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心理吧 关注:2,102贴子:150
  • 4回复贴,共1

成人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北1楼2021-02-27 21:24回复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敢顶撞父母了,翅膀硬了。有的孩子说父母跟说“小孩”一样,也有的孩子成天不给父母好脸色看,好像孩子跟父母有仇一样。当这样的情况再次升级的时候,有一小部分孩子选择触犯法律伤害父母,还有一部分孩子知道不能伤害父母,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伤父母的心。那么这些现象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不少家长应该已经察觉到了孩子对自己的态度,但是却不愿意相信。曾经在网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了,其中一条点赞最多:因为父母的不信任。当孩子写完作业拿出手机想放松一下时,妈妈走进来说:“天天只会玩手机”;当孩子考了一百分,拿着试卷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却说:“谁知道你是不是抄的”;当孩子想报一个课外兴趣班时,爸爸却说:“学习还没学好,还有精力去玩”?一次又一次的不信任,伤了孩子的心,让孩子慢慢变得自卑,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再和父母分享,自尊心受伤害,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崩塌。
    ——实际上笔者写一些教育类的文章,完全是白费力气,因为家长根本不会看网上的这种育儿文章,就算看了也不会信,就算信了也不会改(因为家长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对的),就算改了也维持不了几天就本性暴露。中国家长对于教育有种赌徒的心理(本文只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简单的解析,不提供解决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若您的孩子出现此类问题,可以联系笔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家庭中,往往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不正确的教育观,导致孩子养成了一种依赖,甚至说是病态的性格。他们总是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对其发号施令,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不合乎他们的心意,他们就会开始对父母动手动脚,以便引起父母的注意或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地位,虽然其本性并不坏,但这样一种性格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对其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有两个妹妹,五岁前他的生活快乐美好,因为当时妹妹还没有出生,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周围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的爸爸工作不错,但经常不在家,他的妈妈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非常宠爱他。总是努力满足这个依赖性强又顽固的儿子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不过,当这个儿子表现出没有教养或者胁迫性的态度和动作时,妈妈也会很生气,母子关系就开始紧张。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儿子总是试图支配他的母亲并对其发号施令,也就是说,他总是随时随地的以各种无理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虽然这个孩子给妈妈带来了很多麻烦,但他的本性并不坏。妈妈还是宽容他无理的态度和行为,仍然帮他整理衣服,辅导功课。这个孩子相信妈妈总会帮助他解决任何困难,显然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也像其他儿童一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直到八岁,他小学的成绩都相当不错,这时候他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让他的父母难以忍受,他自暴自弃,毫不用心。一旦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揪妈妈的头发、拧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不让她有片刻安宁,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妹妹的长大,他愈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小妹妹很快就成为他捉弄的目标,虽然他还不至于伤害妹妹,但是他的嫉妒心是非常明显的。他的种种恶劣行为源于妹妹的出生,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了家人新的关注焦点。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愉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应当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应当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可以想象,这个小男孩很快就会陷入困境,没有人会再喜欢他,因为他在学校没什么进步,依然我行我素,不断地去干扰别人,这就是他人格的完整表现。接下来他会怎么样呢?每当他骚扰别人时,他必然会受到惩罚,他会被记录在案,学校会请他的家长,如果还是屡教不改,学校就会建议父母把这个孩子带回去,理由是他显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
    ——对于这种解决方法(回家),小男孩可能比任何人都开心,别的方法他都不喜欢。他的行为模式的逻辑连贯性再次体现了他的态度,虽然这是一个错误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他总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是他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倘若说他应该因为犯错误而被惩罚,那么他应该是因为这个错误而受到惩罚。因为这个错误,他总是不断地尝试让母亲以他为中心;因为这个错误,他俨然宛如一个君王,拥有绝对的权利长达八年之久。
    ——这个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源自于他五岁之前,他的母亲对他的态度是非常的宠爱,总是满足这个孩子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这就是对孩子溺爱导致的结果。

