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成君吧 关注:932贴子:38,615
  • 8回复贴,共1

【转载】柴荣为什么没能阻止赵匡胤陈桥兵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地址
五代十国期间虽然比较混乱,统治者也大都比较昏庸,但后周的皇帝柴荣却算是明君。可就是因为太聪明,将后周安排的非常完善,却导致江山被心腹赵匡胤夺走。周太祖去世后,柴荣继承皇位开始统领后周,期间北汉和契丹勾结,柴荣亲自率兵前去平定,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柴荣成功稳定皇位,并开始创建一个强大的后周,而赵匡胤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的。


1楼2019-08-02 13:23回复
    在柴荣看来,禁军的势力太大,导致在平定北汉的时候,许多将领根本不听自己的指挥,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禁军。这件事交到赵匡胤的手上,他精心挑选士兵负责殿前守卫,地位在侍卫之上,而禁军则被分成殿前和侍卫两种。后来柴荣在作战的途中,因为突然生病,眼看就要攻到十六州的后周士兵只能班师回朝,就在回京的路上遇到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而点检就是统领殿前士兵的张永德。
    张永德作为前朝皇帝的亲信,在军中的威望极高,就连赵匡胤也在他的手下做事,这让柴荣不得不忌惮。而柴荣之所以整顿军队,就是因为张永德的提议,因此柴荣立刻收回张永德的兵权,而他的职务就交给了赵匡胤。除此之外,柴荣又将权力分派给李重进、韩通等人。如果按照血缘关系,李重进地位要比柴荣还高,当年郭威害怕李重进有异心,就让他当着大家的面给柴荣下跪。
    在后周能主导禁军的就是他和张永德,张永德被贬职,柴荣自然会权衡李重进的势力。所以名义上李重进还是禁军的统帅,但实际上却被外放驻守扬州,他的兵权则落到了韩通手里。韩通先后征讨后蜀、北汉以及辽国,又在修建黄河堤坝时做过许多贡献,因此深受柴荣信任。再加上韩通性格古怪,在朝中并没有势力,所以柴荣对他十分信任,赵匡胤发起叛变的时候,韩通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2楼2019-08-02 13:24
    回复
      柴荣在重病期间,将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立为太子,就想给他找一个靠山。如此柴荣想到了符彦卿,他出身于武将世家,又身为节度使掌管大军,他的实力足以保护柴宗训安全。随后范质和王溥被任命为宰相,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柴荣将最有威胁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全部降权,禁军也交给自己最信任的韩通,韩通因为不与人结交反倒可以监视大家,而三个宰相就形成了制衡,符彦卿可以在发生事变的时候进行支援。此时的赵匡胤在柴荣眼中并不具备威胁,所以柴荣看似组成了一个非常平衡的权力集团。
      然而如此精心建立的权力中心,很快就被打破了。因为宰相和赵匡胤关系较好,并没有想到他会产生异心,所以这给赵匡胤准备叛乱提供了便利。统领禁军的韩通和赵匡胤相比,二人差别很大,韩通因为不善和人交往,军中将领基本都以赵匡胤为首,而和赵匡胤不和的将领都被宰相无意间排挤。也就是说禁军中权利最大的九个人就有七个站在赵匡胤一边,原本互相牵制的禁军却都成了赵匡胤的人。
      除此之外柴荣寻求的外援也出现了问题,符彦卿虽然是柴荣的岳父,却也是赵光义的岳父,因此面对赵匡胤的叛变,符彦卿很难作出反馈。柴荣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精心设好的局面,最终竟会如此轻易的被破解。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曾向柴荣进言,表示赵匡胤不适合统领禁军,但柴荣只认为这些人是觉得赵匡胤资历尚浅,因此从未放在心上。所以说最后赵匡胤发起叛乱,占据了各种优势,宋朝建立也只是顺应时势罢了。


