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昌吧 关注:9贴子:44
  • 0回复贴,共1

魅力汉字(九) 人靠衣装表文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魅力汉字(九)
人靠衣装表文明
(2010-03-2909:52:00)
魅力汉字已经发表了八篇文章,通过有趣味的魅力汉字讲解,分解字形联想识字,让您学会联想思维。从只有最基本的几个关键单体字,就可联想出一大批字义相关的单字。应许多网友的要求,从现在开始,将有关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分别以魅力汉字(九)(十)(十一)(十二)四篇连续讲解。
人靠衣装表文明,原始的远古时期,人类是不穿衣裳的,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人们从衣不蔽体到衣锦还乡,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们的“头衣”“身衣”“足衣”随着文明发展逐渐丰富起来,又随着创造了一大批有关衣装的汉字。但从汉字发明、发展上来看,最原始的是四个基本单体象形字:“巾”“衣”“糸”“革”。只要学会识认这四个单字,通过汉字组合构字规律,就可进而学会一大批有关衣装的汉字,起码可以通过联想解读这些汉字。

“巾”读jīn,是由条形麻片或布片演化来的象形字。上古时期人们不穿内衣,只在腰前紥一块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约三尺的遮羞布,称作“巿fǖ”,后在身后挂上一些“屁帘”,以及一些饰物,称作“佩”,凡是用长条布片或麻片做的衣物都含“巾”字参与构成。“巾”常用来裹头,保暖,也可擦汗,古时统称“佩巾”;用“巾”字构成了大量的单字或词组,头上载的叫“头巾”;颈上围的叫“围巾”;洗面用的叫“面巾”或“毛巾”;擦手用的叫“手巾”或“手帕”;其实,这种长条的布片最常用的是用来紥头发、做帽子。“帽mào”,表示是用巾做的,形状在头顶盖一块布“冖”,把头发和眉毛“二”都盖住,只露出眼睛“目”;“帽”是从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是来自胡服的圆顶软帽,开始时只有小儿和蛮夷戴用,到了唐代帽子才登大雅之堂,开始为人们普遍戴用。而在古代曾出现繁多的头衣,人们头上穿戴,是一种表示身份的礼制。古时规定:“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对于古代上层帝王将相,则造了一个“冠”字,头顶“元”上盖块巾“冖”,用手“寸”扶正,古人“寸”字常与法度有关,所以“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平民不能戴冠,但也要留长发,在头发上罩一条盖到齐眉处的头巾,称为“帻”,如戴巾时露出前额,表示洒脱不拘礼节,称做“岸帻”或“岸巾”;帻有各种顏色,分黔首(黑)、苍头(绿)、黄巾(黄)。在劳动人民中,就常用巾紥一个“帞头”,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的羊肚毛巾包头,从后面包到前额打结。
古代妇女也戴帽,那些装饰美丽的女用帽子叫做“帼”,人们常用“巾帼英雄”一词来表明是女英雄。
用象形字“巾”作字根,除上述做头衣外,可广泛组成许多汉字,如:“布”拿在手上的棉麻织成物;“帛”用“白”“巾”组字,“白”似大姆指,含高级的意思,“帛”是指高挡的丝织物;还有“帔”披在肩上的服饰;“帕”包头或擦手织物;“帐”用布做的遮蔽用品;“帘”用布做的遮挡门窗的东西;“帆”用布做的船上风帆;以及“幡”“帜”“席”“帮”“幕”“巿”“幣币”“帶带”“帒袋”等。

衣”读yī,是由古代中式上衣演变过来的一个象形字,它可以直接用来组字,也可以用它作偏旁“衤”组成大量的形声字。从图形上看:“衣”字由上面衣领和下面衣襟两部分组成,“襟”字本身是一个形声字,形旁“衣衤”,声旁“禁”兼表义,因为袒胸露怀是不礼的,故以襟禁之。
“襟”又叫“衽”,最初是指衣的交领,在中原地区,是衣襟向右掩,即左襟压住右襟,叫“右衽”,而边远地区是衣襟向左掩,叫“左衽”。
“衣”是人们穿着的总称,头上载的叫“头衣”:身上穿的叫“身衣”:脚上穿的叫“足衣”;就身上穿的身衣,它穿着的位置或质地不同,采取在衣领和衣襟间加字创造新的会意字,如“裏(裡)”衣服的裏面;“裹”指裹在身上衣物;“表”原是从衣从毛,表示翻在外表的皮毛,后演化成“表”指表面;“衷”贴身或贴心的内衣,表示最贴心的意思;“亵”贴身穿的上衣,又叫“衷衣”,又叫“泽”沾上汗泽的意思;“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衰”指用粗麻布编的毛边衣服,“蓑”指草编的雨衣;“裘”从衣从求,形象地表示颈上围着狐皮的皮衣。通常“衣”是指上衣,而下身穿的叫“裳”,两者合起来统称“衣裳”。“裳”字最早造字时,先造了一个“常”字,是指用多幅巾制成的常年穿着的下衣,魏晋以前男女都常年穿“常”,后又进一步用“裳”代“常”,而将“常”取其义用于表示时间。到隋唐时出现“帬”,指用六幅巾制成的束得高至胸间的女子专用服装,后“帬”写做“裙”,唐文宗提倡节俭,要求“妇女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后来衣服的用字愈来愈多,就用“衤”衣字旁来表示衣服,或与衣相关的用字。“袍”指通贯上下身的长袍,妇女专用的褀袍;在日本造了一个“裃”,更形象表示上下连身衣袍;“襦”指短上衣;“褝”指单衣;“袷”指夹衣:“袖”指衣袖;“裤”指裤子。把“衤”用于制衣过程,创造了“初”开始用刀裁剪衣服,也广泛用于表示事情的开始;“裁”用器具“戈”来裁制衣服。只要见到“衤”就可断定是与衣着有关的字。

