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体互助吧 关注:515贴子:1,394
  • 20回复贴,共1

(转)解析人格解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章搬运自人格解体吧,因为资料没有保存完整,正在寻找原贴补充缺漏。 作者:不祥


IP属地:广东1楼2020-04-06 23:10回复
    【序】
    有位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向医生描述了她的"奇异"病情:大约几个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双腿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了,外面似乎包着一层东西,与此同时,她发现家里的桌椅板凳也忽然失去了立体感她为此感到惶恐。据她回忆,这种感觉是一阵一阵岀现的,毎次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然后又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体和外界物体的存在。她还说,在这种感觉岀现之前,她常常心情郁闷。
    还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紧张地到精神科就诊,说是自己变"疯"了。她说,近一年来,她老是一阵阵地觉得自己像在梦中,总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绪也总是处于快要失控的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她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时常常深一脚浅一脚。她说:"大夫,这种感觉真让人难受,一旦来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效,但每次不到1小时,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也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便吓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着雰一般,或是像在梦里一样......
    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对自身的一部分或对外界事物觉得不真实、不确切,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感,精神病理学称为人格解体症状或非真实感。


    IP属地:广东2楼2020-04-06 23:16
    回复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岀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岀、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人格解体性神经症,又称人格解体障碍。其核心特点为“非真实感”,表现为对自我的关注增强,但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体验、对自己与外部的人或事物的互动过程的感知,是扭曲而不真实的。这种感受是一种以精神痛苦感为主的复合式体验,伴发焦處、恐惧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会出现幻听、幻视等知觉障碍。病情持久后,会造成作息紊乱、兴趣衰减、意志减退、社会退缩等身心障碍。
      【注:】“人格解体”与“人格解体性神经症”的区别与联系


      IP属地:广东4楼2020-04-06 23:19
      回复
        一般认为,人格解体是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体验的改变、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
        而临床上认为的人格解体神经症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硫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这种昇常体验可岀现于正常人疲乏时,吸毒和酗酒者,但历时短暂;也可见于脑器质性损害,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作为其临床表现的一部分。只有这类异常体验单独出现,持久存在,引起患者苦恼,或主动要求治疔时,才属于神经症。
        “人格解体性神经症”的定义”,侧重在內在感受的异常;“人格解体”的定义,同时涵盖对内心和外部世界的知觉的异常。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不做严格区别,统称为人格解体障碍。


