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吧 关注:39,472贴子:819,970

光的传播和光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列说法中的部分或全部并未得到科学界认可,暂时仅供参考,讨论~


IP属地:河南1楼2021-10-04 05:52回复
    光的传播和光束
    1,、光的传播
    1,.1、光的传播模式
    惠更斯原理其实给出的是一张多体(无中心)的图样,波的传播方式和传统的机械运动完全不同。这种结构本身就有很多奇妙的特性。
    光的传播实际上是介质的运动,电磁振荡在介质中传播,在形成子波后,一级一级周围传递,各向同性,每个子波的运动都是由周围各个子波共同影响的结果,对于传播圆面或球面内的每个点来说,向周围传播的速度都是C。而且每个点,光的传播方向都是由内向外。波的传播不是矢量,按照机械运动的方式来分析,计算就错了。
    多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是波传播研究的最大瓶颈。但不能因为困难就无视其运动形式。
    1.2、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传播方向也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由内向外,各向同性,由于很多时候都是分析的切面,这种方向也可以说由纸面向纸外。这是一种不同于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应当与通常所说的方向加以区分。当然,还有由外向内的方向,和弦理论所讲的卷曲的维(向内塌缩)类似。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应属于一种对称性。通常中国人所说的四面八方中的“八方”应当指的就是前后左右上下,向内,向外。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这样的对称性不妨称为乾坤对称性。我们的宇宙本身就存在这样的对称性,我们时常也在使用,如各种比例尺下的地图......
    个人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微观,宏观两端无限延伸,无始无终。而生命只是生活在各个不同尺度下。生命的复杂性也和尺度的选择无关。如:我们的一天时间里,蚂蚁要比我们完成多得多的动作。生命能完成一个基本动作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或者能辨识的最小时间间隔,空间间隔应该是生命的一些重要参数。我们人类总是以我们自己能辨识的时间间隔,空间间隔为衡量世界的尺度。扯远了~
    2、光束
    2.1、点光源与真实光源
    好像很多人分不清点光源和真实的光源的区别,从而把由多个点光源聚拢过的复合的光的特征当作了光的特征。
    所有真实的光源都有体积,有表面积,有些呈规则,有些大致规则,有些不规则,都是由多个点光源共同组成。例如,有些光源表面为规则的平面,当这些点光源同时被激发,就形成了光束。这光束是有方向的,很多人
    把这光束的方向当作了光传播的方向,而且把由多个点光源共同形成的特征当作光本身的特征。
    单个的点光源信号只能产生光强的信息,也无法成像。复合的多个点光源产生的多个光强信号的对比才能形成各种信息,如光的频率,对应人的感知就是颜色;多个点光源位置的信息,被器官或成像仪器,经过小孔成像,在视网膜或底片呈某种排列,我们就得到物体形状的信息。成像原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
    2.2、光并非直线传播
    a、漆黑的夜里,打开聚光很好的手电筒,手电筒指向前方,可是在手电筒后方的我们一样能看到前方手电筒照亮的地方,如果光是直线传播,那么只有在光束的前方才会观察到光才对。由于分散开的光不能成像,只有光强的信息,所以我们总把这简单的事实忽略。这也正是把光束的运动当作光的传播带来的误解。
    也可以在实验室中实验,暗室中,在透明的封闭的真空管中,发射激光,如果在激光发射方向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能看到亮光,就证明光并非直线传播。
    b、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器官(眼睛)在视网膜成像,大脑只能对像做出分析判断,而不可能和观测物发生直接的连接,更不可能影响观测物的状态。大脑总是根据像的位置,眼睛的位置来逆向判断出像的来源。因为光以有限的、极高的速度传播,所以这种判断通常是近似正确的,所谓很容易被当作是规律。
    我们的大脑的这种逆向判断很容易用听觉来证实。例如:飞机从头顶飞过,如果速度足够快,我们顺着声音的方向抬头望去,很可能无法直接发现飞机。
    所以,各种光束,物体发出的光也并非直线传播,光束直线运动是我们大脑工作方式产生的错觉。
    综上所述,光并非直线传播。


    IP属地:河南2楼2021-10-04 05:52
    收起回复
      由光直线传播这一说法而产生的费马原理,最小作用原理,都要慎用!


      IP属地:河南3楼2021-10-04 19:47
      回复
        激光反射方向之外的任何地方能看到亮光,与参照系真空中光直线运动不矛盾。虽然光在参照系真空中直线运动,但是发生碰撞反射可以改变运动方向改变。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05 10:08
        收起回复
          首先前提就错了,电磁波动不需要媒介


          IP属地:广东5楼2021-10-05 13:28
          收起回复
            纠正楼主一个错误,用来帮助楼主这个理论更上一层楼:
            真空中的光,在光束以外的人看不见。地球表面看见光束的原因是空气特别是空气中的灰尘漫反射光束导致的。水中同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10-05 13:35
            收起回复
              有光强的信号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眼睛才能产生视觉。不然的话,眼睛是不会产生视觉的~
              成像则必须是复合的多个信息才能形成。