      3楼2019-08-02 13:25
      回复
        整个宋朝是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从太祖开国了之后,后面的这些子孙都不怎么样,没有一个能够和他比较的,因此后来人们谈到两宋里面的顶级帝王,赵匡胤都是一个最巅峰的存在了。虽然他一开始得国的方式不怎样,可是他后来的作为还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在他的开国之后,原本的这个乱世就得到了结束,他是成功把整个南北的大部分地区都给统一了,当然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全国给统一掉,比如燕云十六州他就没有拿回来。
        提到这个地方,后世也是非常痛惜的事情了,因为从石敬唐把这个地方送给了外族之后,一直到后来的明朝才重新回到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可以说这个地方一直是分离了几百年的时间了。整个两宋的期间里面,一直都没有能够把这个地方给拿下来,整体宋的这个军力就不怎样,尤其是越往后是越菜。那么整个宋最强的时候就是在赵匡胤他的时期了,全国的疆域也都是在他的这个时候给打下来的,那么为何他就没有能够打下燕云十六州呢?
        首先赵匡胤他的才能是不用忽略的,在历史中他不仅是一个顶级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超凡的功夫高手了,可以说在这些开国的君王里面,他的武力才能是排在前列的了,而他的那个时候的宋军也是最强的时候,刚刚经历了后周的整顿,接过的都是不断磨练出来的精锐了。这样的情况下打天下都没有怎么费力,可是为什么就打不下这个幽云十六州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和赵匡胤他的大略失误有很大的关系了。
        大家都知道他是怎么才把这个政权给夺过来的,那么当了这个天子之后,他自己对底下的这些将领并不放心的,可是整个天下还是需要人去打的,不能他自己天天到外面去亲征。那么这个情况下,他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原来周宋交替的这些名将都给打压下去,像王全斌这样的顶级战将都被迫退出了这个军界,而大量去提拔那些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新将领,比如像潘美这样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根基的人,都是在这个时候就走上了整个国家的一线了。
        但是这就使得军队的实力打了很大的折扣,可以说赵匡胤他这个招数用早了,毕竟你的天下没有都打下来,可是就这么急切把自己的武力给削弱了,这就完全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困难。果然我们看后面像潘美这些人,虽然足够好,但是和契丹这样的强敌交手的过程里面非常吃亏,而宋军的这些新式将领比起原本经过了后周两代锻炼出来的顶级战将要差得太多了,这不得不说是赵匡胤的削弱军力的大方略使用得太早了,天下平定才是武器入库的时候,可是天下没有平定你就入库了。


        5楼2019-08-02 13:33
        回复
          那么除了这个因素之外,我认为他在具体开始平定天下的过程里面也是出现了方向的错误,首先我们看宋的平定路线是先打南部,然后再去打北部,这个做法我并不认同。在当时的后周已经是把这个天下的局面给定了,没有一个割据的政权有能力敢和它来打,而且这些政权太过分散,力量也不强,可以说对于宋自己是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的,后面它平定这些政权的过程里面也是没有费什么力气,可是我认为你的方向应该是先打北,再打南。
          因为那个时候,真正的大威胁是太原的割据势力,还有它背后的这个契丹,原本的这个幽云十六州其实挺好打的,毕竟契丹人对于它一开始并不重视,可是真正影响它的是太原地区,这个地方就是整个宋的大患,从这里可以阻挡住宋的这个北上,而且这里还可以直接威胁到整个宋的关中地区。那么当时的这个太原才是你应该集中火力去打的,打下了这里,整个幽云十六州就非常好打了,可是我们看宋在南部统一的过程里面,是耗费了大量的军力和财力。
          结果后来赵匡胤再打太原等地,是怎么也打不下来,那么这里他打不下来,而且由于之前的消耗太大了,那么他就没有能力去打这个幽云十六州了。总得来看,原本柴荣的那个先打北的策略才是真正对的,可是赵匡胤没有按照人家的这个路子去走,结果自己把自己给消耗的没有能力去打了。


          6楼2019-08-02 13:34
          回复
             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于太过聪明,在弥留之际,自以为是的安排,导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将赵匡胤篡夺,令人唏嘘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军一分为二
              五代始于后梁朱温,朱温本为唐末宣武节度使,称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镇兵为禁军,禁军长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到了后唐,改为侍卫亲军司,统帅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继位。就在继位当年,北汉勾结契丹南范,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大胜北汉军队,是为“高平之役”。高平之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战。经此一战,柴荣威望大增,彻底坐稳了皇位,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后周帝国。而之前默默无闻的赵匡胤一战成名,开始发迹,成为后周重要的将领。
              柴荣有感于前代,侍卫亲军总领禁军实力过于强大,而高平之战前期,樊爱能、何徽等将领又不听号令不战自溃,于是开始着手整顿禁军。具体事宜交给了赵匡胤负责,选天下精壮补充殿前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卫亲军司之上。从此,后周禁军分为两司,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长官分别是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其中,前禁军长官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位在殿前副都点检之下,高于殿前都指挥使。
            二.“点检做天子”:宿将张永德出局
              显德六年,刚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出兵仅四十二天,连下三关十七县,正准备攻打燕云首府幽州,结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发现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面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时任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
              “天子, 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宁有种耶?”语出五代后晋悍将安重荣。
              张永德的威望,让柴荣忌惮。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亲信,军中资历极深,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此前也是张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战后,就是张永德向柴荣建议整肃军纪,诛杀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的大小将领70余人。于是,张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点检职务,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虚衔,而都点检的职务,则落在了资历尚浅、并且为柴荣心腹的赵匡胤头上,加检校太傅头衔。


