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吧 关注:4,654贴子:63,514
  • 70回复贴,共1

垓下之战,项羽和韩信之间的巅峰对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记对垓下之战的描述非常简单,但它却是古今中外含金量最高的一场战役,没有之一。这是一场两位顶级军事家之间的较量;这是双方都无法逃避的决战;这是双方拼尽全力的斗智斗勇。

无奈的抉择
楚汉相争项羽一直处于上风。即使被龙且损失了一半主力之后,依然让刘邦感到恐惧。由于韩信大迂回已经直逼楚国的后方,项羽再也没有能力两头兼顾了。此时他如果直接退回楚地,就等于放弃彭城以西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并不比楚地少。如果不回楚地,楚地就难以保全。很显然该如何抉择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项羽最终选择在垓下决战,说明他还抱着反败为胜的希望。如果回楚地决战,即使胜利了也没有能力重新打下那大片的疆土。两头无法兼顾是项羽一直头疼的问题。如今跟刘邦签下鸿沟之约就可以暂时缓一缓,趁此机会解决来自韩信的威胁。或战、或盟,但是刘邦翻脸太快了,他翻盘的希望被无情的粉粹。
项羽退兵至陈下,看到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于是驻扎下来,伺机消灭刘邦。随着各路诸侯兵会合的消息到来,他意识到这个地方不利于决战,但是还是可以利用一下。项羽的意图是让钟离眜联合陈公的兵力坚守陈下,待刘邦久攻不下的时候,他去而复返的军队跟钟离眜里应外合,打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刘邦当然意识到了项羽的意图,知道陈下不可强攻。于是从陈公下手,策反他。陈公不敢明着反叛,于是暗地里与刘邦串通,待刘邦攻城之时佯败引汉军入城。于是项羽坚守陈下的意图被轻易粉粹。钟离眜突围与项羽会合。
“ 制人而不制于人”一直是项羽不弃的用兵原则。为取得决战的主动权,他选择了垓下。垓下,中间一座孤山,水源充足,四面皆是平原,这非常有利于楚军野战的优势。项羽囤积粮草等待诸侯兵的到来。

惊天妙局 十面埋伏
刘邦拥兵二十多万。韩信带来三十万大军。彭越引兵十万。英布、刘贾、周殷共引兵二十多万。以及赵国、燕国等都出兵支援。这所有兵力加起来近百万之众。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会集了这百万大军,可面对垓下不利的战场却也犯愁起来。论野战,楚军的威名不需言说。当年,巨鹿之战项羽5万打败了秦军40万;彭城之战3万消灭刘邦56万,等等,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锋。可现在项羽还有10万之众,这场决定生死的决战又该如何打呢?

万急关头,一众谋士皆束手无策,唯韩信担起了为刘邦布局谋划的重担。韩信的具体布局如下:
1、韩信为前军,30万人一分为三,韩信自率中军10万居前,孔将军10万居左,费将军10万居右,三军呈品字阵列。刘邦20余万在后,为韩信军后方屏障。两军合兵一处,集中力量,布阵于楚军的前方。
2、彭越军,英布军,刘贾军,周殷军,分别居其它三面,合围楚军。
这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布局把联军人多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彭越、英布、刘贾、周殷四军起到牵制楚军兵力和断绝楚军后援的作用。韩信、刘邦,两支军队集中力量可以避免彭城之战被楚军各个击破的悲剧。
项羽被眼前这个布局所震惊,当年这个并不起眼的执戟郎竟然能布出这等战阵!不过这并没有吓到项羽,反而激起了他破阵的欲望。他仔细研究破阵的方法,倾尽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
联军的核心是刘邦军,其他的都只是手脚,消灭刘邦军是目的所在,但必须先除去挡在前面的韩信军。韩信人多,分三军,项羽人少不能分兵,一军怎么能打败三支军队呢?他的秘诀就是以快打慢,也就是打时间差。孔、费二军的侧翼迂回需要时间,这就是品字阵型的弱点。项羽的具体布局如下:
十万楚军,三万人留守阵营,七万人随项羽进攻。七万进攻部队,又分成三部分:前锋四万人为攻击部队;后部左右各一万五千人。后部的两支军队可以助攻,但主要的任务是阻挡从两侧迂回的孔、费二军。如果前锋部队能击败韩信军,则后军配合助攻;如果不能击败韩信军,后军就要担起阻挡孔、费二军的重任,为项羽前锋人马保持后撤的通畅。从他的布局可以看出这种打法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但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打法了。
按照项羽的设想,楚军野战能力天下无敌,足以以一当十,要击溃韩信中军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很显然韩信准备十足,这就使项羽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以下。这必然是一场胜负难料的战争。
弥补唯一的漏洞
手握绝妙的布局,韩信依然十分谨慎,他一遍又一遍的检查布局,不给项羽任何机会。终于,韩信找到了布局最后的瑕疵,这个瑕疵把他惊出一身冷汗,心想“差一点就成了第二个彭城之战”。韩信急忙下令,从全军中挑选勇士,精中选精,强中选强,选出了两万敢死之士,把他们安插在中军前部。韩信给这些敢死之士下了死命令,不管遇到多猛的攻击,没有自己的命令决不能后退一步。这两万勇士是用于顶住项羽的进攻,给韩信中后军争取后退的时间。因为先要能够顶住攻击才能发挥品字战阵的威力。