“糸”读mì ,它形似一索絲,五股相缠为“糸”,十股相缠,两股“糸”组成“絲”,读sì,再由絲织成绸和缎。所以,“糸”或“纟糹”绞絲旁,是组成各种织物,或与纺织品有关的字的基本字根,看到字形结构里有“糸纟糹”就可联想出一定是与布、帛、丝绸、绸缎,以及与纺织有关的字或词。
糸作为部首,从《说文解字》统计,共构成与絲织品、与纺织有关的字248个:“经”是纺织时直行的絲,传统字“經”从“糹”从“巠”,“糹”表明字的属性,“巠”就像一架最原始的织布机,上面是三缕经向的絲线,下面是一个机架;“纬”是纺织时横行的絲,传统字“緯”从“糹”从“韋”,“糹”表明字的属性,“韋”的图形是上面一只向左行的“止”,下面一只向右行的“止”,生动表明纬向丝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来回穿梭的情景;“经纬”两字把纺织过程描绘得活龙活现; 古人把南北方向叫经,东西方向叫纬;地理学上把地球上与赤道成直角的东西分度线叫经,与赤道平行的南北分度线叫纬。丝的头叫“绪”,总束众丝的绪叫“统”。
“纺织”两字描述了棉、麻、丝制成布或帛的加工过程:“纺”字从“糹”从“方”,是指把丝、棉、麻用纺轮(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就有陶制、铜制纺轮),利用纺轮顺一个“方向”转动,使纤维捻合或续接,成为棉纱或丝线,这就是纺纱过程;“织”字传统写成“織”字,“糹”表示字的属性,“音”“戈”描述的是利用织机“戈”,将棉纱或丝线,织造出有艺术意境“音”的布匹或丝绸,后来织机还可直接织造出衣服。
“绢”是用生丝织成的丝织品;“缣”是双丝织成的细绢,“兼”字源自双手握物状;“绸”是指薄而软的丝织品;“缎”是中国特有的质地厚密,一面光滑的丝织品,当上面织造出带金属光芒绚丽多彩的缎子,给它一个专用名称叫“锦缎”。中国有四大名锦:仿宋锦、云锦、蜀锦、壮锦。
随着文明的发展,衣料从单一向个性化发展,于是人们在丝绸上进行刺绣,常用刺绣品做褀袍、戏袍,做达官贵人的“朝服”“龙袍”,后发展到专做艺术屏等高档商品。中国有四大名绣:粵绣、湘绣、苏绣、蜀绣。
由于纺织品的染印工艺,又引出了一批与色彩相关的字,都属“糸糹”类,如“素”指原色或白色,还有“红”“绯”指红色,“绿”指绿色,“缇”指橘红色,“紫”指紫色。其中“红”还含有“刺绣”的意思,“女红”就是指妇女正在做刺绣,“红”从“糹”从“工”,“工”是表示一根绣针,只是针的头尾以短横断开成“工”。

“革”读gé,它是由一张铺开的,带有动物头和尾的,经过加工的去毛的兽皮演变而来的象形字,中间一段可看作是两片正身,也可看作是两只手正在加工皮革。所以“革”还含有“加工”“改革”的意思。在有布帛之前,古人用兽皮御寒遮羞。革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古代有专门官员负责革的收藏、使用。“革”是去毛经加工的皮革,“韦”是去毛经加工的柔韧的熟皮革,两字字义相通。后“韦”常做“革”字的异体字,在古书上还常见。
革最常见的是用于做“足衣”,即现在人们穿着的鞋子、靴子和韈子(袜子)。还有就是做马鞍、做箭靶之类需坚韧的东西。
“鞋”字的出现,最早见于南北朝,古时叫“鞵”即能解开的系带的鞋;“靴”叫“鞾”;还有一个会意字,把所有鞋类总称为“履”,“履”由“尸”人义、“彳”“夊”走义、及日復一日之意构成,人们把足衣统称为“革履”。“履”可引申指经历,“履历”一词即指親身经过的历史。在古人眼里,“履”还是“礼”的体现,“履,礼也。”“礼,履也。”“礼可以履行。”“履”“礼”同音。古人认为服装整齐本身就是“礼”的表现,故“饰足以为礼也”。与履相关的还有两字:“屦”指用葛、麻、丝、皮等制成的单底鞋;“屐”指鞋底有齿的木板鞋,像今天日本人和我国南方人仍在穿着的木板鞋。
古人把衣装看做是一种重要的礼制,着装不正是被人瞧不起的,不仅头上载的、身上穿的,脚下着的,还有一条规矩,古人登席必需脱袜,否则不礼。当然古时的袜子,是用厚厚的布帛做的,用带子系牢,有点像靴子,不是现在轻薄的短统袜,所以进门脱袜这条已经废除了,但光着膀子上大街似乎还是大不敬的洋相吧。


IP属地:北京1楼2021-12-16 16: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