    ——我们责备懒惰的儿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追求优越的渴望和雄心。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错误的。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懒惰的儿童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们的渴望,不需要努力,他们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们即使没有什么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不过他们的懒惰确实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们的父母要为他们操心。想想看,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不惜代价?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通过懒惰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了。
    ——当然,心理学对懒惰的解释并不全面,许多儿童懒惰是为了缓解他们的处境。他们可以把目前的无能、无所谓和无所成就归因于懒惰。人们也很少指责他们能力不够,孩子的家长甚至会说:“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孩子对这种说法也暗自窃喜,因为这对缺乏自信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借口。此外,这种说法还成了一种“成就补偿”,这对孩子和成人都是如此,这种富有欺骗性的如果句式:“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就使得他们毫无成就,变得理所当然,一旦这个孩子取得某些成就时,这些微小的成就会与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力赞扬。而其他那些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虽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但受到的赞扬却未必更大,即使是犯同样的错,人们对于懒惰者的批评也总比其他孩子要温和的多。
    ——很明显,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谋。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他们行走的钢丝下面总是张着保护网,这样即使他们掉下去,所受的伤害也会大大减小,甚至完全没有受伤。显然,说他们很懒,要比说他们无能所带来的伤害小。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而当前的教育方法却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相反,这些方法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期待。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因为不停的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而这正是他一直期望的惩罚,同时也成功地引起了他人的注意,两全其美。教师总是相信惩罚可以使他们改正,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孩子变得勤快起来。
    ——如果孩子真的发生了转变,那也只是因为他的处境发生了变化。例如:这个孩子意外地取得了某项成功,或者原来严厉的教师不再教他,新来的教师比较温和,同时又理解他,新老师与他认真的谈话给了他新的勇气,而不是消弱和打压他已所剩无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突然变得勤快起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孩子在入学头几年,学业一直停滞不前,但换了一个新的学校后却非常勤奋努力,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环境改变了。
    ——有些孩子并不是采用懒惰,而是装病的方法来逃避学校的学业任务(被溺爱长大的孩子,最重要的标志是装病),有些孩子则在考试期间表现的异常紧张,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会因此而受到某些照顾,同样的心理还表现在爱哭的孩子身上,哭喊和精神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


    IP属地:河北2楼2021-02-27 21:26
    回复

      ——在每个人身上,自卑和追求优越都是密切相关的。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追求,或当它由于器官缺陷而加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演变成自卑情结,演变成一种心理问题。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追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做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这种评价对于情形的好转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
      ——一定不要认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虽然有时孩子会因为害怕被嘲笑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只是假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来看看这种做法有多么无效。
      ——一个小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不断地遭到同伴的嘲笑(笔者),终于他无法忍受,跳入深水之中,人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救上来。毫无疑问,这个小男孩是怯懦者,因为他害怕承认自己不会游泳。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他选择铤而走险来克服怯懦,这也是大多数怯懦者的做法,但是他奋不顾身的一跳并没有克服他的怯懦,而是加强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
      ——怯懦是一种破坏所有人与人关系的性格特征,怯懦带来了一种个人主义好斗的人生态度。一个怯懦的人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会为了赢得认可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怯懦破坏了社会情感,却没有消除对别人意见的恐惧,一个懦夫总是担心他被人嘲笑,忽视或贬低,所以他总是受别人的意见影响,他犹如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里,并形成了多疑和自私的性格(这是笔者自身的例子,引以为戒)。
      ——有这种性格的儿童常常会变成挑剔的人,他们不愿意赞扬别人,并且别人被赞扬时,他们会心存不满。如果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一旦发现儿童有对他人产生敌意的苗头,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他们从这种敌意中解放出来,但是教育者不可能去矫正由这种敌意而滋生的不利性格特征。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是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向他们解释不应该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赢得别人的尊重。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相互之间的友好情感,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这一段理论对于大部分家长的理解就已经很难了,因为孩子的问题千变万化,人们总是擅长拿理论生搬硬套,而不是用实际情况去套用理论,例子是举不完的,而理论只有一条)。
