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吧 关注:3,085贴子:27,341

陆逊战绩一览及略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陆逊喂度。
再谢@天空的回望 勘误补遗,并且提供陆逊平山越还有夷陵之战时期写作思路。


IP属地:新加坡1楼2022-01-05 22:17回复
    陆逊是历史上公认的三国时代的优秀军事家和将领。然而,他一生出色的军事成绩并非一蹴而就。相较于一些军事先贤,他本人并非出道即巅峰的军事天才。以《三国志》记载而观,他的成就是年复一年在各种大小战争中不断磨砺自身,厚积薄发而获得的。而他在历史记载中也并非如一些文艺作品中所写,是安坐军帐、谈笑间灭敌的书生将军。他经历过栉风沐雨、野外行军,也遇到过险被围攻的危机。本帖集中总结并略微考据了一下陆逊自建安年间出任海昌屯田都尉至赤乌四年任上大将军期间参与的所有军事行动以及战绩,同时也包括截获军资还有战后后续事件。此文仅供吧友参考。仓促之作,感谢指正。


    IP属地:新加坡2楼2022-01-06 00:01
    回复
      此楼给太长不看的朋友。
      用一张表格总结一下陆逊的军事记录(按时间先后)。
      (此处“胜”为明确被记载为“平乱”、“破之”、“克之”、“攻下XX地”或类似描述的战役,“败”为明确记载为败或者有重大人员或领土损失的战役,“退兵”为被记载为自行撤军且无严重人员领土损失的战役。)
      陆逊目前可考共有十次军事行动,其中平山越乱四次(全胜),对蜀战争两次(全胜),对魏战争四次(两胜两退兵)。其早年多是平定山越,在效力于孙权麾下十余年后开始参与对魏蜀的战争。纵观其军事生涯,其为主帅或偏军主帅的战役保守估计斩敌(含俘虏、收编)十万左右,攻陷城池五处,截获辎重军资以数万计。战争损失方面,《三国志》无详载,但按照赤乌四年其攻下邾城后能够设置三万人的守军来看,笔者大致推测,其经历的各场战争当没有严重破坏军队建制的损失,姑且认为总计当在万数以下。


      IP属地:新加坡4楼2022-01-06 00:07
      回复
        1. 吴县、会稽、丹阳剿越
        时间:陆逊任屯田都尉领海昌县事期间(具体年不详,建安二十一年前,即公元216年前)
        是否为主帅:是。
        时任官职: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山越之乱一直是阻碍吴国内部稳定,同时掣肘其扩张步伐的不稳定因素。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钟离传》的最后有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辞魏氏”。而《三国志》中也有诸多关于魏国和蜀国煽动吴国内部山越,造成内乱的记载,足证陈寿所言非虚。平定各地的山越叛乱是很多吴国武官军旅生涯的起始,也是他们扩充自己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讨伐山越,武将们可以迅速收编精兵并且补充郡县人口,这对于处于人口锐减的三国时代的吴国来说,是扩充自身国力的一种十分直接的手段。
        陆逊出任海昌屯田都尉时吴县等三地山越作乱,历年不平。陆逊主动请求募兵,“逊陈便宜,乞与募焉”,并领兵讨伐平乱。陆逊传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由此可知在海昌治县屯田期间,陆逊的收编至麾下的兵力约在两千人。而从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陆逊在从军早期是积极参与前线战斗的,也会去深险之地讨伐山越,是一个典型武将的工作状态。


        IP属地:新加坡5楼2022-01-06 00:11
        回复
          2. 鄱阳剿越
          时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是否为主帅:否。主帅为贺齐。
          时任官职:海昌屯田都尉。
          据贺齐传载“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收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建安年间,鄱阳山越首领尤突在曹操的授意下联合周边地区山越作乱,陆逊随时任奋武将军的贺齐前往平乱。此时陆逊军职依旧为海昌屯田都尉,故陆逊应为贺齐的下属。根据贺齐传的记载,贺齐于此战中收编兵力八千人。陆逊具体斩敌收编人数不详,但应少于贺齐八千人的规模又或者于这八千中分配。战后陆逊迁定威校尉,并且军队迁至利浦。


