家所言:“开元之初,贤臣当国”,“自天宝已还,小人道长”,总之一句话:“用人之失也!”(《旧唐书·玄宗本纪·史臣曰》)
  可是,如果我们继续追问,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会在中年以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呢?答案也许就不那么简单了。
  古人经常说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有结尾)。也就是说,历史上早年英明、晚年昏聩的皇帝并不只有李隆基一个,他只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个案而已。西哲也经常说一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可见一旦没有外在力量的制约,任何人在巨大的事功和权力面前,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腐败和堕落。换言之,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李隆基个人的思想品质问题。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把李隆基和唐太宗李世民拿来做一个对照。
  我们都知道,早年的李隆基与李世民极为相似,他以“贞观之治”为执政范本,处处“依贞观故事”,时时刻刻向李世民看齐,任贤纳谏,励精图治,才使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从而缔造了一个“朝清道泰,垂三十年”的太平盛世。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李隆基念兹在兹的执政范本、最让后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其实并不是一块无瑕的白璧。在贞观中后期,李世民身上已渐露拒谏、骄奢之端倪,魏徵批评他“渐恶直言”、“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马周批评他“营缮不休”,致使“百姓怨咨”,很多大臣也纷纷对他“崇饰宫宇,游赏池台”的行为进行劝谏,甚至连他最喜爱的嫔妃徐惠也由于当时“军旅亟动,宫室互兴”而上疏规谏。
  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仍然要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李世民不是在五十一岁那年英年早逝,而是像李隆基一样活到七十八岁,那么彪炳千秋、震烁古今的“贞观之治”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又会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一个怎样的晚年形象呢?
  再者,假如李隆基没有活到七十八岁高龄,而是像李世民那样英年早逝,那么他的历史形象是不是就会定格在开元时代,从而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一个没有瑕疵的完美版呢?而骄奢淫逸的天宝时代,连同后来这个天翻地覆的“安史之乱”,是不是也就无从谈起了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也就是说,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义上讲,从“权力腐败定律”的意义上讲,李世民英年早逝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而李隆基得享天年则很可能是一种不幸!
  当然,这种幸与不幸不是对他们个人而言,而是对整个国家而言的。综观整个中国历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皇帝个人身上,更可以用在一个王朝身上。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在建国初期几乎都能做到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可一旦太平日久,就会无可挽回地走向腐败与堕落;然后一个新的政治集团揭竿而起,建立一个新的政权,相同的历史又会再度上演……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就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里转着圈圈,转着愚蠢而又可悲的圈圈!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两个字:制度。
  准确地说,是四个字:专制制度。
  无论古今中外,凡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制度都是很不靠谱的,不管这个权力是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还是集中在一个政治集团手上;而把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命运全部寄托在这个人(或从属于他的政治集团)身上,显然更不靠谱!
  所幸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知道“法治”比“人治”要靠谱得多,已经知道一个普通公民的幸福是如何跟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的,更知道不能再把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命运寄托在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身上。但是,毋庸讳言,历史的惯性有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国家要从几千年的人治社会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其道路通常要比人们预料得曲折,其过程似乎也要比人们想象的漫长得多。
  也许,历史(最重要的是历史教训)就在这个时候具有了意义。
  也许,所谓的“以史为鉴”、“鉴往察来”这些话,就在这里具有了意义。


IP属地:江苏1楼2018-02-16 14:57回复
    分享一段话,摘自《血腥的盛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16 15:36
    收起回复
      刚说了一句贵族们的局限性,就踩了某些特权阶层粉丝的尾巴了。把李隆基的错误归罪于老年痴呆,是唯心史观的拿手好戏,因为这样可以掩盖贵族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局限性。贵族们成为贵族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自己的出身。现在某些人被洗脑洗傻掉了,把通过奋斗进入上层社会的人也算成贵族,把能力高低作为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准。对此,我只想用诸葛亮的一句话送给他:“吾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贵族们无论本事多大,都是要服从利益的,都是对权利有贪欲的。所以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为了能终老在皇帝的岗位上,避免重蹈高祖、中宗、睿宗提前退休的覆辙,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掉名相姚崇宋璟、一次杀掉自己三个儿子,怎么会对安禄山青睐有加呢?无他,两害相权取其轻,政治家的吃饭本事罢了。相对于西北三镇近在迟尺的威胁,不让安禄山统管关东三镇,李隆基怎么放心得下。特权阶层粉丝又说了,有人早就说过安禄山靠不住,真是图样图森破。安禄山靠不住,其他人就靠得住了?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后来不也靠不住了?在政治家的眼里,没有忠臣奸臣(这是给草民洗脑用的),只有谁威胁大谁威胁小而已。


