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随着国力强大、社会富庶与贸易活动的热络,使用香料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皇帝会在国家祭典上大量使用香料来祭祀或在宫廷内熏香,宗教人士也在仪式中使用更多香品,连一般民众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习惯香料的使用。
这一时期的香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使用的方法与对香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渐发展出成熟的香文化体系。用香成为唐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务政务场所也要设炉熏香。整个精英阶层普通用香,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咏香诗文。
—唐·郑遨——《题病僧寮》
佛前香印废晨烧,金锡当门照寂寥。
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
诗中的香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篆香
篆香,最早是寺庙诵经用来计时的一种香,又有“印香”等多种别称。
古代香篆
佛教在唐代也是发展得特别好,对香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因素。佛教也对香有着特别的喜好, 几乎在所有的佛教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 , 而且在高僧登台之前也要焚香的说法。在这一时期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 , 要用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 , 皇室参加佛事活动非常频繁 , 其用香量很大。
唐天宝二年至十二年(公元743年~753年),鉴真和尚率师徒一行六次东渡日本,每次都带去大量的药材及香药(料)。据“东征记”载:天宝二年东渡时带去麝香20脐,龙脑香、檀香、安息香、青木香、沉香、甘松香、甲香、零陵香、熏陆香等600余斤。还有胡椒、阿魏、荜拨、诃黎勒、石蜜等500斤,甘蔗80束……
可见唐代时中国与周边国家香药(料)舶来交往的盛况。
我们再来看唐朝时期所使用的生活用品;
在唐末宋初,民间已普遍用艾叶揉制成绳状的蚊香熏驱蚊子。
在《琐碎录》、《夷坚志?乙志》载有蚊香的配方。制作、销售情况,如配方应用苍术、菖蒲、柏子、樟树叶、辣蓼等等都为芳香物质,诗曰:“木鳖芳香分两亭,雄黄少许也须称,每到黄昏烧一炷,安床高枕至天明”。这是早期的蚊香方,
到了唐德宗年间(公元780年~782年)宫廷应用的澡豆(相当于现在的保健香皂),如配方中用白芷、白芨、白附子、白蔹、白茯苓、白术等六种香药(料)加入桃仁、杏仁、沉香、麝香、皂荚等合和制成,用于沐浴、洗手之用,此方具有辛香发散祛风之功能,香气浓郁且能祛垢润肤。
最早的药物牙粉: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卷22也载用柳枝作为揩(kai)齿牙刷,并附有配方“升麻半两,白芷、藁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三分研碎,筛为散。每朝取药(牙粉)揩齿,香且光洁”
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
有香气的纸张,香皮纸:纸以蜜香树皮叶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坚韧…
在唐代香皮纸撰《北户录》载“罗州多笺(jian)香树,身如柜柳,皮堪捣纸,土人号为香皮纸。(蜜香树就是沉香树)晟煊微信号:shengxuan110028;
文房四宝的香墨,唐玄宗时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香剂。较为贵重的墨非加香不可,如用麝香、龙脑、甘松、藿香、白檀香、丁香、零陵香、陈皮、卷柏、郁金、苏木、牧皮、黄蘖等香料和中药的复合物。用后书画质量经久不变,着水不化,防腐不蛀等的特殊作用”,
还有现在《香乘》中记载的四香阁;在《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四香阁: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每於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於此阁上赏花焉。这就是有名的四香阁,说明隋唐时代香料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
还有许多有关香方香材的书籍
如:李珣撰写《海药本草》填平补缺了很多香药品种很有价值,此书的问世对于中外香药(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王焘(tao)所著,《外台秘要》中芳香植物的应用
药王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在中医称王称圣的人 除了药王孙思邈外 还有很多大家如: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 医神华佗;
明代时期的 药圣李时珍 清朝末年的医仙马希麟
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
唐代医药空前发展,《旧唐书?经籍志》载各类医家医籍有110家共3589卷,标志着医药学已发展达到相当水平,而当时香药(料)的应用都广泛
唐代还有一种精巧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木炭或者炭饼做热源,在炭火与所熏香品之间再“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用炭火慢慢“熏”烤香品,可减小烟气,使香气散发更为舒缓。这种熏香的方式传到日本,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式香道。
隔火熏香步骤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香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具有独特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