          IP属地:新加坡6楼2022-01-06 00:13
          回复
            3. 丹阳剿越
            时间:当为建安二十一年至建安二十二年间(216-217年间)
            是否为主帅:是。
            时任官职:帐下右部督。
            时丹阳贼帅费栈携曹操授意作乱,孙权派遣时任帐下右部督的陆逊前往征讨。鉴于建安二十一年冬至二十二年年末前,曹操南下和孙权在濡须口对峙,而进入二十二年末到二十三年,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故推测此次山越叛乱应当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曹操与孙权对垒期间。更具体的时间或为二十二年初。徐盛传载濡须战发生前“权以为校尉、芜湖令”,陆逊传载费栈之乱评定后其“还屯芜湖”。以此猜测,曹操策费栈叛乱,以扰孙权后方,孙权派陆逊前去平乱。再加之徐盛传提及徐盛当时从孙权御曹,故陆逊可能是在平乱后短期接替徐盛驻扎于芜湖。陆逊记载“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战争期间,陆逊传载“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陆逊亲自领兵,于夜间潜行于山间。结合先前讨治深险的记载,其领军日常便是亲赴战场指挥作战,这与许多文艺作品中纤弱书生的形象可谓南辕北辙。
            此战陆逊平定费栈乱,而后于丹阳、新都、会稽三地处理叛乱的收尾工作,充实民户并收编兵力数万人。以古时计数,此战陆逊至少收编两万以上兵力。
            后续:可能由于此战收编兵力过大,对当地民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导致时任会稽太守淳于式对于陆逊的行为向孙权提出异议,认为其“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在面见孙权时与其讨论此事,陆逊坦承淳于式为嘉吏,意在养民,未就淳于式的指控多做辩解。


            IP属地:新加坡7楼2022-01-06 13:16
            收起回复
              4. 江陵之战(即吕蒙白衣渡江前后)
              时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是否为主帅:否。主帅为吕蒙。
              时任官职:定威校尉领帐下右部督(拜见吕蒙时官职) → 偏将军、右部督 (吕蒙荐陆逊后)→ 抚边将军、宜都太守 (下宜都后) → 镇西将军、右护军、宜都太守(江陵之战结束后)
              吕蒙与孙权在认真分析荆州徐州二地兵势后,得出先图荆州全具长江的战略目标。在吕蒙执行此计划过程中,陆逊因为相同的战略思想以及当时“未有远名”的客观条件,被吕蒙举荐参与其中,并且代自己出镇陆口。
              《三国志》载“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得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不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代蒙。”
              陆逊至陆口后,按照吕蒙的安排,利用书信再次降低关羽的防备。后孙权即遣吕蒙克公安、南郡,陆逊则协同西进宜都,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获秭归、枝江、夷道,后屯夷陵。
              后续:十一月后,陆逊再攻蜀将詹晏、陈凤、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此处存疑,按照地图来看房陵和南乡距离此时陆逊驻地十分遥远,猜测邓辅和郭睦可能是蜀国的遥领太守,否则很难解释陆逊为什么要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深入魏境攻城,而陆逊此时的任务是断绝长江上游与益州的通道,防止关羽逃脱)。其中陆逊部破詹晏,生擒陈凤,大破邓辅和郭睦。秭归文布、邓凯以数千夷兵反击,陆逊破之,后又招降文布。至此,陆逊于此战斩获招纳数万人。以古时计数,当在两万人以上。


