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回复贴,共1

值得一读的各位师兄、师父的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用以此贴,来记录我阅读过的各位师兄、师父们分享的帖子。因为感觉很受教,所以开贴来记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2-08 00:15回复
    一诚长老腾讯佛学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下属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亲密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用她的话讲:“不能看着他们往火坑里跳!”要救他们于水火,很着急但不知怎么办。
    我告诉她:“管自己,不管别人,他非我不非,自非却成左。只要他们把本分工作做好了,其它的个人生活与你没关系,那是个人的自由。至于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报,坏事自然有恶报,自己做的自己受,与别人没有关系。随缘帮助,佛不度无缘之人。”
    乍一听很无情,道理却很实在。
    人我之间,各自的悲喜顺逆,固然可以分享、分担,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代替对方去感受和体验。你感觉快乐的事,别人却感觉悲伤;你以为如处水火的境遇,别人却乐在其中,何必为人瞎操心。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的无常、苦痛,时刻窥伺在旁,多的是挫折磨难,别人的事情,别人的生活,有些我们能够照顾到,有些却是望尘莫及,只能先管好自己。
    这么说不是让大家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求,不管他人死活,而是劝大家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顾好,才有余力去顾及他人和整个社会。
    我们每天睁着眼睛,总在看着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错误,每天张开嘴巴说话,也都在讲别人的事情,别人的毛病,有多少时间是用来看自己呢?
    《六祖坛经》里讲“他非我不非”,别人有是非长短,我不管,不去理会和计较,我自己没有是非,这样就很好了。这世间有很多的纷争,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我们总在挑剔别人,不肯承认自己的缺失。
    他说我错了,我认为他错了,各不相让,这才有了争吵。任何时候,人都先去看自己有什么缺陷和问题,看自己心头有什么妄想,而不是去看别人鼻子长,眼睛大,这样人我之间就能减去许多纷争。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不去挑别人的毛病,却习惯去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能力,财富,地位,生活状态,总觉得别***子过得比自己好,别人拥有的东西更有价值,结果羡慕来羡慕去,倒把自己的价值给忘了,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佛陀的精舍里,有一次来了一位卖伞的老人,他向佛陀诉说自己生活的辛苦和不快乐。
    佛陀听了,就问老人:“那你觉得谁最快乐?”
    老人说:“当然是国王,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差遣,要什么就有什么。”
    佛陀说:“希望你能如愿,你回家等着吧,一切皆有因缘。”
    老人回到家,睡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身在王宫,百官宫女簇拥着他。他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人催促着处理政事。可是他不懂朝政,也不懂国家大事,结果一通忙乱,累得头晕脑涨,腰酸背痛。
    过了几天,老人开始怀念原来的日子,他想着,以前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不至于这么劳累;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做的总算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这么想着想着,老人在王位上睡着了。
    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仍在佛陀精舍。佛陀正在他面前,慈悲地看着他。老人回想梦中景象,再看看自己身上的粗布衣服,忽然有了领悟。他拜别佛陀,回家继续卖他的伞,从此再也没有抱怨日子不快乐。
    佛陀用一场梦让老人家明白:各人有各人的欢喜与自在,不用羡慕别人,只需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们平时过日子,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活法,不用总看别人,总去挑剔别人的毛病、缺陷,计较别人的言语、态度,艳羡别人的光鲜亮丽,嫉恨别人拥有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忘记了去看自己的毛病,要求自己的言行,忘记自己拥有的一切,最后把自我的价值都否定掉。
    大家以为这个世界很复杂,人心很险恶,很难认清,可是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是认清世间人心,而是认清自己。
    你连自己都没看明白,用什么来支撑起整个人生?挑剔别人、羡慕别人再多,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
    你得完全依靠从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去驾驭人生,否则永远都是随波逐流的一份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2-08 00:16
    回复
      福报来自哪里?就是服务别人,别人招呼我们做事,等于拿福报给我们,拿财富给我们。祖师为什么称为祖师,就是他做牛做马。牛马是很辛苦的。所以他才能成为祖师。
      有个老人家来庙里打小工,看香,每个月就给她六百的工资。刚来时,师父还叫她去洗木头的栏杆,师父叫她,她也就任劳任怨地做了。这么多余的付出几个月,她身上肺部的老年病竟然好了。这个很神奇,其实师父叫她做苦力,是福报给她培,她真地做了,业障消了很多。
      凡是福报大的人,都有很强的服务别人的意识,好像把别人的苦当成自己的苦,那些人福报就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人福报就小。所以我们要学习观音菩萨,热心肠,每天念观音菩萨普门品,让我们热心肠,乐于帮人。同时地藏菩萨,让我们能作很卑微的活,这些活的福报培养来得快。那福报很缺的人,首选去庙里扫垃圾。
