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成君吧 关注:932贴子:38,615

【资料】“杨文干事件”内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9-03-06 09:43回复
    本文来源摘自《中华传奇·月末版》,作者:北溟玉,原题:《千古悬案“杨文干事件”的真实内幕》
    对于杨文干事件,正史(具体而言,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当中是这样描述的:太子李建成屡次谋害秦王李世民不成,气急败坏的他终于决定铤而走险。武德七年六月,他趁李渊带着世民和元吉去仁智宫避暑的机会,勾结自己的死党庆州都督杨文干,让杨文干为自己招募骁勇,阴谋发动政变。结果,负责送盔甲给杨文干的尔朱焕和桥公山在极端的恐惧之下,主动向李渊报告了这件事情。又气又怕的李渊赶忙召李建成觐见,阴谋败露的李建成只得前来认错。与此同时,李渊也派遣使者宇文颖下诏给杨文干,召其觐见。杨文干见事情败露,便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兵变。为了平息暴乱,李渊允诺,只要李世民平息了叛乱,未来的太子之位就是他的。后来,杨文干兵败被杀。可是,在太子党徒的蒙蔽之下,昏聩的李渊又一次忽悠了李世民,宽宥了胆大妄为的李建成。
    但是,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大量史料之后,此次事件疑点甚多:本文来源摘自《中华传奇·月末版》,作者:北溟玉,原题:《千古悬案“杨文干事件”的真实内幕》
    对于杨文干事件,正史(具体而言,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当中是这样描述的:太子李建成屡次谋害秦王李世民不成,气急败坏的他终于决定铤而走险。武德七年六月,他趁李渊带着世民和元吉去仁智宫避暑的机会,勾结自己的死党庆州都督杨文干,让杨文干为自己招募骁勇,阴谋发动政变。结果,负责送盔甲给杨文干的尔朱焕和桥公山在极端的恐惧之下,主动向李渊报告了这件事情。又气又怕的李渊赶忙召李建成觐见,阴谋败露的李建成只得前来认错。与此同时,李渊也派遣使者宇文颖下诏给杨文干,召其觐见。杨文干见事情败露,便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兵变。为了平息暴乱,李渊允诺,只要李世民平息了叛乱,未来的太子之位就是他的。后来,杨文干兵败被杀。可是,在太子党徒的蒙蔽之下,昏聩的李渊又一次忽悠了李世民,宽宥了胆大妄为的李建成。
    但是,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大量史料之后,此次事件疑点甚多:


    2楼2019-03-06 09:43
    回复
      首先,如果李建成确系谋反,那他为什么非要跑到李渊那里去认罪呢。是的,如果他真的谋反,眼见事情已经败露,与其甘为鱼肉,为何不放手一搏,索性发动政变,拼上一拼呢,说不定还会拼出个柳暗花明新天地呢!
      其次,李建成让杨文干为自己招募骁勇充当卫士和送杨文干盔甲这两件事情并不足以成为他谋反的证据。李建成是太子,他有权力选拔一些素质优良的人来充当卫士。况且,当时的法律并不禁止太子做这件事情。别说太子了,任何一个王爷(包括秦王李世民)都可以这么做。李建成送杨文干盔甲,那很有可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当年老部下的关怀以及对杨文干为己招募骁勇的感谢之意。更何况,他仅仅送了一副盔甲(如果是一万副,那事情的性质肯定就变了)给杨文干。再说了,李建成为什么不写一封密函,白纸黑字难道不会比盔甲的暗喻更加明显嘛,犯得着让大老粗杨文干抓耳挠腮地去费力猜测吗?
      再次,如果真如正史所言,李建成主动承认了谋反的事情,那么李渊为什么还要召杨文干觐见呢?杨文干已经谋反了,你召他,他会来吗?这样做不是摆明了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李渊觉得事件本身有蹊跷,所以他要召见杨文干前来对质,澄清疑点。


      3楼2019-03-06 09:44
      回复
        又次,7月21日杨文干正式发动叛乱,仅仅过了4天,到了25日,他就兵败身死了。如果真是蓄谋已久的叛乱,怎么会出现士兵纷纷溃散、仅仅维持了四天就失败的结果呢?可能的合理的解释是这样的:杨文干的反叛是临时决定,仓促之间他既没有做好士兵的思想动员,也没有在军事上做任何有力的准备,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失败。
        最后,如果说是李建成谋害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就完全没有过错,而且他不仅没有过错,还在平叛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李世民和秦王党理应加以封赏。可是,在事件最后的处理当中,秦王党的杜淹和太子党的王珪均遭流放。可以说,李渊对秦王党和太子党各打了五十大板,这又是为什么?