              IP属地:新加坡8楼2022-01-06 13:24
              收起回复
                5. 夷陵之战
                时间:建安二十六年七月至黄武元年闰六月(221年七月-222年闰六月。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因为夷陵之战前后三国年号使用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曹操去世后,东汉改年号延康,不再使用建安,而后不久曹丕称帝又再次改元黄初,此时为220年十月。而后刘备因自诩汉祚继续使用建安直到221年五月其自己称帝,改元章武。而孙权虽然曾向曹丕称臣,但时间很短,且在222年夷陵之战获胜后即与曹丕决裂,自改元黄武。故此处笔者只使用东汉建安【因此时孙权尚未有自己的年号】与吴国黄武年号。)
                是否为主帅:是。
                时任官职:大都督、镇西将军、右护军、宜都太守。
                夷陵之战从时间和事件发展的角度来看,属于江陵之战的延续。由于吕蒙白衣渡江的成功,此时东吴已经将吴控荆州的范围延伸到了秭归。蜀国以出荆益为基础的战略规划也无法继续。基于多方考虑,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七月(221年七月)亲征东吴。战争初期(221年七月至222年正月前),刘备破巫县、秭归(驻军为陆逊部将李异等人),后蜀将吴班、陈式屯水军于夷陵。战争中期(222年正月-222夏六月前),陆议已督五万人(朱然、潘璋、韩当、宋谦、骆统、徐盛、孙桓等),期间遣部将宋谦攻蜀五屯,斩将破之(正月),刘备东进,马良南下联络蛮夷协战,黄权督江北以策应防魏(二月),之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战争后期(222年闰六月),陆逊破刘备军于夷陵、马鞍山、涿乡三地。夷陵之战的时间跨度较长,自刘备出兵始至陆逊获胜,前后约一年时间。而其中,蜀军和吴军在决战前的对峙长达七八月,《三国志》载“相衔持经七八月”。
                夷陵之战当是陆逊军事生涯中最能体现其综合实力的一战。其战前协助孙权、吕蒙以宽柔手段安抚荆州人士,为夷陵之战荆州后方的稳定打好基础。两军交战之初虽有败绩,但其能果断转换战略思路,退守以蓄势待援,不因一地一城之失而慌乱。与敌对峙之时,其镇静理智,安抚军心,冷静等待战机。而决战时刻,他采用多变的战术(包夹、火攻、水陆并行、追击、围攻)以雷霆之势迅速歼灭敌军,防止敌人有喘息的余地。战后,他又能及时撤出不恋战,迅速支援长江中游的抗魏战争,足见其大局观念。此外,吴国能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也有赖于吴国君臣之间的默契配合与互信。此处以孙权与步骘为例。孙权在夷陵之战期间多次以外交手段斡旋于魏国和蜀国,以避免两面受敌。同时他也给予陆逊支援与信任。在初期不利的情况,及时派遣援军;中后期在两军对峙焦灼不下的情况下,也能给前线将领充足的时间和信任。至于步骘,虽然他并未出现在夷陵之战的正面战场,但是他于夷陵之战时期荆南平定武陵蛮夷,截杀马良,又在刘备败绩后清剿反叛势力,使夷陵战场无后顾之忧,也使得吴国可以巩固夷陵之战的战果。步骘传载“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逆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IP属地:新加坡9楼2022-01-06 13:38
                收起回复
                  (接上文)
                  夷陵之战的参战人数历来有争议。吴国参战人数有明确记载为五万人,“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而蜀国则多有说法,如《傅子》所记八万,孙权上表曹丕提及“刘备支党四万”,孙权本传提及“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等,此处不详表,以容各家之言。而吴军的损失《三国志》中并未详细提及,也已无从考证,但根据陆逊传、吴主传、刘备传等主要当事人物传记的记载推断,吴军的主要损失应当还是来自战争初期丢失了巫县和秭归,而且李异等人也被刘备军所破,陆逊即做出退守的决策。以此观之,此两处的损失可能较为严重(巫县守军的损失可能更严重一些),同时陆逊此时还尚未接到孙权派来的援军,故情势使得陆逊以退守来暂缓敌军兵锋并且等待援军。
                  至于战绩,此战吴国巩固了白衣渡江后所得吴控荆州的稳定,并且扼守住长江上游夷陵、夷道等地,极大地缓解了沿江来自魏蜀两面的军事压力。同时,吴主传载“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蜀军多位高级将领、官员(马良、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王甫、沙摩柯等)皆阵亡,另有部分蜀将降吴(杜路、刘宁等),黄权部万人左右(估计)因为无法返回益州降魏,其中包括大量行政官员和军官,如庞林,《魏书》载黄权部降魏后,曹丕仅封侯者已有四十二人,将军、郎将更逾百人。故保守估计,此一战,陆逊及所督斩首俘虏人数在两万以上,略尽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并收回失地。
                  后续: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黄武元年十月,孙权即与曹丕决裂,魏国三路伐吴。此时夷陵战场中潘璋、朱然等人已经迅速驰援中下游的战场,吴国安然度过危机。
                  补充:按照《三国志》记推算,陆逊出生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夷陵之战开始时(221年)陆逊时年38岁,夷陵之战结束时(222年)陆逊时年39岁,虚龄已有40岁。同时,此时的陆逊已经是一位驰骋沙场少则六七年,多则十余年的宿将。这与《三国演义》中那个27岁才初露头角的书生将军实属不符。