      这个庙里扫垃圾,可以分很多。城市里的庙,义工多,连垃圾都包给了工人。你扫垃圾机会都没。那跑到乡下去,小镇上。尤其南方很多高山上都有庙,佛教的,道教的,一般管理的人也不勤快,路边一定有垃圾,然后去清理,捡一袋垃圾等于捡一袋财。大家要这种观想。
      所以做事要勤快,做员工时做事能勤快,很快就当老板了。做事不勤快,偷工减料,连工作都找不到。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很多,就是以前工作时偷工减料。领一天工资,没有创造一天价值那等于亏欠天了,就慢慢没福报了。
      我们这时代的福报,源自菩萨道中,为人民服务。这种菩萨的示现,为大家服务的精神,使得前期累积了很多福报。就像一个人的发达,他的福报都是前期累积的。我讲过有个人做生意,带队伍十几个。她为什么做得风生水起。因为她没做生意时,做了好几年护士,非常辛苦的服务病人,工资又低的护士。她培养了很多福报。所以一做生意就有福报。其他人没有前期累积福报的过程,那个拼命服务大众的过程。所以就做不到她的水平。一个人能发达,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他前期为人服务积累的福报。很多聪明人,都变成小聪明,又想轻松,又想赚大钱,结果呢,往往越来越贫穷。
      所以要学习地藏菩萨,那些穷的脏的愚痴的,都需要我们教化。那就是培养福报的开始。一个东西,因为不好,有缺点,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做好。脏的需要我们打扫,扫了就有福报。病需要我们照顾,照顾了我们就有福报。愚痴,需要我们去教化。教化了我们就有福报。所以当老师,当医生,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奉献的人,都有福报。
      比如过年了, 很多人都回家团圆。但边疆的战士,还有火车的列车员,还有医院带班的医生,这些奋斗在一线的辛苦奋斗的人,他们也是有福报。
      当然,一直招呼别人做事,也是损自己福报。男的学会做仆人,女的学会做丫鬟,慢慢地都有好命。如果女的做公主,男的做公子哥,都是没福报的表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2-21 18:52
      回复
        ■ 苏东坡 天下无一不好人
        的确,学佛要有所成就,就得发起“出离心”,对世间的繁华美好不再贪执和留恋,也要看清因人性中“贪瞋痴”所引发的种种爱欲烦恼,对很多事情是会看得比较淡。但这只是自己的修行,而不要拿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别人、当照妖镜照别人,要求别人也得达到这种境界。否则,那就会看谁都不顺眼了,最终难受的是自己,学佛也学偏了。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说这话时的苏东坡已数次遭贬,到了气候炎热、毒虫出没的海南,就连庇护帮助他的当地官员也受牵连而被罢免。他却坐在草棚前,和当地的老百姓谈天说地,不论是樵夫猎人、不识字老头小儿,并不会因对方身份或见识短浅而看轻他们、疏离他们。
        苏东坡是一个佛教徒,也常与高僧谈禅论道,当然知道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也经历了大起大落、阅尽沧桑,但他更懂佛法所说的平等、慈悲,所以他既不离群,也不愤世,对于打击迫害他的政敌,他也没有那种苦大仇深、痛骂诅咒。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2-21 18:58
        回复
          【业障深重。诸根暗钝。】
            这一句是总说,总而言之一句话,业障重。业是什么?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造作,这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业障。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诸根暗钝』,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聪明,眼虽然能见,往往把事情看错,耳虽然能听,真正意思没听出来,这是指根性不利。下面别说有十二句,这个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第一:
            【善法微少。】
            什么是善根?世法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我们贪瞋痴都具足,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他们还有善根,善根少就是了。我们没善根,这怎么得了!菩萨善根是精进,那我们每天懈怠、懒散。
            【好於愦闹。】
            『愦』是昏聩,我们一般讲糊涂,「愦闹」就是现在讲胡闹,喜欢胡闹。现在这个社会许多娱乐的场所就是胡闹,唱歌、跳舞这是胡闹。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就是现在娱乐的场所,喜欢搞这些。
            【谈说世事。耽乐睡眠。】
            这是第三,『世事』的范围包括太广,世事里面有邪、还有正。哪些是正?孔子、孟子所讲的是正,都是世事。世事不好吗?世事不能出三界。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能帮助我们能得人身,甚至於帮助我们生天,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事什么?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喜欢谈论这些东西。今天外国人讲科学、讲技术也是世事,讲到外太空,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世事里头有正有邪,邪就是堕三恶道,正是三善道,都叫世事。第四,喜欢睡眠,贪睡。第五:
            【多诸戏论。】
            『戏论』的范围也非常广泛,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都叫戏论。
            【广营众务。】
            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太多了。『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刚才说过,百丈禅师讲「佛门以无事为兴旺」,怎么可以能多事?那些是多事?我们举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法会就是多事,何况其余!这些地方,向下世尊广说,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佛法修学的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你事情搞得太多,你的心怎么能得清净?应酬太多,不能清净,事务太多,哪里能平等?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怎么可能有觉悟?这些都是「广营众务」的过失。第七句是:
            【种种贪著。】
            这个范围太大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第八是:
            【为所不应。】
            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都是佛不许可的,他偏偏去造作。第九是:
            【妄失正念。】
            妄是虚妄,成天干虚妄的,把正念失掉了。第十句是:
            【修习邪慧。】
            『邪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第十一句:
            【下劣精勤。】
            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乐乎,忙的什么?忙的是三途事业。这个『下』就是三恶道,不是三善道。「下劣」是什么?搞贪瞋痴的,争名夺利,搞这些事情他很精进,勇猛精进,在那里干。末后一句:
            【行迷惑行。】
            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们仔细反省,要有这些毛病,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西方世界是净土,不是秽土。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迷惑不清净,与净土不相应。诵经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跟净土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为什么没去得了?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所以念佛不能往生。这一生当中遇到这部经,这个因缘稀有,想想看,如果还犯这些过失,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如果能够认真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一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2-24 17:48
          回复
            看了这个,就理解为什么要学佛了
            【老弟你好。谢谢你的节日祝福!你的佛号祝福,使我想起了2句诗
            不知恰当否?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红尘无故人。
            信佛可以,但不要入得那么深】
            看看这个,就理解我为什么要学佛了——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谗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我们生存在世间上,不过几十年的光阴,如石火电光,一转眼就过去了。虚幻的梦境是不真实的,等到一觉醒来真是一无所得。我们都是五十以外的中年人了,当我回头看看五十年前的事,真像一场梦!假使以过去的经验作比例来推想未来,那么,就算我们能活到百岁,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很好。自己爱好的理由总是充足的。其实,儒学也含有善缘以及恒久的成分。何不继续崇尚儒学?】
            儒学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依旧在轮回之中,好比梦中说梦。唯有佛教,是彻底觉醒的。
            【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佛教充满了虚幻的东西】
            佛教一点都不虚幻,相反,我们人类所见所闻的都是虚幻的。所以自古就有人间如梦的说法。
            现代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彻底推翻了物质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肉身感官的错觉,宇宙好比一个超级电脑游戏,人类只是其中的动画角色。爱因斯坦早就断言:“所谓物质、时间和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
            一切众生都在大梦中,佛(佛陀的简称)就是彻底觉醒的意思。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望老兄深思。
            【佛法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那为什么人们感觉不到人生如梦,都以为是真实的?】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在无明大梦中轮回了无量劫,早已习以为常、根深蒂固了,根本不知道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是梦幻!即使偶尔有怀疑,也被日复一日的生活与环境所同化了。所以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唯一的。这跟井底之蛙、缸中之鱼和蚂蚁之国是同一性质,如果有高人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世外有世,人外有人,都会认为是虚构的神话。
            不要说无量劫的重复,即使夜间的小梦,都让人迷失自我,难以自拔。夜梦再荒诞离奇,我们也不曾怀疑,不曾省察,人在梦中不知梦,因为梦中感受到的一切也是非常真实的。我们做梦的时候,根本无法否定梦境的存在,执着梦里的一切人事物,就像在现实生活(白日梦)中一样执着。只有醒来了以后,才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是假的,还后悔在梦中没有多享受一点。
            问题是我们醒来后依然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白日梦)当中。我们觉得眼前这个世界非常真实,所以称之为现实生活,难道在梦中不也是如此吗?只要我们依赖自己的感官,就不可能发现真相,就会认为自己的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其实任何动物也都是这样的。
            海中之鱼乐在水中,不知有人,这是必然的事实,即使室内鱼缸里的鱼,也认为自己的世界是唯一的,根本不相信有人类世界的存在。
            下面是模拟浴缸中两条鱼的对话:
            小鱼:啊!我们的世界多么广阔,宇宙是多么神奇,我们是多么伟大啊!
