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薄荷梦吧 关注:24贴子:1,449
  • 6回复贴,共1

记叙文阅读考点与解题要领~(马上就要考试咯,奉献奉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重要词句是现代文阅读(不仅仅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因此,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题目。
  文章的重点词语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1.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总是作者有意为之,因此往往也是考点。如2003年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成全一棵树》中,就要求回答文章多次出现的“一拐一拐”这一词语,除了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以外的另一层意思。这就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本身所拥有的意思外,更要指出词语所表现的具体语境义。
  2.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时用到的成语等
  对这些成语,要回答的主要不是成语的基本义,而是该成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即在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方面的作用。这就要从文中查找相关信息,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回答。
  3.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
  指示代词中,表示近指的如“这”一类,答案基本要到前面去找,而表示中、远指的如“那”、“其”之类,答案一般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探寻。
  4.产生了新义的词
  有些词语含义本来就很丰富,而在具体语境中往往还会产生新义。如1998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要求理解“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一句中的“厄运”一词的含义。根据全文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厄运”的具体含义是“秘密情报站将要被破坏,全家人将要被杀害”。
  2 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语境义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1.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
  记叙文中不少标题既有浅层的意思(一般为标题的字面意思、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文章的叙事线索或文章中主要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等),还有深层的意思(即标题的象征义、与标题有关的文章主人公的品质精神的含义、标题涉及到的不同人物与这一标题的联系等)。议论为主的文章,标题句同样重要,在阅读时,都要反复咀嚼。这不仅对文章的理解大有好处,也为解类似的题目作了充分的准备。
  2.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有的句子有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子的浅层意思或表层意思往往与句子的字面意思有关,句子的深层意思则是句子字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的含义,也就是作者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而要明白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就要从说话人的身份、性格、说话时的背景等来考虑,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不能凭空猜想、主观臆测。
  3.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一般说来,作者所以借用修辞手段来表达,总是有其用意的,这些句子也是重要考点。回答这类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如:“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容易理解文中的________,能引起________的共鸣”。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4.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基本作用是或承上或启下,或是既承上又启下。解答这类句子的作用时,不仅要说明是哪一种过渡,还应该说明在这个过渡句的前后内容上是递进、对照、转折还是并列等关系。
  5.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这些句子是作者对所叙事情、所记人物的情感态度,而且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关,也往往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对这类句子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1楼2009-06-23 21:07回复

      3 理解记叙中心
      关于记叙中心的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概括文章的内容
      理解记叙中心的前提是对记叙文内容的概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根据要求概括出全篇或某些片断材料的基本内容。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以下方法:
      (1)要素概括法
      理清记叙的要素,尤其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概括出文章或片断的基本内容。表述时,可省去时间、地点两个要素,用“人物+经过(或目的)+结果”三个要素,或者用“谁”、“怎么样”、“做什么”三个意思(即:何人+何样+做何事),汇成一句话就可以,这是概括记叙文内容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2)共性提取法
      文中如有多件事情,可先将其中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再找出这几件事情的共同点,将共同点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如《藤野先生》中的记叙藤野先生和“我”的事情有四件,根据这四件事情的共同点,这部分内容可概括为“藤野先生热心指导中国学生”一句话。
      (3)关键词句捕捉法
      关键词在此处指的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关键句是指文中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词句往往是文章内容、中心的集中表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内容的概括大有好处。
      2.归纳记叙的中心
      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记叙的中心,用简洁的语言剖析出所记叙的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或揭示出事情的意义、哲理。这里,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事情的意义、哲理,就是文章的中心。
      归纳中心思想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构层次分析法
      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然后根据各段所表达的意思,经过综合分析,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2)人物事件分析法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义,是归纳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即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和哲理。
      (3)议论、抒情成分分析法
      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关,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4)综合分析法
      有的记叙文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就可以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有的记叙文开头概述全篇,可以根据概述的内容归纳记叙中心;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文章中心就出现在结尾处。阅读记叙文时,关注题目、开头、结尾等部分,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记叙中心。有些记叙文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记叙的中心。
        4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的考点主要有:
      1.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或情感
      根据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有关情节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感是分析人物的基础。要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活动的分析,感知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品质。要把作品中人物性格放在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的背景中加以理解,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基本风格,把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然后从具体语句中辨析人物的个性。记叙文阅读的不少题目就是从这些具体的人物描写的角度探寻人物的性格品质。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只需反问一句“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个时候有这样的表现”,能回答“什么样”的,就是这个人物的性格或品质。要注意的是,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可能不是单一的,在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用文中的例子来证明时,要做到一一对应。另外,文中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有变化,分析时,要抓住变化前后的不同进行分析,不能只注意一处。
    