                  IP属地:新加坡10楼2022-01-06 13:39
                  收起回复
                    6. 石亭之战
                    时间:黄武七年夏五月至黄武七年八月(228年,此处八月按吴主传记)
                    是否为主帅:是。
                    时任官职:大都督、辅国将军、右护军、荆州牧(或为郢州牧,此处按《三国志》记。或同时任兼扬州别驾从事至吕范去世)
                    石亭之战的战争开端应当始于孙权与时任鄱阳太守周鲂的密谋。两人密谋周鲂亲自诈降魏大司马曹休,诱使其携军入吴魏边境。曹休在接到周鲂的请降后,信以为真,不顾国内臣工如满宠、蒋济等人的劝阻,亲率十万大军及数目可观的随军辎重前来接应周鲂。而孙权、陆逊等人则于黄武七年秋八月至皖口参战。孙权亲自坐镇皖口,而派陆逊率朱桓、全琮两部等共九万人对抗曹休。石亭之战是目前可考的陆逊第一次参加对魏战争。
                    曹休在进军途中已经得知自己被骗,然而其在扬州合肥地区的优势战绩(近有曹休破吴将审悳,并斩首,又接受韩当子韩综和翟丹等人的投降)和对己方兵力的自信让他再次无视属下劝阻,坚持继续行军,与吴军一战。
                    石亭之战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战争第一部分发生在皖城附近。曹休倚仗兵力,在战场处设伏,意在围攻吴军。而针对此,陆逊分散兵力,以己部、朱桓部和全琮部为中军和左右翼,三路齐发,以中军横截曹休,两翼破曹休的埋伏(陆逊传载“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周鲂传载“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此法奏效,曹休在正兵交战后自觉不利,于是退至石亭。
                    战争的第二部分发生在石亭。这场子战役发生在夜晚,按曹休传载“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陆逊传“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当是曹休军在夜间发生了营啸(诱因不明,猜测有可能魏军由于早前败绩导致军心不稳而出现了事故,又或者陆逊军于夜间偷袭引发了曹休军混乱,或者为其他原因),而陆逊抓住这个机会,一路追击曹休军至夹石。在夹石附近,贾逵因为提前估计到吴军集中到皖城附近,曹休又深入敌境,势必兵败,便发兵前往夹石救援曹休。在夹石处,曹休的军与贾逵军汇合。此时于吴军而言战机已逝,三军也再未过多纠缠。
                    石亭之战的战果,史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万辆,军资器械略尽”。
                    后续:石亭之战结束后一月,曹休因病去世。次年即黄武八年夏四月,孙权在武昌即帝位,改元黄龙。陆逊迁上大将军、右都护。