            7楼2019-08-02 13:41
            回复
              三.“巧妙”的权力拆分
                除了对张永德和赵匡胤的安排以外,柴荣安排的权力网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人,李重进、韩通、符彦卿、范质、王溥、魏仁浦。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亲外甥,高平之战后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禁军大帅之一。李重进是个狠角色,论血缘关系,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后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时让李重进向柴荣下跪,以示贵贱,防止李重进争位。当时,中央禁军以他和张永德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张永德已被废,柴荣自然不放心将李重进留在中央。于是,李重进虽仍是侍卫司统帅,但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驻守扬州,防御江南的南唐政权。而侍卫亲军的实际指挥权在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
                韩通,曾经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信,同时也深受柴荣的重用。韩通征讨过后蜀、北汉和辽国,同时又主持开封城的扩建、修筑黄河河堤,是个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刚而寡谋,脾气暴躁,有个外号叫“韩瞠眼”,由于其不善于搞关系,和朝中大臣的关系都很一般,因此在柴荣病重之时被委以重任。在后来赵匡胤政变时,韩通是唯一一个想要率兵抵抗的,结果被杀害。
                柴荣在病危期间,立魏王符彦卿女儿为皇后(小符后)。立七岁的皇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皇储。符彦卿出身武将世家,为后唐名将符存审第四子,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晋、后周、北宋五朝。其在后汉刘知远时期,就是实力藩镇,封魏国公。后周郭威时期,进封淮阳王,后为天雄军节度使,再进封魏王。符彦卿,是柴荣为自己幼帝寻找的强大外援。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以范质为首相。范质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时期就是已经是宰相,为一时名相。王溥之前为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多次参与周世宗柴荣的重大决议,并且有善于选将的美名,此次被柴荣指定提升为宰相。另,二人再加“参知枢密院事”头衔,参与管理军政。擢升原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并且依旧为枢密使,主管军政。魏仁浦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临终前指定的辅佐柴荣之人,并且特意叮嘱柴荣,不要让魏仁浦离开枢密院,一定让其统领军政。最后,柴荣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吴延祚为枢密使,行左骁卫上将军,辅助管理军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荣的权力安排了。最有实力的张永德、李重进,一个闲置,一个外放,解除禁军兵权。禁军交给“后起之秀”赵匡胤、“最信任”的韩通。赵匡胤资历浅,翻不起大浪。韩通耿直又不结党,可以监视所有人。同时,又以三个宰相分相权,而这三人又同时参与枢密,管理军政,在分军政权的同时又起到监视赵匡胤、韩通的作用。最后还不放心,又将多次担任东西京留守的吴延祚安插在枢密院,将军政权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彦卿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变。一系列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将行政权、军政权、领军权层层分割, 互相制衡,权力安排看似极其平衡稳固。


              8楼2019-08-02 13:42
              回复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平衡轻易被打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荣精心设计的平衡,轻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执集团就有问题。周世宗弥留之际,觉得三人为宰相还是太少,于是召见赵匡胤(武臣之首)、范质(文臣之首),说:“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为皇帝的潜邸旧人。王著在世宗柴荣还不是皇储的时候就已经是其幕僚了。可是,柴荣当时已经快去世了,范质认为王著一个嗜酒如命的人,不宜为宰相,结果就同赵匡胤商量了下,迟迟不发布任命,最后不了了之。范质确为名相,虽不结党,但是为人过于自负,这也导致了其日后仓促下令赵匡胤北征,结果赵匡胤军队在手,发动兵变。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于选将,自然也善于交将。宋代大文豪苏辙所著《龙川别志》里就记载,王溥曾经送给赵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结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最后兵变,王溥就是内应。其实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但是王溥与赵匡胤交好,自然也不会过于防范他,客观上为赵匡胤兵变提供了便利。
                  最后,柴荣指定的两位禁军实际的统帅也有问题。韩通,不善交往,而赵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赵匡胤具体选拔组建,自然轻易结交了一批精英将领。威望最高的李重进远离中枢核心,韩通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的地位,想压制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本就很难。此时,范质等宰执集团又犯了一个大错:将袁彦排挤出朝。赵匡胤善于交友,而袁彦是极少的几位和太祖关系不睦的将领,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赵匡胤的一枚好棋,结果被外放任陕州节度使。袁彦被外放后,禁军中排名前几位的将领如下:
                  侍卫亲军司:(1)都指挥使李重进(挂名) (2)副都指挥使韩通(实权) (3)都虞候韩令坤 (4)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 (5)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殿前司:(1)都点检赵匡胤 (2)副都点检慕容延钊 (3)都指挥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审琦
                  这份名单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是赵匡胤心腹,在后来的陈桥兵变中均是头等的拥立之功。而韩令坤、慕容延钊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记载,“素与太祖亲善”。也就是说,后周帝国禁军系统,职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进、韩通外,其余都是亲赵匡胤派。本该互相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都安插进了赵匡胤的亲信。禁军如此,不知精心设计权力分割的柴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后一点,就是外援符彦卿也出了问题。他的前两个女儿,虽然先后为世宗柴荣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作为外藩,中央生变的情况下本就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再加上这层关系,只能说,天意难违。
                  如此权力格局,是柴荣生前没有想到的。虽然历史极力把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塑造成一种偶然、突发事件,但是细细品之,赵匡胤篡位在柴荣未死时便有预兆。而且,看出赵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个。右拾遗杨徽之就向柴荣建议过,“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驾崩后,中侍御史郑起向宰相范质进言:“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韩微,韩通的儿子,也多次看出赵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劝韩通除掉赵匡胤。最后,都没有实施。


                9楼2019-08-02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