            大鱼:何以见得?
            小鱼:每当我们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从天而降了;每当环境变差的时候,水质就自动成清……
            大鱼:你认为这是你的功劳么?其实在我们所谓世界和宇宙之外,有一个操纵的力量,那就是人。
            小鱼:哈哈!你所说的人在哪里?我游遍了世界(鱼缸)的每一个角落,怎么没见过一个人?
            大鱼:人不在水里,也不在我们的世界中。你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小鱼:人不在水里,那怎么生活呢?
            大鱼:他们可以呼吸空气。他们的力量大得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扔下一点点食物,就够我们吃一辈子。
            小鱼:这不符合客观规律,所以是迷信的产物。人应该和我们一样,在水里用腮呼吸,否则就不可信、不存在。
            大鱼:人类和我们不一个世界,所以不能用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衡量他们。
            小鱼:如果人类真的存在,那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科研为何至今没有发现他们?
            大鱼:我们的科研再先进也跳不出鱼的思维和鱼缸的世界,不能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人类是从哪来的,就否认人类世界的存在。甚至人类都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因为人外有神,天外有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2-24 21:56
            回复
              一个人的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一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就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虔诚、善良,就会有前途;傲慢、刻薄、爱占便宜、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礼记·大学》中讲到“成于中,形于外”,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真诚,是能够从其外表中看出来的。同样,一个人内心不真诚,不管他怎样掩饰自己,最终都会在气质、行为中表现出来。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推断出他将来的灾祸、吉凶,这从历史的记载和现实的经验中都可以得到验证。我们能不能得到可以预测祸福这个能力呢?想要得到这种能力,只要把“至诚合天”四个字做到就行了。我们以真诚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绝不加丝毫妄想分别在里面,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就现前了,一个人的福报就快要现前了。“观其善而必先知之”,我们能够看到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他的福报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们就知道,他的灾难越来越近。小,观察一个人;大,观察一个家庭,观察一个团体。我们要知道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特别是未来的吉凶祸福,应该从这个地方反省。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如果纯善,就肯定能消灾延寿。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就要警惕祸患灾难会一天一天接近了。
              曾国藩写过一本《冰鉴》。该书是根据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对识人用人而做的精辟的总结。《冰鉴》被认为是一部传世的奇书,里面一共有七部分内容,从七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邪正及吉凶祸福。第一就是从他的神骨,即通过眼神的清浊邪正以及骨骼的特点来判断一个人;第二是刚柔;第三是容貌;第四是情态,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第五是须眉,即眉毛主少年时的运气,胡须决定晚年的命运;第六是声音;第七是气色。通过这七个方面,可以完整地对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忠贞奸邪做出判断,这是曾国藩一生识人用人经验的总结。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积聚了正因,正能量,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今欲获福而远祸”,这就是趋吉避凶。“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了凡先生这两篇“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排列的顺序就从这里来的。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
              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我们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讲改过。“过”如果不改,改得不彻底,改得不干净,虽然修善,善里面夹杂着恶,善也不纯,所以善的功就不能够显著。相续里有很多的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阻碍地道功德的产生。所以,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
              如果,只做一种表面的学习,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佛修行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更严重了,知识倒是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更加傲慢,这样必定不会产生功德。好比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杂草,怎么会长出好庄稼呢?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避祸纳福乃人之常情,而“福”是从行善中来的,若不消除业障,就不容易得到福。
              消除业障要从修清净心开始。心乱了,被迷惑了,所以要把心上的障碍去掉,恢复心地的清净。