                    IP属地:新加坡11楼2022-01-06 13:51
                    回复
                      7. 引兵庐江
                      时间:嘉禾元年(232年)
                      是否为主帅:现有文献仅可推断其为所部主帅,但是否为战役主帅不明。(此次行动不见于陆逊传或吴主传,主体记于满宠传。无法确定是一次独立的军事行动,亦或是与孙权或其他吴将有配合。)
                      时任官职:上大将军、右都护、荆州牧
                      嘉禾元年,陆逊引兵向庐江。根据满宠传载“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又“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可知陆逊此次行动为主动出兵,且应当是渡江后的登陆作战,远离战船二百里,以至于后方空虚。而满宠正好看中了这一点,打算故意放行诱陆逊深入敌境,然后围歼。可能正是由于觉察到己方行军的不妥之处,所以当陆逊得知满宠军东下时,选择立刻撤退,并未与满宠正面交战。
                      这是一次出兵未果的行动。当时孙权已经迁都回建业,陆逊时驻武昌。由武昌出兵至庐江,之后吴军还要冒着远离长江,深入敌境的危险。以常理看,这样单独出兵略显轻率。不负责任猜测,此时吴地当有其他行动配合,或者陆逊为偏军配合其他行动。否则实难解释一向用兵稳健谨慎的陆逊,会主动选择如此草率,极易被敌包围的行军路线。


                      IP属地:新加坡12楼2022-01-06 14:27
                      回复
                        8. 襄阳协战
                        时间:嘉禾三年夏五月(234年)
                        是否为主帅:否。主帅为孙权,陆逊为偏军将领。
                        时任官职:上大将军、右都护、荆州牧
                        此战为孙权与诸葛亮联合北伐。孙权亲征攻合肥新城,陆逊、诸葛瑾出江夏、沔口向襄阳以策应。战争期间,孙权撤军,而陆逊派遣与孙权沟通军情的亲信被魏军俘获,导致吴军军情泄露。而此时,陆逊和诸葛瑾被困于魏境。后陆逊用计迷惑魏军,以拖延时间,为己方撤出制造条件。又遣周峻、张梁等佯攻新市、石阳、安陆分散敌军注意力。最终得以安然撤出魏境。
                        后续:在撤退佯攻的过程中,周峻、张梁等陆逊部将斩首获生千余人,而魏军慌乱中则斩杀己民。陆逊随后对俘虏而来的魏民采取怀柔政策,给予抚恤。后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帅支党来附逊,具体人数不详。(至于裴松之所言,不做解读。)


                        IP属地:新加坡14楼2022-01-06 14:29
                        回复
                          9. 鄱阳平乱
                          时间:嘉禾五年冬十月至嘉禾六年(236-237年)
                          是否为主帅:是。
                          时任官职:上大将军、右都护、荆州牧
                          嘉禾五年冬十月后,鄱阳贼彭旦叛乱。嘉禾六年二月,孙权派陆逊前往平乱,遂破之。(此役陆逊传无载,载于吴主传。)
                          嘉禾六年,吴中郎将周祗不顾陆逊的劝阻,强行于鄱阳地区招募兵勇,导致郡民吴遽等反抗,同时豫章、庐陵二郡亦有民加入其中。吴遽等杀周祗,攻没县城。后陆逊前往平乱,吴遽等投降。陆逊于此次叛乱收编军力八千人。


                          IP属地:新加坡15楼2022-01-06 14:37
                          回复
                            10. 赤乌城邾
                            时间:赤乌四年秋八月(241年)
                            是否为主帅:是。
                            时任官职:上大将军、右都护、荆州牧
                            此役陆逊传无载,载于吴主传,且不见于魏史记载。“赤乌四年秋八月,陆逊城邾”。此役是陆逊目前可考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然而记载仅仅限于《三国志》吴主传中的这句。后《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提及邾城初属魏,吴赤乌四年为陆逊所下,遂置三万人重兵戍守。《读史方舆纪要》亦评“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
                            又据吴主传载同年夏四月,吴国曾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北伐,参战主力包括全琮(攻淮南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然而同年六月,全军均已撤还。未知陆逊出兵和此次北伐的具体关系为何。
                            《三国志》以及多本地理文献均记载陆逊城邾一事,并且确认陆逊曾以三万人戍守此地。然而此战最初的动机、计划以及后续部署均已无法追溯。


                            IP属地:新加坡16楼2022-01-06 14:38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1-09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