        4楼2019-03-06 09:45
        回复
          透过以上五处疑点,得出了一个惊天骇地的结论:“杨文干事件”实际上是李世民为了扳倒太子而精心策划的一个大阴谋。
          整个事情的经过实际上是这样的:
          就在太子党不断寻衅对付秦王党的同时,秦王党也策划了一次精妙的反攻。
          武德七年六月,滚滚热浪席卷了整个长安城。
          最近的这几年,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已经让李渊很难受了,偏偏老天爷又来凑热闹。心情烦躁的李渊决定外出散散心,去仁智宫(在今陕西耀县)避暑。避暑归避暑,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不能不管,所以他决定留下太子建成监国,自己带着世民和元吉。把他们几个分开,这样他们就不能掐架了。
          事实证明,这是李渊一厢情愿的想法。就在他自以为得计的时候,他的宝贝二儿子正精心地编织着一张天罗地网。
          据东宫线人的报告,最近太子李建成和庆州都督杨文干书信来往甚秘。太子让杨文干从庆州为自己挑选一些素质较高、体能较好的骁勇做东宫的卫士。而且,太子还打算让自己的部下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送一副精致的盔甲给杨文干。
          李世民顿时感到这是个扳倒太子一党的绝佳契机。


          5楼2019-03-06 09:45
          回复
            他收买了尔朱焕和桥公山。尔朱焕和桥公山到了幽州,就改道直奔仁智宫,在李渊的面前狠狠地告了李建成一状。让太子党的人去告太子本人,这样李渊就不会怀疑到自己的身上。这招借刀杀人,委实是厉害得很呢。
            果不其然,李渊起初并没有看出什么破绽。
            尔朱焕和桥公山向李渊告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建成的耳中。李建成当时就慌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政变的意思和举动。尔朱焕和桥公山摆明了是被李世民收买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正在他慌张犹豫的工夫,李渊的诏书到了。李渊在诏书中只字未提,只是以另外一个借口,召李建成到仁智宫见驾。
            接到了这个诏书,李建成更慌了。父亲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可他偏偏找了另外一个理由召自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李渊确实怀疑自己。
            李渊当然会怀疑李建成。事实上,他下这道诏书正是在考验李建成。他也知道,尔朱焕和桥公山向自己告密的消息肯定会通过李元吉很快地传递到李建成的耳中。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试探李建成。以他对建成的了解,他不相信建成会发动政变。但事情毕竟是发生了,虽然不可全信,但是确实是不得不防。
            所以,他决定试探一下。


            6楼2019-03-06 09:46
            回复
              如果李建成不来,那就说明他心里确实有鬼,确定谋反无疑。如果,他来,那就说明事情本身可能还有蹊跷。
              李建成同样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去吧,万一父亲不听自己的解释,那就是一个死;不去吧,自己就真的坐实了谋反之名,也是一死。害怕,十分害怕。
              他问计于自己的幕僚。
              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占据京城,发兵起事;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高祖那里去承认罪责。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李建成最终选择去见李渊。武德七年六月廿四壬戌日(624年7月14日),建成决定前往仁智宫。他知道自己去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去就死定了,因为他了解他的父亲。
              李建成来了。


              7楼2019-03-06 09:46
              回复
                六月廿六甲子日(7月16日),高祖传召秦王李世民商量此事。李世民提出派遣一名将领攻击杨文干。李渊不同意,他认为此事非普通的叛乱所可以比拟,因为事情关联着太子,所以,可能响应的人十分之多。事到如今,必须派李世民去。
                因为,李世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和太子素来有仇,一定会竭尽全力对付叛党的。为了使李世民出力,他甚至提出了极为诱惑的条件:“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我不愿意效法隋文帝去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就把建成降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后他能够事奉你,你应该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事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
                果然,李世民受了李渊的忽悠,十分地卖力。七月初一己巳日(7月21日),杨文干攻陷宁州。七月初五癸酉日(7月25日),杨文干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他的头颅被传送到京城。李世民捉获了宇文颖,将他杀掉。


