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吧 关注:3,417贴子:39,552

辽代永州及白马淀史证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辽代永州及白马淀史证稿


IP属地:广东1楼2021-01-06 16:35回复
    白马淀是一千多年前,辽皇冬捺钵的圣地,考证白马淀的真实地点,是我们研究揭开辽代神秘历史的关键地标。大辽帝国是大唐王朝晚期,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多民族复合制政权,如果和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接续,那么可以说“宋分南北,辽分东西”。这样辽朝可以考证的历史就有310多年。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把耶律阿保机建立的王朝称为辽朝,这个王朝最强盛的时期,统治了黄河以北到西伯利亚最广阔的土地。


    IP属地:广东2楼2021-01-06 16:38
    收起回复
      一 辽帝国的领土范围
      为了考证《辽史》中“永州”及“白马淀”具体的地点,我们先了解一下辽朝的大致领土。这里不讨论西辽的历史,因为《辽史》中的“捺钵”与西辽无关。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辽国的领土面积四至,基本形成了大致的轮廓。
      对辽朝的领土,《辽史》卷三十七有以下记载:“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这里的幅员万里,是指幅面的宽窄,两边最短的距离,也就是说,辽朝的领土面积,最小边也要接近一万里。这就是《辽史》中对大辽帝国领土的基本描述,真是“太祖匹马一麾,斥地万里”。“太祖奋自荒陬,驰驱中夏。涨幽燕而胡尘,吞八部以高啸,雄亦盛矣”(引自《契丹国志》卷一)。对辽国的领土《契丹国志》卷二十二“四至邻国地里远近”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下面我们按东西南北的顺序,来讨论大辽帝国的领土范围以及东西南北大致所到的地点。
      (一)东至于海
      这里的“东至于海”主要是指今天的日本海,还有黄海和我国的渤海。辽朝最兴盛时期,朝鲜半岛政权都是其属国,所以有“属国六十”的史料记载。其“东至于海”大致是从黑龙江入海口处以北起,南至今天的渤海湾黄河入海口处。
      西至金山,暨于流沙
      早期的金山,是由“阿尔金山”而得名。因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辽代历史上认为西部大山都是连在一起的,随着地勘学的进步,才逐步把“阿尔金山”与“阿尔泰山”分开。所以早期的阿尔金山,包括阿尔泰山。辽帝国的“金山”是今天西起哈萨克斯坦的东部,沿新疆中蒙边界的阿尔泰山向北,这是大辽帝国的西部边界,此边界不包括西辽的领土范围。
      因为辽帝国的西南方还有西夏,当年的夏国主要占有黄河流域的河套地区,辽帝国的领土南部西段没有超过宁夏黄河。所以“金山”的所在地要越过黄河河套的西段再向西,否则无法解释西夏王国的存在。由今天的阿尔金山向西,再由阿尔泰山西麓沿着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往北至鄂毕河以东的领土,都是大辽帝国的领土范围。所以西“暨于流沙”是指河套向西北延伸的蒙古高原一带沙漠地区。在游牧草原,是以部族的归属来划分边界的,游牧部族的所到之地,就是边界,这是游牧生产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辽朝的领土应该到达欧洲地区边界,才能满足“幅员万里”的表述。


      IP属地:广东3楼2021-01-06 19:32
      收起回复
        (三)南到白沟
        历史上的白沟有“大白沟”与“小白沟”之分。小白沟河的上游是滹沱河与桑干河,下游是永定河。北宋梅尧臣的《宛陵先生集》有诗唱道:“年年相逢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这里的白沟,是指历史上的白沟驿,今天属于河北省的白沟镇。永定河从北京市流过,到天安门广场不足20公里。如果以小白沟为界我们将无法解释“白洋淀”(白羊淀)这个地名。“白羊淀”与“白马淀”互为印证。用小白沟也无法解释“澶渊之盟”,更无法解释“关南十县”的领土分争,辽宋的边界也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还是基本以小白沟为参照地界,但也不放弃大白沟以北的任何可能性。
        大白沟是今天的卫河,请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编撰的《曹操传注》一书,书中对“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水运”做了如下解释:淇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部。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汲县东门镇南入河。曹操于淇水口作堰,遏使东北流,注入白沟(今卫河),此后遂成卫河支流。曹操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断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此后上起枋堰,下包今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皆被称为白沟。”(引自《曹操传注》第48页)
        《北齐书》卷二,也有关于白沟的史料记载:遣三千骑镇建兴,益河东。及济州兵于白沟虏船,不听向络。诸州和籴粟运入邺城。”古邺城在邯郸东,因邺水而名,所以此白沟也是卫河,这是辽朝最强大时期的界河。卫河是基本平行黄河东北流向的一条河,黄河属于宋人,而白沟以北属于大辽帝国。


