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82,881贴子:11,984,236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我才疏学浅,很多书还没看过,有些因题材方向,比方文学,我根本不打算阅读,对那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其次,我打算简介近三百套我看过,且认为是有点价值的才分享,有些看过但不屑一提的,不会介绍。维基与百度、书本简介目录,这些能找到的资料,我不打算著墨过多,只谈我的读后感、诸本分析比较优劣、如何入门等。个人的读报告,就肯定是主观,有些书可能赞过了头,有些书可能贬至不在这里介绍,求轻喷。
最后,只谈三国内容的相关部份,其他朝代的忽略了。
对初入门者来,廿四史虽是最最原始的文献资料,但要有相当的古文阅读水平,而且还要懂得如何从诸纪传,找出相关的内容,才能掌握一件事的基本轮廊,这绝对不是脑内全无概念的入门者先阅读的书,尤其是诸制度。
简述三国历史的通史,是首选。
黎东方、吕思勉、何兹全、张大可等诸位大家,都写过三国史。如果要我推荐,我首选我的启蒙本:马植杰的《三国史》。因为在各环节(政治兴衰、经济、官制、文史哲)都介绍的前提下,还讲述了诸外族。
有个基本概念后,还是建议认真懂最最原始的史料,其他人的相关著作,哪怕是权威,也不见得全对,根基打稳了,能事半过倍,否则也只是停留在你看过的那几本书,那几位作者的复读机。
所有著作,作者引用的原文,一定要自己翻查一次,资料是对但写错出处,还是小事;断章取义或推论力度不足,才是大事。
至于简牍,虽然是出土的原始资料,但没有足够的底子,强行阅读反而会无法有效理解,故我的排列虽是放在基础史籍之后,但其实应该是有相当的资历才建议阅读。
关于读史方法,入门书以下三选一:《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发微》、《治史三书》。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9-05-14 22:16回复
    以下是分类,每个大项中又有细项:
    一、基础类
    (政治3楼、字典4楼、地理5楼、汇编6楼)
    二、简牍类
    (走马楼吴简7楼、其余诸简8楼)
    三、经济类
    (经济9楼、货币10楼)
    四、传记类11楼
    五、制度类
    (地方行政含都督12楼、选拔考课13楼、官制14楼、封爵及礼制15楼、兵制与法制16楼)
    六、历史地理、战争类
    (历史地理17楼、政区划分18楼、战争19楼)
    七、文化思想、社会类
    (文化通史20楼、儒道佛21楼、社会生活22楼、士族23楼、少数民族24楼)
    八、政治类
    (政治25楼、史学26楼、地区史27楼、考古28楼)
    九、论文集类
    (历朝先贤29楼、已故名家30楼、知名学者31楼、研讨会32楼)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19-05-14 22:16
    回复
      一、基础类
      政治篇
      《三国志集解》、《后汉书集解》、《晋书斠注》
      三国史范围内,最详尽的注解本,不但有作者及诸先贤的分析、不同史料的取舍理由,也附有同一个人其他事,能散见于哪里。对有一定基础的入门者来说,是最快上手的。
      《宋书》、《梁书》、《隋书》
      其实也就是应用一下职官志、郡国志、经籍志之类,其中梁在讲述诸夷,往往有以前所没有的内容,可供参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如果有兴趣族谱的话,反正我不太相信这东东。
      《续后汉书》
      抛开萧常和郝经的蜀汉正统论,还是有异于廿四史的资料,可能反是比百讷本更早的原文,可用来纠错;也可能只是他们的见解,那就可能对,也可能错,故要具体分析案例。不能说是完全无用之书,但也不是必读不可。
      《八家后汉书辑注》、《九家旧晋书辑本》、《众家编年体晋史》、《三十国春秋》
      三国相关内容其实真的很少,有些更见于注引,如张璠《后汉纪》。对比之下,《九家旧晋书辑本》的内容相对较多,可以让我们一看臧荣绪《晋书》,也就是今《晋书》的底本若干面目,是较有价值的地方。
      《后汉书稽疑》
      对比起集解的诸事考异,曹金华更著眼在底本的校勘,其八千五百条札记,让读者更容易的应用正确字眼、支干等。
      《三国志校笺》
      赵幼文有部份见解,比卢弼更出色和合理。引用了萧常《续后汉书》、郝经《续后汉书》、《建康实录》等校对,也是其优点;应用武英殿底本而舍百讷本,这点见仁见智了。综合来说,也不失为值得一购的本子。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其实这个按以前的排列方法,不算正史,但这部地方史,补充了很多蜀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地方史。当然,也有部份与《三国志》相左的内容,入门者没有头绪时,任乃强的注译能帮助你。
      作为首届国家图书奖的得奖作品,其实真的不用再多**墨,总体来说,意见基本正确,注译有时超出原文数倍,算是其他的参考意见;在校对底本方面也可见其功力。
      当然,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也值得一看,尤其它是简体横版,对很多人来说,比任乃强的舒服。所以要因人而异,好像对从小看竖版繁体的我,完全没区别。
      《建康实录》
      其实可以说是吴版纪,补充了很多《三国志》没有的内容,比方步练师之名;因有《资治通鉴》所引用的内容,比方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
      同时因很多与《三国志》相左的内容,后记的校勘之功用,是时候发挥了。
      中华书局版对比上海古籍版,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较差劲的校勘。
      《校补襄阳耆旧记》
      是难得补充荆州士人、地利、风俗的史料,尽管黄惠贤在多年后,不太满意自己的校注版,但仍是目前为止最佳的辑本。
      胡注《资治通鉴》
      时间和诸史料的取舍,通鉴毕竟是集北宋的精英来编著,有相当的权威性。胡三省的注解,中规中矩,有对有错,但大体上还是能引用。
      《后汉纪》
      东汉编年体,还有很多内容是《后汉书》、《三国志》所没有的,可惜的是在曹操迎刘献后,著墨不多了。以周天游校注的版本为佳。
      《世说新语笺疏》
      魏晋之际史家所在的环境,迫使他们有不少曲笔;裴松之虽注引了很多南朝时尚存、现在已散佚的诸史料;《太平御览》这些类书虽搜集了不少唐、宋时的史料,但对比南朝来说,应该丢失了不少。
      《世说新语》及其所注引的诸史料,填补了空白。有不少大家也注译,当中以余嘉锡先生的最为详尽,且是以比较哪条史料更可信为主,最适合三国研究者。
      如何阅读运用?可先从后记,以笔画数查出四角号码,然后以号码找出相关人物,再远用查纪传的方式,查遍你认为是该事件的相关人士。虽然较麻烦,但对比大海捞针,已经是不错了。
      书中同一个人,随时有十多个写法,人物索引真的节省了很多时间。
      《太平御览》
      这部类书罗列了诸多已散佚的史料,有时或能反正百讷本原文是错误:逍遥津之战战徐盛失的不是矛已是牙旗,因为那条资料是被编入牙部,对比百讷本误书一字与不置矛部而误置为牙部,可能性已前者为大。通过关键词搜索,如人名、事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此书。
      《艺文类聚》
      唐四大类书之一,有《太平御览》所没有引录的史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取材上与其他类书,达至事与文兼。
      《通典》