香文化进入鼎盛期,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香药大量进口,文人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不仅用香、制香,而且研究香药及合香之法。
中国香文化发展到宋代,可说进入了鼎盛时期。宋政府在南方各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对香药的控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
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也是当时政府最重要的税赋来源。
一九七三年八月在泉州湾发现一艘南宋香料胡椒沉船,木造的远洋海船船舱内发现沉香、龙涎香、降真香、檀香等香料多达四千七百多斤。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制香高手他就是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北宋初年宰相。丁谓机敏智谋,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是个天才式人物。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
又因为太聪明善于算计,做了很多坏事被罢官例如:鼓动皇帝大兴土木,勾结太监,陷害忠良,利用迷信,愚弄皇帝,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发往海南岛,而有机会研究海南的各种香料,撰写了《天香传》一书。
丁谓—《天香传》
丁谓被罢官的缘由是由历史中的雷允恭案引起的;
事件是这样的;真宗于朝兴元年二月去世,丁谓身为宰相,照常规,当了山陵使,即是真宗造坟墓的总负责人;他的手下的雷允恭因为擅自修改建造皇陵的位置,本年的三月,司天监 官员 邢中和 对雷允恭说道:“若能将 墓穴位置向北迁移百步 ,风水更好,今后一定会子孙兴旺。”雷允恭道:“那好呀, 为什么不迁?”邢中和道:“担心地下多石,水位也浅。雷允恭就将此时报给了丁谓,丁谓碍于情面,觉得二人常在起共事, 故想送个顺水人情,表示由雷允恭自己决定。
修改位置后由于地下多石又出水,耽误了修建皇陵的工期,最后被人举报,被太后处置,又查出丁谓许多金银物品,随后被一在流放,发配到了海南岛,因此也促成了他在香学的成就。
这是关于丁谓的故事;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从早期屈原的香草之恋,到唐宋文人的大量咏香作品的出现,文人与香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学与香文化之间从此便有了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香成为了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被作为题材融入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促进着香文化的发展。
黄庭坚也是如此。他极其爱香,其《贾天锡惠宝熏乞诗作诗报之》云:“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毫不讳言地以“香癖”自称。
而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更是体现了古人力求通过品香来修炼精神的特质。其云:“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这是黄庭坚写的礼赞沉香木的一则短笺。沉香的十种品质,也是品香的十种境界,涉及其实用价值、美学效应,很受人们喜爱,爱香者往往写成书法,悬诸座右,作为品味与想象的象征。品香“十德”的概括在15世纪(室町时代)传入日本,广泛流传于日本香界,被尊崇为香道之灵魂而流传至今。
宋·黄庭坚 《香十德》
黄庭坚与香的关系,是宋代文人与香关系的缩影。宋代文人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书香难分,燕居焚香,成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反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酒、茶”等到了宋朝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至此香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行业。
香品、香具及相关服务业都应运而成,成为当时一大休闲文化产业。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有各种关于香的服务业。
例如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日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可以说“香”为当时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朝汴京百姓生活最贴切,最真实的再现。为现在的我们描绘了宋朝生活的一角,从中寻找到历史的脚步。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已经有了独立的店铺,而且显而易见这在宋朝只不过是常见的店铺,可见沉香在宋朝时的普及。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沉檀香店
宋人还开始了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宋代香文化的繁荣由一个坚实的基础,即重视香的品质,合香的制作水平很高,在用香及制香上也讲究心性和意境。可以说,宋代的香文化是充满灵性的,富有诗意的,也是“健康’的、“中正”的,繁盛而不浮华,考究而不雕琢,堪为中国香文化真正的高峰和代表。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
香史中,引人注意的一件事是线香的出现。目前可以认定的时间是元代?。这里列举三条属于元的史料。
其一:熊进祥《析津志》“风俗”条,“湛露坊自南而转北,多是雕刻、押字与造象牙匙箸(zhu)者”,“并诸般线香”;
其二:李存《俟(si)庵集》卷二十九《慰张主簿》,“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其三:《朴通事谚解》卷下,“不知道哪里 死了一只蚰蜓,我闻了臊气,恶心上来,冷疾发的当不的,那些水来我漱口,疾忙将笤帚来,绰(chuo)的干净,将两根香来烧”。
末一则虽不见“线香”二字,但有前面两例作参照,曰这里所说的“两根香”是线香,应没有太多疑问。
