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吧 关注:856,112贴子:7,492,334

◇01-31◆〖互帮互助〗合肥崛起离不开对安徽全省的虹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听到部分网友否认“合肥的崛起是建立在对省内兄弟城市吸血的基础上”这一事实。这部分网友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罗列出合肥现如今发展的最好的百强企业名单。然后说出如下见解:
1、合肥的百强企业名单中就没有几个是从省内兄弟城市吸血过来的;
2、省内兄弟城市搬迁到合肥的企事业单位在合肥根本就排不上号;
3、省内兄弟城市的企事业单位都是他们自己主动要求搬迁到合肥的。
上述3个观点猛的一听似乎非常有道理,而且让很多人无法反驳上述的观点。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事,就是合肥从省内兄弟城市那里吸血了哪些企事业单位?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一一反驳上述的三个观点。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1-31 09:41回复
    个人观点将合肥吸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基础(1949——1990年代),这一阶段是合肥吸血发展的开端。众所周知,合肥在成为安徽省会之前,只是一座5万左右人口的小县城,这一事实不容置疑。合肥在当时的安徽省内毫无优势,老省会安庆、经济中枢芜湖、交通枢纽蚌埠、煤矿大城淮南等城市均比合肥发展的要好很多。所以在成为安徽省会后,合肥自然需要从零开始打基础,从省内兄弟城市那里获得了众多在当时属于稀缺的资源。
    1952年,安徽医科大学(原东南医学院)从怀远搬迁到合肥;
    1954年,安徽农业大学(原安徽农学院)从芜湖搬迁至合肥;
    1955年,合肥工业大学(原蚌埠高级工业学校)从淮南搬迁至合肥;
    仅以上述三个资源为例,他们共同为合肥的医疗资源、科教资源、工业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三所高校在各自所属的行业内均已成为安徽省的杰出代表。正如合肥的网友所说,上述三项资源虽然从省内兄弟城市搬迁到合肥,但是也不属于合肥的百强企业。这句话说对也对,说错也错。的确,上述三所学校不属于合肥的百强企业,因为他们是事业单位,不参与百强企业排名。但是这三所学校给合肥带来的却远比百强企业多得多。
    这三所学校每年为合肥带来的大学生经济消费、为合肥带来的人才与科研课题、为合肥带来的科教文卫等绝对不亚于百强企业,更何况安徽医科大学下属的各大附属医院为合肥乃至安徽人民提供了完善的医疗服务,带动了安徽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兼具经济意义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合肥工业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为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让安徽在全国茶学专业领域和全国十大名茶领域(茶叶经济)增加了安徽的话语权,而这些都是无法用细化、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1-31 09:41
    收起回复
      第二阶段是补短板(1990年代——2020年)。合肥经过前40年左右的时间认真的打基础,合肥的城市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中科大的到来,为合肥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合肥开始了补短板的发展历程。
      2005年以来,以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为代表的铁路系统共计约20家单位全部完成搬迁合肥的工作;
      2000年以来,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安徽中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徽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多家煤矿系统、烟草系统、金融系统等单位搬迁或合并到合肥的大幕正式开启;
      此外还有,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下属的水利系统单位也已完成搬迁合肥的工作。
      合肥在此阶段主要是补短板,补的就是交通短板和工业经济短板。合肥从2005年获得第一家铁路系统单位开始,就在不断的增强自身的铁路枢纽地位,规划建设的米字型高铁线路使得合肥成功进入高铁时代的国家铁路枢纽行列,安徽也正式结束了蚌埠铁路时代,迎来了合肥高铁时代。现如今的合肥南站、新合肥西站、合新高铁、商合杭高铁、沿江高铁等均是受益于此。
      水利系统单位就更不用说了,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原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原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合肥打造成为安徽省水运枢纽做出了重大贡献,安徽江淮大运河横空出世,合肥的水运地缘战略彻底扭转。不仅如此,安徽建工集团通过借壳上市,实现了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愿望,同时将安徽水利集团转设为其下属控股企业,一举两得,不得不承认合肥真的是资本大佬,这波操作真的是厉害。
      最后再说一说,以煤矿系统、烟草系统、金融系统等为代表的单位,这些可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金库。烟草的税收、煤矿的收入、金融系统的资金等,毫不夸张地说,当年这类系统的财税收入占了安徽省的半壁江山。为什么合肥单单靠自己的那些收入就敢豪赌京东方等企业?要知道如果豪赌失败了,那合肥的政府系统是真的发不出来工资的。这么大的风险合肥为什么有底气,因为安徽省在背后撑腰,安徽通过将财税系统大户整合到一起,集中搬迁或合并到合肥,牢牢地将每一笔收入把控到手中,集全省之力发展合肥并非只是一句空谈的口号,合肥的工业崛起就是在此阶段完成的。
      本阶段我依旧仅以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中的企事业单位,能够算得上百强的不多,但是这类企业为合肥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合肥今天的百强企业。合肥今天的本土百强企业中,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让合肥成为国家高铁枢纽,水运枢纽,以及为合肥的投资提供财政资金保障。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1-31 09:42
      回复
        第三阶段是促提升(2021年——未来),经过前几十年的发展,合肥如今已是今非昔比,万亿俱乐部、新一线城市、最强风投城市等称号就是实力的证明。那合肥的吸血结束了吗?没有,合肥新一轮的吸血才刚刚开始。这一阶段合肥的发展目标已不再是打基础、补短板,而是竞争国家中心城市之类的综合大都市。在这一目标下,合肥前期所取得的成绩,很明显又不够用了。合肥目前欠缺的东西比较多,所以需要新一轮的输血。当然本次要想完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仅靠吸血省内兄弟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合肥自身的招商引资暂不讨论。