      食货等制度史,尤其是礼制,收录了诸书没有的内容,是神作;地理就免了,年份校正很糟糕,黄初三年已死的张辽,居然在州郡一,介绍曹丕黄初六年留张辽屯江都;兵和外族基本只是整理,用途不大。
      《唐六典》
      相对于杜佑的包罗万有,这本更专注于官职,且有部份《通典》所没有的内容,研究官职不得不翻查。
      《文献通考》
      好坏参半,错误也不少,也有不少杜佑所没有的内容。其实《通典》对大部份网络业余爱好者来说,已经足够。
      《汉官六种》
      研究汉礼制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始史料,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不过,东汉制未必全盘等同魏制或蜀汉制,而且诸人所书的,两汉的区分不明显,没有一定的基础下,绝不建议优先阅读。
      《风俗通义校注》
      应邵著,没错,就是迎曹嵩失败,怕被降罪而逃往袁绍的泰山太守。研究汉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以王利器校对版最佳。
      《抱朴子》
      由于葛洪先祖仕吴,其《吴失篇》是研究吴末的重要文献记录;其总结汉末的诸多弊端,同样一矢中的。对入门者唯一的困难是,因为葛洪有不少地方是以古讽今,所以说的情况往往不是汉末,而是东晋时。当然,此书也是研究道教史、医药化学史所必读的。
      《三国史记》
      这本其实是韩国史料的中译本,算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东北亚史。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9-05-14 22:18
      收起回复
        字典篇
        其实不是一般人的词典,而是引用了诸条史料后,加上少许个人见解的。
        《汉魏制度丛考》
        对入门者来说,对很多很多的专有名词、制度,是沒有一个清晰概念,杨鸿年这本在众多文章中也必定是参考书籍,能助你了解宫內外、官制、地方等诸多制度,并罗列了若干汉魏实例,基本全都适用于三国时代。
        《三国会要》(钱仪吉著)
        其实还有杨晨著本,不过年代久远,一般人也未必有机会一睹并购买。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序中已强调钱本的优点,应当属实,否则也不会印刊。此书正如唐长孺所讲,罗列了诸多史料,也是有用之书。读者可以马上翻查礼乐、职官、选举、食货、兵、刑等诸多笵畴。
        《九朝律考》
        真的不用多加介绍,中国法学史首部钜著之一,简单分类后让读者容易按朝代和条目查找、整理诸书刑法志以外的其他案例(包括律家)并附上看法,是其优胜之处。
        《两汉太守刺史表》
        严耕望先生罗列诸书、碑石资料,对两汉的各在职人员,作出了在任的先后次序估算。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方便查阅各政权的民变资数与规模、发生时间、外族民变。
        《金泥玉屑丛考》
        可惜只是写至宋的诸物价考,列出的诸多原始资料(食物、蓄、田宅、奴婢、刀剑等),省却读者的很多时间。以汉、汉晋河西、魏晋南北朝三章,适合三国史。
        《汉唐礼制因革谱》
        节录礼仪相关事件以编年体形式汇释,解释部份採集众家意见,对于只知年号或某帝时的事件则附于该帝最后部份。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整理后,可补陈寿的不足,但其错误也不算少,慎重。
        《武经总要》
        古代中国首本系统整理阵法、兵器的著作。
        《考工记》、《梦溪笔谈》
        有兴趣研究科技史的朋友,必读的原始资料。
        《隶释》、《隶续》
        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集录和考释汉魏晋石刻文字的专著,同时也是同类著作中的姣姣者。这点已经足够。很多文献所沒有的资料,只能靠金石文来填补。严可均也辑录了,故不一定需要另购,除非你要找碑阴的人们与其职位。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9-05-14 22:18
        收起回复
          地理篇
          《元和郡县图志》
          以年代最早、资料较齐全为衡量标准的话,此书是最符合条件,尽管河北道四、山南道一、淮南道已佚,犹幸中华书局版从各文献中辑录了。他们的校勘功力,中规中矩。当地名胜、地方简介、座标等,能补诸书地理志的不足。且往往有廿四史所沒有或不同的內容,比方全琮攻白帝、陆逊破备后还屯夷陵备蜀。假设不知道名胜名称,或只是想搜索一下当地有沒有所需的资料,无法运用索引,怎么办?谭图第五册能帮你,前提是你要大概知道在今地大概方位,然后查找是唐哪道哪州。
          《太平寰宇记》
          可算是李吉甫的威力加强版,补入了风俗、名人等诸多资料,在州郡变革过程,是最给力的文献记录。但也不是完全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缺点也不是沒有,太过宏大,随时有同一名胜,在不同卷有不同的方位等资料,出现前后矛盾,但仍不失为必读地理书之一。
          《读史方舆纪要》
          其校勘本的功力,完全被前两本比下去。顾祖禹总结罗列了诸家地理之说,古代地理书籍,无出其右是其优点,缺点是他无法一一亲至当地,也无法校勘所有错误,结果很多时候连错误也照抄不误。不过,也不是沒有纠正《水经注》等书之错误的。对入门者来说,清的地理与当代相当接近,方便查找。
          《舆地志辑注》
          南朝陈人顾野王所著,比唐李吉甫还早,惜大部份已散佚。参考价值是远远不如前三者,但也有他们所沒有的內容,比方镇江铁瓮城的描述。
          《汉唐地理书钞》
          《舆地志辑注》其实就是从这书辑录回而成,是对已散佚的宋以前,诸地理书的辑录本。不过,那些已散佚的诸本,史料价值真的不如前三者。
          《晋书地理志校》
          孔祥军对《晋书.地理志》的校注,意见大致正确。
          《水经注校证》、《水经注疏》、《水经注图(外二种)》、《永乐大典本水经注》
          入门者建议先看校证,因为是简体横版,优点是在陈桥驿校对下,其底本是诸本中最佳,也在注释中解释了取捨各版本的原因。
          有初步认识后,才建议看杨守敬的疏,因为排版混乱,且注解的比重,往往比郦道元的原文还要多,查找极不容易,随时得物无所用。
          杨守敬绘的图最详尽,但董祐诚和汪士铎仍有局部优势,不能完全被除代,以及参考古代绘图史,甚有价值。江士铎的图,优点在于他不只是简单的绘图,还有补充:比方从《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二》补入滁水、最后数页的诸补图(居延都野黑弱水、洛水等),今有陈桥驿的校释版。陈桥驿写的郦学概论,绝对能让读者对《水经注》的历史,有深刻认识。
          永乐本其实才是更原始的版本,无论在分卷、句子排列,也与今流行本有所不同,是高手向校勘的参考资料。
          《水经注地名汇编》
          其实就是类似《史记人名索引》之类,以《艺文类聚》的方式,陈桥驿按山岳、浦等方式,整理列印,方便查找。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9-05-14 22:19
          回复
            汇编篇
            《文选》
            精选了诸文体的佳作,萧统等所编、李善的注解,也有历史价值。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