                9楼2019-03-06 09:47
                回复
                  但李世民出兵后,很多人都为李建成说话,对实际事态加以分析,指出他身为太子,决没有无故谋反的道理。李渊想想这也是实情,明白根由还在他们兄弟之间的争夺,就把李建成放回长安,仍为留守。李世民出发以后,元吉与嫔妃轮番替李建成求情,封德彝又在外朝设法解救建成。于是,高祖改变了初衷,只以李建成致使兄弟关系不和睦的过错而责备他。
                  李渊虽然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但是也猜出了十之七八。李建成很可能是被人陷害的,但是他在地方培训的私人力量这次闹出了乱子,敲打一下他也是必要的。李世民摆明了就是想当皇帝,而且他不经请示擅自杀掉宇文颖,这个行为本来就有诸多疑点。思来想去,有诸多疑点,但是没有任何直接的有力的证据。
                  不过,话说回来了,不管怎么样,两人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为了敲打二人,李渊把责任推给了太子中允王圭、左卫率韦挺和天策上将府兵曹参军杜淹,将他们一并流放到了巂州。不过,他将李世民的人杜淹、李建成的人王珪和韦挺等流放,各打五十大板,也算对得起李世民了。你们别太过分了,我也不是饭桶。
                  此次反击,秦王党构思精妙,险些成功。这件事情进一步激化了两党之间的冲突。第一轮交手,双方互有胜负,打了个半斤八两,这是太子党所不愿意看到的。


                  10楼2019-03-06 09:47
                  回复
                    从天策上将到文学馆馆长
                    李世民在武牢关一战两克。大唐最为强劲的两个对手——伪郑和伪夏——在旬日之间灰飞烟灭,王世充与窦建德束手就擒,李唐进军全国的障碍被彻底扫清,一统山河、成就千秋霸业指日可待。
                    谁是最大的功臣?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秦王李世民是也!
                    这一回,李世民立下的不是功劳,而是盖世奇功。以三千五百人马对阵夏郑联军三十万(后经证实此数为号称,但联军至少也在十五万人以上),居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得那叫一个漂亮啊!想来三国之赤壁、秦晋之淝水亦不过尔尔。这一战绝对是隋末唐初最为经典的战役。在这场大战中,战神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这场巨大的胜利一下子就把李世民推上了荣誉的顶峰,朝野上下欢声雷动,好评如潮。“秦王李世民”这五个字恰如这夏日的风儿般吹遍整个神州。
                    李唐之有李世民,实乃上天莫大的垂爱!
                    七月初九,东征大军凯旋长安。在为凯旋大军举办的入城仪式上,李世民出尽了风头。他身披金光闪烁的黄金战甲,一马当先,驰入城中。李元吉等二十五员威风凛凛的大将簇拥着王世充、窦建德等战俘逶迤随行。一万骑虎虎生风的铁甲战队紧随其后,刀锋似冷月,枪尖闪寒光。
                    李世民策马直奔太庙,向祖先的灵位献上王世充、窦建德以及隋朝皇室的车驾和御物。随后,又举行了盛大的清点战利品的“饮至礼”。简直是帅到不得了。
                    事实证明,李世民当初的坚持是正确的。老李不好意思夸儿子,便一个劲儿地夸奖封德彝:“你们的坚持是正确的。当年晋武帝身边有个贤臣张华。卿就是我的张华啊!”
                    这一年,李世民只有二十三岁。正是男人一生中最好的时节。年纪轻轻,就有如斯成就,正应了那句“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古谚。伴随着这场巨大的胜利,李世民那颗膨胀的心儿也飞到了云端。在父亲满含鼓励与喜爱的目光中,在兄长建成充满嫉妒与无奈的眼神里,在群臣百姓如仰望天神般的眸子中,李世民隐隐读到了一种可能。
                    在刹那间,他突然觉得,老爹屁股底下那把金灿灿的大椅子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那个东西或许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同样是李家儿郎,同样是嫡生儿子,自己比大郎更有才华,更有能力,更有威望。难道仅仅因为比平庸的大哥晚生了那么几年,就要被永远剥夺当皇帝的资格吗?这样公平吗?
                    天底下的很多事情往往都起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或许,我应该试一试。一颗野心的种子悄然地在李世民的心中生了根。