      IP属地:上海6楼2018-06-07 20:15
      收起回复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已久,加之国家“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到唐玄宗在任期间,始于南朝的府兵制已经弊病多多,耽于安稳而又不识远谋的大臣们提出实施“募兵制”,这正好给了驻守唐朝边域的蕃族大将们绝好的大施拳脚、招兵买马的机会。盛唐武功赫赫,疆域辽阔,而硬币的另一端,则又是这么漫长的边境线需要战斗力极强的将师去守卫,需要数量极大的边兵,如此,驻扎边地的蕃将,如安禄山等,大量招募“杂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将把汉将替换掉,在辽阔广大的戊区内,蕃将完全成了自己嫡系部队的当然首领,各节度使辖区成为真正的独立王国。
        归根觅源,玄宗时期的边镇大将之所以能拥如此大的权力,大部分也应归咎于权相李林甫。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张嘉贞、王鉷、张说、萧蒿、杜暹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入知政事,即由将入相,渐成定例。“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掌权后,为了避免类似的威胁再发生,杜绝“隐患”,他向玄宗上奏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而勇,寒人亦无党援”。并假意让出自己领任的朔方节度使给蕃将安思顺(安禄山之族弟)。玄宗对此大加赞赏,觉得很有道理,谕旨发下,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武人皆专制一方,权重位高。穷李林甫本心,其实非常简单:这些武将“不识文字”,更不是进士出身或有什么高阀贵族的血源,没有任何机会被招进朝中顶替他的相位,由此可以保证自己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一直安枕无忧。
        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唐朝设十节度使,其中九大节度使都是处于西北边疆,只有河东一镇治所在在较处内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后期,由于郭虔瓘、郭知远、王君廊、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将良臣的经营,吐蕃、突骑施、奚、契丹等异族遭受沉重打击,已无能力进攻唐境,远远窥伺而已,唐朝只要稍于边塞筑坚城待守即可。
        偏偏玄宗晚年好安乐,以为只要边镇不乱,即可高枕无忧。节度使在外,重兵在握,有专征之权,兵之强弱多寡,将领之忠奸精英,朝廷一无所知。同时,安禄山等人又收买人心,以蕃将全代汉将,将士只知主师的恩威,根本不知朝廷的存在。加之唐玄宗晚期已承平多年,内地又无重兵防守,外强中干,重用文臣(又多是李林甫、杨国忠此等奸邪自私之人),因此,塞外精锐之师一反,内地全是疲弱乌合之众,仓悴迎战,交兵即溃。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再能战斗冲锋,对唐朝生有八颗忠心,再舍生忘死,也不过一身两臂,不能呼风唤雨,没有导弹核武器,冷兵器时代,只能眼着盛唐的大厦轰然中塌,无可奈何!哥舒翰虽有军事干材,但其度量隘浅,不恤军士,老病昏庸,又加上杨国忠窜掇唐玄宗再三催命出潼关迎敌,败亡之势,根本就不可扭转,唐朝上下骄昏如此,三将败擒,也在常理之中。时兮命兮,令人长叹。