        本轮的吸血尚在进行之中,我只能结合已经发生的虹吸,预测一下名单:
        已经发生的:
        2021年,安徽理工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设立;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和合肥校区设立;
        2021年,宝武钢铁安徽总部设立;
        2021年,中核中原建设安徽总部搬迁合肥;
        预计可能会发生的:
        安徽财经大学合肥校区;
        蚌埠医学院不排除某种形式的合作;
        安徽工业大学合肥高等研究院、合肥校区;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第40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第41研究所;
        长安保险中国总部;
        安徽南翔集团;
        安徽海螺集团;
        奇瑞控股;
        伟星地产安徽总部;
        ...........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1-31 09:45
        收起回复
          至此,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最开始的那三个问题,就会觉得很可笑。
          1、合肥的百强企业名单中就没有多少是从省内兄弟城市吸血过来的;
          是的,省内兄弟城市搬迁过来的国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占合肥百强企业的数量非常少,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省属国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这类国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更重要的是巩固国有经济地位,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命脉方面起到垄断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例如铁路、水利、矿产等方面,其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再加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本身就不具备太多的经济发展职能,所以这类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参与企业排名,因而不是百强企业,只有省属国企入围了百强名单。
          2、省内兄弟城市搬迁到合肥的企业在合肥根本就排不上号;
          省内兄弟城市搬迁或合并过来的企业,例如安徽中烟工业集团、安徽建工集团、徽商银行等在合肥百强企业名单中排名也是中流砥柱,这些企业为合肥现在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合肥的省会地位(科教、交通、经济等方面)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其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远比百强企业的称号大得多。
          3、省内兄弟城市的企事业单位都是他们自己主动要求搬迁到合肥的。
          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就显得比较SB了。大多数搬迁合肥的都是省属国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如果没有省政府的支持,哪一家省属国企、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敢未经省政府同意擅自搬迁总部。网友稍微动一动脑子,就能想明白这个问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1-31 09:47
          收起回复
            说完了上面的问题,我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安徽通过发展合肥,提升和改善安徽在全国的地位和形象,这个做法是值得支持的。发展省会也是理所当然的。合肥崛起对安徽来说,是件好事,尤其是对在外打拼的安徽人来说,能够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外省人对安徽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但是企图通过省会战略发展合肥,从而带动整个安徽发展,那是想当然的天真。
            首先搞清楚省会战略的目的是什么?一城独大的省会战略解决的是一座城市如何发展壮大进而去争夺国家中心城市的问题,绝非是解决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个省会即使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政策,也无法解决整个省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只会加剧省内经济发展差距。当然每个省的情况不同,造成的影响和差异也不尽相同,具体可以参考四川与成都、湖北与武汉、陕西与西安、河南与郑州等。
            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安徽通过省会战略把合肥发展起来了,合肥会通过先富带后富的形式,带动整个安徽的发展,所以省会战略是必要的。我只能说这种想法真的是天然呆、天然萌、天然纯。先富带后富这种说法就不具备实践性和全局性的普遍意义,只是一种理想型的美好愿景。
            如果一城独大的省会战略真的能够解决一个省份的发展,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份就不会有那么多贫困县区和人口外流等问题。成都、武汉、西安等省会一直以来都是所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所在省份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且现在随着一城独大的省会战略不断加强,还在加剧省内的经济发展差距。更何况安徽的省会是从建国后选择从县城起步建设,更加需要大量的人口、资金、政策加持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几个省份不具备说服力。那就以国家为代表,中国提出先富带后富进行改革开放,带到目前为止,先富是富起来了,但是40年过去了,中西部地区仍然没有被带动起来,不少中西部省份目前主要是靠依靠省会战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虹吸省内兄弟城市,维持着一丝的光彩,但是广大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衰落,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三分之一的地级市人口加速外流而减少,这里的三分之一就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如果说中国不具备广泛性,那就以繁荣了近百年的发达国家为代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首都与大工业区的人口和经济比重不断提升,其他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很多发达国家的落后区域发展水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相差无几。