线香,又称仙香,也称长寿香,唐时已有较短较粗的香炷,宋时已开端用范模制造线香,仍然较粗,时人称之为“香筯”或“箸香”,元代时开端盛行“线香”一词,明代就开端普遍使用线香。
古代线香制作图—
线香的制作,在成书于明隆庆年间的《墨娥小录》中已经提到,更为详细的叙述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线香”条:“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
以唧(ji)筩(tong)笮(zuo)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
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的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了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是在用香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发展。
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被称为“炉瓶三式”,用香已经普及到了家家户户。香除了在这些正式场合出现之外,在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包括一些很有情趣的事件中也能得到体现。
炉瓶三事插画
明代在香料的使用方面与宋元时期相较并无新的发展,然而从历史资料看来,明代的使用人口更多,香料数量也更客观。在此同时,香料的各种知识广为人知,
尤以周嘉胄撰写的《香乘》内容最为丰富,许多香料的种类、来源、用途及稥品制作方法都记载得相当详尽。
周嘉胄,号江左,亦称周江左,江苏扬州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清顺治十年(1658年),是明朝的一位收藏家和书画装潢达人。
周嘉胄十分爱香,读遍古往今来香的著作。他集二十年的时间精力,搜集历代香谱、香方和香文化典故,终于写成二十八卷香的“法会”——又取“香的历史”之意,此书命名为《香乘》,成为集中国香文化之大成的著作。
周嘉胄说“香之为用大矣哉!”,可以一睡成仙,可以一默如雷,可以邀灵集圣,可以敬道礼佛。善用香者,心细如烟,以香为友,隐几坐忘,游目骋怀,甚至于大睡之中,也逍遥于生死梦幻间。
《香乘》一书至今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心钻研的一部经典香道书籍,
明代周嘉胄·《香乘》
明代宣德年间宫中制作出了一批旷世佳作——宣德炉,为我们中华香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xian)逻国(现在的泰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 吕震和 工部侍郎 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
先后精炼了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大明宣德炉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
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清代宫廷所用香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品类,既有植物香料,又有动物香料,还有合成的香品。有使用单一香料的情况,但更多的则是各类合成香品,在合香时,也充分考虑到各种香料的属性,使不同香料所长融合不冲,所谓「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
清代尊崇藏传佛教,广建佛堂,「凡西藏所有,在此无所不有」。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中正殿念经处的建立,标志着宫内藏传佛教活动的制度化,藏传佛教已成为清皇室重要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清宫的礼佛亦超越了普通的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皇权特色—确立了帝王在藏传佛教中的权威。清宫佛堂上香一般都用藏香;
藏香制作工艺—
清代,藏香在民间因不易得而显得弥足珍贵,《清稗(bai)类钞》中记载:“藏香出西藏,甚珍贵。雍正时,杭州周亦孝 廉自日下归,以乌思藏香一枝赠丁敬身布衣敬,其色绀紫,出以示人,观者皆叹为得未曾有。
除藏香以外,清宫在日常礼佛时所用香料主要为沉香,且多数礼佛宫殿都会有沉香月例。除了藏香与沉香,清宫佛堂内还会用到「攒香、速香、降香」等其他香料,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也曾详细描述清代富贵人家将香料使用在沐浴、熏香、祭祀等活动的情景。《红楼梦》中记载了20多种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袖中散发出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其次,是以“香”取人名,即人名香。《红楼梦》中以香命名的人物如:沉香、檀香、丁香、青木香、郁金香、苏合香、零陵香、乳香、降真香等名。认识并了解香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香描写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底蕴。清代是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香文化广行于民间,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程度较之以前的朝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用香已从精英阶层、上层社会完全推及到民间、大众中、底层社会,至此香文化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
中国的香文化又是由各种哲学与宗教思想交互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孕育而成。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香文化遭到断裂,香失去了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