        IP属地:广东5楼2020-04-06 23:21
        回复
          一、人格解体障碍成因
          1.1认知与感受的分离与关联
          我们生活中有个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叫做“似曾相识”。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明知是第一次处某个情景,却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毎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在心理学还处在玄学阶段或者哲学思辨阶段的年代,这种神奇的现象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什么前世今生、时空隧道、生死意识流动等等解释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逐步鬲合,我们知道了这只不过是大脑中关于情景认知和情感反应的‘模组分离″功能失灵造成的脑神经紊乱而已。而我们需要由此而知道的是,这种“张冠李戴”的紊乱,基于一个前提:大脑中有两条功能线,一条进行着对情景信息的识别和构建,另一条负责对被识别的情绪信息进行情绪反应。大部分时候这两条功能线输出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果一个情景是我们经历过的,我们会对他产生“熟悉亲近”的情感反应,反之,如果一个情景是我们不曾经历的,会产生“陌生、警惕”的情绪反应。这两条线在绝大部分时候结果一致,必然造成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一条线,而“张冠李戴”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揭示了这是两条功能线,同时也意味着这两条功能线是可能出现紊乱的。
          这方面更有说服力的是我曾见过的一个病例,病人脑部受到创伤,经治愈后回家,他能认识所有的家人,也很清楚这就是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没法把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因为他对所有的家人不但没有亲近感,反而有一种莫名的“排斥、疏离”感。这个病人的结局不太好,因为他实在受不了这种“与一群陌生的亲人共居”的生活,最终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孤独终老。
          对认知与情感的关联的研究及讨论,最广泛的要属“认知失调”现象。1934年印度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地震后,调查者发现灾区之外谣言盛行,说还会有更大的灾难。为什么谣言发生在灾区外而不是灾区内呢?印度心理学家杰蒙纳·普拉萨德( Rajendra Prasad)研究后认为:谣言不是用来增加恐惧,而是用来为恐惧辩护的。也就是说,灾区外的那群人没有遭受任何灾难,也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显示灾难会扩大到他们身上,其实是“得知身边有他人正在遭受灾难”这件事情,引发了他们的恐慌,穴区外的人无法解释自己没有受灾却也恐惧,为了给自己的恐惧找个理由,所以产生了谣言。另一位心理学家达甘南纳·辛哈对灾区内的谣言进行硏究,发现这些谣言都是报喜不报忧,如预告短期内会修复水源等,因为他们的恐惧已经有理由了,无需再另找理由。这大概是最早的关于认知失调的假设。
          一次偶然的机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读到一篇报道,说某地一个“邪教组织”向其信徒们宣布了上帝的旨意:在1955年12月25日,一场洪水将会摧毁世界,而外星人会驾着飞碟来解救他们,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关于这个“邪教组织”,有人说是UFOo未日教派,有人说是一个叫“追求者”的宗教小团体,但不管怎样,他们相信外星人、飞碟之类的东西是存在的。费斯汀格随后和他的学生来到这个地区,“潜伏”在这些信徒中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当那一天到来时,世界并没有毁灭,一些坚定不移、付出了重大代价(如辞去工作、变卖家产)的信徒不但没有改变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坚定和虔诚,因为他们认为世界没有按原计划毁灭是因为他们迎接死亡的虔诚态度感动了上帝。1956年,费斯汀格与他人合著出版了《当预言失败时》提出了认知失调的理论。他认为当领导者的预言失败后,预期落空使信徒们产生了认知失调一—“我为某种信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这种信念是不真实的”发生了矛盾。因为先前的行动已经无法收回,为了缓解这种失调感,信徒们只好为自己的信念辩解,接受新的预言一一上帝被感动而改变了计划。
          1957年,费斯汀格岀版了《认知失调理论》系统地提出了认知失调的理论假设。人的心理包含各种认知元素,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这些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有3种:协调、失调或不相关。“我吸烟”和“我经常看球赛”是两个不相关的认知;“我喜欢足球”和“我经常看球赛”是两个协调的认知;“我大量吸烟和“吸烟有害健康”是两个失调的认知。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为了内心的平和,需要一种认知上的一致性。认知失调会让人内心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的体验。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失调,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并且人们会积极地避开可能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这就是費斯汀格提岀的两大基本假设。一个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又抵制不住烟瘾诱惑的人,如果不采取一些办法解决或减少认知失调,他的內心是无法平静的。费斯汀格认为解决的办法有三种:改变行为,如戒烟;改变态度,“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引进新的认知元素,以提神”,等等。“戒烟是很不容易的。设想一个人戒烟失败了,他会怎样去减少不协调呢?十之八九,他(或她)会试图在‘吸烟导致癌症’这个认知上另作文章。”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对事物的认知与对事物产生的感受,两者不是一体的,但是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大部分时候输岀的结果是协调一致的,因为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更好地维持内心的平衡感与安适感,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输出的结果也可以不一致、甚至是分离的。