        IP属地:广东4楼2021-01-06 19:37
        回复
          (四)北至胪朐河
          胪朐河,《辽史》有多处记载。也有人认为胪朐河是外蒙古的克鲁伦河,这是完全没有史料依据的估计。河北省的“白沟驿”到克鲁伦河不到四千华里,就是从“大白沟”算起,也不足五千华里。如果胪朐河是克鲁伦河,辽国的南北土地就不足五千华里,无法称其为“幅员万里”。
          其实这条胪朐河是远在西伯利亚俄罗斯领土上的勒拿河,俄语中的勒拿河与汉语的胪朐河非常相近。今天的勒拿河名称是来自俄语,其实俄语的命名依据还是华语系。在我国的达斡尔语系中,“拿”“纳”与“据”是同一个意思,“朐”与“据”的读音非常相近,中间经过“达斡尔”语的一个过渡,勒拿河仍然是“胪朐河”的同一个意思。据明朝人徐日久的《五边典则》卷六记载,“北虏部落往年春过河未久,即趋东北胪朐河住牧过夏”。这条史料说明,到了明朝,北元还要到胪朐河地区放牧。
          关于胪朐河,《辽史》卷八有以下记载:“保宁三年十一月庚子,胪朐河于阙(越)延尼里等率户四百五十来附。乞隶宫籍。诏留其户,分隶敦睦、积庆、永兴三宫,优赐遣之”。这里的胪朐河“于越”应为胪朐河“于阙”,“越”字是“阙”字之误。于阙,是辽代生活在“混同江”(今松花江)以北的一个部族。《辽史》中的“于越”是辽皇的“二当家”,部族没有“于越”。
          辽朝实际到达的地面,可能比这个记载还要远,据洪皓《松漠纪闻》记载:“大辽道宗朝,有人讲《论语》,即北辰居所,而众星共之。道宗曰: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岂其地邪”。由洪皓的这个记载,辽朝人自称“中国”,其势力范围所到已经是“众星共之”的北极。“众星共之”就是到了冬季,这里没有白天,数月都是“众星共之”的黑夜。这个记载完全符合北极的昼夜星空自然天象,所以辽朝人夏季最远已经到达北极的极昼地点,才会了解和认知冬天“极夜共星”的现象。
          以上就是历史上大辽帝国东、西、南、北的大致边界,历史上的“白马淀”不会超脱这个土地范围。我们就从《辽史》为大辽帝国的领土描述中,从东海到西山,从南疆到北土的这个范围内,来探索寻找辽“永州”及“白马淀”的具体位置。


          IP属地:广东5楼2021-01-06 19:38
          收起回复
            对“捺钵”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多数学者只是解释其表面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其“纳钵”的本质内容。把《辽史》中的“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当作捺钵的定义来解释,后来又反过来把“捺钵”解释成“出有行营”。我们研究这两个词语的正反概念逻辑互换,其内涵本意并不对应成立,这是对《辽史》因断句脱字而引起的理解误读。从概念逻辑上来分析,“捺钵”必然要“出有行营”,但是反过来“出有行营”不一定就是“捺钵”。出有行营,可以召开南北会议,可以“兼收各国礼贡”,可以“习武狩猎”,出有行营,是很多社会活动的前提。试举例说明,我们说“汽车,谓之交通工具”,反过来,交通工具,不一定就是汽车。可以是马车,自行车等等。所以“捺钵”不一定就是“出有行营”,把“出有行营”解释成“捺钵”,没有任何实践和史料理论来支持,是认知思维逻辑的一种偏颇。把捺钵反过来,再解释成“出有行营”,这是认知逻辑概念的错误。这个简单的低级错误,让我们在《辽史》的研究中,始终处在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中探求摸索“捺钵”的定义,付出了沉重的理论和时间代价。


