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吧 关注:178,293贴子:1,689,864
实时记录并分享我的点滴收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30 21:14回复
    听书笔记(3)
    《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般若经中的二世教法。
    修行的入手之处是:二谛

    名词解释:二谛
    世俗谛 :佛陀为度化世俗凡夫而有所妥协地建立的道理。
    (随顺众生,观众生根机和水平,找到接口)
    胜义谛: 佛陀从凡夫境界的认知解构到趋向智者境界而建立的道理。
    (随顺真实)
    二者环环相扣,不断递进。
    通过四重(四个层次)二谛的修行,达成从凡夫境界趋向智者境界的解构。

    第一重
    世俗谛(实有):承认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真实性。比如眼前的桌子。
    胜义谛(缘生):佛陀认为,所谓“实有”,就是条件的聚合。
    比如桌子(需要植物、阳光、伐木工人、运输、需求、设计、制作、购买...等等的条件)
    —— 物质如此,精神和理论亦如此。地球上一切的存在,皆是种种条件的临时组合的存在。——
    在世俗谛层面:凡夫心中默认事物具有不变和独立的特性。比如桌子今天是这样,明天、后天还是这张桌子。
    在胜义谛层面:缘生的重要推论就是“无常”,事物刹那都在变化的,灭,不需要等待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0-02 17:17
    回复
      听书笔记(4)
      第二重
      世俗谛:缘生
      胜义谛:性空。事物(内在精神和外在物质)不以条件和缘而独立存在的本性,有没有?佛陀的答案是:没有。
      没有,即“空”。✨
      “性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无我”(无时间和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
      —— 学习佛法要悟的第一个道理:无我——
      🌱🌱🌱
      名词解释:边见
      1、常见
      2、断见(不承认因果的相续和相似性)。
      📖 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当下的行为能淡化、消融心中对“我”的执着,即为修行。
      具体:六度。
      布施(财、无畏、生命、法)、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智慧如鱼,而养育鱼的水是福德,所以要行布施。
      🙏🏻🙏🏻🙏🏻
      智悲双运。福慧双修。
      在般若的统摄下去布施,观三轮(布施者、被布施者、过程)体空,是为胜义谛的菩提心。
      以凡夫的悲心去布施,累积福德,是为世俗谛的菩提心。
      —— 六度次第,首先要修无漏布施,对治“我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0-02 17:22
      回复
        现代人的欲望就像装了两个发动机的车,一路狂奔!经过一个个站点名为:孩奴、房奴、车奴、事业、家庭、梦想...
        却忘了一部好车除发动机外,同时需要配一个好的刹车。否则,结果不是发疯就是翻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03 17:52
        回复
          百年虚云可以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0-04 00:19
          收起回复
            “金刚”比喻般若(智慧)“坚硬无比”,能断一切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断。
            听书笔记(5)
            马上要开始《金刚经》的正文学习了,先扫盲一个名词:三藏
            —— 经、律、论三部分典籍的合称,即为三藏。——
            著名的三藏法师有:鸠摩罗什、玄奘等🙏🏻
            经:佛陀亲口所讲的道理。
            律:佛陀亲口所讲的行为规范(戒律)。
            论:佛陀涅槃后,后来的修行者中的论师,对佛陀教言的理解所写的著作(系统化的阐释)。
            其中“经和律”是学习佛陀教法要依据的根本,而“论”是末法众生学习经律的桥梁与工具。
            两点补充
            1)《道德经》《圣经》《黄帝内经》... 等等所有“非佛教范围”的经,非佛经。
            2) 汉传佛教中,慧能法师所著的《坛经》,记载的不是佛陀的圣言量,而是慧能法师对佛教的理解。—— 这是唯一的例外!
            相关名词:
            圣言量
            比量(立足凡夫所能接受的推理方式)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0-04 19:34
            回复
              听书笔记(6)
              人天乘,修五戒十善,安住于生死;
              小乘,修八正道,安住于涅槃。
              须菩提三问:大乘
              最后安住于哪里?(结果)
              修什么?(过程)
              如何降服自己的心?(入手处)
              佛陀答。首先
              强化1:一切众生之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强化2:“色”——佛教里的高频词语。六尘之色的色(狭义),对应六根中“眼睛能看见的颜色”。
              五蕴之色的色(广义),“质碍”——相互碰撞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强化3:“想”。六道众生头脑思维里的活动。
              🎋 待续...
              听了两遍,还没有完全消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0-05 20:15
              回复
                听书笔记(7)
                佛陀答须菩提三问。大菩萨
                以无住为安住。
                以度众生的方式修行。(核心)
                以“发愿”度一切众生而降服自心。
                ——发什么心(因)得什么觉——
                🙏
                延伸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障碍你修行解脱的力量)。
                修世俗谛菩提心的方法
                ✨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首先是“舍”:平等心(“冤”“亲”一体、轮转)
                慈:予乐
                悲:拔苦
                喜:欢喜
                修胜义谛菩提心的方法
                ✨ 观空:色受想行识(五蕴)
                色:纯粹的物质形态
                识:纯精神的存在状态
                受、想、行:“色”和“识”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状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0-06 08:45
                回复
                  听书笔记(8)
                  总结须菩提的三个问题:
                  对境发心。(菩提心降服自心)
                  如法修行。(不住相的六度是成佛之因)
                  证无住涅槃而成佛。(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
                  什么是“后500年”?