                    11楼2019-03-06 10:34
                    回复
                      十八学士登瀛洲
                      大胜归来的李世民声誉如日中天,风头俨然已盖过太子李建成了。
                      李建成当然也有些着急了。他每次看到这个弟弟时,都会油然生出一种前浪即将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无奈感觉。是啊,有这么一个能力超强的弟弟在身边,李建成的日子确实过得不舒坦。
                      他总是隐隐觉得,二郎世民似乎对属于自己的那个皇位起了觊觎之心。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这只是李建成本能的直觉。这种直觉告诉他,他的弟弟似乎不止要从他的大锅里分上一杯羹,而是要把整个大锅儿都搬走。
                      当然,李建成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一母所生,血浓于水,不到万不得已之时,怎能骨肉相残,兄弟阋墙?况且,李世民羽翼已丰,秦王党已现雏形,想要动他,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也许在最初的日子里,李建成确实是一个忧天的杞人。可是,随着功勋的累积和野心的膨胀,现在的李世民真得对皇位产生了浓厚兴趣。李建成的杞人之忧终于变成了现实。不就是想要证据嘛,李世民并没有让李建成等待太久。
                      解决掉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后,其他的割据势力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可蹦跶得了。李渊也没有再让李世民带兵征战。起初,李世民以为这是老父对他的关爱。直到后来,他才知道了李渊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个是后话了,我们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眼看着“海内渐平”,老爹也不再让自己操劳了,于是,李世民便发展出了一个新的爱好——谈“文学”。
                      很明显,李世民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因为他无论干什么,都要搞出大的动静来。这不,他不光自己谈“文学”,还拉着别人一起谈。为了谈得更好,李世民甚至还斥资修建了一座文学馆。
                      李世民把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音序)、于志宁、苏世长、薛收(后薛收死,又补刘孝孙入馆)、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以及许敬宗等十八个文人墨客吸纳到文学馆中。
                      李世民还授予他们“学士”称号。他对十八学士礼遇有加,命大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像下书写各人的名字、爵位、乡里,并叫褚亮一一作出像赞。不仅如此,他还让人把这些肖像、文字说明及赞语珍藏于书库,以流传后世。
                      十八学士所享受的待遇和荣誉,很快就传遍了文人圈。当时的士人都以能够进入李世民的文学馆为荣。他们认为,进李世民的文学馆就好比“登瀛洲”。众所周知,瀛洲是我国古代神话当中的神山。这些个士人的意思就是说,进入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就好比来到了神仙居住的瀛洲,能享受到神仙般的待遇。当时的风雅之士,就把杜如晦等十八人进入文学馆这件事称为“十八学士登瀛洲”。
                      应该说,这是初唐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但正是这件盛事,为李建成对李世民的怀疑提供了肯定的证据。因为,李世民办文学馆,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其意不在文学,而在乎政治也!


                      13楼2019-03-06 10:35
                      回复
                        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学馆
                        为什么说李世民挂羊头卖狗肉呢?
                        因为,这个所谓的文学馆根本就不讨论诗词歌赋之类的文学东东,他们研究的是一种更加复杂和繁琐的东西。这种东西的英文名字叫做“波利缇克”,中文名字叫做“政治”。史书里面就明确说了:“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看看,讨论的是“政事”,并非文学。
                        李世民将十八学士分为三组,每组六人,轮流值宿于秦王府。李世民每次入朝归来或军务闲暇之时,都会与当值的学士们讨论古籍中的治国之策,评议前代的政治得失,经常会讨论到深夜。
                        由此可见,十八学士实际上就是一个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首的专门为李世民服务的政治决策集团,换成我们当下的时髦词汇,就是“智库”。如果大家对贞观朝的历史了解较多的话,你就会惊叹这个文学沙龙云集了一个多么豪华的阵容啊。其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其他人的知名度虽然没有他俩那么高,但是在贞观朝他们都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要建文学馆呢?有人说,“文学馆”的建立是太宗李世民由“崇武”转变为“尚文”的一大标志。小玉听了只觉头晕。首先,并不是李世民偃武修文,兴趣转变了,而是之后的统一战争,他老爹不用他了;其次,当上了皇帝的李世民也没见得有多“尚文”啊,灭东突厥,平薛延陀,击吐谷浑,征高句丽,打得不亦乐乎。
                        他建文学馆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自己招募人才。
                        与李建成不同,李世民常年在外带兵。他征战多年,晋阳起兵、问鼎长安、攻拔薛举、讨平刘武周、剿灭窦建德、收服王世充……这些大仗要仗,哪个他都没落下,哪个也少不了他。唐初的军事斗争基本上被李世民和他的将领们承包了。沾着李世民的光,秦王系的将领们也迅速地成长为大唐军队系统的中坚力量。在军界,李世民有着相当深厚的根基。
                        可是,在政界,李世民可就要比李建成差多了。因为,李世民和政界的人打交道的机会少,身边也缺少有思想、有能力的大臣。他开办文学沙龙,一是为了笼络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二是为了弥补自己在政界根基浅薄的劣势。
                        这其中就有猫儿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啊,一个藩王,放着娴雅恬淡的日子不过,又是拉拢军界的人,又是在政界培养势力,他这是想干嘛呢?答案岂不是昭然若揭?
                        文学馆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终于被李建成掌握了。脑海里一直以来的猜测最终还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李渊可以不管不问,但是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可就坐不住了。现在,二郎世民的手是是越伸越长了,居然伸向了本该不属于他的东西。于是,李建成就在脑海里把李世民由亲人划到了敌人一边。
                        事到如今,什么兄弟情谊啊,什么手足情深啊,什么血浓于水啊,全都靠边站。李世民固然有他的金刚棒,李建成也有自己的降魔杵。究竟谁是骡子谁是马,咱们拉出来遛遛!


