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古村落吧 关注:1,109贴子:23,292
  • 2回复贴,共1

大别山寻亲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个人在存世的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要想弄清这些疑问?就得去追溯源头,我的祖先在哪里?为何生活在这里?民间只有在家谱上刨根问底,探寻根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很多姓氏的家谱中记载:“大明洪武二年由江右瓦屑坝”、“鄱阳县瓦屑坝”、“鄱阳湖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瓦西墩”等等仅此而已,非常简单、模糊、不详。
经考证:“江右”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旧时文献称“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由于口口相传,“瓦屑坝”中的“屑”字在记忆中有差别,就有了家谱上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瓦屑墩等误。
今天鄱阳湖方言中“瓦砾”仍被念作“瓦屑”或“瓦叽仂”口音。“西”字与“屑”字读音相近,不管哪一种表述,都是“瓦屑坝”的错读和错写。
瓦屑坝属明代称立德乡,时属饶州府治辖地。位于今天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境内,是一个自然村落,当地人从前叫瓦雪坝或瓦夔岭。这里是古渡口,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天仍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因此而得名。
1368年,江淮西出生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治理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措施,这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对遭受战乱、灾荒逃离、人口减少的地区进行大移民。
六百年前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湖莲湖乡瓦屑坝出发迁徙到安徽、湖北等地。那时,大量移民从江西鄱阳湖畔一个叫瓦屑坝的渡口登船,依依惜别故土。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此时成为明朝初期移民集中的中心。明朝官府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一带的湖边,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黄州两府等目的地。
随着时间演变,移民后代对具体记忆逐渐淡忘,对具体的祖居地点大都忘却,那时始祖先人读书不多缺少文化,移民的后人至清朝中末期才开始修造族谱,将记忆定格于始祖口口相传中的“瓦屑坝”。
这样就形成“瓦屑坝”是原居地说法。实际上来自安徽安庆、潜山、怀宁、桐城、望江、岳西、宿松、太湖等县市和湖北黄冈、麻城、黄陂、孝感等县市以及罗山、光山、新县的人皆由江西饶州府一带移民,分属饶州府和九江府各县,1369年均由瓦屑坝乘船出发。因此,瓦屑坝就成始祖之根永恒记忆了。
那么,明朝统治者又为何将鄱阳湖居民迁移至江淮大地,如今大别山区呢?
江淮大地处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历史上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据史书记载: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是金军南侵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
在南宋时期成为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此伏,大别山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争夺战持续多年。
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四出扩展,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军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才恢复安宁。
十几年间,在旧政权易帜,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际,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遭受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君临天下时,大别山留下人口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鄱阳湖、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外来移民开垦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此迁。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
因移民人口众多,一部分沿江北上,继续选择居住地。入住黄州府一带,即今天黄冈市,红安、黄陂发展,因人口的再次发展,人民二次迁移入居现地。
今大别山人非大别山人也,多半迁徙自江西。根据族谱记载分析,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
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外,有明确记载自明朝来自瓦屑坝或九江、江右、饶州、余干、金溪、鄱阳占90%以上。六百余年过去了,瓦屑坝移民的子孙已经植根在江淮大地,成为大别山区的人。
瓦夔今属莲湖乡,离鄱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辖地)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了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
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频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灭,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改称瓦屑(夔)。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途径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和黄州府属各县定居,或顺长江而下,迁入其他省份。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中出发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这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
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在这声势浩大移民中,移民的具体流向,史书未作详细记载,地方志也只是三言两语。
以致数百年来,移民后裔无法准确说出及找到自己的“根”在何处,而家谱的记载,则成为人们研究移民流向的一个重要依据,写清其先祖及后人的来龙去脉,表明该姓祖先的始迁祖地,即所谓“根”。
在今天,这些江西移民的后代形成了大家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移民文化认同的根祖。
当然,在走访调研中,当地族谱提到移民点还有一个地方,江西筷子巷。
前面讲到,瓦屑坝移民原居住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在广大移民后裔记忆中,筷子巷比瓦屑坝似乎更有影响力。
这又是怎么回事?很多古代的地名都与当地产业有关,如鄱阳县筷子巷就因竹器行业集中一地而得名。这就是江西筷子巷名称由来,作为古代移民集中地筷子巷究竟是江西省哪个地方呢?
《河南省,民俗志》载:“江西迁来的移民中,明末清初迁来的占绝大多数。其中,许多来自江西省乐平县瓦西坝筷子巷.....”江西省乐平县是否有筷子巷不得而知。但乐平县人外迁必然要走鄱阳县,穿过鄱阳县城内筷子巷到瓦屑坝乘船才是合理的路径。


IP属地:河南1楼2020-08-11 17:02回复


    IP属地:北京2楼2023-02-20 00:28
    回复
      筷子巷在鄱阳县城码头边,登上码头经过筷子巷后到达鄱阳县城的大街!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4-05-27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