          IP属地:广东6楼2020-04-06 23:25
          回复
            1.2情绪与脑一一脑中意识流
            自从詹姆斯提岀情绪是身体内脏的感觉一运动反应之后,坎农把情绪定位于下丘脑的整合,在这些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帕佩兹( Peper,1937)提岀了情绪的“帕佩兹环路”理论1949年,麦克莱恩在这个环路上附加一些核团,命名为“边缘系统”,它包括皮质与皮质下结构、扣带回、海马皮质、丘脑和下丘脑等部位。在一段时期里,边缘系统在情绪脑机制的解释上占统治地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绪的机构定位已从下丘脑延伸到边缘系统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各水平结构,从前额叶皮质到脊髓均包括在内。而原来的边缘系统,如海马和乳头体,已被证明对认知比对情绪过程更为重要,其中杏仁核是情绪机制的核心部分( Ledoux,1992)。
            杏仁核是通过一种复杂的加工过程而接受刺激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不应把杏仁核理解为仅仅是一个情绪的中心点,而是要把它理解为构成情绪的一种网络性组织。杏仁核的操作,好像是一个情绪的‘计算机系统”,它有着复杂的传递通道,整合着内导、外导信息( LedouⅨX,1996)。从解剖上说,刺激输入是从感觉系统到杏仁核;输岀是从杏仁核上行到脑的高级部位和下行到运动系统,在这样的网络里进行情绪加工。
            许多硏究已经揭示,杏仁核具有对情绪的整合作用。情绪刺激,通过感觉丘脑皮质的视、听、身体、姿势等活动,传递到新皮质联合区。同时,情绪刺激从丘脑部位又有通路直接达到杏仁核。这后一通道,让我们理解了杏仁核对许多来自皮质已经模式化了的视觉信息到达杏仁核后如何与情绪发生联系。例如,视觉区神经元在纹状体皮质可引岀简单的(无情绪的)视知觉表象;但通过脑的高级部位,才可解释为什么视觉的高级认知信息与情绪相联系。同样,在颞下回皮质也可整合物体的较高级的认知信息,这些在前脑皮质整合的视、听、身体姿势等信息,是一般物体知觉和认知的必需结构。但是,伴随着认知加工所产生的情绪,必须有杏仁核的参与。
            情绪性信息传递到杏仁核,进而传递到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的高级复合模式联合区。这些复合模式区域的信息,也投射到杏仁核和内嗅皮质。而内嗅皮质,是通过杏仁核向海马组织传递信息的内导系统。海马,是对各种高级认知过程,特别对记忆和空间思维起重要作用的部位。但海马与杏仁核并无直接联系。海马回下脚是海马主要的外导结构,通过海马回下脚,信息又投射到内嗅皮质,从而才能影响杏仁核这就是情绪与记忆可能发生联系的杋制从此我们清楚地看到,杏仁核与许多前脑部位构成了一个环路。
            这样的描述,显示了杏仁核复杂的内导、外导连接系统。杏仁核产生对感觉刺激的情绪意义,是依赖于来自视觉皮质的模式识别输入的。研究还发现,杏仁核神经元对享乐刺激也发生愉悦反应。杏仁核损伤,还破坏动牣在学刁中刺激与奖惩之间的联系。杏仁核对复杂的社会性事件也会发生情绪反应,这些反应是杏仁核与前脑新皮质联系的结果。
            还有研究表明,来自新皮质的复合模式刺激问杏仁核的投射,其中的一种重要的功能是为确定更抽象过程的情绪意义提供基础。例如,杏仁核接受来自海马的投射,包含着对空间或关系信息的情绪意义的功能,因为研究者已肯定海马对空间或关系信息加工的作用。新近一系列对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表明,海马损伤影响对关系线索的恐惧反应,而不影响对具体刺激的恐惧反应。杏仁核在情绪加工中的作用已被肯定。其内导、外导联系模式如下图所示。

            依据脑神经科学的发现,我们可以知道,杏仁核与感觉丘脑、联合皮质、海马等组成了认知情绪网终,其结果就是:身心体验可以产生情绪、情绪可以影响身心体验、感知觉可以造成情绪体验、情绪可以景响感知觉、认知可以形成情绪、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记忆可以影响情绪、情绪可以影响记忆等等,信息流在脑内的流转,是一个精巧庞杂的系统,因为心理其实就是脑的功能体现,那么,病态的心理现象的岀现,必然以这个系统的功能紊乱为基础。


