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门偈
春有百花秋,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即是人间好时。
此宋之时,禅宗同行所示也。
人多欲知之者,不可得也。
万般烦恼当一悟字,悟得此境,不悟亦烦。
汝当复问,修行者亦有烦恼耶?
未悟尚悟,皆有烦恼。
然当换说名心魔。
汝复欲疑,行者心魔何分?
每修行人心魔不同,或七情喜怒思悲恐惊或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或如我降妖伏魔是慈悲为怀。
余法海也,少僧,金山寺主之。
自吾幼昏,云天堕一白瓷瓶,破脑,觉而得道,前代金山主之,激收吾为关门弟子,尽传衣钵。
数年参禅悟性,以证大道。
不日前代金山主坐寂,以主位托余。从此寺犹金山,但主作一年少僧耳。
参禅悟道。
至一日,金山寺下有食人之怪,求至佛前,得余少年面前。
师父,降妖除魔。
曰:。
然而慈悲,非明王怒也。
降者子魔,除何子妖。
言师悲矣。
念佛尚割肉喂鹰,法海何为舍身渡妖?
于是亲下山,非降魔除妖慈渡妖也。
行半途,余遇其幼时,以白瓷瓶击余人。
南海观音菩萨。
赠禅杖金钵,令降妖除魔非慈悲为怀。
我执禅杖金钵,往寻祸怪。
臣非欲降妖除魔,慈悲为怀。
臣意为言,三日三夜。
妖怪问我,法号唐僧乎?
余摇首,乃金山寺主法海也。
妖曰:尔闭口使我继食人。
慈悲为怀,无所施用。妖走对山而食人。
对山信众至,曰:“此山寺也。”
师父其降妖除魔乎。
慈悲经妖怪无益。
于是余追至对山,妖剔血齿,窥余一目。
师父既送而至,不如使我得成慈也?
余一时无言,禅杖一声打于妖头。
他死了,没法祸人了。
信众言师父,降之善也。
伏惟妖皆此邪,宜降为之,慈悲无用。
于是为金山寺降妖除魔之海,妖闻色变之僧也。
及遇二蛇一生。
其本或如唐之奇宋,则香艳之事也。
如无我降妖除魔,年少僧法海搅入其中,终无非蛇妖与书生美满共度,一则书徒为蛇所吸髓余皮也。
但降妖除魔之法海与进矣。
但以降妖除魔,为异端耳。
初闻大名,余修禅于金山寺。信众闲暇,镇江有馆行医白素贞者,善心肠。
再闻大名,为化缘,道遇许仙。
家唯娘子白素贞及青妹而无他。
余心腾疑,唯以佛珠赠保他平安。
迄于昆仑之下,不期而遇。
素贞乃蛇也,一善蛇。
痴者白蛇。
而小青、一青蛇,一赤子心者,重宜之也。
彼妖也,欲为人妖。
吾犹豫也,以白蛇之善,白虺之痴。
妖不为人,形象徒具。
彼许仙书生不亦以其亡乎?
金山钟声响,许仙大气入焉。
跪在诸佛面前,跪余前。
顿首,师救我。
余少僧视前跪书生。
白蛇痴人也。
其颤也。
我家娘子是妖,果被大师说中。
乞师降魔伏妖,助我避蛇。
余颔之,复云不知师可有方存白蛇。
卒然怜白蛇,思有以美之。
余犹留许仙,虽知其祸也。
乃欲降妖除魔。
金山钟响,余在寺前,一手持钵以待二蛇,非一人一蛇来也。
素贞至,小青至。
师,苦哀求之。
余历见之。
子速去不然,即打回本形。
当降魔慈悲。
又乖矣。
不依,求子有父。
夫子亦不必父。
数番哭求不获,其气极,化为大蛇。
仙乃敢为不敢当书生。
又一青蛇出头。
彼欲造成语。
水溢金山。
水逾山麓,漫向阶级。
忽有固执,盖怒其愚也。
禅杖袈裟金钵齐上,降妖除魔却了那二孽。
孕妇不得下水。
白蛇胎气难制,其水遍灌不收。
余协焉。
将许仙请出,素贞却江水,见其色苍白化为人来,产一子。
巨蟒有子,成年而生。
仙但顾童儿,将两目视素贞,惊恐满面。
素贞伤之而不见,以金钵忽不制盖转送雷峰塔下。
素贞以梦溺人无辜,遂有是劫。
小青曰:汝是渣男,只是不知。
金山寺钟又鸣,檐檐挂青蛇。
仰视对山塔。
望对塔楼。
葛葛诸葛
放个以前写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