            引用诸文献、碑文,基本收录进所有人物的文章,严可均的神作。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如关羽、周瑜,是被编进《全后汉文》內。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录的诗歌总集,可补严可均在文艺方面的空白。以诗证史,特別是人物关系中,是可运用的手段之一,但需小心引用。
            《曹操全集》、《诸葛亮研究集成》
            三国最热门的两位人物,內容有比严可均为多的地方。《曹操全集》除校注外,还引录各朝点评。《诸葛亮研究集成》,把有所争议是否伪作的,也辑录进,还有其事跡、评价、诗词曲赋等。
            《三曹资料汇编》
            对三曹、建安七子的后人文学评价的总汇。
            《二十五史补编》
            其中有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万斯同的诸方镇表,其罗列的原始史料或个人见解,是旧历史界之颠。
            当然也有简化版:《三国志补编》、《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如何取捨要看个人决定。
            《三国职官表》中列出的官品,不但不适用于蜀汉与吴,连曹丕时期是否能应用都成疑问,其实如果只把这表,看成是列引出所有在职人士的索引,会较合适。
            诸方镇表沒有列明资料来源,故未必准确,往往要查找前任或后任者,才能推论出该都督、刺史的在职时间,是否正确。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3楼2021-05-18 14:10
            回复
              二、简牍类
              长沙走马楼吴简篇
              《走马楼吴简佃田、赋稅词语研究》
              吴简初出时,太多首见于史的新词,加上公布的材料不多,众人对名词解释自然是众说纷纭。随著公布的材料越多,史家也开始大规模整理并尝试找出共通点,这本算是二十年的小总结,作者整理了诸说并尝试找出最可信的解释,算一本不错的字典。最后还小结本书的研究价值。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语词汇释》
              沈刚这本词典收入的词汇比陈荣杰那本多,但基本只是节录众学者论文中的解释,所以一个单词可以出现几个完全不能兼容的见解。
              《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
              高敏本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专家,犹专经济、简牍等范畴,故他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反映在馀力田、常限田、诸吏、复民问题、口钱与算赋、戶等诸多问题上)。最大的不足,但不是高敏的问题,因为他是马上应用资料,而不是按日后陆续整理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上的编号,故如需应用当中的资料,需要查找一下到底是田家莂,还是壹至叁哪卷。
              非常浅白易懂,入门者首选,以此了解简牍类丛书的方向。

              《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

              高敏主编的经济史,最大的遗憾是在吴简发掘前已刊,无法运用新出土的简牍。蒋福亚的屯田和商业篇,能补缺憾。当然,还有从《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篇,分析亩租率、剥削率、斛加五升的定义等等,也是有用的经济史资料。
              《汉唐籍帐制度研究》
              张荣强这书,是建基于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题目《汉唐籍帐制度研究---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顾名思义,全书是以吴简为核心,再辅以一些秦、南北朝、唐制的论文而集结的论文集。
              戶籍,是任何政权都赖以为生的根本,但受限于史书的局限,以往人们也无从研究,直至新出土资料为止,才打破这局面。尽管是吴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大体反映出汉制,因为还有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相辅。算卒的解释,尤其重要。戶品、事的涵义、免役试释三篇也能填补以往相关领域的不足。附录两篇,算是整理当时吴简刚出土时,诸位学者的意见基础上,再加上其相当见解。內容可能已相对落伍(对比现在)。
              由于是其以往的多篇论文集汇编,一些前提,无可避免的有相当的重复。
              《走马楼吴简初探》、《走马楼吴简续探》
              于振波在简牍方面功力深厚,惜这两本书为台版,內地读者不易弄到手。续探有些章节就是初探的补论,所以也可视为上、下册。根据其人手笔录的近三千条数据,按人口、性別、分类(吏民、师佐、奴婢),以文献记录所写的准则,界定了小、大、老的类別后,各年龄段列出所统计的数值(续探附录二列出出自哪条),社会基层民风(戶的结构、适婚年岁、自残避役、奴婢)、经济(屯田限米、师佐、吴调、筭与事)、有争议的话题(里与丘、私学身份)等诸方面,见解精辟。
              《长沙走马楼三国竹简研究》
              沈刚整理诸家并有自己的见解,在一些经济的环节上,与蒋福亚意见相左,比方地僦钱。第一章解释简的格式表达,也算是入门;师佐算是对唐长孺《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一文,以出土资料作补充。
              《长沙走马楼吴简书法研究》
              为研究钟繇、王羲之渊源研究提供直接素材,最后附以天发谶碑碑、新疆晋三国志残卷对比的考察。
              《长沙走马楼吴简书法选粹》
              无点评的精简纯图版,分木牍上下、竹简小木简、大木简签牌封检四本,精选各史料与书法艺术兼备的代表性吴简,彩图附译文,如许迪案、各种稅帐简、发遣、入仓、君教、名刺。
              《长沙简牍研究》
              收入少量马王堆与长沙东牌楼汉简,主要是走马楼吴简,早期至最近的都有收录。范围极广,包括军事、法律、戶籍、家庭结构等。史书与简牍相结合并比较各朝,尝试从中解读并可能把该现象的出现时间推前。
              《三国吴简文字研究》
              总序是中国文字演变史的简介,本书整理吴简壹贰叁后所得数据,并节录一些经典字例图,对比小篆、秦汉简帛、东汉石碑和唐碑,比较横、竖、撇、捺、折、点、提、钩弧和曲十种笔画,吴简提供隶书过渡至楷书的大量实例。也整理了异体字及分析成因和草、行书的笔形。
              《吴简研究(第一辑)》、《吴简研究(第二辑)》、《吴简研究(第三辑)》、《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其实就是从走马楼吴简发掘至今,诸学者对各个专有名词、现象、制度等的各自看法,所以有不同人士的意见相左的情况发生。
              《嘉禾一井传天下---走马楼吴简的发现保护整理研究与利用》
              这是长沙简牍博物馆在吴简出土廿年的一个小整理,交代了如何发现抢救、简介一下长沙郡历史背景、如何用科技妥善保管、记录整理它们的次序为复原为籍留下基础、博物馆的管理及接待各方人士。最后是对各研究文抽取具代表性的,简洁简介一下。