            IP属地:广东7楼2021-01-06 19:50
            回复
              “纳钵”的本意是契丹建国后,辽皇以展示武力的军事行动,来强制进行税收的一种国家行为。 今天各地观光旅游的佛教寺庙,还保留了古老的“纳钵”文化。信众把实物或者金钱放进钵子里,当班的主持就会敲响钵体,以示告天,感谢信众的“纳钵”。在辽之后的文献中,“捺钵”也是写作“纳钵”,“宋朝使者许亢宗出使金朝,在其《奉使金国行程录》中就有‘止于冒离纳钵’之语”。宋人马扩使金用的是“纳跋”一词,而元文献中“纳钵”“纳宝”的记载就更多。为了减少歧义,本文仍以“捺钵”一词来进行讨论。
              “纳钵”一词是由契丹游牧部族时期的“打草谷”演进而来,打草谷是“纳钵”的初期形式,这种初级形式是游牧部族生活生存的行为。唐晚期的契丹人,每到冬天,就要来到幽州海边滩涂草场来放牧,但必须用好马贿赂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否则刘仁恭,就把沿海的草场烧掉。契丹部族所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也需要用马匹来等价交换。契丹建国后,有了国家权力,才能“兼收各国礼贡”。而辽皇“纳钵”是一种国家政权的税收行为,是国家权利起始的象征。今天的“纳税”一词,就是由“纳钵”演进来的。当辽朝国家财政税收基本稳定后,税收的“纳钵”就由专职部门来完成,而皇家的“纳钵”演进成了“习武狩猎”的“春水”“秋山”。“春水、秋山”活动,一直延续到金源帝国,金章宗时期,就多次回到倴城的白马淀来“春水”。到了蒙元帝国时期,“纳钵”行动演进成了“两都巡幸”。所以研究辽、金、元的“纳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部族求生的“打草谷”时期。第二:辽朝建国后的财政收纳时期,这是纳钵的主要时期。第三:从辽景宗至金源帝国的“春水”“秋山”时期。第四,元代的两都巡幸时期。


              IP属地:广东8楼2021-01-06 19:54
              回复
                (二)关于冬捺钵
                冬捺钵是四季捺钵的一部分。《辽史》卷三十二对于辽皇的冬捺钵有如下记载:
                冬捺钵:“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於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这是辽皇“冬捺钵”最典型的记载。
                这里的“广平淀”就是本名的“白马淀”,所以“白马淀”也叫“广平淀”,以下讨论的“白马淀”与“广平淀”都是同义语,同一个水域。由广平淀,我们还可以证实,白马淀这里也曾经是历史上的“广平府”。遥想一千多年前,每到冬季,白马淀这个地方,军旅联营,旌旗烈烈,枪帐林立,留下了许多可考的史籍文献,我们巡着历史的脚步,勘察史诗般弘大的“冬捺钵”历史。为了讨论方便,按着《辽史》对白马淀所描述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以从后往前的顺序,归纳为八个具有鲜明特征的“要件”。
                第一,冬月稍暖
                第二,其地饶沙
                第三,地甚坦夷
                第四,四望皆沙碛
                第五,木多榆柳
                第六,南北十余里
                第七,东西二十余里
                第八,在永州东南三十里
                以上这八个自然环境和地理要件,是对白马淀真实环境的历史描述,为我们寻找历史上的白马淀提供了史料特征依据。对白马淀周围地貌特征和气候环境的描述,缺少任何一个“要件”的水域,都不可能是历史上的白马淀。任何一个白马淀都必须要符合这八个要件,其中任何一项不相符合,就不是辽代历史上的白马淀。