            IP属地:广东7楼2020-04-06 23:41
            收起回复
              1.4病理性人格解体障碍成因
              心理是脑的功能,情绪情感的形成依赖于杏仁核与感觉丘脑、联合皮质、海马等组成的凊绪网络,外伤、脑部病变都可以损伤上述功能模块,造成各种感知异常。某些长期而持久的不良心绪状态,也会造成脑神经功能的退化或亢进,也会造成感知觉异常。与人格解体障碍有关的病理性原因,目前已知的大概有以下分类:
              1.41:潘菲尔徳与拉斯莫森证实,对大脑叡哺叶皮质的电刺激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脑器质性损害可以引发人格解体障
              1.4.2:吸毒和酗酒、特殊药物的摄入皆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药物、毒品、酒精均可对神经递质水平形成影响,进而影响发生在脑部的生理、心理过程,最终影响情感的形成与感知。
              1.43:灵修、神秘主义体验、感觉剥夺情境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这属于主动诱导的认知-情感功能紊乱。
              1.44: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可伴发人格解体障碍;以上精神疾病经常基于脑器质性病变。
              14.5:克利夏伯认为患者有一种“神经病素质”( Neuropathic Diathesis,而病症发作是起因于神经中枢的功能性局部缺血。让内的观点更直截了当,他认为一个人要维持人格的完整需要一种充足的神经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被消耗在别处,则会使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从而导致人格解体。


