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吧 关注:114,203贴子:763,201

【填坑啦】继续分享我的野路子小说写作经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次绝对要写完2016年预告的内容,我保证!


IP属地:北京1楼2020-03-14 01:42回复
    2016年的时候,我只分享了我在写武侠故事时的一点心得,这个故事拖到现在还没有填完。
    说的大概是两点:1.怎么写开头。2.白描。
    具体可以看原贴 https://tieba.baidu.com/p/4799639019?pn=1


    IP属地:北京2楼2020-03-14 01:50
    回复
      下面我再理一下这几个方面的的顺序,以及原因。
      1.如何开头(正所谓虎头)
      2.具体行文(真的要开始写了啊)
      3.人称与视角(影响到代入感和共情)
      4.画面感(文字最终是要在脑子里生成画面的啊)
      5.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打架、斗法、调情及XX)
      6.故事结构(合适的结构非常十分以及极其的重要)
      7.世界观(世界观是地基,故事是在其上搭建的房子)
      大概其就是这个意思吧,用词可能不太准确,反正就是那个意思。


      IP属地:北京3楼2020-03-14 02:05
      回复
        1.如何开头
        结合老贴说的看。
        首先,开头不要铺设定。其次,开头不要太长的环境描写。
        如果把故事比作一个馅饼,开头就应该直接咬一口,连皮带馅儿都吃嘴里了。
        我的意思是,要直接进入故事。
        再具体一点,我写一个奥运志愿者的故事,开头就不要从申奥成功开始铺了,也不要写“8月的北京怎么热,老外怎么多,奥运氛围怎么浓,而我们的主角又怎么怎么。”了。
        上去就是一句“再有两天就是奥运会闭幕式了”拍读者脸上。
        即使是虚构的世界,比如换成《冰与火之歌》的比武大会吧,也可以先拍读者脸上,然后再把“比武大会”的设定抛出去。
        “再过两天,比武大会就结束了。在这场堪称维斯特洛大陆最热闹的盛会上,来自七大王国的一百多位骑士,彼此厮杀了五天之后,终于把其中最骁勇十二个人推举到了国王和七神面前。”(我随手瞎编的设定)


        IP属地:北京4楼2020-03-14 02:41
        收起回复
          2.具体行文
          我再拆成两个部分,变化与不变
          变化的是,不同的故事应该使用不同的文字风格
          不变的是,真正入门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风


          IP属地:北京5楼2020-03-14 15:39
          回复
            这个也不难理解,你写中国古代背景的故事,当然是用古白话文那种风格,才更显古意盎然。古白话文的代表就是明清小说,当然明清小说更古,我们现在要更白。
            写近代、现代及当代背景的故事,自然要用白话文了。比如古白话文人物说话一般用“道”,白话文肯定要用“说”。
            如果是一个西方背景或者是偏向西方背景的故事,一股翻译腔是免不了的。
            也不是说中国古代背景的必须要用古白话文,由于习惯的关系,白话文更适合表现细腻的情感。二者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具体的就看作者自己了。


            IP属地:北京6楼2020-03-14 16:51
            收起回复
              再说这个文风,新手是谈不上文风的,我说的是基础的风格,简单粗暴的概括成“简洁”和“华丽”吧。
              二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新手往往走歪了,把“简洁”搞成了“干巴”,把“华丽”搞成了“繁复”。相比较起来,“繁复”要更糟糕一点。
              最典型的就是在写人的样貌的时候,有人把浑身上下,五官四肢都描写了一遍,还添加了很多词去形容、比喻,以为这样就会很有画面感。最糟糕的是大部分词还用错了。
              举个栗子吧,这是某人写的:
              【从坚实细腻的轮廓到他大理石般的肌肤,从规整细长的锋眉到纤细浓密的睫毛。起于秀气挺拔的鼻梁,终于薄而苍白的嘴唇。】
              “坚实细腻”一般用来形容物体的质地的啊,“大理石”是想表达硬吗?“规整”是不是有点宽泛?
              作者试图用文字描绘出人物的模样,但是一用词不当,二方向有误。文字描写不可能像画画那样具象,而且也不是你写得很细致,读者就能想象出作者所想象的那个画面的。
              应该要抓住【特点】。可以理解为第一眼最先注意到的地方,和回想时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些地方才要重点去写,其他地方尽可以泛泛一笔。
              举个经典的栗子,关羽和张飞。关羽是红脸、长髯。张飞是环眼、络腮胡。你弄块木头刷上红漆,贴上黑布条,也有人说这是关羽。
              如果非要往细致里写,那就用比喻。不要干巴巴地写这个人的鼻梁很挺,眼睛很圆,眉毛很浓。整点有灵性的比喻啊。
              【女人呢,所谓尤物之一,她是以妙年发胖著名的,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这是莫泊桑写羊脂球。用香肠形容手指,用红苹果和芍药形容脸蛋。香肠这个真是绝了。