霸王发威 气卷风云

一切都准备就绪,楚军发起了突袭。项羽亲自率领最为强悍的士兵直插韩信中军,与韩信的两万勇士厮杀在一起。楚军依然是那么勇猛,两万勇士以死相搏也难以阻挡雷霆之力。面对这些顽强的勇士,楚军也无法迅速击溃他们,以至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清除了这些障碍。可这时韩信后军早已后撤,左右敌军也迂回过来,项羽很清楚打败韩信的时机消失了。于是下令退兵。项羽的左右后军正在全力阻挡左右敌军,项羽前部迅速回撤,并将后军留下与左右后军一起阻挡韩信三军的反扑,最后楚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
这场巅峰对决就此告一段落,双方各有损失,打了个平手。这样的结果,刘邦一方自然欢呼雀跃,这是久违的胜利。楚军锐气受挫,士气低落。对项羽来说,没有打平可言,无法打败对手就意味着自己失败。垓下的地理有利于楚军优势,可一旦失败就会变成楚军的墓地。项羽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继续研究形势,企图反败为胜。当前的形势,项羽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又如何反败为胜呢?如果你是他的谋士,你还能想出绝地逢生的妙计吗?
绝境中的一根稻草
在我们看来楚军似乎到了绝境,但项羽就是项羽,当时最顶级的军事家,他想出了一条惊天妙计,在绝望中生出最后一丝希望。是什么样的妙策呢?他的计策和秦赵的邯郸之战、巨鹿之战同理。当初的邯郸之战白起说,“诸侯兵攻其外,赵应其内,败秦军必也”。巨鹿之战项羽也说,“楚攻其外,赵应其内,败秦军必也”。如今楚军被困垓下,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援军才能救楚军于水火。虽然项羽的楚地还在,也有可能召集一支军队,但却无法找出一个像项羽这样的强将。于是项羽再次施展“分身之术”。项羽让钟离眜留守垓下,自己突围回楚地召集援兵,然后与钟离眜里应外合打败刘邦。

最后的儿女情长
剩下的八万楚军是项羽的精锐,全部留给钟离眜,坚守一段时间问题不大。项羽是楚国国君,号召起一支军队也不难。虽然这个抉择风险很大,但已是唯一可行的计策了。在执行这条计策之前项羽还有一个牵挂,那就是虞姬。他无法把虞姬带在身边,留下虞姬她很可能成为刘邦的俘虏,项羽一时间忧心忡忡。面对不舍的爱人,项羽唱出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附和项王。虞姬深知项羽的无奈,于是拔剑起舞。舞剑中她突然挥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项羽没想到会发生眼前的一幕,来不及阻止这一切。铮铮铁骨的男儿也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泣不成声......他终于跨上战骑,带着八百勇士溃围而去。
举世无双的神仙仗
项羽被田父欺骗,在东城被汉军追上,此时仅有28骑了。英雄不惧生死,他对手下说出心里的豪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仅有的28骑分成四队,往四个方向冲去。在对敌阵一番冲杀之后又会合一处,然后又变成三队,项羽隐藏其中,往三个方向冲去。敌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队,慌忙中分兵为三,导致本就混乱的阵型更加混乱薄弱。于是项羽他们得以成功突围。
为什么只有28骑还要分兵?因为包围圈越大就越容易突围。项羽分四队冲出就是不让敌军压缩包围圈。这还不够。为了让敌军更加混乱,他隐藏自己分三队冲出,逼迫敌军在慌乱中分兵。四队变三队是为了增强和集中力量,为最后的突围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读到这里,你是否对项羽的认识有所改变?反正我是被他深不可测的用兵手段给折服了。
英雄逝去,花常开
项羽带着剩下的26骑来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仗船以待,但亭长的一番话打消了项羽过江的心。“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就是乌江亭长的话。重点是前半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他项羽已经失败了”!局外人是很难听出这个意思的,但项羽不是局外人,他本来是去召集援兵的。他以为回到楚地人们会响应他,驰援战斗。他没想到在子民心中他已经变成了失败者!这些话如此轻易的击碎了他请援兵的幻想。他终于认清了现实,他已经失败了。可现在又该何去何从?正如他对亭长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虞姬为他而牺牲了生命,霸业也已经覆灭,一切都消失了。他拾起最后的骄傲和骨气,不肯委曲求全,与敌军展开了最后的血战......
这个还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匆匆离去!西楚霸王、千古无二、战神......这些由他身上闪射出来的光芒却一直照耀着华夏的英雄儿女。