              但上述诸书有一个根本性的缺憾,肆至玖卷的內容,还沒来得及引用,随时因为更多的资料,推翻前说。
              《走马楼吴简采集簿书整理与研究》
              凌文超尝试从挖出来的盆号归类,对照揭剥图和竹简內容,整理并列出其相关內容后(包含肆至染的新內容),欲还原本来面貌---簿。从单独的牍提升至簿的层面来研究,这就是有突破方向的尝试。首尾两章算是总结他的出发点并简介研究方向:戶籍、叛走者、兵曹徒作部工师、库帐簿、隐核波田簿。大体方向应无误,但对比运用红外线仪器辅助下的吴简整理组版本,有较多的修订,当中有些是对,但也不排除有误,沒修订的数据比有修订的少,比方第三章表一,这点较危险;从吴简引申出来的讨论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比方军府有铸币权。

              《吴简与吴制》

              作者继续以复原簿为目标,举私学、隐核新占民和州军吏父子簿,前三章揭视皇权与豪强官员争夺南来人口的角力。上中下品戶数、戶品出钱是试图弄清戶品征调和八亿钱的真相。库钱帐簿展示吴已运用四柱结算法。私生口估价、鋘贾钱则展示交易稅和官营铁。后两章是地方管理官牛和地方祠祀情况。
              《长沙简帛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集东亚学者,少量论文为里耶秦简、东汉长沙五一广场简,大部份为吴简最新成果(引用了染捌,甚至未刊的陆),起初是回顾中日成果与展望,然后是全方位多角度,包括律法、行政文书(吏民簿、校对等)、经济、社会基层、书法等,值得一看。
              《走马吴简研究论文精选》
              的确是云集众学者佳文集,部份更是新修整理版如韩树峰的真吏与给吏一文。争议较大的焦点,众人难免出现针锋相对,本文也收录正文双方之见,让读者自己分析。內容包含吏戶、簿籍、社会民生、政府管理、算赋、经济、乡丘、文书用语等诸多范畴。欲了解吴简全方位研究,不可不读。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4楼2021-05-18 14:12
              收起回复
                其余诸简篇
                《简牍与秦汉社会》
                其实三国爱好者,看汉简的最大目的,就是想了解汉的诸制度,以出土简牍,基本上是补充地方基层资料为主。《二年律令》、《居延汉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等等,入门者看见诸多条,都已不知道从何入手,最好是有一个综合本。沒错,这本就是了。基层行政制度、职业、身份与阶层这两编(东海郡吏员构成、考绩等篇),应该算是最合适的了。
                《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续编)》
                上编仅运用吴简的真吏、给吏,来具体分析官吏的分野,进而应用魏适用于三国。故本书最实用的是汉吴稅制:田租(定额、分品探讨)、刍稿、算事在简的意义、更徭、簿籍、算车船缗、市租,参考前人的考研成果和应用上各地诸简,整理简洁有力让大家深入认识。也略谈帛的经济角色。
                《汉代地方财政研究》
                引用了诸多新出文献并借鉴多篇文章,很多实例让读者了解地方官吏的构成(扩编)、如何管理仓库并入帐成籍簿,及接受监督和拘校、官员俸禄、邮传和政费用等,三国时不会有太大变化可借鉴,大变化也只是魏的稅制改革,但吴还是可以与汉的比较,看看改变和沿用了多少,比方最重要的戶籍簿。中央与地方的角力、边郡和內郡的运输成本貌似也可对比一下。要说略有不足,也就是反思汉代这混行模式的优劣部份,论说比例过少。
                《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
                汉代的上计与诉讼制度,债务文书、举劾案验文书的格式,基本可以全盘套用进三国时;汉律考完全可以补前人沒有出土文简的遗憾。此书可补制度上若干空白。
                《简牍法制论稿》
                随著睡虎地、张家山、居延、悬泉等地大量出土的文献记录,可填补从律令刑罚至诉讼过程、基层规条、阶级管理等的史阙,最重要是李均明不但应用范围极广(含今人专著),且有条理的简洁整理和释译,让读者容易消化。三国方面,也有走马楼吴简提供人口管理办法,可与汉初的对比。
                《居延汉简研究》
                成书年份较早所以不能应用一些晚出资料如尹湾简,导致结论有所误差是在所难免,不过陈直整理了若干相关类別,比方汉晋过所、边郡物价、兵马耗粮、簿检等,还是能适用。后章大部份都是简牍注解校订,算是反映了当地出土校简的补正整理过程。
                《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
                屯戍管理、吏卒生活(经济、医疗、时制、文化、律法等)与地价稳定问题,应该算上此书的最大看点。
                《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增订版)》
                后三卷是对长吏名籍的考释,第四卷主要是集中于王国与侯国的地理考证,有系统的统计与分析见于前三卷,是廖伯源因应尹湾汉墓的出土资料,填补其师严耕望的《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空白:籍贯限制、仕进制度、郡县属吏制度。其中,以功迁和以军吏十岁补这两项升迁理由,算是对比旧史观的新发现;因应大量资料可推测侯国家丞和郡文学无籍贯限制。卷六考释不在郡的长吏,其理由如上计、送徒民等,有助理解县的基本运作,这能大致套用于三国时代。
                《楼兰尼雅出土文书》
                这本书绝对不是与三国无关,相反,现存文献记录对魏晋在西域,是否如同两汉般以西域长史府来实行统治,沒有详细交代,直至这批文书的出土,才填补空白。
                《文书行政的汉帝国》
                三国是竹简籍过渡至纸张时期,行政文书实是政权运作的根本,具体细节至诏、律这些长度各异(让人从视觉上有所区分)、檄文功能与露布效果、书法与格式用语,至官吏应掌握的基本、亲笔与副本至最终过通邮亭系统下达至全国(少不免提关与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谷仓算是实例吧。
                《地不爱宝---汉代的简牍》
                本书分三大部份:竹简及遗址、汉代与罗马、访问与港台的整理报告,经常被引用的是作者凭借出土实物,研究一卷简册所占的空间与重量估算,以及政府的管理。其他较实用的有居延简、尹湾墓牍和二年律令的小札,提及功劳计算、政经等法令。
                《秦汉简牍法律用语研究》
                相对《汉语大词典》,解释竹简的法律用词确实较精确和详细,也列出诸多律、罪、刑之例和其他专属名词,是一本实用的词典。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5楼2021-05-18 14:14
                收起回复
                  三、经济类
                  经济篇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林甘泉主编,王子今、杨振红等秦汉史专家参与,涵盖范围高,高度总结了农工商、人口土地、赋役支出、交通、货币,非要说不足也只是成书时沒遇上更多的简牍,否则可再优化戶籍、赋稅部份。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高敏主编,故绪论与其他非其所撰的章节细节,可能不协调,但其范围分析之广、论证的力度等,仍是目前为前,这时期断代经济史中最佳读本,只是沒能遇上走马楼吴简的出土时间。对了解戶口、土地制度、租调等稅制、徭役、阶级结构、农牧工商业(含货币)等领域有莫大帮助。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
