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吧 关注:16,929贴子:142,519
  • 1回复贴,共1

中国各类应酬用语的由来:语言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末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皆以应酬为伪辞,斥为乱人心术之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每书钞印三册,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顾炎武《日知录》:
【兑为口舌】“兑”为口舌,其于人也,但可以为巫为妾而已。以言说人,岂非妾妇之道乎?凡人于交友之间,口惠而实不至,则其出而事君也,必至于静言庸违。故舜之御臣也,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而孔子之于门人,亦听其言而观其行。《唐书》言韦贯之自布衣为相,与人交,终岁无款曲,未尝伪辞以悦人。其贤于今之人远矣!
可见“应酬”一词,明代已有之。文人交际,凡相见、送别、庆贺、酬谢,皆有文辞缘饰。其体裁有诗词、书信两种,而书信为主。发端于东汉,兴于唐宋,泛滥于清代。其初修饰少,离于质朴未远,故近于儒雅。后世文人仿其体例而衍之,习用以为常,渐有定式,于是有应酬之名焉。初只施于书信,以不能相见,或以代揖拜之礼,或以示其哀乐之情,盖不得已而设此文也。后人窥其文,淫其意,以此相戏谑,于是应酬之文一变为市民之口语。其名目一日多于一日,其情意一日伪于一日,古人清严朴静之遗风荡然无存。《礼记》载孔子之言,曰:“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古人动作谨慎而不人侮,故不必有道歉之语;忠诚宽和而无猜疑,故不必有安慰之语;清廉公正而淡私恩,故无感谢之语;庄敬肃穆而耻亲昵,故无送别之语。故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今人务致意于言语而不厌其繁,昧于此也。古人礼详而言简,今人礼略而言繁。今人浮躁轻佻,以淫于言语故也。余考证应酬用语之由来,思有以正之。民国诸贤制定礼貌用语,多沿用前清文人应酬之辞,而未审其是非。今将日常应酬用语分为九类,在每条词语下,附以凡例五则,一曰年代,二曰意义,三曰演变,四曰利弊,五曰取舍,以待君子。


1楼2019-06-19 14:43回复
    4楼2020-02-23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