主要作为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宇中,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和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
其实我们如果能正确使用香品往高了说可以助人飞升成仙,最底也是修身养性保证我们人体健康的。
天然香·玄清香学--晟煊
这一时期的香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使用的方法与对香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渐发展出成熟的香文化体系。用香成为唐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务政务场所也要设炉熏香。整个精英阶层普通用香,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咏香诗文。
—唐·郑遨——《题病僧寮》
佛前香印废晨烧,金锡当门照寂寥。
童子不知师病困,报风吹折好芭蕉。
诗中的香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篆香
篆香,最早是寺庙诵经用来计时的一种香,又有“印香”等多种别称。
古代香篆
佛教在唐代也是发展得特别好,对香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巨大因素。佛教也对香有着特别的喜好, 几乎在所有的佛教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 , 而且在高僧登台之前也要焚香的说法。在这一时期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 , 要用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 , 皇室参加佛事活动非常频繁 , 其用香量很大。
唐天宝二年至十二年(公元743年~753年),鉴真和尚率师徒一行六次东渡日本,每次都带去大量的药材及香药(料)。据“东征记”载:天宝二年东渡时带去麝香20脐,龙脑香、檀香、安息香、青木香、沉香、甘松香、甲香、零陵香、熏陆香等600余斤。还有胡椒、阿魏、荜拨、诃黎勒、石蜜等500斤,甘蔗80束……
可见唐代时中国与周边国家香药(料)舶来交往的盛况。
我们再来看唐朝时期所使用的生活用品;
在唐末宋初,民间已普遍用艾叶揉制成绳状的蚊香熏驱蚊子。
在《琐碎录》、《夷坚志?乙志》载有蚊香的配方。制作、销售情况,如配方应用苍术、菖蒲、柏子、樟树叶、辣蓼等等都为芳香物质,诗曰:“木鳖芳香分两亭,雄黄少许也须称,每到黄昏烧一炷,安床高枕至天明”。这是早期的蚊香方,
到了唐德宗年间(公元780年~782年)宫廷应用的澡豆(相当于现在的保健香皂),如配方中用白芷、白芨、白附子、白蔹、白茯苓、白术等六种香药(料)加入桃仁、杏仁、沉香、麝香、皂荚等合和制成,用于沐浴、洗手之用,此方具有辛香发散祛风之功能,香气浓郁且能祛垢润肤。
最早的药物牙粉: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卷22也载用柳枝作为揩(kai)齿牙刷,并附有配方“升麻半两,白芷、藁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三分研碎,筛为散。每朝取药(牙粉)揩齿,香且光洁”
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
有香气的纸张,香皮纸:纸以蜜香树皮叶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坚韧…
在唐代香皮纸撰《北户录》载“罗州多笺(jian)香树,身如柜柳,皮堪捣纸,土人号为香皮纸。(蜜香树就是沉香树)晟煊微信号:shengxuan110028;
文房四宝的香墨,唐玄宗时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香剂。较为贵重的墨非加香不可,如用麝香、龙脑、甘松、藿香、白檀香、丁香、零陵香、陈皮、卷柏、郁金、苏木、牧皮、黄蘖等香料和中药的复合物。用后书画质量经久不变,着水不化,防腐不蛀等的特殊作用”,
还有现在《香乘》中记载的四香阁;在《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四香阁: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每於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於此阁上赏花焉。这就是有名的四香阁,说明隋唐时代香料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
还有许多有关香方香材的书籍
如:李珣撰写《海药本草》填平补缺了很多香药品种很有价值,此书的问世对于中外香药(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王焘(tao)所著,《外台秘要》中芳香植物的应用
药王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在中医称王称圣的人 除了药王孙思邈外 还有很多大家如: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 医神华佗;
明代时期的 药圣李时珍 清朝末年的医仙马希麟
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
唐代医药空前发展,《旧唐书?经籍志》载各类医家医籍有110家共3589卷,标志着医药学已发展达到相当水平,而当时香药(料)的应用都广泛
唐代还有一种精巧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木炭或者炭饼做热源,在炭火与所熏香品之间再“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用炭火慢慢“熏”烤香品,可减小烟气,使香气散发更为舒缓。这种熏香的方式传到日本,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式香道。
隔火熏香步骤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香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具有独特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
香文化进入鼎盛期,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香药大量进口,文人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不仅用香、制香,而且研究香药及合香之法。
