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吧 关注:4,119贴子:21,098
  • 6回复贴,共1

左传一个现象很奇怪,凡听从劝谏都会成功,不听谏的都失败古文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左传一个现象很奇怪,凡听从劝谏都会成功,不听谏的都失败
古文观止选的左传文章,谏篇都有好几篇,都是这样。现实生活中这不可能啊。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8-15 22:26回复
    俗諺‘聽人勸吃飽飯’。


    IP属地:北京2楼2020-08-16 08:30
    回复
      史家书法,劝谏献策君主(主人)弗听 弗用 ,然后就出不好的结果。史书的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果对君主有维护,或者为增强效果,(或者怕读者没看出前后因果),会增加描述,某曰:悔不听子言。
      最好玩的例子是我发的截图
      左传描写吴国被灭的结果。吴王辭曰“孤老矣,焉能事君”。-左传的这段简洁客观更多无奈,个人感觉是写的最好的。
      史记描写这段就有:悔不听子胥之言。-看的出司马迁是个煽情高手。
      然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等史书,都有更详细的描写。我没看过这两本书。杨伯峻把这些书甚至章节都列出来了
      不同史书对吴王的褒贬和细节描写都有不同,都体现了编撰者对这段历史的立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8-16 10:28
      收起回复
        修史的目的是什么?以史为鉴啊。如果史书上都记载君王不听劝谏而成功的事例,你想让后世君主们学什么又鉴什么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8-16 10:52
        回复
          左传里有个更神奇的描述方法,就是预言。
          大多数预言都实现了,比如预言某人不得好结果,此人一般不久或若干年后死了(还有逃亡)。
          这个左传很特别的叙事方法,后面的正史很少用
          -预言太玄乎了,正史本来就有很多要维护隐晦的东西,再这样写的话史书可信度更低。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8-16 10:53
          回复
            两汉以后的正史,感觉这种进谏的笔法有的地方被用坏了。
            读晋书,纪第一的宣王司马懿(开篇就称帝)。这里史家对晋室多有隐晦和褒扬。
            下图里的,司马懿的三处进谏,两处曹操都从之,一处魏文帝不从,后又悔之。司马懿的光辉形象被树立起来了
            不过读三国志,关羽被吕蒙擒获,好像没司马懿什么事。放弃襄阳战略的失误应该也怪不到文帝头上。
            晋书笔下:曹操从善如流,司马懿料事如神,魏文帝篡汉,德不行,不听司马懿的,智也不行。
            晋代魏就是大势所趋。史家的目的也达到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8-16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