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吧 关注:3,858贴子:19,605
  • 8回复贴,共1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第二次元嘉北伐注:本文为求统一,以下时间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第二次元嘉北伐
注:本文为求统一,以下时间一律使用刘宋元嘉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即默认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第二次元嘉北伐虽然看上去是以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刘义隆正式下达北伐诏书为始,但是我更偏向于把更早些的二月至四月拓跋焘南侵悬瓠亦纳入此役范围。即元嘉二十七年春,北魏南征;夏秋,刘宋北伐;冬至二十八年春,拓跋焘再度南侵。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14 08:31回复
    一、元嘉二十七年二月至四月的拓跋焘南征汝南郡之战
    元嘉二十七年二月,魏太武帝拓跋焘对刘宋发起进攻。但是比较奇怪的一点是,无论《宋书》还是《魏书》中记载的攻击目标都是汝南(悬瓠)。但是从当时悬瓠“城内战士不满千人”来看,刘宋在淮北的整体守备是比较薄弱的。而且以拓跋焘“自率步骑十万”的出征规模,就算有一定夸张成分,如果说拓跋焘只是想拿下汝南郡也未必有点不太合情理。
    如果这样来看,拓跋焘此次南征应该不只是要攻克汝南,他很有可能目标是要攻克一座战略重镇,也就是彭城或者寿阳。从拓跋焘进军的路线来看,目标更可能是南平王刘铄的驻地寿阳。所以刘义隆诏令淮北部队南撤,敛归寿阳。
    应该说,刘义隆这道命令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毕竟对于刘义隆来说,汝南、颍川、陈郡等诸郡的重要性加起来都未必比得上寿阳加上一个儿子。而对于刘宋来说,一旦寿阳沦陷,无论南平王能否脱逃,对士气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这里的丢车保帅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但是,拓跋焘的迅速进军打破了刘义隆的部署,《宋书》中称“虏奄来入境”,当时诸郡守备根本来不及回撤寿阳,刘宋的各郡太守均闻风而逃,魏军直至汝南郡治所悬瓠。
    南平王刘铄时镇寿阳,遣左军行参军陈宪行汝南太守事。在这种情况下,陈宪以不到一千人面对十万魏军防守悬瓠四十二天。四月,文帝诏令武陵王刘骏派兵支援陈宪,被魏军击败,刘义隆又令臧质率军渡过淮河,击杀了北魏任城公拓跋乞地真,拓跋焘见悬瓠久攻不克,于是退军。
    这段看起来拓跋焘大军南征与刘宋各有胜负,战略目的也没有达到,宋师基本能和北魏维持在五五开上下的水平。但是,刘宋的缺陷此时已经暴露,这回有陈宪独守孤城,但是到了冬天拓跋焘南征的时候可就没那么好运了。
    淮北边疆,守军不到千人也就算了,问题是北魏围城四十天刘宋方面才来解围,这个效率着实低得恐怖。
    此时距离上一次大规模作战——元嘉七年第一次元嘉北伐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也就是说当年那批跟着到彦之、檀道济北伐,活着回来的老兵就算活着也不是在编人员了。我们可以认为,在二十年的和平以后,刘宋帝国整体武备松弛,防御体系较不完整,军队战斗力已经完全不能与义熙、永初时期相比。而北魏本身便是半游牧式政权,加之前几年刚刚平定了盖吴之乱,军事实力强于刘宋是毫无疑问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14 08:31
    回复
      二、元嘉二十七年夏至冬刘宋全面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的六月己亥北魏方面爆发了著名的国史之狱,七月庚午刘义隆下达北伐诏书,元嘉二十七年宋魏之战第二阶段开始。
      刘义隆的北伐不是在元嘉二十七年的临时决意,而是有着长时间的思考。在元嘉二十六年,刘义隆对王玄谟的上疏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封狼居胥的愿望。所以,在元嘉二十七年的商议中,面对沈庆之、刘康祖等人的反对,刘义隆几乎是罔顾所有人反对地推进北伐。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北伐诏书中称:“又猜虐互发,亲党诛残,根本危敝,自相残殄”
      我认为这句很可能是指在国史之狱中拓跋焘大兴屠戮,再结合《刘康祖传》中刘义隆的“义徒并起”的表述来看,我推测很可能在国史之狱后有很多河北士族反抗北魏的统治,这也很可能是刘义隆一意孤行发动北伐的一个重要诱因。