中国香文化发展到宋代,可说进入了鼎盛时期。宋政府在南方各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对香药的控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
香药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也是当时政府最重要的税赋来源。
一九七三年八月在泉州湾发现一艘南宋香料胡椒沉船,木造的远洋海船船舱内发现沉香、龙涎香、降真香、檀香等香料多达四千七百多斤。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制香高手他就是丁谓(公元966~公元1037),北宋初年宰相。丁谓机敏智谋,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是个天才式人物。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
又因为太聪明善于算计,做了很多坏事被罢官例如:鼓动皇帝大兴土木,勾结太监,陷害忠良,利用迷信,愚弄皇帝,作恶太多,丁谓最后被罢相发往海南岛,而有机会研究海南的各种香料,撰写了《天香传》一书。
丁谓—《天香传》
丁谓被罢官的缘由是由历史中的雷允恭案引起的;
事件是这样的;真宗于朝兴元年二月去世,丁谓身为宰相,照常规,当了山陵使,即是真宗造坟墓的总负责人;他的手下的雷允恭因为擅自修改建造皇陵的位置,本年的三月,司天监 官员 邢中和 对雷允恭说道:“若能将 墓穴位置向北迁移百步 ,风水更好,今后一定会子孙兴旺。”雷允恭道:“那好呀, 为什么不迁?”邢中和道:“担心地下多石,水位也浅。雷允恭就将此时报给了丁谓,丁谓碍于情面,觉得二人常在起共事, 故想送个顺水人情,表示由雷允恭自己决定。
修改位置后由于地下多石又出水,耽误了修建皇陵的工期,最后被人举报,被太后处置,又查出丁谓许多金银物品,随后被一在流放,发配到了海南岛,因此也促成了他在香学的成就。
这是关于丁谓的故事;
中国文人大多爱香,从早期屈原的香草之恋,到唐宋文人的大量咏香作品的出现,文人与香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学与香文化之间从此便有了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香成为了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又被作为题材融入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促进着香文化的发展。
黄庭坚也是如此。他极其爱香,其《贾天锡惠宝熏乞诗作诗报之》云:“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毫不讳言地以“香癖”自称。
而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更是体现了古人力求通过品香来修炼精神的特质。其云:“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这是黄庭坚写的礼赞沉香木的一则短笺。沉香的十种品质,也是品香的十种境界,涉及其实用价值、美学效应,很受人们喜爱,爱香者往往写成书法,悬诸座右,作为品味与想象的象征。品香“十德”的概括在15世纪(室町时代)传入日本,广泛流传于日本香界,被尊崇为香道之灵魂而流传至今。
宋·黄庭坚 《香十德》
黄庭坚与香的关系,是宋代文人与香关系的缩影。宋代文人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书香难分,燕居焚香,成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反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酒、茶”等到了宋朝都完成了奠基,呈现出博大雄浑的态势,至此香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行业。
香品、香具及相关服务业都应运而成,成为当时一大休闲文化产业。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有各种关于香的服务业。
例如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日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可以说“香”为当时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朝汴京百姓生活最贴切,最真实的再现。为现在的我们描绘了宋朝生活的一角,从中寻找到历史的脚步。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已经有了独立的店铺,而且显而易见这在宋朝只不过是常见的店铺,可见沉香在宋朝时的普及。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沉檀香店
宋人还开始了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宋代香文化的繁荣由一个坚实的基础,即重视香的品质,合香的制作水平很高,在用香及制香上也讲究心性和意境。可以说,宋代的香文化是充满灵性的,富有诗意的,也是“健康’的、“中正”的,繁盛而不浮华,考究而不雕琢,堪为中国香文化真正的高峰和代表。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
香史中,引人注意的一件事是线香的出现。目前可以认定的时间是元代?。这里列举三条属于元的史料。
其一:熊进祥《析津志》“风俗”条,“湛露坊自南而转北,多是雕刻、押字与造象牙匙箸(zhu)者”,“并诸般线香”;
其二:李存《俟(si)庵集》卷二十九《慰张主簿》,“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其三:《朴通事谚解》卷下,“不知道哪里 死了一只蚰蜓,我闻了臊气,恶心上来,冷疾发的当不的,那些水来我漱口,疾忙将笤帚来,绰(chuo)的干净,将两根香来烧”。
末一则虽不见“线香”二字,但有前面两例作参照,曰这里所说的“两根香”是线香,应没有太多疑问。
线香,又称仙香,也称长寿香,唐时已有较短较粗的香炷,宋时已开端用范模制造线香,仍然较粗,时人称之为“香筯”或“箸香”,元代时开端盛行“线香”一词,明代就开端普遍使用线香。
古代线香制作图—
线香的制作,在成书于明隆庆年间的《墨娥小录》中已经提到,更为详细的叙述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线香”条:“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
以唧(ji)筩(tong)笮(zuo)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