                  探讨內容包括很多人忽略的制度源由、屯田制的详尽解说(含东吴)、部析了让很多人困惑的西晋占田与课田史料、曹操创立的租调制內容及其为两晋南朝所沿用、徭役內容与年岁(丁中老小),最后是对史料各在籍人口的疑问分析,是深入了解魏晋稅制与土田不得不读的范本。
                  《三国经济发展探索》
                  乃《三国经济史》引用吴简成果的修订版,罗列较多蜀汉事例但有武断之嫌,如以未占领的祁山万戶出五百石粮,以此得出蜀民不用交口赋和低田租,有效控制的蜀民是否也不用服役?有些低级错误,如看漏一个初字,把蒋济传和吴主传那十多万戶南逃,看成两件事、屯田崩坏认为有九品官人法的因素,例子用上还未实行的官品,似未分清两者、诸葛亮思想为何引用建安事如简雍劝禁酒等?如以高敏主的经济史对比,三国部份有些是更详尽(但沒有徭役一章),但更深入的探讨,其实也参考高敏和蒋福亚的其他著作。本书有不少具参考价值的讨论,但初学者还是建议看高敏主编的经济史,相对严谨少错误。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在少放民族方面,算是补充了上者的不足;其应用吴简的力度,当然不如其十年后的《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可买可不买之间。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
                  对个別个案作出深入研究,但部份的论证力度略显不足,说服力不够。
                  《中国财政通史》第二、三卷
                  相对于经济史,财政史更集中探讨政府的收支、财政管理系统等。
                  秦汉史现在需结合大量新出土实物,这远非业余历史爱好者所能仔细研究,这本算是暂时比较多角度分析的优良范本。杨际平运用诸多竹简,还参考了大量专著,包括量器实物,这方面尤其体现于估算政府所收的田租。两汉从财政机构、收支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书中交代清楚(含校对)其变化。仓库管理、会计结算基本可以应用至魏晋;戶田籍、稅制、军费则可借镜,研究汉魏晋的变化。
                  魏晋篇幅不均但绝不是陈明光的错,谁叫蜀汉相关史料如此之少?吴、晋也应用了新出土的长沙吴简、郴州晋简,尤其是仓库账簿中的收支分类账簿、会计凭证、会计结算的整理,这方面是目前中最完整的。也探讨了各国背景制度下的稅种、魏的屯田、吴的赋役(田赋、人口稅、戶品)、晋的戶调等;封爵方面,由于陈明光认为吴的是虚封,故不是支出,这点建议再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著作。

                  《魏晋南北朝籍帐研究》
                  提出黄籍的新见解:本为木简编的戶籍册,內容有戶主的籍贯和爵位及其家属的姓名、年龄、性別、身体状况等,官府以此甄別士庶。客皆注家籍萌芽于孙权优待周瑜等人。整理赀簿的內容有田宅、奴婢、牲口车辆等,分戶等以此九品混通摊分。遗憾的是本博士论文写成时,吴简尚未出土。
                  《秦汉魏晋丁中制衍生史论》
                  随著众多秦汉三国简出土,戶籍大小与课役等分摊至基层,最终成晋的丁中制。魏按戶收,吴仍是汉的按人收口赋,故吴甚可能才是影响晋的丁中制,吴简因此很有渊流的参考性。大量新出简如青岛土山屯、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的引用,秦、两汉、吴各戶籍简及分类正是这小本的最大价值。
                  《两汉经济史料论丛》
                  抛开西汉屯戍研究一章,这书其实可称《两汉的手工业》,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出土实物与文献,分析包括纺织、漆器、陶器、盐铁钱等手工业,也介绍了各地矿藏、工人与刑徒的参与。时间不但包括建安时代,连三国时也略提及(铜弩机、铜镜外销),书的內容有部份是能适用于汉魏之际。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
                  黄冕堂这书算是补充了王仲荤沒有宋以后的遗憾,也有很多自己的分析,值得一看。
                  《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
                  作者不是盲目相信九章算术的数字,而是结合文献和简牍分析该数值(如物价、运输等)是否在合理范围內,所以算是史料的补充。从书中可以得知汉代是如何计算并摊分赋役、不同面积的度田、二十爵的权利等,这些都是正史中鲜有提及的史料。
                  《汉晋唐时期农业》
                  主写汉唐,跨度近千年的简介各大区(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等)的农业(收成、耕作方式、品种等)情况之作,取材正史、杂史、地理书、类书、出土文献、考古实物(农具、壁画等)等,也略扯及先秦、宋,也有政 治、军事的大环境,可让读者对各区有个基本的概念。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本书简介各种作物的分佈,也浅谈畜牧、生产工具和裁培耕种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讲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所以包含贮藏加工技术、水利、土地制度、赋役、农产品流通、农业思想,但限于篇幅,各章节都是参考该领域的代表著作,如赋役是参考高敏主的经济史,因此本书是科普类。
                  《汉魏六朝荆州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六朝政权与长江中游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都是研究荊州地区的专著,也有应用上出土实物,前者较全面(人口、交通、农业、工商业、文化),后者专注农业。吴简的应用在近年,已成研究荊州地方史的必需出土文献了,两书皆有所应用。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6楼2021-05-18 14:15
                  收起回复
                    货币篇
                    《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主编)
                    虽然资料不算是极为详尽,但毕竟是国家文物局注持下的博物馆教材系列,那些各钱币的各项参数,才是重点。
                    《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十国编)
                    集合多位专家的成果之作,不但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提供大量拓本,每枚也引出详尽的数据、附录有各币的主要金属成分分析表,供读者参考,目前最权威的作品。
                    《古钱新典》