      ——在中国有多少的孩子是自卑的?在笔者所接的咨询中,几乎大部分人都有自卑情结,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缺乏自信、没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导致的。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大人不成熟,小孩假成熟。
      ——如果一个孩子被剥夺了对未来的信心,那么他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在对生活无意义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要确保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即使丧失了勇气,也要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信心,这是教师的天职,或者说是最神圣的职责。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者才能获得成功。
      ——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儿童对自己的真实评价,不管问题设计的多么巧妙,我们也只会得到不确定和模糊的答案。一般来说,儿童的自我评价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自己举足轻重,另一种则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有一种评价的孩子总是会听到身边的成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们重复:你将一事无成或你真愚蠢之类的话。
      ——很多儿童都会被此类消极负面的责问深深刺伤,不过也有少数儿童不会感到受伤,因为他们通常通过贬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来保护自己。
      ——既然不能通过询问来了解儿童如何自我评价,那么我们只能去观察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他们面对问题时是自信果敢还是优柔寡断?后者是缺乏信心和勇气最为常见的表现。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点,有个孩子面对问题时先是勇气十足,但他越接近问题就越缩手缩脚,甚至止步不前,与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儿童有时被认为是懒惰,有时被认为心不在焉,这两种描述尽管不同,但其实本质是相同的。他们不像正常人那样集中精力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是绞尽脑汁去逃避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成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些儿童缺乏能力和天赋,但是如果了解事情的原委,并用个体心理学的基础原则来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儿童缺乏的是自信、勇气,而不是能力和天赋。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只关注自我的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畸形人,有些过于追求优越感的儿童就形成了这样的畸形人,他们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反社会、贪婪无度、自私自利。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正视他人的儿童都心存疑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品德败坏,也不意味着他们有什么不良的习惯,他们躲闪的眼神只不过是在表达他们不愿意与人发生亲密接触,表明他们想从伙伴中退缩出来,哪怕这种接触是短暂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靠的也是类似眼神的一种信号。如果你召唤孩子过来,一般情况下他会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想判断一下情况如何,然后在必要的时候接近你。孩子对亲密关系持有疑虑,这也许因为他们对此有负面的体验,而他们又以篇概全地把自己片面的认识普遍化,并滥用这种认识(笔者在幼儿园期间,有一个孩子总是躲闪成人,甚至躲闪同龄的孩子,笔者基于这条理论判断,这个孩子的家长一定经常打孩子,例子是举不完的,而理论只有一条)。同样有趣的是:对孩子来说,他所乐于亲近的人要远比他所宣称的最爱的人来的重要(有趣是因为,孩子开始说谎了,并且还骗过了成人)。
      ——儿童能力欠缺或表面上愚蠢、笨拙、冷漠并不能充分证明他是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大脑不正常,并且这种不正常造成了身体上的缺陷,有时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但他们仍会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换句话说,曾受身体缺陷之苦的儿童即使在他们体质强健以后也仍然表现的相当虚弱。进一步来说,心理上的自卑感和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源自于身体缺陷,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例如:家长对孩子教育错误,或缺乏慈爱,或管教太严,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难,因而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由此产生的心理缺陷和由于身体缺陷引起的心理缺陷,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起码也是相似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我们不能一味的贬低攻击,而是应该给予鼓励,一般的孩子不会因为你的几句冷言、冷语、讥讽就会改正。


      IP属地:河北3楼2021-02-27 21:28
      回复

        ——个体心理学所要表明的是,总是可以从孩子所犯的错误中看到环境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一个邋遢的孩子背后总是有一个帮他收拾整理的人,一个谎话连篇的孩子总是深受一个趾高气扬的成人的影响,这个成人总是以强硬和严厉的手段来纠正小孩说谎的毛病,在孩子吹牛的习惯中,甚至也可以找到环境影响的蛛丝马迹。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渴望得到的是表扬,而不是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他总是渴望家庭成员能够给他肯定。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处境,经常会遭到父母的忽视或误解。那些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孩子与独生子女相比,其处境就存在很大的差异。长子的处境一般都很特别,因为他有段时间曾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次子是无法体会这种经历的,幺子的处境也是其他孩子所不能体会的,因为在家庭中,他曾是最小最弱的孩子,如果两个兄弟或者两个妹妹一起长大,那么年幼的孩子也要面对年长且能力较强的孩子所面对的困难。但相对来说,年幼孩子的处境更为不利,这一点他们自己深有体会。为了使这种自卑感得到补偿,他会更加努力,以超越哥哥或姐姐。
