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朝吧 关注:96贴子:8,684
  • 12回复贴,共1

投降,反抗,出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抉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弘光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城大雨滂沱。
这天清晨,钱谦益等人带领南京城内的文武官员跪在城门边,向清军投降。受降仪式很快结束,但随着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钱谦益的名字也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不久之后钱谦益退休,从北京回到家乡。有一天,他对家乡的生员谈起自己的衣服样式,说:“老夫之领,学前朝,取其宽;袖依时样,取其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12 20:06回复
    当时便有人嘲讽说:“可谓‘两朝领袖’矣。”
    明清异代之际,随着八旗铁骑入关,士大夫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但无论如何,钱谦益这般“厚颜无耻”地投降,注定会背上千古骂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12 20:09
    回复
      当时便有人嘲讽说:“可谓‘两朝领袖’矣。”
      明清异代之际,随着八旗铁骑入关,士大夫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但无论如何,钱谦益这般“厚颜无耻”地投降,注定会背上千古骂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2-12 20:10
      回复
        另一方面,乾隆晚年对于殉国的、甚至是带头反清的明朝士大夫,都异常宽容,不仅为夏允彝、夏完淳等人修缮坟墓,还下令刊刻他们的著作,以褒扬这些忠义之士。
        其实,乾隆帝的做法无非是想告诉文人士大夫:做臣子的,忠诚永远是第一。清朝初年迫于形势,对投降之人采取优待,可一旦满清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就和历朝历代一样,开始强调忠诚的重要性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12 20:48
        回复
          03
          说到忠诚,经历了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绝大多数都有他们自己表现忠诚的方式。
          夏允彝、夏完淳、张苍水这些人,本身有很强的组织才能,可以举兵抗清,而更多的士大夫,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才能,却依然有自己的坚守。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年届古稀的张岱为自己撰写了《自为墓志铭》,总结大起大落的一生,从明朝的既得利益者、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到穷困潦倒、一名不文的遗老,真是恍如隔世。在他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墓碑上,友人为他题写了如下几个字:
          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2-12 20:50
          回复
            入清二十多年了,张岱的民族情结依然很浓,他绝不愿意自己身后被当作清朝人。友人清楚他的心思,在墓碑上专门题上“有明”两字,表明其明朝遗老的身份。
            其实,这是当时由明入清的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态:即使不能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也会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明朝人,而不是清朝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2-12 20:51
            回复
              钱谦益是明末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担任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柳如是为钱谦益的继室夫人,本是名妓(秦淮八艳之首)。
              当年清朝军队兵临城下时,钱谦益本来和自己的红颜知己“名妓”柳如是说好了要相约跳湖殉国的,但是当他试了一下水以后,说了一句“水太凉,不能下”。话音刚落,柳如是却毅然“奋身欲沉池水中”,结果也被钱硬托住没跳下去,所以世人纷纷嘲笑钱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2-12 20:52
              收起回复
                如果说张岱在入清之后,最终选择“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还算比较温和的话,那八大山人的选择就是一个极端。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南下。为了保全自己,而又不失气节,身为明朝宗室的朱耷选择了遁迹空门。此时,朱耷只有十九岁,随后的六十余年,他都以出家人的身份,醉心创作,以书画创作麻醉自己的故国之思。
                书画创作,虽然不能挽回故去的明朝,却让朱耷留下了足以享誉世界的一个名号——八大山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2-12 20:53
                回复
                  在明清易代之际,张岱、八大山人这样以消极形式抵抗的士大夫,比比皆是。其中,最特别的要数朱舜水了。
                  明亡之后,朱舜水见复国无望,便东渡扶桑,定居日本,以此来表现自己不作贰臣的气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12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