      关于北伐的人事安排,按照刘义隆的部署,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出次彭城,作为北伐名义总指挥,武陵王刘骏节制部队出彭城,以萧斌为统帅;南平王刘铄节制部队出寿阳,以臧质为主帅;随王刘诞节制部队出襄阳,以柳元景为主帅;刘秀之节制部队出汉中。
      这次北伐中,由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人率领的武陵王刘骏部最后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北伐军的崩溃,先放到最后讨论。
      刘铄路的行动载录不详,综合《宋书·南平穆王铄》、《宋书·臧质》、《宋书·刘康祖》等篇目,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这一路北伐军应该起初先攻克了许昌等地,最后被北魏永昌王拓拔仁在虎牢击败。
      与此同时,刘诞、柳元景一路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柳元景起初并没有大规模发动进攻,而是积极拉拢内应,并在带路党的帮助下一举拿下路氏,随后继续进攻,夺取弘农,复破金门坞。柳元景又命令诸军进攻陕城,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引兵进攻宋军。面对腹背受敌的状况,宋将薛安都单骑在数万魏军之中数进数出,无人能挡,奉命镇守函谷关的鲁元保恰好此时因为函谷关失守返回,正好投入战斗,魏军退走。柳元景闻知消息,又派兵支援,两军合击,斩张是连提,杀伤、俘虏极多。
      随后,宋将庞法起率军越过潼关,一路西进,行至第二次义熙北伐时名将王镇恶、檀道济攻打长安时所建之垒,长安近在眼前。
      而出汉中刘秀之方面则完全没有完成刘义隆布置的“震荡汧、陇”的任务,毫无战果。
      最后再来看到刘骏部。刘骏部掌控了宋军第二次元嘉北伐的主力部队。前线部队由辅国将军萧斌节制,统领王玄谟、沈庆之等人,目标为攻克碻磝、滑台,直趋洛阳。在碻磝光复后,萧斌和沈庆之就一直驻扎在碻磝,实际主持前线作战的是宁朔将军王玄谟。
      王玄谟祖父是十六国南燕官员。他在刘裕任徐州刺史时进入刘裕幕府。此后王玄谟在景平、元嘉年间长期在地方任职,从来没有带过兵。刘义隆此时让其作为北伐先锋,很可能不仅因为其在之前大力鼓吹战争,还很可能与军方的反战情绪有一定关联。但是,无论如何,在如此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场合,让这样一个未经征战的白面书生作为大军先锋主帅,都是十分不明智的。
      最后,由于王玄谟在决策上的一连串错误,导致刘宋大军顿兵滑台,难以前进,最终被拓跋焘击溃。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4-14 08:38
      回复
        三、元嘉二十七年冬至元嘉二十八年春拓跋焘反攻
        关于拓跋焘反击的问题,按照《魏书·世祖下》记载是在十月,按照《宋书·文帝纪》则是闰十月。且若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当年十二月初一为丙辰日,乙丑日与丙辰日相差五十一天,如此推算,乙丑日似在《宋书》所言之闰十月而非《魏书》所载之十月。
        ——闰十月初,拓跋焘在滑台击溃王玄谟,兵分多路南下,本部十一月初至鲁郡,同月底至彭城,十二月离开彭城南下,在盱眙城外大破宋将臧质的援军,随后一路南下,在同年年底饮马长江。
        与此同时,在王玄谟全面溃败以后,已经兵临长安的柳元景也在十一月被调回,至此,第二次元嘉北伐战果全部丧失。
        拓跋焘虽然攻到长江北岸的瓜步,但是想渡过长江天堑简直是痴人说梦。元嘉二十八年年初,拓跋焘率军北返。路过盱眙时,拓跋焘率军进攻盱眙,难以攻陷,损失惨重。此时,拓跋焘担心刘义隆派遣在彭城的刘义恭派兵拦截,于是撤回平城。
        此役对于刘宋的打击不仅在于军事层面,更在于经济层面。《宋书》作者,著名文学家沈约在《索虏传》中用骈文的格式写出了北魏南下对于刘宋的破坏:
        “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系虏,自江、淮至於清、济,户口数十万,自免湖泽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时岁唯暮春,桑麦始茂,故老遗氓,还号旧落,桓山之响,未足称哀。六州荡然,无复余蔓残构,至於乳燕赴时,衔泥靡托,一枝之间,连窠十数,春雨裁至,增巢已倾。虽事舛吴宫,而歼亡匪异,甚矣哉,覆败之至於此也。”
        《良吏传》中更是直言:
        “暨元嘉二十七年,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倾资扫蓄,犹有未供,於是深赋厚敛,天下骚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4-14 08:39
        回复