        ——确定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要想对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了解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未必是年龄最小的迹象和特征。当然了,也会存在例外的情况,最小的孩子有时也希望超过其他所有的哥哥姐姐。他们奋发图强,夜以继日,他们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比其他所有人做的更好,要不断积极进取。这样的观察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决定着用什么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孩子都千篇一律地采取相同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不管哪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当我们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对他们进行分类时,我们还必须把每个孩子作为个体来对待。学校当然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还有一种类型的幺子与上面描述的积极进取型完全相反。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变得极为懒惰,可以从心理学上对这两种类型的儿童表面上的差异进行解释。那些渴望超越所有其他人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受到困难的伤害。他们过大的雄心会使他们整天闷闷不乐,而且一旦遇到看似困难的问题,他们就比那些没有如此高远目标的人更容易采取退缩和逃避的态度。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形成与其家庭中的地位相一致的人格特征。关于这点,还有许多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方,例如:不同家庭中的长子通常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儿童的教育不能过早的开始,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自己会形成一定的规则或程式以此来指导他的行为,并据此对不同情境做出反应。如果孩子很年幼,我们只能看到他指导未来行为模式的端倪,经过几年这样的练习以后,这种行为模式就会逐渐形成,并通过不断强化而固定下来。孩子的行为并非客观的反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理解的影响。他对某一情景一旦产生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只要这种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始看法没有被矫正的话,那么无论多少逻辑或常识,都不能使他后来的成人行为改变。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教育者必须要了解儿童独特的个性,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这也是对不同儿童运用相同法则进行教育却会取得不同效果的原因。
        ——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到儿童用几乎同样的方式对相同的情景做出反应时,我们不要认为其中发挥的作用是自然法则。实际上当他们对情景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时,就可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犯相同的错误。通常认为当一个家庭有孩子降生时,之前出生的孩子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对于这种说法,多数人会反驳。一方面有例外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对弟弟或妹妹的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就不会产生这种嫉妒的心理。在这方面,有错误行为和错误观念的儿童就像一个游客站在山脚的小道前,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然而,当他找到正确的道路并顺利到达目的地时,却听到有人惊奇地说:几乎每一个徘徊在这条小道上的人都迷失了方向。那些会做出错误行为的儿童经常会在这条充满诱惑的小路上徘徊,这些路看起来似乎很容易穿过,所以这些儿童才被引诱,又走老路了。
        ——此外,有许多情境也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个好一个坏,只要对此稍加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坏孩子对优越感有着过分强烈的追求。他希望能控制所有的人,并尽力对周围的环境施加影响。家里到处可以听到他的叫喊,而与此相反,另一个孩子一般会比较安静、谦逊,并成为家中的宠儿和那个坏孩子学习的榜样。一般来说,父母很难理解在同一家庭中出现的这种差异。我们通过调查得知,那个好孩子发现可以凭借优异的行为得到更多的认识和学习,并使自己在与坏孩子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很明显,当这种性质的竞争出现在这两个孩子之间时,那个坏孩子就不会再通过更好的行为来超越这个好孩子,也不会抱有希望。于是他便选择了背道而驰,也就是千方百计地调皮捣蛋。经验表明,这种淘气的孩子有可能会变得比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好,同时经验也向我们表明,过于强烈的追求优越感会使他朝着某个极端的方向不断努力,在学校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而且怎样把儿童培养成伟人也是无迹可寻的。但是我们应该牢记的是:我们在对待儿童时一定不要粗暴、鲁莽,而应该不断地给他们鼓励,不断地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从而不断缩小他们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IP属地:河北4楼2021-02-27 21:30
        回复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的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的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一份耕耘不一定总意味着一份收获。
          ——教师和家庭在教育工作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纠正性教育工作源于家长教育的不成功。这一点上,教师的教育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对他们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相处呢?
