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吧 关注:3,709贴子:15,917

【搬运】文学史对JA的简述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处:钱青主编《英国19世纪文学史》
「浪漫主义文学 » 浪漫主义小说」
————————————————————————
引 论
受德国文学的影响,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20年代期间流行着一种“哥特式”小说的体裁。这些小说的作家属于浪漫主义派,作品的文风是非现实主义的,经常带有神秘的色彩。浪漫主义小说家对中世纪特别感兴趣,小说背景经常是欧洲阴暗的古堡,置身于阴森树林的丛围之中,堡中的楼梯上洒着斑驳的血迹,夜间从漆黑的地下通道里传出凄厉的惨叫,有时还能见到鬼。主人公多为女性,受到怪僻男性暗杀或强奸的威胁,最终设法逃脱。小说家尽量使读者充满恐怖心理。18世纪末代表作品为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尤道弗的秘密》(The My steries of Udolpho, 1794),19世纪的代表作为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这段时期哥特式小说蔚然成风,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文坛。即使不写此类小说的作家(如司各特)在小说中也采纳不少哥特式因素以增强浪漫主义色彩。当时的作家中只有奥斯丁没有受其影响。她还专门写了《诺桑觉寺》嘲讽哥特式小说对年轻人的毒害。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01 08:52回复
    (一)玛丽亚·埃奇沃思
    ……
    (二)司各特
    ……
    (三)奥斯丁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的父亲是英国汉普郡农村小镇斯蒂文顿教区的牧师。他曾在牛津圣约翰学院读神学,并娶了另一学院院长的侄女卡桑德拉·李为妻。卡桑德拉社会地位比较高(姑婆是公爵夫人,父亲是牛津大学一学院的研究员)。他们共有8个孩子,因此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尽管如此,孩子们的文化修养较高而且两个儿子(詹姆斯与亨利)由于亲戚的帮助,免费就读于牛津大学。简·奥斯丁于1775年12月16日就在这样一个绅士家庭出生,因此她最了解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她的女主人公大多来自这个阶层。她有六个兄弟、—个姐姐,同姐姐卡桑德拉关系最好。她们俩没有结婚,一直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卡桑德拉不仅关心和无微不至地照料妹妹,而且是她小说最忠实的读者与评论者。奥斯丁总是把创作情况先告诉姐姐,并经常向她请教一些细节。她同兄弟们也相处甚睦。大哥詹姆斯和四哥亨利教育水平比较高,在创作上给她的帮助最大,亨利还为她小说的出版出了不少力。三哥爱德华16岁时过继给有钱人家,后来对母亲和两个妹妹经济援助较大。五哥弗兰克和弟弟查尔斯在海军里分别升为海军副元帅及舰队司令。他们的经历和勇气成为奥斯丁的小说题材。她与侄儿、侄女的关系也相当融洽。他们中有好几个,尤其是大哥的孩子,想学姑姑当作家。她最早的传记就是他们写的。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01 08:55
    回复
      奥斯丁的创作生涯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她出生到1801年在汉普郡斯蒂文顿镇居住。她只上过两年多学,后来就呆在家里。好在父亲书房藏书不少,足够供她读。母亲和大哥有些文艺才华,善于写诗。大哥和四哥假期从牛津回来经常演戏,有时自编自演。奥斯丁很爱看,她虽然小,但在他们启发下,自己也开始写一些小戏。两个哥哥在牛津办文学刊物,大部分文章自己写,共出60期,奥斯丁也非常爱读,曾化名给杂志写信,要求他们替妇女读者着想刊登一些爱情故事。这时,她虽然年纪很轻,已通读了塞缪尔·理查逊及范妮·伯尼的长篇小说。她尤其喜爱理查逊的小说《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其男主人公在正确处理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为她树立了榜样。这部小说对她创作影响较大。她从12岁到16岁期间已经开始小说创作(当然作品十分幼稚)。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1-01 08:55
      回复
        18世纪90年代是她创作的第一次高峰,虽然她在这期间未能发表任何著作。她20岁左右完成了书信体小说《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大改后成为《理智与情感》;21岁完成《最初印象》,经修改写后改名为《傲慢与偏见》。1798—1799年又忙于写《苏珊》,一部讽刺哥特式小说,但因当时哥特式小说特别时髦,买她版权的商人主要靠出版拉德克利夫夫人的恐怖哥特式小说赚钱,所以不愿出版唱反调的小说。直到她去世后,四哥亨利才将其改名为《诺桑觉寺》出版。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1-01 08:56
        回复