IP属地:贵州1楼2021-10-25 19:55回复
    韩信一人完全不是项羽对手,汉军团才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0-26 15:16
    收起回复
      从史记载明的“三十万自当之”,到你这的上百万,垓下的汉军到底经历了什么……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26 17:29
      收起回复
        不到4年的楚汉之争都在项羽的地盘上打,他的势力越打越弱,不知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他一直处于上风的。垓下之前,成皋之后,阳夏、固陵、陈下那不都是汉军的胜利?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0-28 11:17
        收起回复
          怎么正确解读史记中的楚汉史
          这次 ,我来讲下 ,怎么正确解读史记中的楚汉史?
          网上 ,可收罗到的“怎么正确解读史记?”之类的文章 ,非常的多 。而“怎么正确解读史记中的楚汉史 ?”这类文字 ,基本没有 。笔者无聊 ,大胆冒昧 ,来给大家讲解这个题目 。
          怎么解读史记 , 和怎么解读史记中的楚汉史 ,有区别吗 ? 答案是有 。前者大多在说怎么选取 ?读哪些篇章和辅助书籍 ?后者则是有目的性的在讲 ,这些文字应该怎么读 ?哪些轻 ?那些重 ? 思路是不一样的 。
          怎么读史记这类启发文 ,最多让你按需要 ,先读什么 ,再读什么 ?哪些得重点 、反复读 ? 哪些可粗读或忽略 ?
          怎么读史记中的楚汉史这篇文章 ,则要你先认清司马迁的写作风格 ,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各种资料 ,靠着你的古文水平 ,采取恰当的解读方法 ,拿出最合乎真相的答案 。
          也就是说 ,后者的意思 ,史记里有关楚汉历史的篇章 ,你都得读 ,只是怎么去读的问题 。看似简单 ,实则难度极大 。
          为什么 ? 我举个例子 ,你们看了 ,大概能明白一些 。
          刘邦打赢项羽 ,夺得天下 ,内有一功臣 ,叫做丁复 。虽然没给他立传 ,但排功臣时 ,十八人中 ,有他一个的 。我们来看功臣表是怎么记录他事迹的 :【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娄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六年正月戊申,敬侯丁复元年。】
          许多人看不懂这段记载 。有人则拿这段记载乱解释 ,说什么 ,丁复是吕泽的部下 ,打翟王董翳是吕泽指挥的 ,潍水之战也有吕泽的份 。凭啥这么认为 ,【属悼武王】可以为据 。
          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装懂 ,胡乱解读 。丁复的记录 ,文字虽少 ,信息量却极大 。看第一句 ,以赵将的身份从起于邺 。汉书写作以越将身份从起于邺 ,对照第三句【为楼烦将】,一看就不对 。那么 ,从起处 ,便为邺 ,也就是说在赵地 。结合当时的情况 ,丁复从的是赵王武臣或赵王歇 。那为何他又会到霸上 ,入汉中呢 ?最合理 ,合逻辑的解释是 ,丁复跟着张耳到了霸上 ,随后如赵云一样 ,跟了刘邦 。下面的句子中 ,属悼武王时 ,只做了【杀龙且彭城】这件事 。【定三秦,别降翟王】,说明拿下董翳的主将就是丁复 。因为别 ,别的是汉王刘邦 。而“属”这个词出来 ,基本只带后面的句子 。我们看功臣表庄侯王翳记录 : 【以郎中骑汉王三年从起下邳,属淮阴,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七百户。 】再看费圉yǔ侯陈贺记录 :【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碭,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
          丁复属吕泽 ,本极正常 ,然有人却拿【杀龙且彭城】乱解释 。意思是 ,龙且是丁复杀的 ,连带就表明吕泽部是参加了灭齐战役的 ,龙且不是死在潍水 ,而是彭城 。