          ——很多教师反映,和问题儿童打交道反而比与问题儿童的家长打交道更容易。很多经验表明,和这些家长打交道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策略。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并不专业,通常也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如果因为孩子的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像是被指控的罪犯,这也能从他们内疚的心理上反映出来。所以需要教师运用策略来处理,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把家长这种情绪向友好、坦率的方向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善意的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
          ——我们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指责家长。如果我们能和家长协商一致,使他们的态度有所改变,并让他们能遵从我们的方法来做事,那么我们在教育上会更容易取得成就。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让他们采取新的方法才是我们所要做的,居高临下的指出他们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只会得罪他们,使他们不愿配合我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变坏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家长通常也会意识到他们在对自己的孩子管教中忽视了什么,但千万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也这样认为,切不可教条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意见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是尽量用可能、也许、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即便是我们知道他们错的地方和原因,我们也不能贸然的指出,让他们有种被人强迫去做的感觉。这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运用这些策略,也不是说这些很快就能被掌握。
          ——在教育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者显示自己的优越。关键是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当然其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他们会感到惊奇、愤怒、不耐烦,甚至会产生敌意。因为教师把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置于一种令人不快的境地,有时候这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毛病会视若无睹,得过且过。然而他们现在却不得不睁开自己的双眼,这当然不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所以,可以想象,当教师过于急切地向家长报告孩子的毛病时,他们当然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更有甚者,他们对教师大发雷霆,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时最好告诉这些家长,教师的教育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依赖于他们的配合协作,使他们能够平心静气的和教师进行交流。我们要记住家长过于墨守成规,当然不能一下子从中解脱出来。
          ——假如一个家长已经习惯了用严厉的批评和严肃的表情使孩子失去信心,那么在十年之后,他不可能发生突然改变,而去使用一种友好仁慈的态度和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就算这位父亲的态度发生了突然的改变,起初在孩子看来,这种变化也未必是真实的,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假象,要经过长时间孩子才肯相信父亲,这种态度转变的真实性。对高级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同样如此,有一位中学校长曾不断对自己的儿子横加指责和批评,几乎把孩子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交流过程中,这位校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回家以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番刻薄的教育演说,然而由于孩子的惰性太强,他又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开始大发脾气。一旦父亲对孩子的举动感到不满,就会对孩子发脾气,进行严厉的批评。如果对于一个自认为是教育者的校长来说,这种事情都可能会发生,那么如何期待一个一直沉浸在应该用皮鞭去惩罚孩子所犯的每个错误的教条中的普遍家长转变思想呢?和孩子家长交流时,教师应学会用委婉而富有技巧的方式和措辞。
          ——我们要知道,在底层社会中,大部分儿童都是在皮鞭下长大的。所以来自这些阶层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师的谈话之后,回到家中还要面对家长的皮鞭。一想到我们的教育努力常常会因为家长的皮鞭而前功尽弃,我们就不免感到无尽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所犯的同一个错误经常要受到两次惩罚,而在我们看来一次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教师要请家长呢,一次惩罚已经够了)。
          ——我们知道这种双重惩罚所造成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如果一个孩子必须把自己糟糕的成绩单交给父母,他会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鞭打而不愿意让他们看到成绩单,但他也害怕学校的管理制度,因此他会选择逃学或伪造家长的签字。对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要考虑孩子的具体处境,来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要抿心自问,如果我们一直想当然、随大流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会促使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能确信自己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吗?我们能承受我们给他们的负担吗?他们能富有建设性的学习吗?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认真谨慎地对待。在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模式进行重塑之前,我们要以冷静客观的头脑探讨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我们就无法明确地控制自己教育的效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实践和勇气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总能找到办法来挽救问题儿童。首先我们要遵循越早越好的这条古老而有见地的法则,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儿童的缺点,这样对于孩子改正缺点才有更好的帮助。
          ——在我们的时代,对于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不断更新,在科学的引领下,陈旧的教育习俗和传统正在被逐渐破除。这些新知识使教师的责任变得更为重要,也使他们对儿童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赋予了更多的能力去帮助这些儿童。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单个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会丧失其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个人格,才能对个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不过话说回来,面对一些中国的家长,去纠正他们的观念,去纠正每个家长的观念,去有耐心地纠正每个家长的观念,确实是难上加难。所以在面对教育的时候,笔者建议,是那些家长选择听你的教育观念,而并不是你把教育观念告诉所有的家长。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应该知道,得过且过的道理,这四个字不仅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也是教师应该对一小部分家长的态度。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去重点注意那些能够听从你道理的家长,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要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贡献。若每个父母在没恋爱之前就学会了教育的基本理论(婚姻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懒惰使每个人得过且过),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儿童,对于婚姻来讲,大部分人都是稀里糊涂结婚,稀里糊涂有了孩子,教育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滞后反应,当问题出现了,已经晚了。
          ——笔者的文章一部分人看完会心情舒畅,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因为孩子还小,还有机会);另一部分人会觉得压抑、后悔、不认可、愤怒(因为孩子大了,已经晚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文章写的也就到位了,符合二八定律这个客观的原则,同时也能够警醒那些将要为人父母的成人。人类从历史经验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花点心思找找一些教育类的相关文献,边阅读边思考,教育孩子没有那么难。教育唯一的失败是为父母的懒惰,得过且过吧!



          IP属地:河北5楼2021-02-27 2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