              IP属地:北京7楼2020-03-14 17:57
              收起回复
                一般来讲,更多的人会写得“繁复”,因为这样好像显得细致。
                除了人物外貌描写,在展开对话时,很多人往往会加很多副词和动作。
                这个我前几天看过一个知乎回答,说的很好。大概意思是,尽量少使用副词,至于啥是副词,说实话我搞不懂这种东西……
                比如
                两个人物展开了对话。除了最基本的“XX说”之外,很多人还喜欢加点东西,变成“XX愤怒地说”“XX坚定地说”诸如此类。这样其实就是作者预设一种情绪,但人物的情绪不应该是由作者这么直白地传递给读者的,况且很多时候人物的情绪是很复杂的。他在坚定的同时可能也有点决绝,在愤怒的同时可能也有点痛苦。这需要从对话、神态、动作、反应等多个角度一起来表现。
                还有人觉得干巴巴说话有点无聊,加了一些动作。其实这个完全没必要,对话写好了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而无谓的动作反而会分散注意力。有的动作是有必要的,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就必不可少。
                同时奥,由于汉字博大精深,写神态的词太多了。比如笑就有冷笑、哂笑、讥笑乱七八糟一大堆。这种词我建议也是少用。原因如上。


                IP属地:北京8楼2020-03-14 18:28
                收起回复
                  我的意思是,在你还不能掌握比较华丽的写法的时候,不放试着简洁一点。等你能够掌握简洁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好像没必要整那么华丽。
                  但是不管是华丽还是简洁,不管是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还是动作描写,核心都是“精确”。精确地表达出作者心里所想的,精确地捕捉到人物当时合理的神态和反应,精确地定格住那一瞬间的动作,最终精确地传达到读者脑海之中。
                  忽然想到了《红楼梦》里香菱评诗: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啰啰嗦嗦写了一堆,继续下一点。


                  IP属地:北京9楼2020-03-14 23:08
                  回复
                    滴滴收藏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3-14 23:57
                    回复
                      一个故事往往有好多个人物,并非 只能从主人公的视角讲述故事。有的时候主人公还有多个。
                      是的,可以多视角切换。这方面的代表是《冰与火之歌》的POV,每章换一个人物的视角。
                      视角的选择要结合故事来选择,有的故事上帝视角就好,有的选择主人公的视角比较好 ,有的选择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比较好,还有的就是多视角切换比较好。一般来说,选择上帝视角的比较多,因为比较灵活。而选择主人公视角的也不少,比如各种网文啊,主角一路打怪升级嘛,基本都锁定在主角视角。旁观者视角多和第一人称捆绑。视角也是灵活切换的,尤其是上帝视角的时候,视角总是要锁定在某个人物身上的。而主人公视角也偶尔会切换到其他人物身上。
                      那么该怎么选择合适的视角呢?我先说一下应该怎么选择叙事人称。
                      人称嘛,我你他三个。第二人称一般不常用,我也就见过几次,其中一次是高行健的《灵山》。所以不说它了。
                      第一人称仿佛作者就坐在读者面前,对你讲述自己的故事。除了客观的讲述故事的经过之外,还会有很多当时的心里活动。而第三人称则是讲别人的故事。所以,首先的区别就是距离感,而距离感会影响情感的传达。
                      其次呢就是第一人称是锁定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局限性太大。如果故事比较宏大复杂的话,这个视角会限制住故事。
                      我的经验就是,当故事篇幅较短,并且蕴含着充沛地情感的时候,选择第一人称或者锁定一个人物的第三视角。这样一来可以把情感描绘得更细腻,二来受限的视角能带来悬念、期待以及误解,反过来也可以使情感更充沛。
                      当故事篇幅较长,比较复杂宏大时,选择灵活切换的上帝视角,或大部分时候都锁定主角,偶尔切换其他人的视角。其实说白了就是常见的第三人称。
                      还有一种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对自身的命运并不自知(一般是悲剧)。这时候就适合选旁观者的视角,而一般都是第一人称。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主人公的故事,看着他一步步悲剧。旁观者清嘛。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海上钢琴师》。