                    这本则是以钱币专家的角度来写。上册首先简介该断代的概况后,整理当时各出土实物的数据并分析,还包括外国货币、时人货币理论。书后的年表和辞典对新人来说很实用。下册则是钱币拓本。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1988年版
                    对中西方非常了解的经济货币史家,多篇引用东西方比较,让读者也有反思。虽是这领域的开山之祖,但其对历史的了解,肯定不够,这个绝对是大错误:第二章第六节:刘备死后,后主奢费。并引用了《太平御览》卷173引《吴志》,但这个后主不是蜀汉,而是吴后主,即孙皓......
                    只能说,对货币本身及其相关经济史都全面精通,甚至是全史通的人,恐怕不可能存在,故大体总方向沒错就行了。
                    二版和2007年的三版也行,因为对比初版,补充了大量內容。
                    《魏晋南北朝货币交易与发行》
                    和彭信威关注战争的开销不同,其重点是货币供应量,算是让大家从另一角度思考。全面列出各项数据,但是否全都适用,需自己再细查,比方三国两晋用钱表,西域的一金钱等同十银钱,算为魏用钱案例,是不合适的;又比方,能否用晋制证明卫尉也是魏的铸币机构,这点值得商榷,但沒铸币的西晋就肯定不适用,但王怡辰也列出,这是不合适的举例了。
                    不过,还是在这断代货币史中的专著,是较全面与广泛的一本了。

                    《华夏古钱汇珍》
                    彩色入门本,但资料全面性根本沒法与前三者相提并论。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7楼2021-05-18 14:24
                    收起回复
                      四、传记类
                      《曹操评传(修订本)》、《曹操传》(张作耀著)
                      前者因应系列要求,张作耀被迫削稿,削掉几万字,主要是曹操历史形象变迁这章,不过在其最新修订本的导言中,实乃该章的精缩篇,前者也有曹丕、曹植的专述,二选一建议买新修本。上编主要聚焦曹操一生功业,下编是其军事、礼法、用人、经济、文学、思想(不信天命与整风俗等)的总结,让读者了解各方面的曹操。正因全方位所以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圆,租调制与主流看法有所出入,慎之。
                      《曹操》(堀敏一著)
                      东京文献学派领军人物的晚年代表作,简洁介绍曹操一生,引用了中日学者的论文并附上己见。政军经历用墨不多,著眼分析曹操如何是从大一统汉帝国过渡至两晋南北朝大分裂的关键性人物:世兵制、屯田与租调制、建安文学才是重点。人才选拔一章兼敍寒门与士族。详尽度不如张作耀之作。
                      《国之枭雄---曹操传》
                      国际汉学最高奖儒莲奖得主的代表作,译文上可能有点小错,但不影响整体的全面性,可视作西方人眼中的曹操。与国内著作相比,不但引用了多部汉日成果,更多引用西方著作,具体细节如比较罗马是其特点。本书涵盖曹操政军经文礼多个领域,曹**后的形象变迁,比张作耀那本更详尽。
                      《魏文帝曹丕传论》
                      曹丕也有专题,已是喜出望外,分政治、文学和两者间的互动四章,喜欢曹丕的人是必读。
                      《刘备传》
                      蜀汉迷,甚至部份他国粉,也不太同意其对刘备的较低评价。
                      《孙权传》
                      三主公最后一篇,整体上其实还行,但内容无可避免的与前两书重复,让读者兴趣缺缺了(没多大新意)。三部曲整体上还算行。
                      《司马懿传》
                      魏晋禅代的代表性人物,其实又是西晋开国史,只是司马昭兄弟的篇幅比其父少多了。本传专美这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朱子彦写的诸葛相关章节,慎入。如果司马懿主体是相对客观,那司马昭则是过份美化,无视东关之役主帅的战败责任、废民屯一节,能以傅玄晋军屯八二代入成魏末民屯分成。洗父子名声其实纯属徒劳,杨坚有开皇之治、李世民有贞观之治,司马氏的功业如军屯,相形见拙,拉出来比较没多大用。
                      《晋武帝司马炎》
                      名为司马炎,实则是西晋简史,福原启郎科普日本读者之作。从司马懿正始夺权,历经三代平淮南和灭蜀后篡魏。交代了立泰始律、灭吴、齐王攸出藩、三杨辅政,由于多采日本国内史界的观点,中国读者能借此了解一下。
                      《诸葛亮志》
                      齐鲁诸子名家系列的重头戏之一,对原始资料,及其事迹等搜集,当然超越张澍。也有一些分析文章,连诸葛玄也有短文(其上任豫章太守的时间考)。
                      《诸葛亮评传》(余明侠著)
                      其实诸葛亮和曹操一样,太多人写,我也无空一一细看所有人的分别,但这本算是较全面的分析诸葛亮的种种事迹了。
                      《王符评传》
                      附崔寔和仲长统评传,三人是了解东汉中叶至汉末社会乱况和他们的对应方案,包括选贤、法制礼治、富民重农、反奢等,思想上渐至为无神,是儒学开始过渡至玄学的体现。
                      《荀悦与中古儒学》
                      英文原著是本比较老的书,官职、地名等的中译有误,史书原文建议还是翻原著。前四章简介荀悦本人及所面对的大环境,后三章是分析《汉纪》和《申鉴》两部作品对史籍、时政议论的影响、他本人因局势开始有清谈倾向,这是两者风格不太一致之因,也是借他为例看士族在汉魏之际之变。
                      《汉末人伦鉴识之总理则---刘劭人物志研究》
                      品评人物学的名著、名理学产物,因刘劭参与魏律和都官考课议,所以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观人之术、各适其能等。也能了解时人对各种概念的看法。
                      《陈寿、裴松之评传》
                      其实就是对《三国志》的写作背景、优劣、历代评价,以及裴松之的注例数据分析。
                      《范晔评传》
                      简介了写作时的背景、家世及其一生。最后分成史学思想、朴素唯物、政 治、民族和伦理五大范畴讨论范晔的写作得失(与各本东汉史比较)、评论取材的优劣、忠义名节的看法等。最后附上清人研究点评,和《八家后汉书辑注》的前言。
                      《从关羽到关帝》
                      在《关公全传》的基础上修订,删除较繁琐的论证部份让行文更畅顺,但没有列明出处反增读者查明之苦。此书实则写的是关公文化,故生平较粗疏,待议错误蛮不少,不过引列南北朝至清各朝人民的评价、道佛引用及遭明人驳斥、庙宇和祭祀情况、明神宗是否改封的探讨等,整体上还行。
                      《三国人物散论》
                      讲述白波贼、曹袁关系、凉并集团,非常详尽及有信服力,但引用了章太炎评刘关诸葛的看法,就注定褒贬不一了。《方诗铭论三国人物》,只是加图、削白波黑山贼一段的弱化版。
                      《重刊洛阳伽蓝记、山涛论》
                      果然是陈寅恪弟子,把朝野划分成两派,引用史料虽详尽,但山涛是众多反充人士的真正背后领袖这些观点,无法苛同。