              IP属地:河南7楼2021-10-05 14:26
              回复
                尘无小: 回复 dark_memeory :楼主所构想的波的传播方向是四散开来的。我觉得很好,水波、声波好像就是这样的。不过,为什么这些波整体表现上不向回运动,这点我还不太明白
                真的存在向回运动~
                那是种只有振幅,几乎没有周期和频率的震动。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很常见,但被数学家想当然把“后退波”毙掉了。
                后退波连在了一起~
                不妨称其为余波
                我们平时洗衣服,用手甩几下,让衣服更平整,利用的就是余波。
                有人玩鞭子,用手上下甩,鞭子也能悬在半空,呈现一种僵直,但很快也落下,也是余波在起作用。
                杂技玩彩带的也能观察到。
                高速摄影机下,观察水滴落到水面,也能看到~
                .....
                这种余波大有秘密~


                IP属地:河南8楼2021-10-05 15:02
                收起回复
                  惠更斯原理所描绘的那副图样非常非常非常深刻。
                  那在我们道家也是基础中的基础。
                  那是河图洛书的重要基础之一。没有对那幅图的深刻理解,休想看懂河图洛书是干什么的~


                  IP属地:河南9楼2021-10-05 15:17
                  回复
                    光只是机械波中普普通通的一种,没有任何特殊性。


                    IP属地:河南10楼2021-10-05 15:23
                    回复
                      光与光碰撞。时空中不需要以太。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0-06 11:55
                      收起回复
                        暗室中的密闭透明真空管发射激光的实验再说明下:
                        现在一般认为,光在传播途径之外的地方能被观测到,是因为空气中物质被散射的原因。如果排除散射的干扰,光从身边“通过”,也无法被感知。
                        如果是这样,那么暗室中密闭透明真空管中发射激光,暗室内应该仍然漆黑一片,无法得知激光是否被发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应该可以用实验来证实。
                        为了避免反射的干扰,激光射入一暗盒,或另一暗室内,尽量避免激光反射。激光的聚光性能要好~
                        1、可以先测试管中有空气的情况;如果暗室一片漆黑,观测者无法产生视觉,就不用继续下去了。如果在激光发射方向之外的地方有光亮,产生了视觉,那么继续;
                        2、再把空气抽调一部分,测量亮度的变化;
                        3、再把空气抽调一部分,再测量亮度的变化,对比空气的稀薄程度对亮度的影响;
                        4、把空气抽到我们能做到的最大程度,比较亮度;
                        希望有能力做此实验的人员来验证~


                        IP属地:河南12楼2021-10-11 17:59
                        回复
                          信息的发射,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接收为三个事件。不妨称其为事件甲乙丙。
                          而最小作用量原理是根据事件丙来判定事件乙的路径和事件甲。
                          如果系统是均匀稳定的,不受外力干扰,这种方法也许是准确的。惠更斯原理描绘的那副图样里阐述的那种结构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
                          但如果系统有外力作用,例如有场的作用,根据最小作用量原理就未必能得到准确的描述。
                          例如,有引力场的作用下,下降速度最快的是最速曲线,而非直线的斜面。在斜坡的底部最先接收到的是通过最速曲线的“信息”。而不是路径最短的直线。
                          单纯的根据信息的接收来预判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发射情况也许存在极大的误差


                          IP属地:河南13楼2021-10-14 00:42
                          回复
                            惠更斯原理描述的那副图样所阐述的那种结构本身就有很多奇妙的性质。
                            如果介质均匀稳定,那么波从波源到达波传播面上任意一点所需时间只和其相对于波源的距离成正比。无视路径。波线只有数学含义,表示距离,没有物理意义。
                            如果介质运动,那么波速只在介质的运动方向叠加速度。垂直方向的波速并不叠加。
                            举个例子,MM实验一条垂直”以太“运动方向的干涉仪光臂实际上不叠加以太的运动速度。垂直以太运动方向的速度光速仍然是c。


                            IP属地:河南14楼2021-10-18 20:53
                            回复
                              因光速并非传统的矢量,所以光和以太的机械运动速度的叠加不能用四边形法则。
                              设以太运动速度为v,光线和以太运动方向夹角为θ,那么叠加后的光速为c+vcosθ。
                              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书上总说以太拖拽没法完美解决光行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光本身的传播模式造成的?
                              和下面是不是有些关系?
                              如果地球拖拽以太,那么在光行差的问题中,远方的星光仅仅只在地球的运动方向上叠加。
                              有些教材还用四边形法则来叠加光速和地球运动速度,得出合成光速,来对比夹角。
                              有些教科书使用天顶垂线方向的星光做光行差实验,比较周年光行差的变化,判定光的传播未受地球的运动影响。而以太的运动本身在这个方向就几乎不能影响光的传播~(影响的可能是偏振)
                              而且光并非直线传播,包含各个方向的传播,和机械运动也不同,地球同时接收很多条“星光”,我们无法根据接收到的星光的角度来断定接收到的星光是那一条~
                              有没有这方面达人?


                              IP属地:河南15楼2021-11-06 06: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