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的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了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是在用香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发展。
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被称为“炉瓶三式”,用香已经普及到了家家户户。香除了在这些正式场合出现之外,在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包括一些很有情趣的事件中也能得到体现。
炉瓶三事插画
明代在香料的使用方面与宋元时期相较并无新的发展,然而从历史资料看来,明代的使用人口更多,香料数量也更客观。在此同时,香料的各种知识广为人知,
尤以周嘉胄撰写的《香乘》内容最为丰富,许多香料的种类、来源、用途及稥品制作方法都记载得相当详尽。
周嘉胄,号江左,亦称周江左,江苏扬州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清顺治十年(1658年),是明朝的一位收藏家和书画装潢达人。
周嘉胄十分爱香,读遍古往今来香的著作。他集二十年的时间精力,搜集历代香谱、香方和香文化典故,终于写成二十八卷香的“法会”——又取“香的历史”之意,此书命名为《香乘》,成为集中国香文化之大成的著作。
周嘉胄说“香之为用大矣哉!”,可以一睡成仙,可以一默如雷,可以邀灵集圣,可以敬道礼佛。善用香者,心细如烟,以香为友,隐几坐忘,游目骋怀,甚至于大睡之中,也逍遥于生死梦幻间。
《香乘》一书至今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心钻研的一部经典香道书籍,
明代周嘉胄·《香乘》
明代宣德年间宫中制作出了一批旷世佳作——宣德炉,为我们中华香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xian)逻国(现在的泰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 吕震和 工部侍郎 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
先后精炼了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大明宣德炉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
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清代宫廷所用香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品类,既有植物香料,又有动物香料,还有合成的香品。有使用单一香料的情况,但更多的则是各类合成香品,在合香时,也充分考虑到各种香料的属性,使不同香料所长融合不冲,所谓「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
清代尊崇藏传佛教,广建佛堂,「凡西藏所有,在此无所不有」。一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中正殿念经处的建立,标志着宫内藏传佛教活动的制度化,藏传佛教已成为清皇室重要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清宫的礼佛亦超越了普通的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皇权特色—确立了帝王在藏传佛教中的权威。清宫佛堂上香一般都用藏香;
藏香制作工艺—
清代,藏香在民间因不易得而显得弥足珍贵,《清稗(bai)类钞》中记载:“藏香出西藏,甚珍贵。雍正时,杭州周亦孝 廉自日下归,以乌思藏香一枝赠丁敬身布衣敬,其色绀紫,出以示人,观者皆叹为得未曾有。
除藏香以外,清宫在日常礼佛时所用香料主要为沉香,且多数礼佛宫殿都会有沉香月例。除了藏香与沉香,清宫佛堂内还会用到「攒香、速香、降香」等其他香料,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里也曾详细描述清代富贵人家将香料使用在沐浴、熏香、祭祀等活动的情景。《红楼梦》中记载了20多种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宝玉欣然入梦,神游了一回太虚幻境;黛玉的窗前飘出的是一缕“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宝钗的袖中散发出的是一丝“冷香”,闻者莫不称奇,其次,是以“香”取人名,即人名香。《红楼梦》中以香命名的人物如:沉香、檀香、丁香、青木香、郁金香、苏合香、零陵香、乳香、降真香等名。认识并了解香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香描写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底蕴。清代是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香文化广行于民间,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程度较之以前的朝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用香已从精英阶层、上层社会完全推及到民间、大众中、底层社会,至此香文化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
中国的香文化又是由各种哲学与宗教思想交互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孕育而成。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香文化遭到断裂,香失去了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
主要作为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宇中,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和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
其实我们如果能正确使用香品往高了说可以助人飞升成仙,最底也是修身养性保证我们人体健康的。
天然香·玄清香学--晟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