                      《魏晋诗人与政治》
                      以曹植、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个案分析,是研究魏晋士人心态转变的必读本之一。国内再版,还有台版,算是实际数据的回应。
                      《傅玄评传》
                      先简述其祖、父生平及对其的影响,了解作者生平从而明白被曹爽等打压而投向司马氏,其上疏不幸言中西晋末的困难,但当初被忽略,幸得魏征重视、辑录并用于劝谏。研究魏晋的玄学、刑礼、农业等的重要材料,最后评价其思想和文学成就。附论天文家杨泉,因他的《物理论》在《意林》中,与《傅子》错落互见。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8楼2021-05-18 14:27
                      收起回复
                        五、制度类
                        地方行政(含都督)篇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论述都督制等级和辖区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关于加节与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
                        两晋南朝比重偏低,没有详尽解说州佐吏,但在描述东汉刺史权力升降时,条理分明有序。也有分析三国置废合拼之因、遙领的作用,与都督之间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
                        重点果然是州,包括佐吏、军政财监选举权、与都督和中央的关系等。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沒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
                        《两汉县行政研究》
                        邹水杰根据尹湾简,考辨地方行政重心在县而不在郡。全书分四阶段分析:汉初、汉武后、东汉、汉末。首先应用了新出资料来探讨禄秩、官寺、吏员架构的变化,然后介绍施政內容、长官升迁统计,最后介绍汉廷的方针导致县的不同重点、讨论掾属和乡吏的权力扩张,豪强和中央对县政的影响。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9楼2021-05-18 14:33
                        收起回复
                          选拔考课篇
                          《秦汉仕进制度》
                          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者不但能对其所统计的资料作核查,还能因应自己所选取的某时间段,自己找到所需资料,非常实用。也有对各制度优劣有所评价,行文浅白,入门首选。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2009年版)
                          阎步克参考过黄留珠的意见后,对某些环节有所强化、辩析、修订,所以如无基础概念,应先看前者。探讨时间不是限于汉,而是整个察举制度的终结,故魏晋时期都在探讨之列,可补前者对于三国爱好者的不足。这书是连黄留珠自己也撰文,题目就已重大突破来形容,故根本不可能不读此书。2009年版对比1991年初版,是有点校订,也有点段落调动,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首先介绍了察举的起源与科目,入仕的儒生如何从与文吏冲突至互相融合,包括需考试的阳嘉新制,但阻不了其在汉末出现的种种弊端。魏晋用九品官人法后仍沒放弃察举,魏的复恢与晋吸引蜀吴人士,但阻不了黄散的清途(尤其是秀才对策这些本意是好,但让高官后代却步的措施),从此失去主导地位。
                          《汉代考选制度》
                          三百页的小书分为五部份:选举、学校、考试、(任用、考课及黜陟)、考选,因此很多问题无法深入探讨,导致沒考证史书所载是否不实。但加入若干汉简及归纳这点上,仍不失为一本能快速查找资料的有用之书。
                          《九品官人法考论》
                          如果说要数研究九品最著名的著作,这本大概轮不上。但对入门者来说,我倒认为是首选。九品研究可以分三个时期,最早为杨联升,然后是唐长孺和宫崎市定,接著是张旭华等。
                          如果你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开始阅读,当然可以。但如果想先有大概系统化的简介,并交代九品研究的发展经过,这必就能满足你,也是我建议之因。
                          整理的基础上,胡舒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用教育史的角度看九品,这点为众多研究者所沒有的角度。也从沒有人应用刘刟的《人物志》来分析中正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她有非常详尽的论证。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九品研究基本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唐长孺等的,另一派就是宫崎市定始创的。
                          这本提出了乡品这概念,虽然已被多个例子证明不是全都能适用,毕竟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实这部,其实不算是九品研究,而是以九品为引子,用制度来给予实际例子,达至京都学派的立论能成立。
                          宫崎市定因凭这部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最高级別),绝对是日本东洋史的必读书之一。但看这部书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因为宫崎市定实在太敢讲出众多学者心中所想,但苦无证据的事。因此可能他是料对,但也有可能为错。
                          《九品中正制研究》
                          张旭华这书是《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和《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的整理补充修订版(除了沒有汉末襄阳名士清议的內容),对比前两本的论文集,主线脉路清晰多了。有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新发现,比方九品在吴的实行。也结合了魏官品一拼研究。对入门者唯一的不足是,他有部份內容是针对前人的论文,若根本沒有任何概念绝对不适合先看。
                          《中古时期清浊官制研究》
                          如同作者所言,至今沒有一部系统性整理分析魏晋至唐时的清官与浊官,这就是其卖点。魏晋作为萌芽时期,起初除了曹丕设的散骑外,还不算明显,但司马氏开始掌权后,黄散、秘著郎、王国等渐受高等士族偏爱,继而被拢断。也分析了九品中正被控制后所造成的士庶之分、尚书郎从清显变为不受高等士族垂青的演变、无员的员外散骑等设立之因等,从这角度了解两晋的门阀政 治。同时也略提及他对乡品与起官的官品关系(可详见其在以前三本论述九品的著作)。