              配合十善业道来讲,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业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才叫改过。改了过失,才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压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重,会压制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恨心障碍慈悲心,不改嗔恨心,也无法开展慈悲心。所以,首先要改过,然后再积德。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可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3-02 00:08
              回复
                以前广钦长老在建承天寺时,就常以建寺来教育弟子。他的一个弟子,是承担翻译的。有一天,客人来拜访老和尚。
                老和尚都以一句话来回答:“有个人发癫痫了,还以为承天寺是他建的。”每次都是如此。
                后来他弟子才知道,原来老和尚这句话是对他讲的,不是对来访的人说的。老和尚这样教育弟子,防止弟子起傲慢心。
                学佛久了,最怕的就是起傲慢心。
                看到别人吃肉,自己吃素,就觉得别人业障重。看到别人破戒,就觉得自己戒律清净。
                看到别人在看电视,自己在念经,就觉得精进,别人堕落。总觉得自己很有修行人的样子。要是有这个想法,是很苦的,越学佛就越苦。
                只会懂得看到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吸收阴气。这样子越学佛,越往地狱跑。
                比如做善事,不要觉得,我在做善事,别人没有做善事,我有善根懂得积累阴德,别人没有善根。不要有这个想法。
                也不要觉得,我带领大家做善事,我功德最大。如果有这个心态,会很苦,越做善事,越苦。
                大愿法师讲到有个老和尚,建了一座庙。在往生前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抬着他去做官。法师就知道,这个做官,就是当土地神去了。
                因为他执着自己的善事,没有办法得到解脱。做善事的人,要学习虚云老和尚,见了一个庙,就走了,交给弟子管理,坦坦荡荡。
                自己又去云游,去其他地方建寺。这样才会心中没有挂碍。否则,越做善事,越有障碍。那可是苦了。
                还有“功德”的说法。功德只能来赞叹别人,而不要拿来赞叹自己。
                佛开示各种善事和产生的功德,都是为了赞叹别人,让别人对善事产生信心,而不是用来赞美自己的。
                达摩来到东土,梁武帝问他,我是否有功德,梁武帝做了很多善事,但他还是执着自己的善事,一执着善事。
                达摩就跟他说,没有功德。所以我们做善事,不能做自己有功德想,只能做消业障想。
                学佛久了,一定要破除这个学佛相。我们讲众生恶业越来越重,这个众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学佛,自己的恶业会越来越重。
                所以说,要记得,做善事,就当做理所当然的,本来如此的。人活在这世界上,本来就应该做善事,当做本分事想。这样修行才能进步。
                做善事也好,尤其要有本分的心,做坏事会导致痛苦。执着自己做善事,执着自己功德大,也一样很痛苦。
                许多人没有学佛,不知道功德,做事就是理所当然,就是天性,这样子的人,就最快乐。
                所以,千万不要在“功德”上下功夫,互相对比,这样障碍修行。【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3-09 14:05
                回复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是太好了,请世尊慈悲,也能为我解说。”
                  “村长!我如果以‘过去如何如何’、‘将来如何如何’来为你说明苦的成因、苦的灭除,那么,你或许会相信,也或许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长!现在我们都坐在这儿,我就举眼前周遭会发生的事,来为你说明吧,你要好好听,仔细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长!你想想看:你会因为你们村里的哪个人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而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吗?”
                  “会的,世尊!”
                  “然而,村长!是不是你们村里的任何一个人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时,你都会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呢?”
                  “不会,世尊!”
                  “村长!同样是村中的人,为什么你对某人会,而对其他人就不会?”
                  “世尊!会让我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的那些人,是因为那是我所眷爱、关切的人,我对他们有欲爱的缘故,反之,则是跟我无关的人。”
                  “村长!所以依此而类推于过去与未来,可知众生的种种痛苦,不论过去发生的,现在存在的,或是将来产生的,一切皆以欲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
                  “世尊!这真是个殊胜的比喻啊!世尊!真是稀有啊!世尊!您说:‘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真是巧妙的解说啊!
                  世尊!我有一个儿子,名叫智罗瓦西。有一次,智罗瓦西在外过夜,隔天,我起了个大早,马上派人去探望他。当我派遣的人还没回来通报的等待期间,我只能情绪低落地老是念着‘希望智罗瓦西没事’。”
                  “村长!如果智罗瓦西出了事,那你会不会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
                  “会啊,世尊!”
                  “所以,村长!从这件事也可以了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的道理。
                  村长!在你还没认识智罗瓦西的母亲前,你会对她有欲爱之情吗?”
                  “不会,世尊!”
                  “是当你认识她之后,才有欲爱之情产生的是吧,村长!”
                  “是的,世尊!”
                  “村长!如果智罗瓦西的母亲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你会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吗?”
                  “会啊,世尊!”