          第二阶段从1801年到1808年。奥斯丁的父亲决定把教区牧师职务及住房转让给大儿子,老两口同女儿们到巴思住,离开老家和熟人给奥斯丁以很大打击。1806年,即她父亲去世后的次年,为了节省开支,她们三位妇女到南安普顿同五哥弗兰克夫妻一起住。奥斯丁在巴思很不愉快。她习惯农村小镇生活,不习惯在吵闹拥挤的城市中生活。而且父亲在这期间去世,对她创作有很大影响。这段时间主要是修改已写著作,1804年创作的《沃森一家》始终未完成。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1-01 08:56
          回复
            第三阶段是1809年至1817年,三哥爱德华为母亲和妹妹们在他汉普郡家附近的乔顿提供了房子,地点离斯蒂文顿老家不远。这段时间是奥斯丁创作的第二次高峰,而且是更成熟的时期。她连续写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与《劝导》,1817年还开始写《桑迪顿》但未完成。这是她著作丰收的年代。《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爱玛》(Emma, 1815)以未署名的形式陆续发表,当时很受欢迎,特别是早期几部作品。1815年,英国摄政王子通过卡尔顿宫殿图书馆总管传话告诉奥斯丁他如何欣赏她的作品。奥斯丁因病于1817年7月去世,葬于附近的文切斯特大教堂内。小镇乔顿现已成为她读者的旅游胜地。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1-01 08:57
            回复
              她逝世的当年12月到次年1月,《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及《劝导》(Persuasion)一起发表,四兄亨利在前言的小传中首次公开宣布作者的名字。虽然发表最晚,《诺桑觉寺》却是她25岁前最优秀的代表作,因为她于1798—99年创作后,未经过许多修改就成型了。奥斯丁写这部小说的原意是嘲讽当时流行的感伤小说及哥特式小说,树立现实主义文风。所以全书贯穿俏皮夸张的讽刺口气,故意与一般浪漫主义小说唱反调。例如第一章始终拿感伤小说及哥特式小说的女主角形象与《诺桑觉寺》女主角凯瑟琳·莫兰的平常形象、性格和行为作对比,以嘲笑前者的不真实。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1-01 09:14
              回复
                叙述者向读者介绍凯瑟琳如何区别于感伤小说的女主角:她长相比较普通,并非美人。她父母健在,并非孤儿。她并非聪明,没有学好一样本领。男主角追她,并非一见钟情,而是出于对她的感激,以为她喜欢他,所以对她发生好感。可见凯瑟琳是奥斯丁用来反对浪漫主义的人物。
                故事大意如下:凯瑟琳的父母同意富有的邻居阿伦夫妇带她到巴思去玩。在巴思,凯瑟琳结识了亨利·帝尔尼和他的妹妹,被其父邀请到他们家诺桑觉寺短期访问。由于读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小说读得太多,她便胡思乱想。见到古式的柜子,便以为里面定有秘密遗嘱或暗藏珠宝,但打开后只抓到一把洗衣账单!更有甚者,当她听说亨利的母亲已去世,就立即断定亨利的父亲把她谋害了。她到死者屋子寻找证据时被亨利发现。经过亨利的诚恳劝说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看哥特式小说受害不浅,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1-01 09:15
                回复
                  虽然这部小说有些小题大作,夸张讽刺过分,不如以后的小说成熟,但是作为奥斯丁写现实主义小说的第一炮,并从人物塑造方面衡量,这部小说是个有意义的尝试。
                  她的主要人物比较成功:凯瑟琳年轻没有生活经历,但单纯、脾气好、容易接受教育,与爱说假话、虚伪的伊莎贝拉对比显得格外纯洁、可爱。这无疑也是亨利看中她的原因之一。
                  亨利的性格也刻画得比较生动。他脚踏实地同时活泼幽默,经常同凯瑟琳开玩笑逗乐。小说中对话篇幅较大,能反映人的性格,但配角处理比较粗糙,帝尔尼将军、伊莎贝拉和她的哥哥形容得太过分,其他陪衬人物比较呆板而且主题缺乏深度。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1-01 09:16
                  回复
                    贯穿奥斯丁小说的主题是求爱与婚姻,似乎显得狭窄,正如她1816年12月16日给侄儿写的信中自称自己是“在两寸象牙上描绘”。 但在当时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家庭中,妇女的婚姻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从18世纪起,女人数量比男人多,而且男性单身的数量有所增加。这给妇女婚姻问题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家庭模式已由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缩小到以夫妻俩组成的小家庭为经济单位。未婚的“老处女”在家庭中再也不能起积极作用。相反,父母去世后还要靠亲戚抚养。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本来就不让工作,家庭困难也只能教点书,还被人看不起。嫁不出去只能成为家庭的累赘,可见寻找合适丈夫的重要性。而且要使婚姻更牢固,不仅要解决这些女人的抚养问题,而且必须把婚姻建立在以爱情为基础的男女关系上,否则极易破裂、社会也无法稳定。虽然这是一个普遍社会问题,但是不好解决。由于男女接触机会少,家长只好通过组织舞会、请客吃饭、访问其他地方的朋友等方式使未婚女儿有机会接触未婚男子。即便如此,这些年轻人只能在一些大型公共场合见面,几乎没有私人谈心的机会。