            上述的这些例子无不揭示了一个道理,省会战略或者说大都市战略一旦成型,只会虹吸加强,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就像黑洞一样。就像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全国和周边的虹吸只会越来越强。虽然北京出台了各项政策,户籍政策、学历政策、雄安政策等,但是北京对人口和资本的吸引力仍在加强,北京包括上海每年都在限制人口快速增长,但是每年的人口都在增长。所以仅通过省会战略带动省内其他城市发展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没有成功的案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1-31 09:48
            回复
              河南省现在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推动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在不断加强洛阳、南阳、新乡、商丘、信阳等城市的发展,尽可能的做到省内各区域的均衡发展。但因为河南基础差,人口多,起步晚,所以目前的效果还不太明显。
              相对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省份,一直以来坚持多中心的市场经济发展思路(虽然这些省份一直比较注重均衡发展,但也仍存在区域相对不均衡的情况)。以浙江为例,海运港口和石化重工在舟山和宁波,电商和小商品市场在杭州和义乌,轻纺和印染中心在绍兴,华语影视基地在东阳,鞋服制造业在温州等等。一般来说,浙江的城市之间分工明确,产业竞争较小,而且并没有选择把各地的主导产业全部搬迁到省会。相反,杭州的高校还在省内多地布局建设校区,近期吉利的总部正在筹备搬迁到宁波,目的就是加快浙江省内的发展。
              以杭州、南京等城市为例,他们也在积极竞争国家中心城市,也在布局省会战略,但他们的选择是,从其他省份吸引人才和资金,企业和高校来本地发展,或者直接向北京要资源和政策,争取大区机构和国家级项目布局,又或是吸引国外的人才、资金和企业。同时把自身的资源进行筛选,将部分企业和高校送给省内的其他地市。
              这种良性发展模式不仅能促进自身发展,也能够带动省内其他城市发展。但目前合肥的选择是,因自身发展较差,无法吸引外省资源过来,国家级的布局也不足,国外的就更少了。所以只能将虹吸的目标瞄准省内的兄弟城市。这么做虽然合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但安徽的根基已经被合肥挖空,长期来看对安徽的发展非常不利。
              安徽目前的做法是坚持省会战略,通过虹吸省内兄弟城市来发展合肥,合肥自然也能很快发展起来。同时通过重点虹吸少数城市,将其中的经济资源转移给更落后的地区供其发展,这种做法也会让更落后的地区快速发展起来,但是被严重虹吸的城市会加速衰落,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够实现全省的均衡发展,无非就是左右手的资源转移,总体的资源还是那么多,安徽省内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仍旧存在。过去安徽省的皖北地区和皖西皖南山区比较落后,现在是以淮南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和以蚌埠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正在衰落,皖北、皖西等区域正在快速发展。
              安徽如果坚持只走一城独大的省会战略,拒绝借鉴浙江、河南等省份的经验。安徽的未来就会非常接近四川、湖北等省份。尽管成都、武汉的发展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东部省会,但中西部省份的人口仍在持续大量外流,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各县市仍在吸引外省人口就业和落户。
              一个巨无霸省会注定无法吸纳全省的人口和就业,合肥即使发展成2000万人口规模的北上广深水平,成为中国第五大城市,安徽仍旧存在5000万人口需要在落后的省内各地市就业,或去经济更均衡更发达的江浙沪等地区发展,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因为合肥永远也不可能凭借自身一个城市,吸纳全省7000万人口就业和落户。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1-31 09:48
              收起回复
                本文转载来源于微博,2021年发布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1-31 09:59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01-31 10:52
                  回复
                    安徽一直打压合肥,阻碍省属高校和国企迁入合肥。表里的不是不归安徽省管就是民营企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1-31 10:53
                    回复
                      说来说去就是让我也当一回合肥来吸一吸 做梦 你们也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1-31 11:18
                      收起回复
                        胡说八道一通,安徽人别给自己脸上贴金行不行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01-31 11:45
                        回复
                          烦不烦啊这些安徽人
                          一张不知所谓的表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发
                          跟个臭裹脚布似的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2-01-31 12:04
                          收起回复
                            当笑话看还是挺不错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1-31 12:20
                            回复