                          《官品的起源》
                          陈长琦是其中一位资深研究九品的学者,可能有別于传统观念,但也不失扩阔新思维。运用大量史料实例并加以详细讲解,包括运作模式、资品概念等,当中官品起初不等同官阶、赐位制度算是较冷门的范畴。其实也涉及察举、太学、袭爵等,是一本综合谈魏晋南北朝人才选拔制度之书,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果然是应用了其师之一毛汉光的列传数据统计法,汪征鲁至少拿出一些实则数据来分析。只是他把众多事列分得太精细,而那些环节却未必是制度本身所有的,有点走火入魔。
                          范围太大,在有限的文稿中,所论之详尽,当然不能与专题文集相提并论。当然,毕竟也是列引了众多原始资料,也是实用的检索书。
                          第二、三章写吏及其言秩与否(纳不纳入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倒是完成了宫崎市定当初的愿望,也是本书其中一个亮点。
                          《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其实真的不用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书名本身所述的范围,算是让读者省却索引的时间。提及三国部份的字数,也不算少了。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0楼2021-05-18 14:34
                          回复
                            官制篇
                            《秦汉官制史稿》
                            全书分三大部份:中央、地方、选拔等制度。不但谈及中央与地方诸官的职权、发展,还有王国、侯官,统治少数民族的属国都尉,连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以及考核、赐爵,绝对是一本集诸多笵畴于一身的百科全书。三国毕竟也有相当时间是属于汉末,这书其实可以算是诸制度史的入门书。罗列了诸多最原始的史料,还辅以当时新出土的文物,虽出版多年但仍是诸多论文所必备的参考书之一,功力可见一斑。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从汉的秩禄至魏晋的文武官品(含中正品的对应)、军阶发展,作出了大量具体、精辟的分析,绝对是研究这领域的必读书。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增补本)》
                            追加了一章是对旧版观点的若干修订,本书虽主要集中在秦与西汉如何从重爵,过渡至看重官职,但也略提及三国,特別是末章的散吏,及了魏晋的司徒领吏、吴的私学、晋的修行。比秩、冠服、士族优待诸章,也是有助了解东汉大环境。
                            《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
                            这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详尽考论出东汉将军可大致分为中朝、征伐两种,然后对他们的职权、属府、驻地各项分析。阎步克在将军军阶方面,也有所应用廖伯源的资料。对三国军事迷其实是必读书。
                            《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
                            毛汉光首开此风后,广为台湾学者应用,黄炽霖是当中一位。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国职官表》,而是对各官职能的分析、制度变革、籍贯等有所论述,最重要是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如何在中央官职中的强化,来达至对前朝取而代之,魏迷或可一看。唯一缺点是全盘引用《三国职官表》的內容,结果中军师王凌(这是衍文)、丞相掾属庞涓(实为淯字)等错误也照抄不误。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1楼2021-05-18 14:41
                            回复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修订本)》
                              这个范围內,唯一一本值得一看之书,只是蜀汉受限于史料之阙,力度稍为单薄。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主要是三公、三省的发展作出了多项分析,其中部份与主流意见相左,但无可考认,应是众多魏晋著作的参考书之一。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
                              陈琳国也有谈及都督、地方考课与监察,但朝廷官比重较多,故放在这里。成文于1989年的博士论文,是本书的草稿,故有些观点及篇幅,与今文有所差別,毕竟是八、九十年代的文,且刊于台湾,內地读者未必能一睹。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霸府是这分裂大时期的产物,权臣通过建立霸府,透过其府属各属官,掌握朝廷并取而代之,这书是这范围的必读本。
                              《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
                              简洁的整理分析了西汉后期的中朝将军如何执政,汉末的开府仪同三司、各军阀的州府和将军府结合,出现了幕府的公府化。曹操建立的霸府及其军事特色,又成为公府的幕府化重要一环,即日后的霸府。曹魏时的公府开始虚衔并成为都督的官阶,魏晋时除了司马炎平吴后算是军政分离,都督已开始兼任刺史,军政合一。加兵公制更是幕府成熟稳定后的产物,也整理了八王之乱的王府各属官、两晋的都督府,下开南北朝军权优先的地方政治。
                              《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
                              晋承魏制,制度史上毕竟探讨魏制者众,蜀汉与吴较少,尤其是蜀汉原始史料甚缺的情况下,洪武雄对都督、太守、监护典参军及军师等诸多制度,作出了多项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蜀汉迷必读。
                              《三国政治制度剖析》
                              就魏、吴的监察制度、魏散骑常侍有相当不错的评述与新见解,蜀汉尚书令台、蜀汉侍中和吴丞相,基本就是以《三国职官表》为索引,结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简介任职诸人在位时所发生的事,比方吴相就连两页的总评论內容都沒有,因此別对此书別抱太大希望。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2楼2021-05-18 14: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