                    而且按传统男权社会规矩女子还不能主动找男子,只能被动地等待男子同她们接近。况且结婚要找与自己身份地位相仿的对象,这使找对象的任务更为艰难。有时父母们只能带着女儿到伦敦去找。难怪理查逊之后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一直继续写这个题材!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1-01 09:17
                    回复
                      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是钱和地位虽然重要,但是婚姻不可没有爱情。她27岁生日前夕得到一位大庄园继承人的求婚。她动摇了,起先答应,但因不爱他,明知这可能是她最后的结婚机会但第二天仍然拒绝了他。她父亲逝世那年,她已30岁,失去了婚姻机会,亲自体会到未婚妇女依靠兄弟支援、零用钱不够的滋味。这可能是她最后三部小说调子低沉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例如她因为看不惯英国摄政时期的宫廷奢侈腐败而变得更严肃。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1-01 09:17
                      回复
                        奥斯丁的小说几乎总是以一位或几位绅士家庭女子到了婚姻年龄遇到各种适合与不适合男子的求爱为高峰。这位女子要么判断能力强,顺利地作出正确选择,从此作为成人进入社会,要么幼稚没有经验、上当受骗、选错对象,或由于误会偏见暂时失去好的婚姻机会。不论何种情况,往往要经过思考、提高认识,需要用理智纠正凭感情留下的印象。
                        奥斯丁的模式虽然简单,但每部小说情况有所不同,都别有风趣,各有特色;每位女主角情况和性格也不同:既刻画了人物心理,又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及社会风俗习惯。正如美国评论家伊恩·瓦特指出那样:“总归一句话,理查逊与菲尔丁只能部分解决的小说叙述方面两大难题则由简·奥斯丁的小说最顺利地解决了。她把理查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优越性同菲尔丁现实主义评论的优越性、人物性格的内心表达和外部描写有机地结合为和谐的整体……”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11-01 09:18
                        回复
                          她确实从技巧上继承发展了理查逊与菲尔丁各自的优点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她的女主角的思想心理与他人关系是复杂的,可以变化的,她们是丰满人物。她的第三人称叙述者时而进入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了解她们的想法对她们充满同情,时而拉开距离以一位超然的旁观者对人物表现及道德品行加以客观评论。她精雕细琢发展笛福、理查逊及伯尼的心理活动描述的长处,但又避免了他们使用束缚自己表达范围的第一人称书信体或自传体小说。她既摆脱了菲尔丁不断插话介入、用解释和总结代替暴露人物思想的无所不知和叙述者,同时又发展了他的幽默讥讽,而且保留了18世纪语言简练、句式对称和充满机智的写作特点。她的对话尤其风趣,令人百读不厌,而且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描绘得异常逼真。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1-01 09:19
                          回复
                            《理智与情感》是一部早期作品,原于1795年以《埃莉诺与玛丽安》为名作为书信小说动笔,于1797年11月开始大修改,包括把第一人称叙述者改为第三人称全知的叙述者。1809至1810年小说出版前,奥斯丁又作了修改。这部小说虽然是在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时期写出,却表现出训导和推崇理智的18世纪倾向。当然她在这本小说中批评缺乏理智的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嘲笑当时时髦的感伤文学。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1-01 09:19
                            回复
                              她对比一对姐妹埃莉诺及玛丽安。埃莉诺理智多,玛丽安感情奔放,几乎无理智。两人在爱情上遇到类似问题:她们自以为爱自己的男子抛弃她们同别人好。姐姐埃莉诺为了不让母亲和妹妹为她难过,克制自己不告诉她们,装得泰然无事,而妹妹发现她所爱的人对自己不忠便整天哭,不吃饭,以至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姐姐理性强;妹妹不仅感情用事而且以个人为中心,自以为不虚伪,对与自己无关的其他人一律不关心,显得非常幼稚,只是生了那场大病后才严肃地回顾自己过去的表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后埃莉诺和她爱的男子结婚了,但玛丽安(似乎作家为惩罚她)却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比她年龄大许多的中年男子。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11-01 0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