          史书记载 ,汉四年十一月,龙且救齐,发生了潍水之战 。而彭城第二次被打破,是汉五年十月后的事,两处相差近一年。假设龙且就是在汉五年十月被丁复杀死的,那么,汉四年十二月 ,项羽在荥阳听说龙且被韩信击杀,派武涉去劝说韩信独立,怎么解释 ?我认为,史记的杀字 ,并非杀掉的意思 ,而是指击破 。同样的地方 ,在汉书就用了破字 。 杀也可作杀败解 ,史记用杀当然不能算错 。那【杀龙且彭城】到底指的什么呢 ? 联系汉二年四月 ,刘邦东进 ,吕泽【将兵先入碭】,汉军【东击龙且、项他定陶,破之 。东取砀、萧、彭城】,丁复作为吕泽的部下 ,破龙且于彭城 ,就很合理了 。
          至于后面的句子 ,丁复为大司马 ,破羽军叶 ,拜做将军 ,是个忠臣 ,封侯 ,是五件事 ,这里不做过多的解读 。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 ,只是想告诉大家 :
          1 、不能望文生义 ,牵强附会 ,需各方对照 ,搞清字义 。
          2 、不要死照标点 ,功臣表里的句子 ,基本是独立的 ,每一句,就是一件事 。
          一段丁复的记录 ,就显出五个以上难解读 ,或是会解读错的地方 。若拿全部的篇章 ,全部的字句来读 ,难懂 、会错的点就更将数不胜数 。所以说 ,知道怎么正确解读是必要的 。否则 ,随性看之 ,只能晓得个大概 ,而不能精通 ;某些时候 ,还会颠覆本来 ,造成乱象 。不信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
          熟读史记的 ,不会对“从”这个字陌生 。本纪、世家也好 ,列传 、月表也罢 ,特别是功臣表 ,都有大量的“从”字出现 。
          有人开始作妖 ,说汉击赵是仿照秦击赵 ,采取了由北由南 ,两面夹击的战术 。除了韩信、张耳从井陉进兵外 ,刘邦也带着靳歙 、周緤 、周勃等 ,从河内向东扫荡 。
          这幺蛾子怎么飞出的呢 ?一个是靳歙列传中的击赵故事 ,一个是周緤列传【從出度平陰】 一句。靳歙这一段里 ,出现了多个“从”字 。按此类人的观点 ,史记楚汉史各篇中 ,只要后面没注明从谁的 ,都是应该指从刘邦 。由此,便推定刘邦领军去击了赵 。
          客观地讲 ,史记楚汉史各篇中 ,“从”大多数时候即指从的是刘邦 。但只能说大概略是 ,并非绝对 。偏偏靳歙这段 ,从的就不是刘邦 ,而是韩信 。
          先由“从”字上否定 :
          “从”本义是小随大 ,没人能把“从”归让刘邦专用 。史记里的“从”,也是循着这个用法走的 。即部将从主将 ,下属从上级 。
          譬如丁复一节 ,从的就是赵王 。功臣表:【(程黑)以赵卫将军汉王三年从起卢奴】 ,【(缯贺)以执盾汉王三年初起从晋阳,以连敖击项籍】 , 【(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 】…… 这几个 ,完全可以断定从的不是刘邦 。
          而靳歙此段 ,第一句就是【别之河内】 ,摆明是奉刘邦之令 ,作为别将前去击赵的 。
          周緤那段呢 : 【东绝甬道,从出 ,度平阴 ,遇淮阴侯兵襄国,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心 】
          这个“从”,确实从的是刘邦 。为此 ,他们就认为 ,既然周緤一直在汉王身边 ,又【遇淮阴侯兵襄国】,不就可以断定刘邦带着人马去过赵国吗 ?
          我上面说过 ,功臣表里的每句 ,就是一件事 。拿到诸将列传中 ,某些地方 ,也适用 。东绝甬道是一句,从出是一句 ,度平阴是一句 ,遇淮阴侯兵襄国是一句,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心是一句 ;这段一共五件事 。时间上 ,跟从的人 ,并不一样 。参照其他资料 ,从出是指汉三年五月,从刘邦出荥阳至成皋 ;遇淮阴侯兵襄国 ,是指汉三年六月左右 ,或随靳歙 ,或他自己 ;最后一句 ,是鸿沟约后的事 。对于喜欢混淆视听的 ,我只能嗤之以鼻 。
          周勃这边 ,是史记错字 ,曲遇写成了曲逆 ,汉书改正了 。
          看到了吧 ,一个字 ,错之毫厘 ,便会差之千里 。误读了 ,历史就得改写 。