                      IP属地:北京11楼2020-03-14 23:59
                      回复
                        我要着重说一下第一人称,因为有的人以第一人称写的东西我是皱着眉看的。
                        因为他写的根本就是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不是人称代词的区别,而是视角的区别,这是最根本的。
                        在使用第一人称写作时,就应该把自己代入到“我”里面,把虚构的故事当成自己真的经历过的故事,把读者当成你面前的倾听者,然后“讲”给他们听。
                        你给别人讲过你亲身经历的故事吗?如果有,那就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照着那种感觉去写。如果没有,那就去讲一下,找一下那种感觉。
                        要注意最重要的三点:主观、主观、还是主观!
                        可千万别写【我红了脸,不好意思地对她说】这种客观的描述了,你当时照镜子了吗就说自己脸红?哦你猜的,那你就写你猜的呗。而且后半句也客观,应该主观的说自己当时觉得很不好意思,对她说了什么什么。这里的不好意思是告诉聆听者的。
                        第一人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内心活动,“我”会因为故事里的各种人物、事物,以及他们的对话、动作和变化而产生对应的内心活动,包含看法、联想、猜测等等。
                        所以上面我说,第一人称适合表达情感。因为它可以写出来极其丰富和真实的心理活动。但如果你把第一人称写成了第三人称的感觉,那你为什么不直接选用第三人称呢?


                        IP属地:北京12楼2020-03-15 01:04
                        收起回复
                          又活过来呀。好的,先关注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3-15 01:39
                          回复
                            4和5应该合起来说。
                            画面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小说里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和“画面感”有关,水平不够也往往被概括性地评价为“画面感不强”。
                            参考第2点的内容,画面感需要靠精确、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达成。同时还要加上一些逻辑、层次以及结构的东西。
                            前者我就不多说了,说说后者。
                            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样子,要浑身上下衣服长相都描写全了。从逻辑上讲,这个人距离当前视角人物的位置,周边环境,都会影响到这段描写。会影响到描写的顺序,先写脚还是先写头?先写衣服还是先写长相?是否有的东西比较突出?有的比较模糊?
                            环境描写呢,有个很好的例子。《封神演义》从《西游记》里抄了一段辞赋,描写天宫的景象。出现的地方分别是,哪吒站在没开的南天门外,往里面看。孙悟空进了南天门,边走边看。封神原封不动的抄,就变成了哪吒眼神堪比千里眼,站在门外就把天宫看得非常细致。这根本不符合逻辑嘛!
                            动作描写呢,比如打架,写的好的拳拳到肉,写不好的乱七八糟。尤其是男频,各种打打杀杀,写不好怎么行呢?


                            IP属地:北京15楼2020-03-16 01:24
                            回复
                              首先我建议每个男频作者都去研读《水浒传》,也不用全看,挑那些有名的故事看就行了。
                              拳打镇关西,棒打洪教头,武松前期的一系列战斗。
                              看看施耐庵是怎么使用动词的,提手旁的那些汉字,足字旁的那些汉字,很多虽然意思接近,但却是有区别的,高手就能分清这些区别,也能让有心的读者感受到。
                              做到这一点,是“拳拳到肉”的基础。其次呢,是动作设计。这个也比较好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战斗风格。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和这场战斗所处的环境完美融合。
                              比如设定一个场景,餐厅打架。你要构思好餐厅的布局和设施,各个参与者的位置,身边的道具。然后打起来了,这个人站在桌子旁边被踹倒了,是不是会把桌子带倒?那个人离厨房近,以他的性格会不会抄菜刀?处在下风的那方离门口远吗?怎么逃?当然并不是要全写出来,肯定要有所取舍。
                              把各种东西都考虑进去,把它们设计到这场战斗中去,就会让这一段更清晰、更真实。


                              IP属地:北京16楼2020-03-16 0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