        IP属地:江苏9楼2018-06-07 22:45
        回复
          特权阶层粉丝喜欢唯心史观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唯心史观总是把过错怪在昏君、奸臣身上,最多是明君忠臣的糊涂上。好像只要好人得到重用,王子和公主就能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了。这种看法骗骗没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也就罢了,现在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还在用这种观点,推出特权阶层治国就是好,那不是真傻就是别有目的。
          把安史之乱归罪于李林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林甫是坑同僚,为了私心扶植蕃将。那姚崇宋璟就没私心了,李隆基为什么会留着李林甫这么长时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林甫不像姚崇宋璟们搞结党,所以李隆基很放心。被贵族们洗脑洗傻掉的人一直都说李林甫是奸臣,姚崇宋璟等是忠臣。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在李隆基的眼里,姚崇宋璟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李林甫。贵族们是不敢把这些事情说出来的,这样人们就会知道,什么皇帝宰相,搞了半天,跟草民不都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贪欲,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那么以后贵族们还有什么本钱在草民面前装神圣呢?靠什么来支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呢?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6-08 07:23
          收起回复
            特权阶层的粉丝被唯心史观洗脑洗傻了,看历史一天到晚只知道忠臣奸臣,皇帝犯错误就是犯糊涂了。明明史书上都已经把事实写出来了,但是特权阶层的粉丝是看不懂的,也许看懂了也不敢说出来。
            李隆基是犯糊涂了吗?看《新唐书李林甫传》怎么说的:
            帝之幸蜀也,给事中裴士淹以辩学得幸。时肃宗在凤翔,每命宰相,辄启闻。 及房琯为将,帝曰:“此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至宋璟,曰: “彼卖直以取名耳。”因历评十余人,皆当。至林甫,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 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应。
            李隆基逃到四川后,对于十余名宰相的评价无一不当,可见李隆基对于每个宰相包括李林甫都很清楚,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的缺点,那为什么还一直用他呢?特权阶层的粉丝说什么李隆基好面子,还说我给昏君和奸臣洗白,我呸!我根本没心思给任何帝王将相洗白,我只会把所有帝王将相的画皮揭开给草民看, 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帝王将相跟草民一样,都是有私心的烦人罢了。
            回到李隆基信任李林甫的事情上来,李隆基如果要换掉李林甫,根本不存在面子的问题,因为李林甫之前,姚崇宋璟做的很出色,也不过只做了几年就换人了 ,李隆基随时可以换掉李林甫,这是惯例,也只有被洗脑洗傻掉的人才会搬出面子这个根本不符合史实的借口。
            李隆基信任李林甫的理由根本上不了台面,所以才会被人问得说不出话来。《新唐书李林甫传》中其实已经通过李林甫的嘴暗示我们了:
            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常从游后园,见辇重 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 曰:“势已然,可奈何?”
            李林甫的儿子都知道李林甫得罪人太多,万一有一天李隆基不信任他了,就凉凉了。难道这点,李林甫自己会不知道吗?可李林甫怎么回答的,形势比人强!李林甫嘴里的形势是什么,就是李隆基信任李林甫的理由,李隆基也知道李林甫嫉贤妒能,所以才信任他。一个臭名远扬的人有什么名分造反呢?所以李隆基和李林甫形成了默契,李林甫越嫉贤妒能,李隆基越不用提防他。


            IP属地:上海12楼2018-06-10 19:27
            收起回复
              特权阶层的粉丝们不懂权利运转的奥秘,总是用唯心史观给贵族们披上神圣的外衣。用皇帝糊涂,信任奸臣这种可笑的谎言来忽悠草民,让草民相信帝王将相们会放下自己的私心,为草民们谋福利。还举出刘彻、孙权和弘历这些人的例子来证明,真是无知者无畏。刘彻老糊涂了?刘彻一点也不糊涂,利用江充搞死太子和卫家,所以才能做了这么久的皇帝!孙权老糊涂了?孙权一点也不糊涂,利用自己的两个儿子把江东的世家大族都削弱了,所以才能做了这么久的皇帝!弘历老糊涂了?弘历一点也不糊涂,利用和坤把嘉庆和其他大臣都盯得死死的,所以做了太上皇还能掌握权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能始终牢牢掌握权利的皇帝会比现在的键盘侠**?信奉唯物史观的我是不相信的。


              IP属地:上海14楼2018-06-10 19:46
              收起回复
                还在说什么圣jun庸君,看来某些人是要为特权阶层唱赞歌到死了。就拿李世民来打你们的脸吧!你们夸口李世民不怕党争,那么就看看史书是怎么说的:
                祐与燕弘亮等谋,射杀万纪,支解之。左右劝祐遂发兵,乃募城中男子年十五以上悉发,私署左右上柱国,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托东、托西等王,斥库赀行赏,驱人筑堞浚隍,缮甲兵。
                祐乃出,执送京师。赐死内侍省,贬为庶人,葬以国公礼。
                某些人口中的李世民在自己的儿子眼里好像并不怎么样,准备取而代之。虽然失败了,可世人认为的结束,却没想到只是开始:
                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齐州,承乾谓承基等:“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会承基连齐王事系狱当死,即上变。
                会治反事,连承基,承基坐系大理狱,当死。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李世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
                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而宥其母、妻、子。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皆伏诛。
                原来想取代某些人口中的李世民的,不只是他的一个儿子,还有他的太子。李世民没杀太子,却杀光了太子dang,其中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还有杜荷。大家可能不知道杜荷是谁,但一定知道杜荷的父亲杜如晦,杜荷的岳父是李世民。太子dang中只有一个告密者脱了罪,还受了封赏:
                以纥干承基为川府折冲都尉,爵平棘县公。