    2楼2009-06-23 21:07
    回复

        文章语言鉴赏的另一个层次,就是从文章的炼词造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展开。答题时,先指出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方法,然后选用适当的例句,并分析其作用,最后小结。如对《最完美的礼物》中的修辞方法作的鉴赏:
        《最完美的礼物》一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如文中的“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和“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既写出了沙漠的特点和气候的恶劣多变,也突出了队员们在沙漠上跋涉的艰难,反衬了郭教授品格的伟大。文字虽然不多,但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详略安排、选材剪接、结构安排等角度进行鉴赏。
        7 评价文章内容
        评价文章内容,属于收集、理解文字信息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阅读中的创造力的体现。这类题目的总要求是:言之有理,即要有正确的观点;言之有据,即要有一定的事实或道理来证明;言之有序,即说理分析要有条理。
        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评价记叙文内容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1.针对文章内容,补充文章观点
        题目往往是针对文章本身某个现象(比如某人的某个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阐述理由,解题思路应该是,对原文的观点或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接着发表自己的补充意见,最后阐述自己理由。
        比如如何看待《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一位同学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鲁庄公确实是“鄙”的肉食者,他把打仗希望寄托在手下人和神灵身上;他不顾敌情,急躁冒进;胜利了,他还不明取胜原因。但在鲁庄公的身上毕竟还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大敌当前,敢于迎战;他能平等地和曹刿一起讨论战前准备;他能听从曹刿的劝告,实际上把指挥权交给了曹刿;而且他还能虚心地向曹刿请教取胜原因。这些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2.针对不同观点,作出个人分析
        题目不是要求考生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要从试题提供的语言材料出发,依据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通过前后、正反等比较,作出相应选择。既可发表肯定、赞同的意见,也可发表否定、批评的意见,还可以同意某一点,否定某一点。解题思路是:先表示对文中某个观点的态度,再自己提出一个观点,阐述相应的理由,然后小结。
        如《母亲的遗画》一文,讲到凯瑟琳最终走出了自闭和自暴自弃的境地,那么凯瑟琳走出自闭和自暴自弃的境地是谁在起作用,是凯瑟琳心中的生母,还是凯瑟琳身边的继母?答案就可以是多元的:认为是凯瑟琳心中的生母在起作用,认为是凯瑟琳继母阿曼达帮助了她,认为是凯瑟琳心中的生母和身边的继母共同起作用,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3.提炼新的观点,深入论证阐发
        题目针对文中的某一点(如文中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社会的现象),通过深入思考分析,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根据这个观点,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阐发。比如,2003年上海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成全一棵树》后面有这样一道题目:“读了《成全一棵树》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读了《成全一棵树》,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文中孩子给了小树成长的机会,小树茁壮地成长了;母亲给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让残疾的孩子成了一名作家。可见,机会可以塑造一个人,机会可以改造一个人,机会可以完善一个人,机会可以成全一个人。每个人都需要机会,机会是通向成功的关键。机会让人进步了,世界也将繁荣昌盛。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机会,那么,人类就不会发展前进,祖国乃至整个世界将会退化,生命也将黯淡。机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纽带,所以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提炼论点,如对弱小者如何关怀、信任、培养;弱小者自己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用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等。
        写法上,要围绕论点展开议论,在论证方法上,以讲道理为主,也可适当简要地摆一二个事例。在基本结构方面,提炼出论点后,可先对原材料作简要的分析,引申到对现实及自身的论述;或者第一层以正面论述为主,另一层以反面论述为主,再简要地小结一下。语言上要以议论为主,而且要注意简洁生动。
      


      5楼2009-06-23 21:07
      回复
        很有用~


        6楼2009-08-30 01:21
        回复
          超超级,
          感谢你咯,、真滴很有用,
          辛苦伱勒,谢咯,
          要写更多有用的与考试的哟!


          8楼2010-04-01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