                  “村长!这也可以让你了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的道理。
                  村长!如果心中有四种爱念,当这四种所爱念的无常变化了,那么,就有四种忧苦生起;如果有三种、两种、一种爱念,当所爱念的起了无常变化,就会有几种忧苦生起。   村长!如果都没有爱念,那么,就不会有忧悲恼苦了。
                  没有爱念的人,不会有忧悲恼苦;
                  没有忧悲恼苦的人,如出水莲花般的超脱。”
                  当世尊这样解说时,驴姓村长当场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惧,合掌对佛陀说:
                  “世尊!我已经超越了。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众,愿意终身为佛弟子,请为我见证。”
                  按语:
                  一、亲情与爱情,是世间人所赞颂与追求的,但在佛陀解脱者慧眼的透析下,这是不离自我为中心的欲爱,是苦的根源。欲爱,都是不离自我中心的,所以,亲子、夫妻间的反目成仇,也时有所闻而不足为奇了,所谓:“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中阿含第九九苦阴经》,《中部第一三苦蕴大经》亦同)就是这个样子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4-08 11:01
                  回复
                    【图片】弟子:亲人在临终的时候,病危的时候,医生说,要是切开他的气管,插呼吸机的话,就可以抢救一下,看我们家属的选择,如果同意的话,就切。现在也有一个人,插了管之后,就靠这个管来维持生命,但其实这个时候,他躺在那里是非常痛苦的。作为家属来说,是随他自然,还是该怎么做呢?
                    上师:这个拿我自己做一个比喻吧。我们人来说,作为一个凡夫,最珍贵的、最喜欢的、最心疼的,就是自己。如果我自己终有一天得了这样的病,完全有选择的权利的话,我肯定会对所有人说,我不要这么做。如果插管子什么的完全有把握治好的话,还是要治;如果完全没有把握,治不好,还要插管子进去,病人难受的时间就更长。另外,所有的家属,也都会难受,会付出很多代价。现在医药费还是很贵的,甚至整个家都会破产的。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样,我的时间到了,你们千万不要给我做。如果你们一定要这么做的话,这不是帮我,是伤害我。他们作为亲人来说,帮助我的心是有,伤害我的心完全没有,他们肯定不会这么做。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我就会这么选择,就不去插管子;如果是我的亲人的话,我也不会选择插管子。
                    弟子:但是他已经没有选择权了,已经在昏迷状态了。
                    上师:假如说我是亲属,他是我的家人,完全是由我做主。这样做,他只是能延长一点生命的时间,但没有任何可能可以治好的话,我做主,就不做。
                    我自己也跟亲人说过,总有一天我会死掉,你们千万不要执着我的身体。我身上别人有需要的,对这个社会有用的,对众生有用的,眼角膜啊,器官啊等等,完全可以捐。我的亲属来说,假如我的父母在世时,取走器官等,会令他们疼痛难忍的话,我绝对不会捐。但是他们断气了,完全感觉不到疼痛的情况下,如果器官有机会捐,我会去捐的。这是对社会有帮助,对众生有帮助的。我们心里说“一定要利益众生,要帮助众生”,我们说过,我们也训练过,但最关键的时候却不做,那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了。对于身体来说,如果不捐的话,过两天要么烧掉,要么秃鹫吃掉,全浪费了。有机会捐的话,还是捐,我完全不执着这个身体,我本人的思想是这样的。
                    但是佛教说,“器官不要切掉,不要破坏身体”,也有这样的说法。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呢?假如说我最亲的亲人,我想捐,但是他心里完全不愿意捐。这种情况下,捐了的话,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他的灵魂什么都知道,他不是发自内心里想捐,这样的话,他心里会生起嗔恨心。这个时候,对他没有帮助。身体是捐了,但是他心里没有产生欢喜心,反而产生嗔恨心,这个捐就会变成他堕落的缘。这样的话,不要捐。
                    假如说我的母亲在世时,我就用各种办法来做母亲的工作。如果器官不是很老,年轻的时候也没得什么病,也有机会捐的话,就各种办法来做她的工作。如果她完全不愿意,绝对不同意,不管怎么样,我肯定不会去捐,不是我做主。如果是她还没有昏迷之前,我跟她做过工作了,她有捐的意愿;最后,她昏迷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由我做主,就可以捐。因为我原来已经做过她的工作了,也知道她有这个意愿,她不会反悔的,所以可以捐。但是如果她完全没有这个意愿,很执着这个身体,这样的话,我做主捐了,虽然是捐出去了,对其他人有帮助,但最主要的,对她没有帮助,反而害了她。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4-08 2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