                  依据南传佛教(上座部)记载,佛陀涅槃至今已有2563年。
                  依据汉传佛教的记载,是2504年。
                  佛陀涅槃后1000年,正法时期:第一个500年:解脱
                  第二个500年:禅定
                  接正法时期后1000年,是像法时期。
                  第三个500年:多闻
                  第四个500年:塔寺
                  像法时期后1万年,是末法。
                  第五个500年,即被称为“后500年”:斗诤。
                  教法混乱,教派纷争,相似佛法(心灵鸡汤)泛滥。
                  🥀 在这样一个佛教衰落的末法时代,尚能听受正法并升起信心者,必是往世具足福德,多修善根,才能得此因缘!
                  🙏怎么理解“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
                  (法之三解:有为法、无为法、引导众生解脱的道理和方法。)
                  例:指 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0-08 13:06
                  回复
                    听书笔记(9)
                    名词解释:三千大千世界
                    🇮🇳 按照印度古德的理解,我们世人所居住的世界为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即整个宇宙。
                    📖 一切佛的正等正觉的法,皆从《金刚经》流淌出来,因此,法布施即使只讲其中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其功德之大就远超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布施。
                    —— 所有布施中,以法布施为最。——
                    📖 📖 《金刚经》3-8段内容概述“菩萨行”,9-17段概述“离诸障”。
                    诸障之重:慢。导致“增上慢”的根本原因是“执法为实有”。
                    以小乘四果为例,破除之。
                    名词解释:小乘四果
                    1)须陀洹果。
                    名为“入流”。凡夫有种“惑”(糊涂)——见惑、修惑(共有9品,须经历七次生死达到涅槃)。
                    此位证得初果,可断除见惑。
                    2)斯陀含果。
                    名为“一往来”。此位已断除6品修惑,还需往来生死一次断除剩余3品。
                    3)阿那含果。
                    名为“不来”。九品修惑断除。
                    4)阿罗汉果。
                    小乘最高境界,证得“人我空”,无诤三昧。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0-19 21:19
                    回复
                      听书笔记(10)
                      发愿并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庄严佛土”。
                      世俗谛菩提心的四弘誓愿(通愿、共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一切众生的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什么是别愿?
                      即自己区别于其他众生的“愿” 。
                      🏵️ 例1: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名“法藏比丘”)发48大愿,最终成就“西方极乐世界”。
                      🏵️ 例2:药师佛。因地发12大愿,并最终成就“东方净琉璃世界”。
                      “东、西”——分别表法太阳起落的方位,意喻生和死。前者利益在生众生,后者接引死后往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10-20 23:01
                      回复
                        听书笔记(12)
                        —— 四重二谛之第3重 ——
                        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真正的门槛、要害...
                        世俗谛:缘生(解构不变性)、性空(解构独立存在性)。
                        缘生就是“无生”,性空就是“无自性”。
                        胜义谛:名言(能诠)假有(误以为的“存在”)。
                        例:梦中虎、水中月
                        —— 四重二谛之第4重 ——
                        世俗谛(名言谛):假有唯名
                        胜义谛:离言(“名言”解构掉,即“离言”)空性
                        名词解释
                        名言:能诠
                        名言解构的对象叫:所诠
                        🌲 🌲 🌲 🌲 🌲 🌲 🌲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发生。
                        ——————————————
                        解构的过程即不断“空”的过程,所以佛教又称“空门”。
                        评论区一片“😮 懵”~ 哈哈
                        从这几讲开始越来越难了~
                        一边听一边摁暂停键甚至重听~
                        勉强消化。
                        于晓非老师讲得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10-22 22:27
                        回复
                          听书笔记(13)
                          一个区别;三种无常。
                          性(独立存在性)空(没有)
                          空(没有)性(基本特征)
                          性空: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对治“我执”。
                          空性: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破除“实执”。
                          ✨ ✨
                          第一、二重二谛中
                          小乘佛法“生住异灭”的无常+大乘二世教法的前行法“当生即灭”的无常。
                          —— 共同特点:生灭无常 ——
                          第三、四重二谛中
                          大乘教法的“无生无常”(常无,故无常)
                          ✨ ✨
                          末法时代,能够听闻并理解真实的佛法,很难!因为:
                          1、凡夫颠倒梦想;
                          2、相似佛法及心灵鸡汤泛滥。二者迎合众生,与凡夫内心的无明相应,非真实佛法!!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10-23 21:46
                          回复
                            听书笔记(14)
                            大乘佛法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不共之处:无生
                            与其他宗教的差异:
                            1、空性
                            2、无神论
                            佛教徒对其他宗教应采取什么态度?
                            🎋 宽容
                            🙃 什么是“不宽容”?
                            1、形同水火,激烈斗争。
                            ——显性的不宽容
                            2、无视和抹杀不同思想的差异。
                            ——隐形的不宽容,这是真正的,更严重的不宽容!
                            🙂 什么是“宽容”?
                            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尊重对方。
                            🎋 🎋 历史上,佛教徒还从未因宗教问题发动过战争。
                            坚定不移地宣讲佛法的“不共”;
                            同时对其他宗教思想报以宽容(不和稀泥、不曲解不贬低、不视其他宗教为魔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10-24 21:24
                            回复
                              听书笔记(15)
                              佛陀二时教法修行次第:
                              1、悟无我(前行法)
                              2、证空性(进入大乘佛法)
                              3、见实相(佛陀作为智者证悟的真实:真如、法性、如来藏...)
                              🍒 不在教理上通达,是无法理解经文的!!
                              🍈 经过四重二谛的递进式、反复学习,再往下读容易多了!
                              千年暗室,一灯照亮。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10-25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