          毫无疑问,在北伐全面失败的问题上,刘宋方面的决策层,尤其是宋太祖文皇帝刘义隆本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就是在北伐的发动上,尽管元嘉二十七年六月北魏国史之狱爆发,北魏出现一定的动荡,而且北伐期间的确有大量北人支应刘宋北伐。但是,平心而论,这仍然不是北伐的良好时机。我在之前提到过,刘宋方面经历“元嘉三十年文治”之后战斗力严重弱化。于此同时,随着元嘉十年到彦之离世,元嘉十二年檀道济被冤杀,元嘉十五年王仲德离世,随刘裕开国的武人集团基本凋零殆尽,其实力远不能与在拓跋焘带领下如日中天的北魏相比。
          同时,刘宋决策层分兵出击的战略部署也存在巨大的问题。李硕先生在《南北战争三百年》中提出认为第二次元嘉北伐北魏调度部队达到四十万人,尽管个人认为这个北魏军队的具体数字仍然有待商榷,但是毋庸置疑,北魏军队数量应当多于王玄谟的部队。加上我之前提到的东路军先锋王玄谟毫无统兵经验,导致拓跋焘得以集中火力突破东路,直接造成了刘宋的崩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14 08:4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09 22:46
            回复
              臧质是不是派萧道成去打拓跋焘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26 17:13
              回复
                路过瞎扯几句,我个人感觉,二十七年这次北伐首要失败在了刘义隆用人和遥控指挥上,更大的原因在整体规划上。当时的宋军之前虽然和北魏二十年没什么大战,但也有檀和之宗慤伐林邑,裴方明刘真道刘康祖等人灭仇池,沈庆之柳元景征讨山蛮等战役,即便是北魏也有过一定经验虽然吃了些亏。应该说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这从西路军的进展;刘康祖刘泰之陈宪几次战斗情况以及后来刘骏的青州之战能够证明
                将领方面,西路军的柳元景薛安都柳元怙宗越尹显祖鲁方平庞法起等人不用说了,就连失败的中路和东路,如果前锋不用王玄谟主帅不用臧质萧斌,当时刘宋还能调用的大概有沈庆之(沈法系;沈攸之)垣护之(垣询之;垣恭祖)刘康祖檀和之王方回宗慤颜师伯刘兴祖张兴世周盘龙周山图毕众敬崔道固刘怀珍卜天生焦度这些人,怎么着都比前面这仨货强吧------王玄谟我印象里第一次见于宋书是永初景平那次北魏进犯河南,他当时应该是刘义真属下,出兵助援结果战败,和臧质以及到彦之一样,除了山蛮无胜绩,尤其关键时候掉链子。包括后来平定刘义宣臧质的时候,虽然他自己的传记里俨然大功,但翻翻别人的就能看出来,一如既往。貌似除了出家财赈灾和敢于劝谏刘子业两件事以外,真没什么亮点。萧斌的话,感觉属于能力问题(清河傅家的事印象就是他闹出来的),但起码勇气上还是要强过王玄谟臧质。至于臧质,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安排就是和孔熙先一起派到北魏去,都不用给他具体任务,随便放飞自我就行
                另外就是刘义隆对淮北乃至北伐,属于完全没什么认真规划和计划,远了不说,头几年何承天给他提的压根儿就不当回事。甚至对于具体当地官员的安排,也是申恬给他提出了建议。还有像是仇池和林邑,都是得而复失死灰复燃,根本没有好好利用的打算。以及檀和之破林邑之后缴获的金银财宝,宋书说是无数,南齐书说是至少金就有数万斤,后面梁书南史甚至说数十万斤(个人觉得金十万斤大概是有,毕竟那地方产金子,林邑王之前服软的时候就提出了金一万斤银十万斤还有铜多少万斤,檀和之后来可是连各种神像都给熔了),总之绝对是发了。结果没两年这次北伐的时候,就要靠着民间借款了
                实话说有时候真是会对着相关资料瞎捉摸,如果之前何承天的上书刘义隆能认真考虑,如果之前没杀掉裴方明刘真道,如果这次不用王臧萧仨人........西路军不变,中路军主帅换成裴方明+刘真道,前锋刘康祖王方回胡盛之臧澄之毛熙柞陈宪,东路军沈庆之或者檀和之任主帅,前锋垣护之宗慤周盘龙周山图毕众敬焦度,再借助刘怀珍傅融傅乾爱等青兖冀豪强的实力,同时按刘兴祖的提议偏师进入河北,甚至还可以让垣护之张兴世走海路。即便你刘义隆不放心他们领兵在外,后面放上刘骏刘铄萧思话坐镇总行了吧。(多说一句,个人觉得沈庆之面对北魏倒不是怂,毕竟当初他跟着檀道济北上时候还是表现很受好评的,而从无论是讨山蛮还是讨刘勋刘诞来看,他的统帅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临阵能力都相当出色。只是也和檀道济一样,风格属于求稳那种类型)
                按当时南宋的人口国力以及马匹和士卒特点等,大规模北伐不现实,但恢复到最早黄河一线以及长安应该还是能做到的甚至象是乐陵平原清河顿丘几郡也能尝试一下------最起码,不至于像后来惨。当然喽,还是内句话,这些都纯属个人瞎琢磨瞎扯了,楼主见笑


                IP属地:北京10楼2020-08-25 14: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