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一同消逝_吧 关注:12贴子:1,335

回复:与无知一味地纠缠本身就是更大的愚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他们看来赞扬我的哲学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经过适当的考虑,他们可能一定会想到责备它也不是完全安全的。此外,因为公众既不属于职业也不属于行会,所以他们认为不必让他们知道,完全有可能用既不晦涩难懂、也不令人厌烦的语言来进行严肃的哲学探讨。因此,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危及自己?因为只要沉默就不会暴露自己,而且备受喜爱的守口如瓶的方法近在手边,这是对付美好事物的特效药。而且很快就约定了:就时代的环境而论,我的哲学不具有作为专业教学的名副其实的资格。现在整个哲学的终极目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为了讲授——这是确实无疑的,以致假如真理赤裸裸地从高耸的奥林匹斯山上下来,而且假如她随身带来的东西被发现与由时代的环境所提倡的要求或与他们强有力的上司的目的并不一致,这些“职业的和行会的”先生们将不会在这个粗鄙的居于山林之间的仙女身上浪费任何时间,而是赶快恭敬地再把她送回到她的奥林匹斯山上,然后把三个手指放在嘴唇上,悄悄地返回到他们的简编那里。哪个人要是向这个赤裸的美人、向这个使人神魂颠倒的美女、向这个没有嫁妆的新娘表达爱情,他肯定就不得不放弃成为一个政府的或大学的教授这个好运。如果他想这样做的话,他就会成为一个贫穷的住在阁楼的哲学家。另一方面,他的听众将不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大学生,而是由那些杰出的、精选的思想家组成,这些人在无数的群众中占的比例太小,虽时有产生,但几乎像自然的反常现象。后代正在远处招手致意,表示感激,但是他们无法理解真理之美和可爱、追求真理之愉悦和拥有真理之狂喜,也无法想象会有人曾经面对真理,却为了博得肮脏的认可、为了地位、金钱和那类人的头衔而舍弃、否定和歪曲真理。这些人最好像斯宾诺莎一样去磨镜片或像克莱安西斯一样去打水,从今以后,他们爱怎么走就怎么走,但真理却不会改变其本性去适应“他们的行会”。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0-07-16 14:14
回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道理深奥而内容丰富的著作。它充满了机智和深刻的思想,但往往是悲伤的,深奥莫测的,可以与挪威的凄凉湖泊相媲美,在那黑湖的上空没有鸟儿翱翔,没有白云朵朵,在昏暗的环形侧壁上,在陡峭的岩石间,见不到阳光——只是在深处才可窥测夜空繁星满天。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0-08-13 20:26
    回复
      甚至时间及时间里面所有东西的流逝过程,也是无法被察觉的——除非这里有某种东西并没有参与到时间当中,并以其静止让我们可以把时间过程的运动与之作一比较。在此,我们当然是根据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类推和判断的 但空间和时间始终必然是互为说明……
      认识的主体就是认识一切却又不被认识的东西。
      我们把这当作固定的一点,时间及所有的表象都掠过这一点,因为时间的流动本身只有在一个固定不动之物的对照下,才可以认识到。我把这一点称为客体与主体的接触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0-08-13 20:27
      回复
        因为这些心境、情绪变化的缘故,我们所见的事物每天都处于不同的光线之中。
        处于不同的心境,我们熟悉的东西就显现出新奇的一面,并引发出我们新的看法和见解。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0-08-13 20:29
        回复
          因为人性与所有动物的天性一样,直接的目标就只是吃、喝和照料幼小的下一代。除此之外,作为特别外加的,就只是要显现、要闪亮、要辉煌的欲望。
          而要在哲学或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具有某种完全是非正常的倾向,这种倾向与人性的规律相违背,亦即并不是主体上努力争取自己个人的舒适、安乐,而是完全客观(客体)地去争取某种与自己个体无关的成就。也正因此,这种倾向被准确地称为“古怪”,并不时被嘲笑为“堂吉诃德式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0-08-13 20:29
          回复
            自然造就他,模式却毁掉他。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0-08-15 18:59
            回复
              音乐是一种下意识的形而上的运算,心灵在运算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哲学的思考。
              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个性、我们的主观性,成为对象的一面清晰的镜子,这是一种感知者与被感知者无法彼此区分的体验。正如艾略特所表述的:
              ……音乐听得如此深入
              它根本不是被听到,而是你成为音乐,
              当音乐继续着。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0-08-16 14:20
              回复
                黑白的表现手法只给予了我们形式,就好比是把这形式在抽象中呈现出来,而对这种形式的领悟,是智力的行为,是属于直观悟性的事情。而对彩色的把握却纯粹是感觉器官的作用,感觉器官所进行的一种特别调整(视网膜活动的质的可分性)。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0-08-16 14:22
                回复
                  器具和建筑物不应只是模仿大自然,我们应该秉承大自然的精神制作这些东西。
                  这种相似性不可以是直接的,而只能是间接的,这种相似性不应只在于形式,而应该在形式的特性上面,亦即在完全不相同的形式里面,其特性却可以是相同一样的。
                  大自然的精神就在于:大自然的每一样事物和事物的每一部分都直接符合这些事物和部分所服务的目的——前者马上就把后者显现出来了。这种明显符合某一特定目的就是大自然作品的特征。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20-08-16 14:22
                  回复
                    Arthur Schopenhauer的文字能触及内心的本质,发现人生的悲剧意味。他的哲学不是派别的论辩,他的哲学代表古雅而引人入胜的生命智慧。
                    在他的哲学中,可以发现自己长久感受到却无法表达的东西。他的哲学是客观观察的结果,令人警觉,一半忧伤,一半讽刺。
                    他对永远无法获得所期望、永远无法遂心如意的浪漫意志的困境描写,在思想史上,至今还无人能超越。他对天才灵感与美感特质的描述,对音乐方面的许多见解,对那构成圣者生活的怜悯和否定意志的生动诠释,使他获得永恒不朽的地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20-08-16 14:23
                    回复
                      如果在意识里没有一个与认知者相对应的、有别于认知者的被认知之物,那么,自我意识就无从谈起。所以,一种纯粹涉及智力的意识是不可能的。智力就像是太阳,除非有某一样物体反射太阳的光线,否则,太阳是不会照亮空间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20-08-16 14:24
                      回复
                        同情是罕见却真实的,既然它与所有生物根深蒂固的利己主义相冲突,因此Schopenhauer称同情为“伦理学中的伟大神秘”:同情不取决于个体的自由选择,而是从其本性的深处流露出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20-08-16 14:25
                        回复
                          英雄总是被弱者和众人所谋算,倘若他最终失去其全部耐心,那么,他或者与他们同归于尽,或者像小人国里的格列佛那样被无以数计的小人击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20-08-16 14:25
                          回复
                            智者的一生是挣脱这个世界的一种漫长的死亡。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20-08-16 14:25
                            回复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看一下同情的过程,我们立刻注意到,另一个人的痛苦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度,直接变成为我的动机的,即,可能迫使我做某事,或者迫使我放弃不做某事,我们可以看到,当同情心抵制自私自利和怀有恶意的动机,使我们不给另一个人带来可能有的痛苦,使我自己不给人增添也许会有的麻烦时,这是最低级程度的同情;当同情心积极地影响我,激发我主动给予援助时,这是另一高级程度的同情。在这里则可见是完全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证这原则的正确性。
                              那么这一自然的和真正的道德动机所显示的初级程度的同情,只不过是消极的。原来我们都有不公正与暴力的倾向,因为我们的需要、欲望、怒与恨,都直接进入意识之中,因而具有第一个占有者的权利。然而由我们的不公正与暴力给予别人的种种痛苦,则间接地进入意识,也就是说,通过一种心理图像的第二个通道,直到理解和体验别人的种种痛苦以前,它们是不会进入意识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20-08-16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