          IP属地:江苏6楼2021-10-28 17:26
          回复
            上面我讲了读句 、释字须当心的地方 。这集 ,接着谈其余内容 。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 ,一般采用的是顺序叙法 ,即按事件出现的先后来写的 。但不全是 ,特别在诸将列传中 ,就经常会使用逆笔或插入法 。
            譬如樊哙列传中 : 【灌廢丘,最。】 此事发生于汉二年六月,却写在彭城大战(四月)前 。这是因为 ,诸将列传很多地方是为了记功 ,而水淹废丘是定三秦的最后一步 ,所以司马迁把这四字 ,跟樊哙定三秦时的其他功劳放在了一起 。
            逆笔最典型的 ,是灌婴列传定齐一段 。
            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鄉。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注:汉四年十月)降下臨菑,(注:汉四年十月)得齊守相田光。(注:汉四年后十一月, 潍水之战后)追齊相田橫至嬴、博,破其騎,所將卒斬騎將一人,生得騎將四人。攻下嬴、博,(注:汉四年后十一月 ,潍水之战后)破齊將軍田吸於千乘,所將卒斬吸。(注:汉四年十一月后,击走田横后)東從韓信攻龍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斬龍且,生得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生得亞將周蘭。(注 :汉四年十一月; 这句是从攻 ,前面的则是灌婴别将所行 。)
            许多人读这一段 ,会把时间点前后颠倒 。因为 ,一般人的阅读习惯 ,都是按着顺序走的 。 这其中 ,听说就包括著名的楚汉史专家辛德勇教授 。然此处司马迁 ,偏不按常规写 ,而是一口气把灌婴独立完成的事先描述完 ,再补上潍水从攻龙且一节 。
            人问 ,你如何断定你的说法就是对的 ?
            对比曹相国世家定齐那一段 ,就知道 ,潍水之战在前 ,抓获齐相田光在后 。
            而田澹列传中 ,更是一览无余地让你知道 ,韩信定齐的整个轨迹 :
            【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亨郦生。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军于胶东。楚使龙且救齐,齐王与合军高密。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虏齐王广。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韩信已杀龙且,因今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韩信遂平齐 ……】
            史记不光开创了史书记载的体式 ,在叙事、描人上亦有巨大成就。这里不说人物刻画 ,仅谈叙事技巧 。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写道:“(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可以看出 ,司马迁只选择重要的 ,有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事写 。而这些事 ,很多是相关两个人以上的 。司马迁按情况 ,看需要 ,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记叙法 。
            一种是侧重法 ,看谁为中心 。如张良借箸驳郦生的桡楚权计 ,记在《留侯世家》里 。萧何追韩信及刘邦拜将 ,记在《淮阴侯列传》里 。
            第二种是多线叙事法 ,两处或三处都记 ,但有侧重 。如上面讲的定齐,几处记录 ,最全面的在《田澹列传》内 。如巨鹿解围之战 ,《项羽本纪》、《张耳陈余列传》都记了 ,后者写了过程 ,前者描了细节 。
            弄懂了断句 、释字 、笔法 ,并不是说 ,就能完美地解读楚汉史了 。还须明白一个道理 ,主次 、轻重当顾及 ,不能颠倒 。
            近几年 ,楚汉史研究出现一股风气 ,极力贬低韩信的军事才能 ,无限拔高刘邦的带兵能力 。使用的方法 ,一个是我前面讲过的断章取义 、胡乱解读 。 还有一个就是主次不分 ,以小博大 。他们的观点是 :《史记》中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傅靳蒯成列传》等篇章,由于司马迁直接从汉宫档案中抄录,致使文字记载平实、枯燥、单调,不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这类经过司马迁文学加工的篇章有趣、好看、精彩,以至于鲜有学者研究,但是历史价值极高。
            乍看没毛病 ,完全说得通 。关键是 ,有的人把历史价值极高的功臣表 、诸将列传 ,凌驾于本纪之上 ,这就有点过了 。说好听点是另辟蹊径 ,想法独到 ;说不好听的 ,就是故弄玄虚 ,混淆视听 。这其中 ,陈下之战说 ,是绕不过去的东西 。