                        14楼2019-03-06 10:36
                        回复
                          后来,窦建德造了反,当上了夏王,成了一国之主。但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每次战后都要缴获大量的战利品,可是他从来不拿一针一线,全部赏赐给自己的部下。和王世充的矫情做作不一样,老窦终其一生,始终都是这个样子。
                          很多义军领袖一朝称王后,就忙着营造豪华的宫殿,充实自己的后宫,丰富自己的性生活。可是,我们的老窦不一样。他住着普通的屋子,全家包括正妻曹氏连小妾加上丫环才十几个人而已。
                          他侠骨柔肠,义薄云天,是真正的大英雄。但正因为他是英雄,所以他必须得死。果不其然,英雄窦建德和奸雄王世充同样是投降,但却遭到了不同的对待。王世充被赦免(后在贬往四川的途中被仇人所杀),窦建德却于七月十一日在长安被斩杀。
                          窦建德被杀害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原先的那些部将无不痛心疾首,恨不得生吞活剥了李家父子。可惜啊,成败已定,终归也只能是徒发愤慨了。树倒猢狲散,众人自行解散,返回故里种地去了。
                          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完满,但事情好歹是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然而,就在这个本该息事宁人的时刻,李家父子的一个错误决定,却激起了轩然大波,险些儿把刚刚缔造的大唐给搭了进去。
                          李渊和李世民十分担心窦建德的部将会再次勾连起来,兴兵作乱。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他们转而实施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大肆搜捕、残杀窦建德的旧将。身在洺州(昔日大夏王国的首都)的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人是惶惶不可终日。最担心的事情果然还是发生了。他们很快被洺州的地方政府告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朝廷要征召他们几个到中央报到。
                          对范愿等人而言,这绝对是晴天一记霹雳。