                IP属地:广东9楼2021-01-06 20:00
                回复
                  按图索骥,是历史思维逻辑的一种“类比法”,把马的特征画在纸上,按着特征去寻找这匹马,一般不会有很大的错误。只要按图逐项对比,就会把丢失的这匹马从马群里找出来。今天,我们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成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逻辑学的类比法,排除法,为我们寻找辽代的“白马淀”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相信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匹马,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白马淀。《辽史》里所描述的“白马淀”只有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
                  因历史政治的原因,在历史变迁中,新生王朝一般都会有意改变前朝的历史文化,以便适应新生王朝的发展。这个改变,大多处于政治目的,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地理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地理归属,这是长期争夺的结果,在地理问题上,如何对自己有利,新生王朝就如何写,往往改变了真实的历史地理。这是我们今天考察白马淀和辽代永州地理文献比较困难的根本原因。
                  逻辑学上的“排除法”是用逻辑思维研究未知问题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通过对比或者类比,逐一排除与研究对象不相符的要件选项,剩下的就是唯一正确答案。我们按《辽史》所描述提供的“白马淀”特征,在大辽帝国的土地上,用逻辑学的“类比法”然后逐一排除,来寻找辽代真实的白马淀。这些特征,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这就是必然的结论。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1-06 20:03
                  回复
                    三 按图索白马
                    出倴城北行,有几泮不连续的水域。历史上的这几泮水域,夏秋季节,汪洋一片,到了冬春季节,沙碛互瞻,萍苇相济,淀与碛交汇,天与水相映。展现出好一派水乡盛景。白马淀水域的八个要件,基本与今天倴北水域存在唯一的相似性,这个相似性,具有很重要的排他性。这里的地貌特征,就应该是历史上辽皇“冬捺钵”的白马淀。
                    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决定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规律。辽皇“冬南夏北”的捺钵行动,是一条不可改变的铁律,犹如农业社会的“春种秋收”“夏锄冬藏”是一样的规律。“秋冬违寒,春夏避暑”的这个捺钵行动,是由“遂水草就畋渔”的放牧生产生活所决定。造就了这个捺钵的铁律,冬捺钵一定在大辽国土的南边,夏捺钵肯定是在大辽国土的北方,根据辽皇的这个行动规律,我们可以给辽皇捺钵的铁律,称为“捺钵定律”。
                    《辽史》中的“捺钵定律”与其他学科中的“定律”作用是一样的,都是自然规律的抽象。有了捺钵定律,我们就可以用来研究辽朝社会中的任何相关活动,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凡是符合这个定律的,一般就是正确的,不符合这个定律的,就是错误的。


                    IP属地:广东11楼2021-01-06 20:08
                    回复
                      (一)用类比排除法寻找白马淀
                      (1)首先讨论第一个要件:冬月稍暖
                      《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对辽国的自然环境有以下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遂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根据《辽史》的这个记载,我们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多雨多暑”,长城以北的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真实地记载了辽代自然环境的气温差别。依据这个差别,我们可以把长城以北类似的水域,全部排除掉。因为在辽朝的国土上,长城以北,根本不具备“冬月稍暖”的自然环境。什么张家口的张北县,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所谓“永州”,都在辽朝国土长城以北的寒冷地区,不可能存在冬捺钵的白马淀,没有白马淀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永州。
                      《辽史》营卫志,卷三十一也有同样的记载:“并、营以北,劲风多寒,随阳迁徙,岁无宁居。旷土万里,寇贼奸宄乘隙而作”。所以“顺寒暑,遂水草畜牧”是辽皇捺钵的基本规律。
                      在辽代的国土上,我们排除了长城以北所有的类似水域,再来类比一下河北滦南的自然环境与白马淀环境的相似性。滦州南部海边滩涂,又是历史上天然的冬季草场。地处辽国的最南边,与白沟驿几乎在同一个纬度线上可能还要靠南。除了纬度最南以外,滦南的冬天气候条件,是辽帝国最暖和的地方。北部有山,适当地挡住了北风侵袭,南部又有大海这个天然的保温水体。天热时,海水会释放低温,保持沿海地区的凉爽;天冷时,又把不能结冻的海洋气候奉献给海滨地区。除了纬度靠南外,山和海是保证滦南沿海“冬月稍暖”的根本自然条件。
                      这一条“冬月稍暖”的自然环境,也符合辽东半岛地区,可是在辽宁省的南部,几乎没有完全符合这八个条件类似“白马淀”的水域,所以辽宁不可能存在历史上的辽代“永州”之白马淀。