            只要去知乎转一圈 ,我们就能看到 ,很多人是赞成陈下是一场大战的。更有人认为 ,垓下只是陈下大战后的余战 。
            其实这部分人也清楚 ,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都没有陈下之战的描述 ,甚至没有出现陈下两字 。所有的记录 ,都出自诸将列传和功臣表 。那为什么敢下陈下是大战 ,进而能取代垓下的结论 ?说白了 ,就是要利用功臣表是原始资料这个定论 ,来否认本纪所记 ,达到抬高刘邦军事地位 ,挤进名将行列的目的 。
            仔细想想 ,还是蛮可笑的 。有个成语 ,不知道各位是否熟悉 ?纲举目张 。纲是指鱼网上的大绳 ,目则指网上的眼 。汉郑玄在《诗谱序》里说 :“举一纲而万目张。”史记楚汉史各篇中 ,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是纲 ,那些世家 、列传 、功臣表 、月表则是目 。谁的作用大 ,谁具有话语权 , 还用我费舌吗 ?
            那些人说了 ,功臣表资料原始 ,比修饰过的本纪更有可信度 。
            我倒要问 。你知道功臣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
            记功的 。
            对呀 ,就是一本记功簿 。要明白 ,作为被封侯的 ,记功是第一的 ,至于这功是胜仗带给的 ,还是败仗弄来的 ,它是不管的 。
            举个例吧 :固陵 、宛叶两仗 ,都是刘邦打不过项羽 ,躲在壁垒里坚守不出 。明明是败仗 ,却有某将战功的记录 。你还看不懂功臣表的功能吗 ?
            当然 ,陈下肯定有过交兵 ,但只是汉军截杀西楚殿后部队的一场战斗而已 ,其规模和带来的影响 ,根本不能跟垓下 、固陵相提并论 。至于陈下可取代垓下之说 ,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你要说 ,高祖本纪里垓下决战的描写是司马迁瞎编的 ,我也没办法 。
            我倒想奉劝那些人一声: 本木倒置 、胡乱解读出来的 ,那是歪史 ,只能自欺欺人 ,糊弄不带脑子的人的 。
            能否正确解读 ,还有一个地方很重要 ,那就是时间点和地理位置的确定 。弄错了 ,轻则乱成一团 ,重则颠覆历史 。
            譬如 ,刘邦东进 ,有人说三路进兵 。北路 、中路肯定没错 ,那个所谓的南路 ,却是不对的 。【薛欧、王吸出武关 ,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沛 。】是汉一年九月间的事 ,而东进发生在汉二年四月 ,时间搞错了 。
            再譬如 ,曹相国世家里 ,说曹参【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名 ,曲阳和武垣 。这两个地方在哪? 我估计 ,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查百度 ,曲阳县在先属巨鹿郡 ,后属恒山郡 ;武垣城在沧州 ;两处都在赵国境内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指出 ,两处在河北 。其实叫曲阳的,河南、九江也各有一个 。曲阳城……属九江郡。应劭曰:以在淮曲之阳而名。是不是提醒了你什么 ? 阳 ,山南水北之称 。我们知道,西魏的都城在平阳 ,西魏的大军在蒲坂 。曹参从夏阳木罂缻渡军后 ,夺东张 ,下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 。韩信与曹参夹攻 ,大败蒲坂的西魏主力柏直部后 ,合兵击魏王豹于曲阳 。这个曲阳 ,当在平阳到安邑的路上 。查遍资料 ,只有曲沃(闻喜东北)南符合 。所以说 ,这里的曲阳,不是曲阳县 ,而是指曲沃山南 。
            此处的武垣 ,也不是赵国那个 ,而是在垣县附近 。
            这样 ,我们就能确定 ,曹参击魏豹 ,捉魏豹的两个地方 ,整个故事线 ,就清楚明了了 。
            怎么正确解读史记中的楚汉史 ,讲得也差不多了 。我也没总结的习惯 ,讲了啥 ,自己去琢磨 。
            最后 ,提醒一句 ,月表上有几处错误 ,需对比判断 ,不要盲从 。


            IP属地:江苏7楼2021-10-28 17:29
            收起回复
              你没事吧,写小说吗?韩信20万中前锋被你说成2万,项羽留下8万大军在后,2万前锋打败韩信20万中前锋,后来刘邦中锋顶上两边夹攻才打退项羽,韩信见风使舵,才开始反击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1-21 14:26
              回复


                IP属地:贵州9楼2023-12-02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