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玩交流吧 关注:2,718贴子:6,201
  • 1回复贴,共1

北宋官窑双贯耳旋纹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宋官窑双贯耳旋纹壶工艺特征
北宋官窑是在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宋微宗在京师,自置窑烧造瓷器,名曰:官窑”。
靖康之难,北宋官窑瓷器,成了千古之谜,难道就没有幸存的遗留下来几件吗?民间就没有北宋官窑瓷器了吗。我迷茫了,几十年前得到的这件瓷器,在我眼前好像在对我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我通过多年的研究,查阅大量宋代瓷器,请教无数民间藏家,研究宋代瓷器的行家,终于弄明白了,我眼前这件陪伴我多年的,我特别喜欢的,满身青翠玉色般的瓷壶,就是一件世间少见的北宋官窑。
今天我将这件瓷器特征介绍一下:
一、器型:厚重、规正、圆润、端庄大气,看上去非常养眼有皇家气质,和北宋礼器严格规置有关系。例如:型制、尺寸、釉色、工艺等。(图1)
二、瓷胎:制胎为范制合模工艺,对接修胎,先烧素胎、再修胎,所以没有断裂、开缝、走型、塌陷等工艺缺陷,偶有爆釉是胎体颗粒造成,胎色为灰夹炭胎。
三、釉面:多次上釉,从实物来看,釉的厚度约有2.3-2.6mm厚,从本件旋纹壶、爆开的棕眼、一目了然,玉质感极强的釉色,比温润如玉还强,手摸上去仿佛手在油缸的感觉,极度舒服。这样的现象就是多次上釉,多次入窑,才能达到的效果,而非现代工艺所能达到的。
由于釉子厚,北宋官窑有的口、足、“紫口铁足”现象,并不明显,原因是釉子厚,多次上釉,釉子不易流淌,形成不了明显”紫口”。
北宋官窑和南宋从胎体到质量有本质的差别,地域、天气、胎泥、温湿度、工艺、厚重对器身爆釉点,釉面对比、釉色对比、通过细看,这些特征还是好分辨的。
关于釉面流釉到足戛然而止,和多次上釉有关因为多次上釉,工匠们逐渐掌握一次、二次、多次递减釉子有关所以到足跟几毫米就停下来了,是工艺流程所至,也是古代工匠,日积月累多年的经验。
四、足底:为裹足垫烧底足刷一层护胎汁,从而使器底足与露胎处形成一圈,黑色的所谓“铁足”现象,为防止黏连,用窑沙撒在器足和垫饼之间,火石红过渡现象自然,修足规矩,胎底部微微隆起。
整个胎体呈粉青釉,釉色翠玉般明亮,在手电筒强光下一片翠玉色非常漂亮。
五、壶膛内:三条旋纹刚劲有力,使瓷胎、更加紧密、庄重,手摸四道接胎痕迹明显,膛内多次施釉玉质感极强,膛内爆釉现象,膛内口开片自然,膛底有开片未透,有流釉痕迹。
六、壶口:由于口釉厚,无流釉现象,查阅大量北宋官窑资料,证实:北宋官窑瓷器,有极个别瓷器物采用了定窑瓷器、芒口刷酱釉口的工艺,本件北宋官窑为刷酱釉口的瓷器,壶口和底足都刷一层酱釉,形成了有“紫口铁足”的效果。


七、开片:瓷身开片,表现为大开片,开片为龟背纹,有开透片、呈现多种不同时期的开片,有的开片穿越大半身器物,透、半透、不透几种开片,由于有上千年的岁月,一部分釉面失釉,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仍不失是一件绝代珍品。
八、气泡:釉面在高倍放大镜下,气泡小而少,好像密密麻麻一片,是石灰碱釉和多次上釉,多次入窑有关,并非大气泡,大而明亮,石灰碱釉不可能有透亮大气泡,我在藏友的藏品中也见过几片,南宋官窑的瓷片,通过对比,有明显的不一样。
愿千年窑火,璀璨的青瓷之珠在中华大地上再次灿烂辉煌。


1楼2021-11-29 21:37回复
    请鉴赏


    2楼2021-11-29 2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