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嬴政吧 关注:2,588贴子:24,325
  • 6回复贴,共1

【君临天下】闲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IP属地:四川1楼2018-09-22 14:20回复
    闲话点资料来暖吧,楼主比较闲散,属于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喂)。在先秦和秦汉历史上也是个门外汉,了解不多,欢迎大家来友情讨论啦。
    今天闲聊下先秦的官僚制度好了。
    从“世卿世禄”到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一、官僚制度的产生
    西周到春秋的期间,贵族的分封制,等级制,以及世袭制是互相勾连的。周天子除却他直属的王畿之地外,将天下的土地,人民以及政治权力分赏给亲属和臣属,这就是诸侯;诸侯继续以这种模式分下去就是卿大夫;卿大夫又继续分,就是士。于是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系列等级。
    各级贵族的权力、爵位以及占有的土地人民和财富,原则上是恪守周公定立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正妻的长子继承。其余的儿子只能分得较少的一部分。这些由嫡长子世袭的各级贵族,以族长的身份掌握着各级政权与兵权。在周王国及其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便依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时间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改革,剥夺贵族特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制度并发展了贵族的编制,从而形成一套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
    春秋时代,卿大夫的家内盛行家臣制,家臣可以随时调动。但这种关系,是根据一定礼节来确立的,讲究臣下对主上的效忠。而家臣往往也和卿大夫之间具有宗法关系。这类家臣也常有自己的封邑、宗族组织和宗族武装力量。
    等到了春秋末期,某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员,在卿大夫的家中也出现了具有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具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譬如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奉粟六万”;他后来到了卫国,“亦致粟六万”;孔子也曾任命原思为宰,“与之粟九百”。
    战国时期,这种官僚性质的家臣制,便逐渐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IP属地:四川2楼2018-09-22 14:21
    回复
      官僚制度的确立
      战国史专家杨宽先生认为各国先后确立官僚制度主要是由于推行了以下六种制度。分别是:
      俸禄制度。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员的任用,一般都采取了俸禄制。各国俸禄计算单位不同。譬如,卫国用“盆”;齐、魏用钟;秦、燕用石或者斗;楚国用担。秦国官吏大体上以五十石为一级,最小的官吏有“斗食”,即“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
      这种俸禄制度的诞生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息息相关。此时社会上已经出现雇佣劳动者,有雇农,雇工,有所谓庸客、庸夫、市佣等。因而各国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也用了雇佣办法和俸禄制度。从此国君对于各级官吏就可以随时任免和选拔。
      赏金制度。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功臣已经开始采用黄金货币作为赏赐。初期魏,赵等国还赐下大量田地作为赏赐,到了中期以后,此事就不再多见。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广泛流通,国君不必再采取分封大量土地田地的办法来赏赐功臣,转为赐百金,千金或者黄金百镒、千镒。
      玺符制度。公文用玺,发兵用符。战国时,下命令或者来往的公文必须用玺封泥作为凭信,否则便不能生效。
      虎符作伏虎形,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于国君处,左半于将领处。军队的调发必须要有国君的半边虎符来堪合作为凭信,否则不得调动。秦国规定:调动甲士五十人以上,必须会和王符。倘若外敌入侵,边塞烽火,即使没有王符,也可机动行事。(具杜虎符铭文)
      与符同性质的还有节,早期的节是以竹节制成,战国时多用青铜,上有铭文,常常几枚合成圆形的竹筒状,作为通行证件。
      对于官吏的任免,以玺为凭,对于将帅的任免,则是以符为凭。凡丞相,郡守,县令等官员,国君任命时发给玺,免职时收回。要辞职也得把玺交回。一般的玺为铜制,丞相的玺通常是黄金的。“所谓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于人主之前”《史记·蔡泽列传》。
      年终考绩制度“上计”。荀子云:“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每年国君都要对官员进行考绩,其中最主要的考绩办法叫做“上计”。“计”即“计书”,就是统计的簿册。上计的范围包括仓库存粮,垦田,赋税数目,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
      每年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须得将一年的各种预算写在“木券”上,送到国君那里去。国君将券一剖为二,君执右半,臣执左半。君上操右券以责成臣下。年终时臣下到国君处报核。由国君亲自考核,或者丞相协助考核,不合格者当场收玺免职。
      上计时,臣下亦可向国君推荐人才。
      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战国时期有一套自上而下的视察和监察地方行政的制度,称为“行县”。国君,丞相,郡守得到所属的县进行巡视和考核。譬如赵武灵王行县过番吾,闻周绍为“父之孝子,君之忠臣”,故而“问之以璧”,赠送酒食,要求会见,周绍托病辞谢。再如,范雎入秦时,遇见穰侯魏冉“东行县邑”。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亦在地方设御史一职,用于监察。由国君派遣委任。
      选拔官吏的办法。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选拔各种人才来担任各级官员。大体办法有以下几种:
      臣下向国君推荐。譬如“淳于髡一日见七人于齐宣王”,“邹忌事宣王,仕人众”。
      上书和游说。直接向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取得国君信任,从而选拔为官员。代表人物,商鞅,张仪,苏秦等。
      功劳选拔。譬如秦国的军功制。
      从侍从的郎官中选拔。担任国君侍从、警卫的郎官由于和国君比较亲近,便于国君从中选拔人才。
      相国和中央各部门以及地方长官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拔任用下级官员的权力。
      上述各种制度,使得官僚制度确立起来。一整套官僚机构能够层层控制,集中权力于国君之手,形成集权的国家机构。
      先秦时代“世卿世禄”到官僚制度,大体如此。


      IP属地:四川3楼2018-09-22 14:22
      回复
        叨叨几句话吧。这几天看了些东西,有了些以前不曾想到的认知。历史是渐进的,尤其是一项制度,从萌发到确立,它的过程是相当漫长和缓慢的。在看待这项制度时,绝不能只抓着它其中的一个片段便来评判整个过程从而妄下定语。这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制度绝对是有利有弊,所谓得失,要放到当时的环境去看待。制度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合乎当时的某种状况的。世间绝无千秋百代不坏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制度会逐渐变坏。制度是有时代性的。在回望历史时,当多一点温和多一点理解,而不是一味指责。
        常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往往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地进行着嬗变。


        IP属地:四川4楼2018-09-22 14:23
        回复
          感谢大佬的科普!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9-22 16:58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09-24 18:28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0-28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