              IP属地:广东8楼2020-04-06 23:44
              回复
                二、人格解体障碍表现
                2.1自我存在的非真实感
                患者诉述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硫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別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贶者;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思考诉述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感到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岀现,无法消除,因而感到十分痛苦。ψ这种对“自身存在感”的非真实体验,有许多表现开式,常见的是以下几类:
                1)本体感模糊:深感觉包括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当深感觉异常时,表现躯体感不真实。病人感到自己的身体像假的一样,有发木感、异体感或轻飘慼。正常人固定一个体位时间长了,感到不适,会下意识地调整一下体位,病人对不适的感受变迟钝,不会下意识地调整体位,非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动一下。
                (2)躯体感缺失:病人说,“头没感觉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感觉心口缺一块东西”等。
                (3)生理感觉模糊:生理感觉包括饥渴、性欲、心悸、便意和疲劳感。当生理感觉异常,表现食欲、性欲、心悸、便意和疲艻感減退。病人说,“性欲能感觉到,能勃起,但不会射精。
                (4)生理感觉缺失:当生理感觉昇常时,表现食欲、性欲、心悸、便意和疲劳感缺失。病人说,“对女孩子不动心,几乎丧失性欲”。
                2.2对现实知觉扭曲
                对现实知觉的改变是人格解体神经症的中心症状,主要是对身体的自我及心理的自我,还有周围的世界的知觉发生了变化。患者诉述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像一个舞台,毎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改变。患者的上述体验如果成发作性,可伴有头昏、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或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让内的一位病人报告了他对周围世界的陌生感,他说:“事物变得与往常不一样,甚至连我房内的装饰,我也感到陌生起来。我似乎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走到街上,街道也变得陌生了,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忽然,周围的一切变得古怪起来,现实似乎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有时表现为周围事物变大、变小,有时则表现为摇晃,犹如量船时的感觉。患者在此过程中会体验到焦虑感与茫然感。
                这种时间、空间知觉的改变,经常体现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具体分类如下
                (1)视觉模糊:包括成像的亮度、清晰度、视野和立体感下降。①亮度下降:当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看事物的亮度下降,感到环境变暗。②清晰度下降:当视觉中枢兴奤性下降时,病人看事物的分辨率下降,成像不清晰,病人形容为醉酒感、梦样感、水底感、薄雰感或飄渺感。⑧视野下降:正常人视角为120度,当视觉中枢兴奋范围缩小时,病人的视角变窄,诉视觉范围缩小了,好像看不见周围,即管状视野。④立体感下降:视觉中枢有种成像差别敏感细胞,能将左右眼看到成像的差别腙綜合成立体图像。当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该功能下降,成像由立体变成平面,病人诉处于单维世界里,看所有东西没有立体感。
                (2)听觉模糊:包括声音响度和清晰度下降。当听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听外界声音的振幅下降→响度下降;当听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听声音的分辨率下降→声音清晰度下降。病人诉耳朵里像进水一样,听声音遥远而不清晰。4
                (3)触觉模糊:当触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病人触觉变迟钝,诉“弟弟尿湿我的衣服,我竟没感觉”。
                (4)知觉形成减慢:当现实人格解体病人的视觉中枢兴奋性下降时,视觉成像速率下降对事物多个个别属性综合成像的速度下降。病人说,“看东西不能第一眼就看懂,要停一下才看懂”’,“感觉不到事物的流动感”。其原理就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差,导致用电脑放电影时不流畅一样。
                (5)继发性后果:①意志减退:由于外感觉模糊,病人看外界吃力,多数精力被“隔膜感消耗掉了,故很疲劳,而疲劳引起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减退,病人感到脑子很累,心有余而力不足。②动作不准确:正常人运动时需用感知导航,病人的视觉模糊,导致动作不准确在家行走时经常会撞到桌椅。③多睡:病人觉醒时看事物不真实,就用睡觉来回避,故表多睡。
                2.3由陌生慼引发的焦虑和思慌
                如果一个人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就像成了天外来客,必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以及疑虑感。
                由于对现实的知觉发生了改变,人格解体神经症患者对他周围的世界产生了陌生感,所以大多数患者除了对症状的直接焦虑外,还会产生对病症急性发作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情绪。种种的焦虑感导致患者釆取多种自救措施,有些患者到处求医,有患者干些粗野的事,想以此带来的剧烈的身体感觉来打破人格解体的牢笼。克利夏伯的一个病人说:似乎是在做梦,这种做梦的感觉令我十分恐惧。我要用手几百次地抚摸周围的物体以征明自己并未与熟悉的事物分离。我还大声向自己呼喊,要把自己从梦中喊醒,可我越是努力,事情就越糟。我甚至觉得连自己的呼喊声也变得陌生了,抚摸周围事物对我毫无助益。
                2.4、有自我察觉能力和判断力
                人格解体表面上令人十分震惊,但患者不论是否是在发病期,他都能保持对自我意识状态的洞见,即患者始终有知力,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患者在与医生的交谈之中,思路是凊晰的,尽管患者有上述的严重焦虑感;但这些感觉也没有引起情绪与思雏上的障碍。
                2.5注意模糊或注意缺失
                (1)注意模糊(岀神)是人发作性变得不注意了,例如,人在看电视期间忽然发呆,此时人感觉不到在想什么,过一会又能继续看电视了。严重出神时持续不注意,自述“我的不在状态是持续的,就是别人提醒,还是不关我事一样。看表知道现在是几点,过一会又看表中途发生过什么,根本不知道。”
                (2)注意缺失(注意狭窄)是注意广度变窄,是那种想分心都不能分心的状态,表现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注意狭窄是在想问题期间,想找一个杂念也找不到,病人说,“想一件事就是一件事,没其它任何感觉”;对外注意狭窄表现无意中看到或听到的能力減退,病人说做事时完全听不到周围人在讲话。”管状视野也是一种对外注意狭窄。对内注意缺失可表现为行为自动化,病人能边缘性意识到自己在说或做,但意识不到在说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对言语内容和或动作目的处于潜意识状态,分别称为言语自动化和动作自动化。
                ①言语自动化:病人在跟别人说话时,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说完就忘。由于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故说话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由于说完就忘,故对说过什么话,虽然第感觉是自己说过,并没有任何印象。
                ②动作自动化:病人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自己看到在做,但感受不到做了什么,例如病在做试卷,只看见自己的手在动,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动,好像是别人在动一样。