                          16楼2019-03-06 10:37
                          回复
                            左膀右臂
                            老李为什么会想到罗艺呢?原因大致有三:一来,幽州距离山东很近,让罗艺出兵,既便宜又高效;二来,罗艺有过人的军事才华和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三来,罗艺手下有不少能人异士。
                            在民间传说当中,罗艺手下有一支战斗力极其恐怖的王牌骑兵部队——燕云十八骑。这支部队总共只有十八个人。他们个个身着寒铁战衣,腰佩圆月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披一件黑色披风,踏一双胡人马靴,负一张黄杨大弓,配箭十八只。他们只在大漠地区活动,很少进入中原,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罗艺,只有一种人见过他们的真面目,那就是死人。每次他们出现的时候,都会给敌人带来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实,神马燕云十八骑的,都是浮云,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罗艺真正的得力助手是他的左右护法薛万均、薛万彻兄弟。薛氏兄弟和他们的父亲薛世雄很早便追随罗艺了,“俱以武略为罗艺所亲待”。
                            薛老爹在征讨窦建德的时候,被人家打得大败而归,回来后不久就气死了。从此,薛氏兄弟与窦建德结仇。武德元年年底,两兄弟随罗艺一起归附了李唐,罗艺被任命为幽州总管,哥哥薛万均被朝廷册封为上柱国、永安郡公,弟弟薛万彻则被封为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薛氏兄弟都是将帅之才。罗艺投诚后不久,正赶上窦建德引十万人马来攻打幽州,罗艺打算和窦建德死磕。但是,薛氏兄弟却另有高见:“敌我实力悬殊,此时出战,必败无疑。我们不如出老弱士卒背城列阵,等到敌人渡河来攻的时候,我们便率预先埋伏好的精骑百余趁势击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罗艺采纳了这个意见。一切果如薛氏兄弟所料,窦建德挥师渡河,刚渡了部分人马,薛氏兄弟即带领百余精骑展开突袭。窦军仓促不及,罗军一起杀出,窦建德大败而归。
                            第二年,窦建德又来了。这一回,他带了二十万人马,誓要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拿下幽州。这次的战斗十分惊险惨烈。窦建德的人马都已经登上了城垣。关键时刻,还是薛氏兄弟力挽狂澜。他们带领数百名敢死之士,通过地道,绕到了窦建德大军的背后。前后夹击之下,窦建德再次遭到失败。
                            罗艺接到李渊的敕书后,即刻点起本部军马,南下进攻刘黑闼。无论是他,还是薛氏兄弟,都没有料到,这次南下竟然会使他们的人生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转折。
                            罗艺军与李神通军在冀州城下会师。五万气势汹汹的唐军与刘黑闼的一万多人马会战于饶阳。唐军连营绵延近二十里,声势浩大,而刘黑闼军由于人少势孤,只能背靠着饶河大堤列阵。从场面上来看,这场即将展开的会战十分具有戏剧性——众寡悬殊。不过,最终的结果更富有戏剧性——以少胜多,李神通、罗艺望风而逃,薛万彻、薛万均被生擒活捉。
                            李神通名字叫得贼拉响,打起仗来却是一个稀松,本就是个庸人。但罗艺等三人可都是当世杰出的将领。他们输了,不是因为他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是因为刘黑闼比他们还要优秀,还要杰出。
                            刘黑闼挺会玩儿,将薛氏兄弟剃成了秃子,当做驱使的奴隶。薛氏兄弟找了个机会,又逃了回来。罗艺见胜利无望,只得带兵返回了幽州。


                            19楼2019-03-06 10:39
                            回复
                              着急的太子党
                              刘黑闼依然在前进。十月陷瀛州,杀刺史卢士睿。十一月,陷定州,杀定州总管李玄通。窦建德的旧部纷纷起兵,杀死唐朝官吏,响应刘黑闼。十二月初三,陷冀州。十二日,刘黑闼大破李唐常胜将军李世勣,斩首五千级。十四日,刘黑闼收复原夏国首都洺州。二十四日,陷相州,刺史房晃被擒,右武卫将军张士贵突围逃走。紧接着,刘黑闼又接连攻陷了黎、卫两州。
                              至此,刘黑闼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原先窦建德的地盘儿。他又派人出使突厥,与突厥新任可汗颉(音节)利结盟。颉利可汗派俟斤宋邪那率领突厥骑兵随刘黑闼征战。紧接着,老刘又与高开道、徐圆朗等势力结为同盟。
                              李唐遭遇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数路唐军,一路败得比一路惨。刘黑闼迅速雄起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引起了朝野的强烈“地震”。形势危急啊,由不得李渊父子不认真对待了。
                              不用说,在这种关键时刻,朝野上下都把目光锁定在了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秦王李世民。舆论很快就把李世民推到了历史的潮头浪尖之上。让李世民带兵东征刘黑闼的呼声空前高涨。
                              这种情况可把两个人给急坏了。他们是太子中允王珪和太子洗马魏征。从官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李建成的人。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氏。王珪少时,家中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但是,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个性雅澹,少嗜欲,而且志量沉深,能安於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他的叔叔王頍(音跬)是个明眼人,常常慨叹:“我家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即位。他的弟弟汉王杨谅在太原起兵,反对兄长隋炀帝。王頍是杨谅集团的骨干分子。杨谅失败以后,王頍被杀,王珪受到牵连,只得逃入了终南山,时年三十四岁。他一直在终南山隐居了十多年,期间结交了两个好朋友,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渊入主长安以后,有人向他举荐了王珪。老李就任命王珪为世子府谘议参军,成为李建成的重要顾问。不久,李渊称帝,李建成被册封为太子,王珪也被升为太子中允。随着李氏兄弟权力斗争的展开,王珪也渐渐地与两个好朋友站到了对立的阵营。
                              魏征的知名度可就要大得多了。但凡是知道点儿唐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魏征这个人。此人乃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气的直谏之臣,其名文《谏唐太宗十思书》更是振聋发聩,名扬千古。


                              20楼2019-03-06 10: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