                IP属地:上海15楼2018-06-10 21:10
                收起回复
                  李世民废了太子,并没有放心,反而又开始怀疑另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总的来说非常优秀,因为一心一意向李世民学。总而言之,礼贤下士、英明神武: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好学,善属文,工草隶,待贤礼士,深为太宗所爱。.....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问题是,看到前面两个儿子为了夺权,就一心杀自己,李世民再看这个儿子一心向自己学,就更害怕了。表面上,李世民踢这个儿子出局,是因为这个儿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个儿子太强势了,隐然就玄武门事变前的秦王李世民。事实上,太子一心抢班夺权,就是因为害怕被这个弟弟夺走了继承权:
                  时皇太子承乾有足疾,泰潜有夺嫡之意,招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厚加赠遗,寄以腹心。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相继摄泰府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臣,津通赂遗。文武群官,各有附托,自为朋党。....十七年,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
                  某些人口中的李世民不知道这些事情吗?当然不是,早有人劝谏过他了:
                  是时,魏王泰礼秩如嫡,群臣未敢谏。帝从容访左右曰:“方今何事尤急?”岑文本泛言礼义为急,帝以不切,未领可。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谁弗率者?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
                  可是某些人口中的李世民平时都是善于纳谏的,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不听劝了呢?
                  无他,皇权的私心作祟而已。扶植另一个儿子牵制太子,刘邦玩过,孙权玩过,杨坚玩过,李世民的老豆李渊玩过,作为亲身经历者的李世民,某些人口中的依然逃不出权利的游戏,还是玩起了这一套,结果同样玩砸了!说什么不怕党争,真是痴人说梦!


                  IP属地:上海16楼2018-06-10 21:11
                  收起回复
                    太子承乾被废后,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见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
                    谏议大夫禇遂良毫不客气地说:“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禇遂良一针见血地点破了魏王李泰的虚伪和矫情。他提醒皇帝,不会有人在君临天下己的儿子,让位给弟弟。这种说法绝对违背人性常识,所以不可听信。其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当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会被李泰斩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没有考虑过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此外,禇遂良的“措置”一词还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假如非立魏王不可,那么为了晋王的安全考虑,就有必要事先废除晋王的爵位,将他贬为庶人,让他从此远离权力中心和政治漩涡,或许这样能够让魏王放他一马,最终保住晋王一命。可是,同样都是嫡子,皇帝你怎么能够为了册立那个野心勃勃的魏王,而贬黜这个年少无辜的晋王?
                      禇遂良的这番尖锐之词和言外之意一下子击中了李世民的要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6-10 21:18
                    收起回复
                      某些人终于知道唯心史观有问题了,开始改说法了。把历史上皇帝的恶政归结于人非圣贤上了,同时反咬一口,说我在吹捧皇帝永不犯错误!真的是笑话!我通篇都在骂帝王将相为了自己的私欲不顾草民的利益,这就是最大的错误。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某些特权阶级的粉丝就是看不到贵族在损害草民的利益,反而天天鼓吹贵族给草民带来利益。等到被史实一再无情地打脸后,就说什么人非圣贤了?李隆基也好,李世民也好,无论是千古一帝,还是万古一帝,智力都是没问题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老年痴呆的情况,有问题的是越来越膨胀的私欲,为了自己能大权独揽,在皇帝的宝座上平安终老。所有的皇帝做出来的事情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某些被洗脑洗傻掉的人竟然把罪己诏拿出来说事,刘彻要是真的反省,会杀掉钩弋夫人?孙权把陆逊气死,张温抄家,诸葛恪把自己儿子杀了才绝地逢春,这些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也好意思给特权阶层唱赞歌?还说什么特权阶层有私心,是唯心主义?真是从未见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些特权阶层为了自己的私欲什么事情做不出来?难道跟键盘侠一样,天天上网无脑灌水?这样就不唯心主义了?政治是特权阶层的饭碗,是身家性命,就是草民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遇到身家性命攸关的事情,会不动脑子,随便就做出决定了?如果说这话的键盘侠平时是这副德行,我都不会信,因为假如真的是这样,这种人早就横尸街头了,还有机会来网上放毒?


                      IP属地:上海19楼2018-06-10 21:34
                      收起回复
                        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亲临承天门,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同时大赦天下。随后,李世民对宰执大臣们公开表态:“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6-10 21:36
                        收起回复
                          李世民废了太子,并没有放心,反而又开始怀疑另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总的来说非常优秀,因为一心一意向李世民学习。总而言之,礼贤下士、英明神武: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少好学,善属文,工草隶,待贤礼士,深为太宗所爱。.....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IP属地:上海22楼2018-06-11 1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