                IP属地:广东9楼2020-04-06 23:47
                回复
                  三、治疗与心理干预
                  治疗综述:
                  人格解体障碍的病因,很复杂,目前大概可以推知的,有以下几类:
                  ①脑器质性病变引发的认知一情感网络功能紊乱。
                  心理是脑的功能,情绪情慼的形成依赖于杏仁核与感觉丘脑、联合皮质、海马等组成的认知情绪网络,外伤、脑部病变都可以损伤上述功能模块,造成各种感知昇常。某些长期而持久的不良心绪状态,也会造成脑神经功能的退化或亢进,也会造成感知觉异常。潘菲尔德与拉斯莫森巴经证实,对大脑额哺叶皮质的电刺激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脑器质性损害可以引发人格解体障碍。
                  ②吸毒和酗酒、特殊药物的摄入皆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
                  药物、毒品、酒精均可对神经递质水平形成影响,进而影响发生在脑部的生理、心理过程,最终影响情感的形成与感知。
                  药物摄入本身就可以引发人格解体症状,大量的、持续的药物摄入会造成大脑部分区域不可逆的功能受损或紊乱,也会造成人格解体障碍。
                  ③灵修、神秘主义体验、感觉剥夺情境、疲劳、精神高度紧张等均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
                  这属于主动诱发的或偶然发生的认知情感功能紊乱,一般会自己恢复正常
                  ④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可伴发人格解体障碍。
                  以上精神疾病经常基于脑器质性病变,同时精神疾病造成的病态心理,本身也会冲击绪网络,造成功能紊乱,出现人格解体症状。
                  ⑤心因性人格解体障碍。
                  心理动力学角度,认为,人对自身感知和外界感知的非真实感,与两个因素有关:其是长期剧烈的精神痛苦引发的自我认同感障碍;其二是非真实感旨在对附着在“信!接受、理解、接纳、评估、组织ν等心里过程上的情绪体验进行扭曲或弱化,从而剥离痛苦感,是为了保护心理功能不至于崩溃而进行的逃避反应。
                  如果是上述第三种人格解体障碍,一般都会自愈
                  如果是上述第五种人格解体障碍,可以不用服药,一般都会在痛苦源消失、痛苦减弱产生适应性之后,症状自愈。也可以考虑找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通过重新认识和评估痛苦源、重塑社会支持系统等方法改善或消除症状
                  如果是上述第—、第二种人格解体障碍,请做好终身服药的思想准备。目前没有任何治疗脑器质性病变的技术或药物,但好消息是,大脑是有自愈功能的,服用调整情绪、安神护脑、促进神经代谢的药牣,保持心理舒畅身体健康,有助于大脑杋能重新恢复平衡,可以缓解或解除人格解体症状。
                  如果是上述第四种人格解体障碍,可以忽略掉人格解体症状,专心治疗引发人格解体症状的精神疾病即可。相关精神疾病得到控制或者痊愈,人格解体症状也自行消失。


                  IP属地:广东11楼2020-04-06 23:50
                  回复
                    非常感谢,分析的很详细,我也被人格解体折磨了三年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0-07-14 10:44
                    收起回复
                      挺奇怪的,我小时候有过好几次,后来自己好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8-03 02:40
                      收起回复
                        我也是人格解体七年了,感觉不到自己,感觉自己是两个人,说话感觉不是自己说的,干活感觉不是自己干的,感觉自己身体不存在,感觉自己很陌生,父母家里都是非常陌生,回到老家村里面也是非常陌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感觉了,脑子感觉被糊住了,被屏蔽了感觉不到自己,我的微信18303220113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21-03-14 14: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