                      IP属地:广东12楼2021-01-06 20:42
                      回复
                        (2)讨论类比确认第二个要件:其地饶沙
                        在辽国的土地上“饶沙“的地方很多,但是”饶沙“的地方,不一定具备“冬月稍暖”的自然环境。沙地是滦南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这里是沙质土,地多沙坨,适宜种植花生。滦南是有名的盛产大米、海米、花生米的“三米之乡”。“其地饶沙”,完全符合滦南的自然地貌,“大沙滩,茅子草,蒺藜苟子还不少”这是对滦南地貌的真实概括。所以滦南“其地饶沙”这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的苏辙在出使辽国期间,也写下了倴北白马淀捺钵的诗作。“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府,氈庐窟室欺霜风。春梁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遣缯絮消顽凶。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礼成即日卷庐帐,钩鱼射鹅沧海东。秋山即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甘心玉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龙。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


                        IP属地:广东13楼2021-01-06 20:49
                        回复
                          (4)讨论类比第四个要件:四望皆沙碛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碛”,碛是“浅水中的沙石”,所以沙碛不是沙漠。“沙碛”是在水中的小沙岛,似水非水,似岛非岛的浅水地貌。这种地貌多在沼泽或者积水的地方存在,滦南的沿海,这种地貌很多,尤其是倴城以北的“泡里”这种地貌更是常见。《契丹国志》上京临潢府,“其东北三十里,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渡潢河(土河),亦云撞撞水,聚沙成墩,少人烟,多林木,其河边平处,国主曾于此处过冬。又至木叶山三十里许,有居人瓦屋及僧舍”。这个记载基本符合倴北的地貌特征。
                          白马淀的水域是历史上古滦河的旧河底,因滦河入海口不断东移,留下了这个积水的潢河古老河底。按着大陆板块漂移理论,古滦州地区这个小版块受外力的影响,也在缓慢上升,是造成滦州多地震的根本原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这一带的水域几乎接近干涸,倴北十八泡,倴城北河,胡家坡等几千亩的水域水位明显下降。再加上近年来旱季浇地超採地表水,白马淀的水乡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IP属地:广东15楼2021-01-06 20:57
                          回复
                            (5)讨论确认第五个要件:木多榆柳
                            木多榆柳,应该是普件,在辽国的土地上,只要不是很冷的地方,就有榆柳生长。南起白沟,北到齐齐哈尔以北的嫩江,都能找到榆柳。但是生长榆柳的地方,不一定就有“冬月稍暖”的气候,不一定就是大平原,不一定就有类似的水域。尽管黑龙江流域也有榆树和柳树,也有许多类似“白马淀”的水域,但那里不具备“冬月稍暖”的气候条件。辽朝史料中的冬捺钵,从来也没有到过黑龙江,所以黑龙江省不可能有冬捺钵的白马淀。
                            明朝滦州知州陈士元,在滦州执政期间,就留下一首极力嘲讽辽皇萧太后在这里冬捺钵的诗作,他还是记载了白马淀的“淀边衰柳覆寒流”。他的全诗载嘉庆《滦州志》367页,题目是《长春宫》:“野淀空传红粉楼,淀边衰柳覆寒流。健儿车马那经眼,异世松云尚带愁。金屋谩迷沧岛阔,瑶台猷忆翠花留。可怜萧氏能倾国,不及王嫱草一邱”。因辽景宗时期在这里建有“长春宫”,历史上的白马淀也叫“长春淀”。到了明朝中晚期,长春宫在滦州还仍然存在,滦州地方史料中存有大量的“长春宫”诗赋就是证明。


                            IP属地:广东16楼2021-01-06 21:01
                            回复
                              (6)讨论白马淀的水域
                              第六和第七个要件,我们放在一起来讨论,因为这两个要件主要涉及白马淀东西和南北的水域面积。剩下第八个要件“在永州东南三十里”,还有单独一节“勘定永州”来进行专题讨论。
                              第六第七两个要件,是讨论白马淀东西和南北的大概水域面积。随着季节的变化,白马淀水域面积也会发生变化,要在季节的动态中来讨论白马淀。历史上的“白马淀”水域,大致北起周夏庄、小坡子,南到今天倴城北河的中心水域。西起老龙湾,东到十八泡最东的方泡及麻地,南北东西的长度,基本与这个记载相符合。


                              IP属地:广东17楼2021-01-06 2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